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世纪,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官僚机构日渐庞大。都城藤原京显得狭小而不敷使用,天皇便动用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奈良地区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建造了平城京(今奈良)。
710年(和铜三年),元明天皇(707—715年在位)率百官贵族迁都平城京。至794年(延历十三年),恒武天皇(781—806年在位)将首都迁往平安京(今京都)之前,这八十四年在历史上称为“奈良时代”。
平城京的规模只有中国长安城的1/4,但其式样是长安的翻版,也是日本第一座真正的城市。但是,住在首都的只有贵族和官员,因此,平城京也是没有市民社会的政治城市。支撑这座都城的经济基础是各地上缴中央政府的庸、调等纳贡品,这也是朝廷发给官员的俸禄之源。
为了便于地方物资运往中央,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治者修建了七条以京城为中心联络地方和中央的道路,并在沿途设置了驿站,为往返京城与地方的官员提供方便。道路网的建设增强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也带动了物资流通与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日本各地陆续开采出铁、铜、金、银、水银等矿业资源,以保障宫殿、官府、寺院等建设的需要,这些资源也是制造军事装备的必需品,采矿业随之兴起。为了获得更多的税收,中央政府设置了典铸司、锻冶司、造兵司,专门控制矿产资源。
随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灌溉技术的掌握,农产品的产量也有所增加。加之养蚕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除农业之外,早期日本社会的另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手工业。家庭式手工作坊生产简单的日用品,而中央政府的官方手工业作坊,则生产供皇室和贵族享用的高级手工产品。
由于交通的改善、手工业和农业得以发展,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出现了“往来商贾,相继不绝”的场景。行商的大量出现,带动了坐商的发展以及集市的形成。
在京城,官员们从朝廷中领取的俸禄多为布、丝等单一物品,而游走各地的行商手中的物资则相当丰富。于是,在京城的东、西两侧开设了官市,官员们用手中多余的物品来换取丰富的生活用品。当时的贸易形式,主要是以货易货。708年(和铜元年),日本政府模仿唐朝的货币铸造了日本历史上最早的铜钱——“和同开珎”,并鼓励人们使用货币。但是,除了京城及周边少数地区之外,其他地方并没有流通。
8世纪之前,日本列岛上部分地区处于天皇的势力控制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天皇朝廷的版图扩张欲日渐膨胀。生活在本州岛东北地区的土著居民——阿伊努族人——被天皇朝廷视为异族并征服。同时,天皇朝廷还征服了南九州岛的原住民——隼人,将九州岛南部的西南群岛纳入控制。至此,奈良朝廷的辖地囊括了日本列岛的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以及佐渡、隐岐、对马及其周围的岛屿。
当权者在开疆拓土中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却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朝廷所实施的改革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可是,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朝廷会不断地加大对农民的剥削,最终受益的永远都是皇族和贵族。所以,不堪调、庸和劳役之苦,农民纷纷举家逃亡,反抗统治者的剥削。
当时,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分为上上户、下下户、等外户等十级。据730年(天平二年)越前(今福井县一带)的记录,90%以上的家庭属于等外户,也就是需要立即救济的家庭。而750年(天平胜宝二年)安房(今千叶县一带)的记录也显示,80%左右的家庭属于等外户,下下户占15%以上。为了逃避租税负担,有的农民走进寺院,当上了僧侣;有的投奔到贵族的门下。税基的不断流失,严重削弱了奈良时代末期的中央财政。
