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良习惯

看不到玩具小熊就哭

有一位妈妈因为孩子对玩具小熊太过依恋前来就诊,让我看看孩子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位妈妈告诉我,孩子连睡觉时都必须抱着玩具小熊,一刻都不能让它离手,即使玩具小熊已经脏了也不准洗。他只要看不到玩具小熊就会立刻哭闹。妈妈刚开始并未在意,但后来越来越担心,就带着孩子来医院了。她想弄清楚这种对玩具的依恋是不是有问题。

“妈妈是我的!”

现在的妈妈总是担心自己给孩子的关爱不够,虽然已经为孩子付出了足够的爱,却还是担心“这样对吗?”“这样就够了吗?”对孩子一丝一毫的异常都感到忧心忡忡。8~9个月大的孩子对柔软的、触感舒服的东西会表现出强烈的喜爱,比如衣服、被子、玩具娃娃、妈妈的头发等。这些能给予孩子心理安慰的物品被称为“过渡期对象(transitional object)”。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孩子在想象中或潜意识中认为:“这些东西就是妈妈,妈妈是我的!”

孩子对过渡期对象的依恋 ,实际上是因为孩子正处于离开妈妈、获得精神独立前的过渡状态,对外物的依恋能让他产生过渡对象好像就是妈妈的感觉。这是因为,如果孩子想要离开妈妈、获得独立,就必须找到能暂时代替妈妈的东西。对过渡对象的依恋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妈妈不必过于担心。

不要和孩子讲条件

孩子对特定对象产生依恋时,不要和孩子讲条件。不要说“不玩玩具娃娃的话,妈妈就给你买好吃的”这样的话。因为孩子需要的是妈妈的疼爱和关心,而非物质上的补偿。用物质来补偿或许可以当成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临时方法,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安,缓解他对妈妈的思念。不管花多少时间,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爱护才是最好的治疗办法。

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和拥抱

大部分孩子在睡觉或者承受较大心理压力的时候,都会对过渡期对象更加依恋。例如,当孩子身处医院等陌生的地方或是让他感到害怕的环境中时,他就会通过抚摸喜爱的玩具娃娃或衣服来让内心安定下来。因此,孩子对过渡期对象的依恋,可以作为诊断孩子是否有心理压力的标准。如果孩子对过渡期对象异乎寻常地依恋,就说明孩子可能正在承受父母尚未察觉的压力。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抱抱孩子,亲亲他的小脸蛋,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经常被妈妈抱在怀里,感受妈妈温暖的体温和柔软的怀抱,孩子会更加确信妈妈的真实存在,从而产生安全感。孩子的恋物行为最迟在4岁左右就会自然好转。在孩子4岁前强行阻止恋物行为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因此是不可取的。

可能属于病态的恋物行为

对过渡期物品的依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淡,也会随着孩子情绪、认知的发育而慢慢消退。但如果孩子对某件物品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依恋,就有可能意味着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尤其是当孩子说话和活动的能力也同样发育迟缓,并且孩子也不愿意同身边的人沟通时,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患上自闭症等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孩子的行为没有随着成长出现任何变化,而恋物的程度不断加重并伴有上述异常状况,家长就要带孩子到医院接受专业诊断。

一解开纸尿裤就摸小鸡鸡

当妈妈看到连话都不会说的孩子做出这种举动时,肯定会感到惊慌失措。有一位妈妈对我讲:“在婆婆家给孩子换纸尿裤时,一转眼的工夫,孩子就去摸小鸡鸡,真丢人啊!”其实,妈妈对孩子抚摸性器官的行为不必太过敏感,不能用成人的性观念来评判孩子通过抚弄性器官获得快感的行为。

孩子也有性欲吗?

