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年(万寿五年)1月,藤原道长病死,其长子藤原赖通继续担任关白,“摄政”三代天皇,把持朝纲五十二年之久。但是,藤原赖通的女儿藤原嫄子虽然嫁入皇室为朱雀天皇(930—946年在位)的妃子,却未能生下可以继承皇位的皇子。这为之后天皇打破摄关家对朝政的垄断扫除了先天障碍。
尽管藤原赖通努力将政权集于自身,且表面上权倾天下,但是,历经一百七十多年,由藤原氏摄关家统治下的日本社会,早已积蓄了普遍的不满,特别是仕进无门、长期受压的中小庄园主们更是满腔愤懑、渴望变革,各地方的世情陷入不安之中。
1068年(治历四年),与藤原家族没有血缘关系的后三条天皇壮年即位,开始尝试从藤原家族手中夺回政权。
支撑摄关家权势的经济根基,是遍布日本各地的私家庄园。私家庄园与摄关家保持着经济效忠与政治庇护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勾结,侵蚀着天皇朝廷的财政基础。于是,后三条天皇决定将巩固朝廷财政根基作为改革入口。
1069年(治历五年)2月22日,后三条颁布了内容严厉的《延久庄园整理令》,设立类似于国土管理局的“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稽查官员,严格审查各庄园领主、国司乃至摄关家的庄园文书。发现证书不全,便没收庄园,即使是摄关家的庄园也不能豁免。尊奉摄关家为“领家”的庄园主们看到天皇权威有恢复的趋势,便随风转舵,纷纷与摄关家脱离关系,转而把庄园“寄进”给天皇,“换汤不换药”等于是追捧天皇为自己的新“领家”。归附天皇的中、小庄园主及其武士集团,成为天皇政权继续改革的政治依靠。此次整治收效明显,不仅夯实了皇室的经济基础,也打击了摄关家的权威。
1073年(延久五年),后三条天皇去世,白河天皇即位。1086年(应德三年),为了彻底摆脱摄关家的控制,白河天皇让位于年仅8岁的堀河天皇,自己以“上皇”(太上皇)的身份继续掌管朝政。这次皇位禅让,实际上是一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政治手腕;针对摄关家的控制,天皇索性将计就计,让出皇位带走实权,使得摄关家的控制目标完全傀儡化,自己则“金蝉脱壳”、创新制度、获得新的权力空间。
上皇的居所称为“院”,上皇“执天下政”时期,史称“院政时代”。上皇的办公机构称为院厅,院厅中的官员称为“院司”,院司多由上皇的亲信担任,院厅发出的文书称为“院厅下文”,上皇的指令称为“院宣”。院厅还设置“北面武士”
等机构,依靠新兴的武士集团为武力支柱。
院政时代持续了将近一百年,共经历了白河上皇、鸟羽上皇和后白河上皇三代。三位上皇都具有强烈的专制性格,随着上皇权势的日渐强大,“院厅下文”和“院宣”也更具权威性。摄关家虽然继续把持摄政和关白之职,但是,由于中小庄园领主纷纷投靠上皇,摄政、关白府第“门前冷落鞍马稀”,日薄西山暮气沉。
院政时代初期,上皇已经独揽大权,但是由于白河上皇与藤原赖通的儿子藤原师实的关系紧密,因此,藤原师实还能任关白左大臣,置于群臣首位,在运行政事之时白河上皇也会参考藤原师实的意见。1094年(嘉保元年),藤原师实与儿子藤原师通相继去世,年少的孙子藤原忠实因没有任何朝政根基而无法延续祖辈的权势。
为了扫荡摄关家的基层势力,上皇又推广“知行国”制度,把各个属国及其税收封赏给大贵族和武士首领。这些大贵族和武士首领就派儿子或亲戚前往封国担任“国司”,与摄关家的地方势力分庭抗礼。
正所谓“前门拒狼,后门引虎”,上皇对武士集团的过度依赖,渐渐又为武家干预政治大开便利之门。11世纪中叶,实力雄厚的武士首领源氏就以“天下第一武勇之士”的身份出入朝廷。到12世纪初,源氏家族中担任重要官职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藤原氏摄关家。而另一个强大的武士集团——平氏家族,也在朝廷中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政权斗争尚未平息之时,三位上皇又相继到寺院出家做了“法皇”,利用佛教加持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继续把持朝廷政权。但是,为了在寺院的生活更加舒适,上皇们需要不断地获取钱财修建大寺院。于是,上皇们常常任命有钱的贵族去担任“知行国”的国司,朝廷中随即大兴卖官鬻爵之风,吏治腐败。而且,信佛的白河法皇禁止伤害一切生物,又令犯禁者杀无赦,所以,渔夫和猎户从此便失去了谋生之路,渔猎供应断绝,国人吃不到鱼、肉,怨声载道。
白河天皇从退位为上皇之日起,又实际控制朝权四十三年,继历堀河天皇之后,又立儿子鸟羽和孙子崇德为天皇。
1129年(大治四年),白河法皇去世,鸟羽法皇同样随心所欲操纵朝政。1141年(永治元年),鸟羽要求崇德天皇让位于年仅3岁的弟弟近卫天皇。1155年(久寿二年),17岁的近卫天皇去世,鸟羽法皇无视崇德上皇的存在,推立其弟弟后白河天皇继位。由此埋下了两兄弟相互仇恨的种子,两方支持力量长期的对立被激化,导致皇室内斗、兄弟相残。1156年(保元元年),鸟羽法皇去世,身为兄长的崇德上皇与弟弟后白河天皇之间爆发战争。结果,弟弟后白河天皇先发制人,打败对方,将哥哥崇德上皇流放到赞岐(今香川县),史称“保元之乱”。
“保元之乱”看似一场简单的皇位之战,实际上是一场积蓄多年的武士集团之间的斗争,是众武将以京都为战场的武力冲突。因此,“保元之乱”亦被视为日本“武者之世”的开幕之战,僧人慈圆在《愚管抄》中称“日本国乱逆势起后,武者之世到来”。
在“保元之乱”中立下战功的源义朝,不满受封官位低于平清盛,投靠藤原信赖。1159年(平治元年),乘平氏离京城参拜神社之机,源氏与藤原信赖联手拘禁了后白河上皇、二条天皇,引发“平治之乱”。
平清盛得知消息后,立刻率兵回京,杀死源义朝、藤原信赖。平氏势力急剧膨胀,确定了霸权地位。然而,源氏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终结,源义朝的儿子——13岁的源赖朝(1147—1199)——被流放至伊豆半岛(今静冈县),为日后源氏的再度兴起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