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地位,桓武天皇(781—806年在位)、平城天皇(806—809年在位)执政时期,相继简政裁员,励精图治,设置观察使监督地方官。之后的嵯峨天皇(809—823年在位)努力重建律令制,对原有的律令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法令称为“格”,实施细则称为“式”。先后发布了《弘仁格式》《贞观格式》和《延喜格式》,统称为“三代格式”。
嵯峨天皇时期还设立了可自控的机构——藏人所,配置了相当于天皇秘书的“藏人头”一职,以削弱掌控实权的尚侍的权限。尚侍是负责天皇、上皇与公卿们的联络工作的要职,拥有奏请和传宣的权力。“藏人头”同样负责朝廷的机密文书、处理诉讼工作,既是天皇的亲信,也是朝廷的首席执行官。由于备受嵯峨天皇的信任,藤原冬嗣出任该职。藤原冬嗣是藤原家族北家
的后人,是藤原不比等次子藤原房前的重孙子。藤原北家借此于9世纪重新崛起。
藤原家族在藤原不比等时期,就以嫁女儿入皇宫的方式插手朝政。藤原冬嗣及其子藤原良房,依然沿袭这种做法,先后嫁女儿入皇室以便控制皇权,同时,在朝中不断排除异己,干预皇子的推立、天皇传位。
850年(嘉祥三年),藤原良房胁迫文德天皇(850—858年在位)册封其9个月大的外孙惟仁亲王为皇太子。857年(天安元年),藤原良房升任太政大臣。次年8月,文德天皇突然死亡,年仅9岁的惟仁亲王即位,称清和天皇(858—876年在位)。藤原良房得享太政大臣和天皇外祖父的双重身份。此后,藤原良房不断铲除朝中异己势力,于866年(贞观八年)正式“摄行天下之政”,开非皇族而摄政的先例。
藤原良房去世后,其子藤原基经更是咄咄逼人、左右朝中大事。877年(元庆元年),藤原基经胁迫清和天皇退位,立9岁的皇太子为阳成天皇(876—884年在位),自己以舅父身份继续摄政。八年后,藤原基经又废了刚刚懂事的阳成天皇,拥立55岁的时康亲王为光孝天皇(884—887年在位)。光孝天皇对藤原基经感激不已,下诏让其“摄行万政”作为报答。
三年后光孝天皇去世,宇多天皇(887—897年在位)即位,迫于藤原基经的压力,设立了与太政大臣同等重要的官职“关白”,由藤原基经担任。天皇幼年时,辅政者称“摄政”;天皇成年后,辅政者称“关白”。直至11世纪末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藤原家族独揽“摄政”和“关白”之职,史称“摄关政治时代”,藤原家族被称为“摄关家”。
藤原基经死后,醍醐天皇(897—930年在位)、村上天皇(946—967年在位)加强了亲政的力量,废除“关白”一职,试图动摇藤原家族的专权。但是,藤原家族的势力早已根植于皇室内外,多年来借助特权庄园夯实了经济基础。作为最大的庄园领主,藤原家族已经拥有了天皇政权根本无法撼动的地位。
到了藤原道长摄政时期,先后三个女儿当上了皇后。其中,长女藤原彰子嫁给了一条天皇,一条天皇是藤原道长姐姐藤原诠子的儿子,当时,一条天皇已经有皇后藤原定子
,但是在藤原道长推动下,藤原彰子也被立为皇后,开了日本“一帝二后”的先例。1016年(长和五年),藤原彰子之子9岁的后一条天皇继位。
当时,一条天皇有两名皇子,即藤原定子所生的敦康亲王和藤原彰子所生的敦成亲王(后一条天皇),前者比后者年长九岁,但是藤原定子和敦康亲王的外祖父藤原道隆已去世。一条天皇因宠爱藤原定子而希望立敦康亲王为皇太子,便与信任的近臣藤原行成商量立皇太子一事。藤原行成通晓朝权政治,虽然知道一条天皇的心意,却还是劝阻道:“承继皇统者非在嫡出与否及帝之宠爱多深,而在其外戚(母系的亲戚)是否为重臣。”一条天皇听罢也不再坚持。
1017年(宽仁元年),藤原道长将摄政职位让于长子藤原赖通,自任太政大臣,藤原氏专权进入全盛时期。
1018年(宽仁二年),藤原道长迫不及待地为11岁的后一条天皇举行了成人仪式,随后将女儿藤原威子送入其后宫。这样,后一条天皇既是藤原道长的外孙,又是他的女婿。
在藤原威子被拥立为后时,满朝文武前往府上襄贺,藤原道长即兴作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自此,摄关家权倾朝野,朝廷政治出现了一边倒的状况,天皇只是流于形式的存在。
这一时期日本宗教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奈良时代的佛教不同,此时的寺院不再建筑在宫廷或各地首府附近,而多数建于深山之中。但是,仍与皇亲贵族亲密接触,以咒术和祷告为特色的天台宗和密宗,多半热衷于为权贵们治病和禳灾。
同时,佛教还与日本土生的神道教结合,形成了所谓“本地垂迹说”,宣扬佛和菩萨是为了拯救日本的芸芸众生化身为神来到日本。皇室的祖先神——天照大神——被视为佛教如来的化身,被供奉为神道寺院的镇守神。
由于政治混乱,瘟疫、天灾不断,人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因此在民间,净土教广为流传,劝人远离政治、厌弃污浊的现世,一心向佛、求得阿弥如来的保佑,死后飞升极乐净土。
在国际方面,随着中国唐朝的衰微,日本官方遣唐使终止了外交活动。但是,到960年(天德四年)宋朝开国之时,中日民间商船又是往来频繁。此后两百多年间,日本国内充分消化唐朝文化,形成了平安时代的所谓“国风文化”。
国风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促进了日本文字进一步简化,形成了所谓的“平假名”。人们开始用更加简便的假名写作日记、诗歌,和歌也得到了发展,形成纤细、精巧的风格。代表性的作品为905年(延喜五年)成书的《古今和歌集》。11世纪中叶,贵族文化成为国风文化的主流。日本文学名著作品《荣华物语》,就是记载了藤原道长登上权势顶峰的过程,描绘了摄关家族的荣华生涯。
院政打击了摄关政治,然而,百年院政本质上与摄关政治并无二致,同样是庄园领主的政权。
——吴廷璆《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