虽然这个提法让人难以接受,但实际上孩子也是有性欲的。孩子的性欲,即“幼儿性欲”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欲最初产生的时期不是第二性征出现的青春期,而是婴幼儿时期,而且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孩子的性欲与成人的性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成人的性欲是调动性方面的想象力并以性交为目的,而孩子的性欲只是单纯地追求快感。追求快感是不分年龄的——无论孩子还是成人,但凡是人就有这样的本能。因此,不要认为孩子抚弄性器官是因为心理方面有问题。

孩子6个月后可能会抚摸性器官

1周岁之前的孩子抚摸性器官,大多是从摸索身体的时候偶然触摸到或在换纸尿裤时刺激到性器官,继而产生快感而开始的。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只是出于好奇或是淘气试着摸摸,慢慢地就把抚摸性器官当成了游戏。孩子1周岁以后,在夹着纸尿裤走路的时候,会喜欢性器官被刺激的感觉;在骑学步车时,为了刺激性器官,会反复做并腿、伸腿的动作。这些行为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的自然现象。

虽然是正常现象,但如果置之不理,也会出现让父母难堪的情况。当父母注意到孩子的这种行为时,要通过有趣的游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除非孩子因依赖障碍等情绪上的焦虑而对性器官产生持续性的痴迷,一般来说,当有新鲜有趣的事物出现时,1周岁前的孩子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

弗洛伊德阐述的性本能发育阶段

弗洛伊德把人从出生时起即具有的性本能命名为“力比多(libido)”,并对性本能的发育做了分类说明:

力比多的第一阶段是出生后1年间,婴儿利用嘴唇感受刺激、产生快感的“口唇期”。吃母乳或吮吸橡胶奶嘴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性本能的需要。在这些行为中,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吮吸大拇指了。不过,现在很多精神分析学者不再坚持吮吸本能与孩子性欲有关联的分析。他们认为,吮吸大拇指与其说是性本能,不如说是孩子的习惯性举动,与爱抚或满足感等相关。

第二阶段是从排便训练开始到3~4岁左右的“肛门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更多的是通过排泄器官得到快感。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排泄物产生兴趣,表现出想抚摸和玩耍的意愿。此外,孩子会把排泄物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不愿意丢弃。

第三阶段大约是4~6岁的“性器官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性器官更加关注,会不分场合地玩弄性器官,而父母看到孩子这样的举动会很惊慌。此外,孩子不只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兴趣,而且对朋友、爸爸、妈妈的性器官也会很好奇。

第四阶段是“潜在期”,是指孩子开始关注外部世界,继而性欲从外在表现变成潜在意识的时期。

第五阶段是“生殖期”,是指人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因为知晓了男女差异从而相互产生好感,确立起性爱感情的时期。

多种多样的原因

虽然婴幼儿的自慰行为是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是孩子的不安全感会加重这样的行为。当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刚刚断奶,或有了弟弟、妹妹等情况发生的时候;当孩子感到有压力的时候;当他因缺乏朋友或玩具而感到无聊的时候;当他从父母和他人那里得不到充分的关心和爱护的时候;当父母过度清洗孩子性器官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变得更严重。

没弄清楚原因就粗暴地揪住孩子的手并朝孩子发火的话,只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孩子的自慰行为越是严重,父母就越是要给他更多的关爱,并找到让他感到快乐的方法——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会造成孩子紧张,并提供其他愉悦的刺激,让孩子自然地减少对性器官的关注。

一生气就乱扔东西、用头撞墙

我家大宝是属于乖僻类型的孩子,在1周岁左右时曾经大闹过一场。他向我要饼干,我没有把饼干盒给他,而是把饼干放在碟子里再递过去。于是他就开始哭闹,不但打翻了碟子,还乱吐口水,大哭大闹。我想看看他到底能闹到什么时候,就一直观望。过了5分钟,他好像慢慢消了气,安静下来。孩子这样哭闹是因为有了“生气”这种感情,并开始试着发脾气。只是在火气上来的时候,孩子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罢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不懂得如何调节愤怒、生气等负面情绪的。

周岁前的过激行为并非故意

有的妈妈看到周岁前的孩子发脾气乱扔东西、用头撞墙,就认为“我家宝宝在自残”,紧张地来医院咨询。其实,这样的举动并不是孩子在自我伤害,只是因为他没有完全具备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

周岁之前,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会生理性的自我调节,包括负面情绪的调节。如果孩子表现出的负面情绪达到前从未有的激烈程度,就表明孩子到了应该学习调节情绪的时期了,父母对此要有正确的理解。

就像有断奶期一样,在情绪发育的过程中,孩子也有一个表现厌恶和负面情绪的阶段。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2岁前的孩子不可能完全掌握调节冲动的能力,还处于熟悉和学习的阶段。因此,周岁前的孩子只会用过激行为表现与愤怒相关的情绪。对于这种现象,父母要给予理解。