大化改新时期的班田制度,到奈良时代也遇到了困难。虽然人口增长,但是农民大量外逃,导致很多田地被撂荒。而政府授予的口分田又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困境,723年(养老七年)朝廷颁布了鼓励开荒种地的《三世一身法》。规定新开垦的荒地,可传为子孙三代私有;开垦被撂荒的土地,可以一生拥有。
743年(天平十五年),又实施《垦田永年私财法》,进一步确定了土地的永久私有权。只要在身份地位规定的限度之内,开垦的土地就可以永久私有。这一政策变化,改变了土地国有制度,使其向私有化转变。一些贵族和大寺院抓住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私有地,逐渐形成了庄园。而那些逃亡的农民也渐渐被庄园吸收。
此时,藤原氏家族在贵族争斗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在大化改新中立功的中臣镰足,被天皇授予最高官阶,并赐姓藤原。藤原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也因在编制律令中卓有建树,而跻身元明女皇(707—715年在位)的右大臣之位,直接辅控朝政。
为了让其家族进入皇室,藤原不比等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文武天皇(697—707年在位)及其子圣武天皇(724—749年在位),藤原氏家族以外戚和朝臣的双重身份掌控朝政。
藤原不比等的四个儿子均为朝廷高官:藤原武智麻吕(南家)、藤原房前(北家)、藤原宇合(式家)、藤原麻吕(京家),是政治势力最强大的四家。729年(天平元年),他们拥立自家姐妹——光明子——为皇后,开藤原氏族立后之端,打破了皇室不选皇族以外的女子任皇后的制度。738年(天平十年)2月,圣武天皇册立女儿阿倍内亲王为太子,因为圣武天皇和光明子之间没有其他孩子。748年(天平二十年),圣武天皇退位,阿倍内亲王即位为孝谦天皇。这时,掌握朝政的是藤原武智麻吕的次子藤原仲麻吕。758年(天平宝字二年),孝谦天皇因为要侍奉生病的光明皇太后,让位于天武天皇的孙子大炊王即淳仁天皇。
这一时期,由于天皇朝廷继续大力提倡佛教,佛教地位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受佛教的影响,光明皇后设立了日本最早的贫民救济机构——“悲田院”和贫民医疗机构——“施药院”。同时,国家也大力兴建寺院、建造大佛,对大寺院给予特殊保护,致使一些大寺院不仅拥有了众多奴婢和农民,还占有了大量的土地。
在奈良时代,日本朝廷依然不断地派遣使团到唐朝。中国的经、史、子、集各类典籍大量传入日本,也使唐文化风靡于日本上层社会。淳仁天皇即位后,藤原仲麻吕将百官名称更改成唐朝风格,凡事模仿唐风,奖励孝道,提倡文治武功,以借助唐风文化提升藤原氏政权的权威。自此,日本宫廷文化开始充满了深厚的唐风色彩,唐风也进一步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当时,改造汉字而成的日本文字,即“万叶假名”,开始被广泛使用。用“万叶假名”创作的文学作品《古事记》《万叶集》相继完成。但是,一些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作品,还是用汉文写成的。比如,模仿中国史书的体裁并引用了中国和朝鲜文献写成的《日本书纪》,以及记载当时日本风土人情、地貌环境等的《风土记》。
奈良时代还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歌人,如山上忆良、山部赤人、大伴家持等,他们创作了很多和歌形式的诗歌。
光明皇太后去世后,孝谦上皇对淳仁天皇不满,于762年(天平宝字六年)宣布亲掌政权。一直掌控皇权的藤原仲麻吕担心地位不保,开始酝酿一场政变。结果,孝谦先发制人,藤原仲麻吕被杀。藤原家族权势被短暂削弱,孝谦天皇再度复出,是为称德天皇。
到了奈良时代末期,桓武天皇
继位。当时的平城京,频繁上演着激烈的权力斗争,桓武天皇也被敌对贵族势力包围着,皇位尚未稳定。为此,桓武天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打击贪官污吏、禁止滥造寺院、限制寺院特权等。寄希望于通过整顿混乱政局、加强律令制,来巩固统治地位。但是,弊政已积重难返,改革效果并不明显。为了重振朝政,摆脱困境,桓武天皇决定迁都。
794年(延历十三年),在贵族支持下,桓武天皇将都城北移数公里,在大和平原北端紧靠琵琶湖南岸建设一座新城市,取名为平安京(今京都)。此后四百年,日本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平安时代。
这个时代的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唐风的盛行。无论是儒教、佛教、律令政治,还是学问艺术各方面,都是照搬唐朝的样式,或者稍加修改增删,总之无不与唐风有关。人们认为唐文化具有最高的水平,日本要尽早达到它那样的水平,是那个时代的目标。
——[日]坂本太郎《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