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推古改革

562年,大和政权在朝鲜半岛的据点任那被新罗灭掉。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失利,打击了大和政权重臣大伴氏的威信,但是主持军事的物部氏和主持财政的苏我氏则更加得势。

6世纪末,用明天皇(585—587年在位)死后,苏我马子消灭其政敌物部氏,把持朝政,操纵皇位继承事务。592年,苏我马子拥立外甥女即位,即推古女王(592—628年在位)。次年,又任命女王的外甥圣德太子 (574—622)为摄政。

在圣德太子摄政的三十年间,推古朝出现了“天皇”一词代替以前“大王”的称号,由此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了维护天皇的权威和统治,圣德太子首先制定了不能世袭的冠位制度,即“冠位十二阶”。冠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没有职权,也没有人数限制。朝廷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功绩来授予头衔,而不必考虑出身门第。此举广纳天下人才,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势力。

604年,圣德太子颁布了用汉文书写的《宪法十七条》。这是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内容多出自中国儒家思想,以劝善弃恶的训诫和说教为主。目的在于加强皇权,压制氏姓贵族的势力,消除人民的反抗。十七条中最著名的有三条:第一条“以和为贵”;第二条奉“佛、法、僧三宝”为“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第十七条“对重大之事情不能由一个人单独决断”。

圣德太子热心于佛教研究,并且亲自在宫中讲解佛经,撰写《三经义疏》。下令推广佛法,带动日本各地修建了许多寺院,很多贵族也建造了“氏寺”。

此时,中国已经结束了南北朝对立,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为了摄取更多的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圣德太子开始加强与中国的联系。607年,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恢复了中断一百多年的中日邦交。同时还派遣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学习。

由于圣德太子的大力推广,来自中国的佛教文化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形成了一种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飞鸟文化。圣德太子摄政时,建都于奈良盆地南部的飞鸟城,因而被称为“飞鸟文化”。

随着飞鸟城及其周边地区佛教寺庙的兴建,雕刻、绘画以及佛像的雕塑等艺术也发展起来。寺庙俨然成了外来文化和流行艺术的展示天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艺术风格俯拾即是。日本美术史学家久野健描述说:日本7—8世纪的雕刻是从北魏至隋唐的中国雕刻史的缩影。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飞鸟寺,以及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筑物之一——法隆寺。

大化改新的目的在于,通过将地产国有化的方式,打碎日本各地世袭的家族权力。

——[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BnfHFPlczpN+74SR2f7MUBMd6ig2+awJLepSCeFy+DIeNwlNTKnBsF0MnnFlSC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