把自己撞得鼻青脸肿

有些周岁前的孩子常常用头撞墙或地板,这种行为会在孩子2岁以后自然消失。幸运的是,撞得再重也极少出现脑损伤的情况。但是,为防止出现意外,父母应事先把垫子、海绵等放置在孩子经常会磕碰到的地板上或墙壁前;另外,要准备一些有趣的玩具或游戏,在看到孩子有类似行为的时候,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纠正孩子的过激行为

当妈妈看到孩子因为无法调节情绪而采取过激行为时,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妈妈要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妈妈不可能对孩子的哭闹行为熟视无睹,可如果妈妈也表现得情绪激动或愤怒发火,孩子就会受到更大的刺激,很难平静下来。在孩子发脾气或表现出愤怒的时候,妈妈应该默默注视孩子,等他自己舒缓情绪。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是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

当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妈妈要和孩子一起清理混乱的现场和被破坏的物品,让孩子明白做错事要负责的道理。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从因为发脾气产生的罪责感和担心妈妈不再爱自己的不安感中解脱出来,降低产生负面自我认识的可能性。

即使孩子听不懂也要讲道理

即使孩子还听不懂很多话,妈妈也要让他明白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周岁前后的孩子还不能完全听懂妈妈的话,但是通过妈妈的表情或动作能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妈妈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也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妈妈讲完道理后,要一如既往地抱抱孩子,让孩子知道虽然他做错了,但妈妈能够理解他的行为,而妈妈对他的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一点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所有的注意事项中,最重要的是妈妈要自始至终保持平静的心态。在安抚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妈妈突然发火或者觉得筋疲力尽而彻底放弃的话,就无法培养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孩子调节情绪的这种能力需要经过几个月,甚至超过1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来。妈妈应该充分理解这一点,为了让孩子能够具备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要一直待在孩子身边,给予他温暖的呵护。

孩子吮吸手指时不要担心

孩子在3个月左右时开始吮吸手指,到了1周岁还没有改掉,于是妈妈就担心孩子是否缺少爱。“最开始的时候,孩子只是在肚子饿和困倦的时候才吮吸手指,近来却整天把大拇指含在嘴里。”孩子把手放进嘴里的时候,如果强迫他把手从嘴里拿出来,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可是,不管能行吗?

6个月以前的孩子吮吸手指

对于6个月左右的孩子来说,吃手属于常见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看见什么东西都喜欢把它放进嘴里,或者用嘴嘬,吮吸手指也是同样道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孩子不用妈妈操心,会自然改掉吮吸手指的习惯,因为他会发现有太多太多比吸吮手指还有趣的事情。因此,在出生后6个月之内,孩子吮吸手指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吮吸手指也可能是在排解无聊

如果孩子在出生6个月以后还一直吮吸手指,有可能是为了排解无聊而出现的习惯性行为。父母要想一想平时是否要多花时间陪孩子玩耍,孩子身边的环境是不是太无聊等。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只要孩子没有分离焦虑,吮吸手指、嘬奶嘴就都不属于心理方面的大问题。如果母子之间的关系非常亲近,即便孩子在入睡前、无聊时或者肚子饿的时候吮吸手指也没什么关系。

不可行的方法

为了不让孩子吮吸手指,妈妈们真是想尽了方法。有的妈妈在孩子的手指上抹苦涩的药水、辛辣的芥末,甚至是墨水;还有人用创可贴或绷带把孩子的手指包起来。这些方法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挫折感。

除了这些方法,有的妈妈只要一看到孩子把手往嘴里放就大声呵斥。这就如同禁止大人吃美食一样——父母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却强迫孩子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没有灵丹妙药

阻止孩子吮吸手指没有灵丹妙药。因此,只要情况不严重,妈妈就应该尽量保持宽容的心态,为孩子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并持续不断地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对连话都听不懂的孩子乱发脾气或者强行制止,只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并诱发其逆反情绪,使情况更加严重。应对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法,是用玩具娃娃等孩子喜欢的玩具,或有趣的游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6NCJpSb7WouzRK7GvtXfqS2mbrRfVj5QdVpLBDP5rKeusE3vxBwmEoa0dLfxvD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