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长与发育

知道应该建立依恋关系,可方法呢?

育儿过程中的一个高频词就是“依恋关系”。相关的育儿读物都异口同声地指出形成依恋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没有形成良好依恋关系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妈妈们只是了解到了这些信息,却不知道建立依恋关系的具体方法,都觉得很无奈。想要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只是无条件地对孩子好就可以了吗?

3岁之前要确保“一对一”的抚养关系

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刚满周岁的孩子找到了我。因为母亲郁闷地发现,孩子似乎在有意疏远她。

“孩子一看到我就发脾气。我下班后一回到家,他就躲到奶奶怀里,和我发脾气,朝我乱丢东西,看我的眼神也像是在埋怨。是因为他3个月大的时候我就把他送到托儿所 的原因吗?还是因为他平时见不到妈妈,故意耍赖呢?我本来就很忙,好不容易才能抽时间陪他玩玩,可他总是这种态度。我应该怎么办呢?”

这位妈妈是位忙碌的上班族。可现在带孩子的父母中,不忙的能有几个呢?因为要上班,孩子没断奶时就把他交给老人或者保姆的家庭比比皆是。

但是,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培养母子间的依恋关系。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最早遇到的就是爸爸和妈妈。只有父母充分提供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条件,孩子才能够消除不安,保持稳定的情绪。

如果父母没有条件提供这样的环境,就应该努力帮助孩子和其他代替自己抚养孩子的人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如果没有频繁地更换主要抚养人,且有稳定的成长环境,大部分孩子都可以保持稳定的情绪。因此,当妈妈需要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位在孩子3岁前能够一直稳定地带孩子的主要抚养人。

前面提到的那位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送到托儿所,这是最大的问题。孩子才3个月就送托儿所实在太早了,那时正是孩子应该和主要抚养人形成“一对一”关系的时期。可在托儿所,一个老师要面对多个孩子,自然不能令孩子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所以孩子会出现扔东西等带有暴力倾向的行为。

没有充分形成依恋关系的孩子的特点

主要抚养人没能和孩子形成依恋关系的现象被称作“不稳定依赖”。依恋关系不稳定的孩子长到5~6岁以后,会对身体接触有更多的要求,更不愿意和妈妈分开;出现各种行为障碍的概率也比较高;对他人的态度极端,表达能力不足,烦躁、易怒;有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攻击性强、有暴力倾向。

和正常的孩子相比,这样的孩子适应能力会比较差。由于依恋关系并不稳定,所以对妈妈总抱有反抗心理,表现出冲动、被动、依赖性强等特点,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而害怕父母、习惯逃避问题的孩子会缺乏自尊、敌视他人、出现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也是无法和同龄人正常交往的。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依恋关系存在的问题会伴其一生。因此,开始形成依恋关系的头3年非常重要,妈妈必须尽全力保证关系的稳定。毫不过分地说,这3年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

积极应对孩子的依恋行为

我经常和来就诊的妈妈们谈起形成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告诉她们从现在开始就要为依恋关系的形成付出努力。她们大多会问我:“依恋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呢?”我的回答是:“依恋关系形成的基本原则是要对孩子的一切言语和行动做出积极的反应。”

孩子从出生到3岁为止,最重要的发育课题就是依恋关系的形成。绝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努力最重要,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孩子也在为此付出全部的努力。孩子会哭着找妈妈,和妈妈对视,看到妈妈笑了自己也会跟着笑,等等,这些为形成依恋关系而做出的举动被称作“依恋行为”。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是孩子为建立依恋关系而付出的努力。

依恋行为不但会对孩子的发育产生巨大影响,还和孩子的生存问题密切相关。孩子用注视、蹬脚、哭、笑等方式向妈妈提出喂食、抱抱、换纸尿裤等要求,他的一切生存需要都是通过这样的依恋行为获得的。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妈妈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孩子的依恋行为做出积极的反应。孩子哭了要立刻跑过去;孩子望着自己的时候,要用关爱的目光注视他。如果妈妈客观上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爸爸或者其他主要抚养人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让孩子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

