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母的态度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又内疚又担心

社会发展虽快,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职妈妈带孩子都是一样的不容易。有的妈妈是怀孕后就离职,有的是生了孩子以后不再上班。这些情况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妈妈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是多么不容易。一旦决定继续上班,繁忙紧张的生活就开始了。能够把孩子交给奶奶、外婆,或者请保姆还好,如果条件不允许,上班、做家务、带孩子,真是要从早忙到晚了。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在职妈妈付出最大努力,她的内心深处仍会对孩子存有几分愧疚。抛下哭泣的孩子上班时,妈妈会很心痛;即使孩子生病了也无法陪在他的身边——妈妈只好一个人躲到公司的洗手间暗自落泪。

通过有规律的游戏,和孩子共同度过有益的时间

并不是说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就能够和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就算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如果妈妈不能调整好心态、不能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会造成孩子的不安心理,影响其情绪发育。所以,重要的不是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短,而是在一起时母子互动的质量。母子相处的时间虽短,但只要提高相处时的亲密度,就同样可以形成稳定的母子依恋关系。

在职妈妈不需要内疚,安排好时间,快快乐乐地和孩子一起游戏吧!

如果公务繁忙、家务繁重,却事先不安排好时间,妈妈是很难集中精力和孩子玩游戏的。如果妈妈每天能定时陪孩子玩,孩子在妈妈不在身边时会耐心等待她回家,能够安心度过每一天。如果妈妈忙到不能保证每天都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最少也要隔天和孩子玩一次。

在玩游戏的时候,妈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如果妈妈比较勉强或缺乏诚意,孩子很容易察觉。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其实,和孩子玩游戏是释放工作压力的最好方式。孩子的笑容,不但会让压力烟消云散,还会让妈妈活力焕发。

孩子生病的时候,再忙也要回到孩子身边

没有比孩子生病更让妈妈心痛的事情了。妈妈内心希望照顾孩子,却不得不去上班,这种时候,做妈妈的既委屈又痛苦。

可无论妈妈有什么情况,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妈妈还是应该陪伴在孩子身边。如果不亲自照顾生病的孩子,而将他托付给别人的话,之前为了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而付出的所有努力就等于白费了。

我的孩子生病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我都会陪着他们。尤其是大宝,他比较敏感,有一段时间甚至一提到弟弟,他就会觉得生气和委屈。那时候,我会请一周左右的长假一直陪着他。虽说和孩子在一起我也做不了什么特别的事,可大宝只要确信妈妈在他的身边,就不再烦躁了。

孩子明明知道妈妈要上班,却故意缠着妈妈,甚至发脾气,这说明孩子的情绪不太好。这种情况下,妈妈最好能调整一下手头的工作,多陪陪孩子。孩子对母亲的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量。母子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关系有多么亲密,如果在一起的时间没有达到一定的量,孩子仍会不安地找妈妈。

如果妈妈实在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但又为此深感自责,那不妨考虑在家工作或者暂时离职,在充分履行作为母亲的职责后再回到工作岗位上,这样对母子双方都有好处。如果工作和作为母亲的责任都不想放弃,妈妈就必须做到公私分明——一味地自责,既对不起工作,又对不起孩子,不但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也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

克服“慈母情结”的7个步骤

妈妈感觉内疚是因为太想做一个好妈妈了。可是这种“慈母情结”对自己和孩子都没有好处。下面就说说克服这种情结的7个步骤。

第一步:消除自卑

不要因为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妈妈,觉得自己本来不够好,又不能对孩子更用心、更好,而感到内疚。不管是长得不漂亮、体形不美、事业不成功,还是生活不圆满、不善表达,等等,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看轻自己的理由。

第二步:爱自己

作为母亲,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那么在这样的妈妈身边,孩子怎能学会爱自己的方法呢?在关爱孩子之前,妈妈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什么是好与坏?我到底想做什么?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后,对自己的爱就会油然而生。

