“平治之乱”之后,平氏武士集团的首领平清盛,在朝廷中的地位如日中天。先后出任纳言、内大臣以至太政大臣,官职之显不逊于昔日的摄关家。
为了全面培养自己的势力,平清盛将长子平重盛、次子宗盛及弟弟经盛、赖盛等亲属安排到朝廷里担任内大臣、左大将、权大纳言、中纳言等要职。仿效藤原家族与皇室联姻、掌控大权,女儿德子嫁入皇宫成为高仓天皇(1168—1180年在位)的中宫。
1180年(治承四年),德子生下一皇子。同年,在平清盛主持下,襁褓中的小皇子即位为安德天皇(1180—1185年在位),高仓上皇被迫离开院政。平氏独揽大权,鼎盛时期平氏家族有公卿十六人,殿上人三十余人,堪称满门荣华。以至于平清盛的妻弟平时忠扬言称:“非此一门,皆非人!”因平清盛的官邸设在京都的六波罗,故又称为“六波罗政权”。
平清盛在政治上鲜有创新,所追求的只有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及其一族的利益。据统计,当时平氏家族门下的庄园达五百多处。全国一半的“知行国”处于平氏家族的控制之下。
平氏在掌控国内经济的同时,也加大与宋朝的贸易往来。为了确保濑户内海航线的安全,平清盛在轮田泊(今神户市)等处修建港口。随着日中贸易的发展,平氏政权获得了大量的贸易利益。伴随贸易而来的还有大量流入日本的宋朝货币,其逐渐取代了日本的实物货币。
作为武士集团的首领,平清盛的武装力量集中在畿内、西国。为了继续拓展势力,平清盛把自己的武士家臣派到一些贵族庄园里做“地头”,加强对各地庄园的管理。此时武士的地位依然是卑贱的打手,并不受贵族们尊重。平清盛虽然是武士集团的首领,但因其职位显贵而高高在上,代表的只是大贵族阶级的利益。武士们因只被利用不被尊重,便对平氏专权心生不满。
平氏的独裁也长期压制着天皇、法皇和大贵族们的权势。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上层势力不断发起反平氏斗争。1177年(治承元年),后白河法皇的近臣们密谋打倒平氏,遭到平清盛的镇压而失败,史称“鹿谷事件”。1179年(治承三年),以法皇为中心的势力再次展开反平氏的活动,平清盛率兵攻入京都,幽禁了后白河法皇,废除了院厅,罢免了摄政、关白等众多贵族的官职。
这时,距“平治之乱”结束已过去二十余年,源氏的族人为复仇已蓄集了充足的力量。源赖政因为当年没有参与叛乱,被族人视为叛徒,后投靠平氏。平清盛赏识他对平氏的忠诚,赐给他一块伊豆地区的领地,命他为东国的监察官,监视源氏动向。二十年间,源赖政忍辱负重、省吃俭用储备力量,等待时机。
1180年(治承四年),日本各地反平氏的斗争风起云涌,77岁的源赖政乘机起事,拥立后白河法皇的第二皇子以仁王,并以新天皇的名义“旨令”各国讨伐平氏。平清盛兴兵镇压,源赖政战死,以仁王自杀。但是,呼吁起兵的“旨令”已经传到各地,不满平氏专权的地方武士相继起兵。
当年因年幼被流放伊豆半岛的源赖朝,此时也已在关东地区形成势力。1180年8月,与岳父北条时政举兵讨伐平氏。先在石桥山一役中惨败,但是不久后,在富士川之战中大败平氏大军。
四面楚歌的平清盛,于1181年(治承五年)病死。1183年(寿永二年),源赖朝的堂兄——源义仲——铲除了北陆地区的平氏势力,随后攻占了京都。源义仲英勇善战,但是缺乏应对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未能处理好与后白河法皇及贵族们的关系,又因皇位继承问题同法皇发生冲突。于是,后白河法皇诏命占据关东地区的源赖朝来京都晋见,故意挑起源义仲与源赖朝之间的内斗。1184年(元历元年),源氏“二虎相争”,源义仲战死在近江国的粟津。
之后,平氏四万大军反攻到京都附近,源赖朝受后白河法皇之命,出兵征讨平氏,在一谷要塞打败平氏军队。1185年(文治元年)2月,源赖朝之弟源义经、源范赖在长门国(今山口县),成功扫除平氏的残余势力。同年3月,平氏家族成员与安德天皇一起沉海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