通过积极的情感表达,促进依恋关系的形成

无论父母多么爱孩子,如果不表现出来,孩子也是不知道的。为建立依恋关系,父母要善于通过情感表达,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这个阶段,再多的情感表达都是不过分的。

父母可以通过肢体表达情感,多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如搂抱、抚摩头部、轻拍后背、亲吻脸颊和身体、游戏中的自然身体接触、和孩子脸贴脸,等等;还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情感,比如告诉孩子:“妈妈好喜欢你啊!”“你是最棒的!”,以及对孩子的正确行为给予表扬:“宝宝做得真好!”

妈妈的幸福生活是提高依恋程度的保障

正常情况下,父母都在孩子身边、父母关系稳定、家庭生活和睦,更有利于依恋关系的形成。而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妈妈。妈妈的抚养态度决定了依恋关系的程度和品质。

如果妈妈能经常地、长时间地陪孩子一起玩游戏,就可以促进依恋关系的形成。而妈妈的抚养行为会受到自身身心健康状态、夫妻关系满意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妈妈自身的生活状态幸福稳定,她才能为孩子的幸福付出更多。妈妈如果总是感到委屈、抑郁,是不可能和孩子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的。

不要强迫断奶

过了周岁,妈妈会开始为“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才不用奶瓶”而担心。没有哪个孩子会一夜之间不再吃母乳而一下子喜欢上牛奶或其他固体食物的。有的孩子嘬不出奶了还含着奶头不放,有的孩子都5岁了还叼着奶瓶到处乱跑。对于断奶,有人主张要坚决断掉,也有人主张顺其自然,根本不用管。其实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只要想到一点就可以了,那就是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最好的办法——断奶的问题也是一样。

孩子不能断奶的真正原因

孩子周岁以后,既要有充足的营养摄入,又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如果孩子断不了奶,妈妈自然很着急。为了更快达到目的,有些妈妈会采用在奶嘴上涂辣油,在孩子面前扔掉奶瓶等做法来帮助孩子断奶。此类父母一般认为:如果不坚决这么做,孩子会越来越任性,断奶也就更难了。但是,如果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吃奶并不止是摄取营养的方式而已。在妈妈怀里吃奶时,是孩子切身感受母爱的最幸福、最温馨的时刻,是孩子情绪上最稳定的瞬间。突然被剥夺这个权利,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残忍的事情。

吮吸奶瓶或奶嘴也是同样道理——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得安定感。所以,在医院等陌生场合,孩子会更用力地嘬奶瓶、奶嘴或手指。而气质敏感、不安感强烈的孩子会因为突然失去这些物品而变得情绪失控。

适应需要时间

有的妈妈会像赛跑抢时间一样,等孩子一过周岁就突然让他断奶。转瞬间,家里的奶瓶、奶嘴全部消失,放到孩子面前的东西,变成了勺子和碗筷。一些儿科专家也认为,这样果断地处理,可以防止孩子出现营养失衡和损伤牙齿等情况,而且晚断奶会使孩子的依赖心理增强,不利于孩子社会性和自立性的发展。但我觉得,如果没有过渡期而突然断奶,孩子因此受到的情绪冲击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从发育上看,孩子应该适时地断奶,但父母必须给予他充足的时间,并遵循必要的程序。

有观点认为,应该尽快断奶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出于营养学上的考虑——因为牛奶比母乳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和发育,所以周岁之后就应该断奶,用牛奶替代母乳。但事实并非如此。只靠喝牛奶补充营养不能保证孩子全面的营养摄入,而且不恰当地断掉母乳还会造成“情绪不良”。

断奶前注意观察

1.吃辅食是否正常?

有的孩子快1岁了也不愿意吃辅食,而只吃母乳或者奶粉。气质敏感、强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对待母乳和奶瓶会比较执着。味觉敏锐的孩子因不适应辅食的味道,也会只吃乳制品。

2.能否抓住碗筷和勺子?

孩子8个月以后,已经可以用手抓住物品了。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能够抓住碗筷,则有利于其在断奶后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如果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准备就直接让孩子断奶,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妈妈从孩子手里夺下勺子喂孩子的做法,只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依赖奶瓶和奶制品,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性。

3.是否愿意和大人一起吃饭?

断奶意味着开始正式培养饮食习惯。为了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首先应该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坐到餐桌旁边,让他对各种食品的食用方法产生兴趣。吃辅食的时候让孩子坐到餐桌旁,或者大人在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坐到身边吃辅食。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

在断奶的问题上,时间并不重要

父母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晚断奶而担心,更不要为了提前几个月断奶而责备孩子不肯接受新的食物。与其如此,倒不如顺其自然,让孩子慢慢适应新的饮食习惯。

应该如何开始练习排便呢?

妈妈们都把不再使用纸尿裤看作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标志,认为控制排便是孩子2岁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为此,父母很早就会准备好坐便器,并在育儿书籍中寻找培养自主排便能力的相关内容。但是万事开头难,练习排便的第一步非常重要,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会困扰父母很多年。

从何时开始并不重要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步?什么时候开始说话?什么时候可以去托儿所?很多父母都特别在意时间问题,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的时间稍有滞后,就会担心出什么大问题。我个人并不赞成用时间数值来衡量孩子的成长发育程度。婴幼儿成长发育是通过身体和情绪的成熟度、大脑发育、抚养环境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来实现的。对于每个孩子,这些要素都千变万化,其发育过程和发育程度当然也各不相同。

在控制排便的问题上,仍有很多妈妈机械地认为“必须在18个月后就开始练习”。因此一到18个月,妈妈就迫不及待地撤掉纸尿裤,强迫孩子使用坐便器,或者在孩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把孩子的裤子扒下来让他解手。如果孩子不小心尿到裤子上,还免不了在屁股上挨上一两巴掌。这都是因为妈妈们把控制排便当作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所以一旦孩子失误,妈妈就会很焦虑。事实上,大小便的自控与智力或运动神经的发育没有任何关系。并不是说能够控制大小便的孩子就更聪明。调节排便的肌肉系统得到充分锻炼之后,对大小便的控制会水到渠成,所以没必要过分强求孩子。“18个月”是一个时间点,妈妈从此时起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对肌肉的控制,进而掌握自主排便能力;而不是说孩子18个月后就必须要做到自主控制排便。

控制排便的几个条件

孩子更早地掌握排便会减轻妈妈的负担,但是,如果刻意要求孩子去做,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为了让妈妈高兴,孩子多少会做些努力。可是如果一做错会经常被指责的话,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心理负担。结果就是孩子拒绝排便,患上便秘或经常在夜间尿床。

孩子控制排便需要几个条件。首先,他应该已经能从身体上体会到便意,且其相关肌肉系统应得到充分锻炼,以保证在进入卫生间之前能够控制自己。其次,孩子应该多少能够听懂妈妈的话,以了解使用坐便器的方法。

即使以上条件都具备了,但孩子依然排斥自主排便,那妈妈应该耐心等待机会。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可能会对妈妈的话自然排斥,因此拒绝排便练习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妈妈在训练孩子的相关肌肉系统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发育情况,耐心等待。过度关注大小便问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不利于其性格的发展。

什么时候才是训练排便的最佳时机?

“妈妈,我要大便!”孩子主动讲出来的时候,才是开始排便的最佳时机。没必要刻意准备儿童专用坐便器,重要的是消除孩子对坐便器的陌生感。

对坐便器适应以后,每当孩子脱下裤子,坐到坐便器上后,妈妈都要注视着他,做出一起使劲的样子。如果孩子不喜欢坐便器,父母也没必要强求,但要在孩子排便成功后给予充分的表扬。这样做,孩子会对父母的表扬和排便后的快感留下深刻记忆。良好的情绪留在记忆中,会成为今后自主调节排便的基础。

已经能够控制排便的孩子突然尿裤子了

完全能够控制排便的孩子有时会突然出现尿裤子的情况。这主要是孩子为吸引大人注意的一种表现。父母只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这种退步行为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中经常发生。大孩子认为父母只关心弟弟、妹妹,认为原本属于自己的爱被剥夺了。这时候,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各种失误。虽然个别情况下是有意的,但更多的却是无意识的行为,是孩子自己控制不了的。

被父母严厉训斥或挨打的时候,由于内心受到打击,孩子也会出现退步行为。如果这种打击还伴随着逆反情绪,孩子就会做出一些让父母不喜欢的行为。而受各种心理因素影响的排便控制,此时会变得更加困难。如果对孩子发火,说“你是大孩子了,怎么还这样呢”之类的话,只能让问题变得更糟糕。父母即使很生气,也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平时多表扬孩子,比如“你真可爱”“你做得对”等。通过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在任何情况下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都不会变,才是改变孩子退步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为了培养独立性,反而耽误了孩子

孩子慢慢学会走路、开口说话之后,妈妈就更操心了。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还要经常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不如别的孩子。这个时候,最让妈妈费神的一件事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了。对于满周岁的孩子来说,“自己也能做得好”是一个重要课题。可是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1岁孩子最害怕的事情

出生12个月以后,孩子逐渐开始离开妈妈,独自探索外部世界了。伴随着前进的脚步,孩子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世界越来越大;伴随自我意识的产生,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有主见。有意思的是,孩子越是固执和逆反,就越是愿意让妈妈守护在身边。所以他一方面经常冲妈妈发脾气、和妈妈对着干,另一方面,当妈妈真离开了,又会大声哭着到处找妈妈;严重一点儿的,甚至连妈妈去厨房做饭时,都会哭个不停。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会很担心孩子因为固执,而对父母的依赖性过强。在妈妈看来,孩子应该可以和家里其他人或同龄人相处了,可孩子总是缠着自己,这实在是有些让人为难。

在韩国,小儿精神科把这样的孩子称作“临时孤儿”,即如果妈妈某天突然离开,孩子就觉得自己像孤儿一样,被独自留在这个世界上。妈妈离开是这个阶段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因此,从理论上讲,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强迫孩子离开妈妈,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分离焦虑在1岁前逐渐产生,在1岁后仍然持续存在,直至36个月后才会慢慢消失。父母不能因为自己想让孩子变得独立、自律,就对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

独立性的基础是对妈妈的依恋

孩子的独立性源于婴儿早期和妈妈形成的依恋关系。孩子在出生后6个月内,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和妈妈逐渐形成了依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识到妈妈是保护自己、关心自己的最重要的人。

慢慢地,到出生8个月以后,孩子开始知道认生,会和妈妈形影不离。知道认生是孩子和妈妈成功形成依恋关系的标志。对孩子来说,妈妈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的唯一支柱,孩子只认妈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12个月之后,孩子开始意识到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伴随着熟练掌握爬行和行走,他开始尝试接触身边的其他人,比如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以前只关心“我”的孩子,开始准备接近自己之外的世界。但是,这种接近仍然是非常小心的,只有妈妈在身边且情绪稳定的时候他才会去尝试一下。如果忽然看不到妈妈,或者接触到的对方表现得过于主动,孩子就会马上回到妈妈的身边。

多拥抱孩子,是培养独立性的捷径

直到2岁,孩子的社会性和独立性才会逐渐形成。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妈妈的爱护下,开始试图寻求自立,明确自己和他人的区别,并表现出占有欲。这时候,如果母子依恋关系稳定,孩子即便暂时离开妈妈,也不会感到不安。只要感觉到妈妈在附近或是在一个大的空间范围内,孩子就能够独立玩耍。当然,他还是会不时地确认妈妈是否就在附近。

出生后1~2年的这个阶段,是孩子独立性和社会性形成的早期,此时最重要的就是母子依恋关系的形成。当孩子缠着妈妈的时候,妈妈故意和孩子保持距离反而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不要对孩子放手不管,让他重回妈妈的怀抱才是培养独立性的正确做法。孩子只有在通过母爱找到安全感的时候,才会放心大胆地去探索世界。

孩子不会叫“爸爸”“妈妈”

“孩子都快2岁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简单的话也听不懂,为什么呢?”同龄的小朋友都会讲话了,还会对妈妈的话做出各种反应;而自己的孩子却不是这样,他不仅不会说话,就连“妈妈”都不会叫——这的确让人担心。这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是真的在语言发育方面有问题,还是发育速度稍慢。影响孩子语言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是父母的抚养方式和孩子的成长环境。

我的孩子有语言障碍吗?

一般情况下,孩子从2~6个月时开始牙牙学语,周岁后对简单的命令有所反应,2岁以后能说出类似“吃饭”“妈妈,水”这样有意义的词语、短句。

但是,语言发育晚几个月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孩子1周岁后还不能和母亲玩“声音模仿”等简单游戏,18个月仍然对简单指令没有反应,24个月仍不能说出任何词,父母就应该确认孩子是否在语言发育上存在问题。如果父母充分考虑孩子的语言发育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绝大部分情况下,语言能力都会得到正常发展。

语言障碍的原因

孩子出现语言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母亲妊娠期过度紧张、吸烟、饮酒、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等都是孩子语言障碍的诱因。在这些情况下,胎儿的大脑发育可能不完善,出生后在认知、情绪、记忆力等发育方面会表现为整体滞后。因此,发生语言障碍的可能性较高。

偶尔会出现智力正常但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表现为听得懂但不会说。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孩子再过一段时间,语言水平就会恢复正常,所以妈妈不用特别担心。

如果孩子不但不能讲话,还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行为举止也异常,对他人漠不关心,那就有可能得了自闭症。自闭症同样是语言障碍的一个诱因。患自闭症的孩子出生几个月后也不会和母亲对视,不会笑,不要求妈妈抱。

IQ低于70的孩子学习语言也非常困难。他们对声音虽然有自然反应,也能够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但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和同龄人进行正常交流,使用的词汇也非常贫乏,而且其他方面的发育都晚于正常的孩子。

晚说话的另一种情况是听觉障碍——因为听不到声音而影响了语言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虽然能够正常发出咿咿呀呀声,但不能掌握准确的发音。这时借助助听器解决听觉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正常的语言发育。

此外,中耳炎造成的听力下降也会阻碍语言发育。大脑听觉神经的成熟期是出生后的0~12个月,患中耳炎会影响听觉神经的成熟,造成听力低下,对语言发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父母必须注意观察造成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及早进行诊断与治疗。语言发育迟缓会带来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更会对情绪发育造成困难。

促进孩子语言发育的方法

母亲的抚养方式对孩子语言发育的影响是最大的。妈妈平时经常陪孩子玩,多进行情感交流,不但对语言发育有利,还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稳定的情绪。促进孩子语言发育的方法如下:

1.抛弃教孩子说话的想法

读书或者看识字卡对语言发育都没有帮助。语言是传递信息的手段,通过和他人交流,多听、多模仿,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让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够正常发育,父母首先要抛弃教孩子说话的想法。能多说、少说一个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用温和的方式和孩子不断对话,这是帮助孩子语言发育的好办法。

2.重视孩子的想法

要用心观察孩子注意什么、想做什么、情绪如何。孩子最想了解的是他自己关心、喜欢的事物。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想要做什么,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语言方式。

3.积极回应孩子的话

积极回应孩子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对孩子的包括语言在内的全面发育都有好处。

4.简单准确地表达

2岁的孩子还听不懂太复杂、太长的话。因此,并不是妈妈的话说得越多,对孩子的语言发育就越好。正确的做法是经常重复简单准确的语句,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水平进行交流。

5.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

在这个阶段,孩子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不仅局限于语言。为了正确传递信息,妈妈在说话的同时,要善于使用丰富的动作和表情。孩子即使不理解妈妈的话,也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了解妈妈的意思。 IMxwDtj4Rn6Z4BfwLIWAQVVMR9lhs5aVB4Sd35p2lJ7C4FJ7uYc23gSkS/af1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