第三步:保证体力

身体疲劳就不可能带好孩子,因此,妈妈一定要保持充沛的体力。有了充沛的体力做保障,即使孩子很难带,妈妈也不会感到厌倦,于是才能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

第四步:放权给孩子

抛开替孩子包办一切的想法,妈妈反而会更轻松。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妈妈要积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习惯。

第五步:不要做老师

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需要教。妈妈并不是训诫地提供知识的老师,而是最关心、最爱护孩子的亲人。

第六步:给爸爸留个位置

妈妈应在爸爸对育儿失去兴趣之前,给他安排一个适合他的位置。妈妈一个人对孩子付出再多也是不够的。

第七步:不要担心

与其担心孩子和自己的未来,不如给予更多的期待。小宝宝每天都在成长和变化,生活中有很多乐趣,妈妈们何必自寻烦恼呢?

说出自己的困难,大方地请求帮助

如果爸爸和妈妈都上班,那么爸爸应该承担一部分家务,妈妈对此也可以明确提出要求。房间不一定每天清扫,可以周末集中进行大扫除。如果没时间每天给孩子做饭,可以集中把辅食做好,放到冰箱里贮存。哪怕无法投入全部精力来保证家中的整洁,也比劳累过度,不能给孩子关爱好得多。

如果爸爸实在太忙,帮不了妈妈,那妈妈可以请求其他人的帮助。能请长辈或亲戚搭把手更好,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考虑请家政人员。不要苛求自己成为面面俱到的超人。妈妈要是累出病来,最可怜的还是孩子。所以,妈妈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求解决办法吧!

总是朝孩子发脾气

带孩子的确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抚养孩子意义重大,压力也不小。妈妈会在心底告诉自己不要怕麻烦,可如果同样的问题每天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眼前发生,不知不觉地,妈妈也忍不住朝孩子发起脾气来了。有位母亲私下对我说,有一次她忍不住,打了孩子一巴掌。自那儿以后只要脾气一上来,她就会不由自主地动手。她非常自责,既对自己不满,又觉得对不起孩子。可孩子再惹自己生气的话,她担心自己还是会重蹈覆辙。

让自己不发脾气的9个方法

育儿的确非常辛苦,压力也很大,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承担着育儿责任的妈妈要懂得调整情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虽然做妈妈的都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健康成长,可一不如愿就发脾气的话,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母亲的,也是不可能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因此,妈妈千万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善待孩子。下面是调整情绪的一些具体办法。

1.首先了解生气时自身发生的变化,感受自己在生气时情绪和身体出现哪些变化,并进行自我控制。

2.调整呼吸,一边数数,一边做深呼吸。在这个过程中,调整心情和思绪。

3.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例如“你这么做,真的让妈妈很生气”,但要注意使用和缓的语气,不能大喊大叫。

4.不要胡乱想象或推测。不要夸张地认为孩子是“讨债鬼”,要客观地了解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的原因。

5.不可感情用事。无论孩子用什么方式和你对着干,都要坚信他不是故意的。成人发脾气的时候还会很激动,何况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呢?

6.冷静下来,慢慢观察。实在忍不住,可以外出散散步。让自己离开问题现场也是一种方法。

7.上述方法都不行的话,可以问自己:“孩子现在的期望是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做些什么呢?”

8.想一想,这样要求孩子遵从自己的方式和想法会不会过分了呢?

9.让自己的育儿原则变得现实、有持续性、人性化。没有百依百顺的孩子,也没有能百分之百满足孩子的父母。

发脾气时绝对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再哭就让别人把你领走!”

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说等于在教孩子说谎。

·“我就知道你会这样!”

被父母奚落的孩子,很容易失去自信。

·“你怎么这么傻呢?”

听父母这么说,孩子会真的认为自己很傻。

·“因为你,我没法活了!”

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妈妈的负担。

夫妻在孩子面前争吵

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大家小时候或多或少都见到过父母吵架,有些人还因父母的争吵受到了心灵的伤害。可是当我们自己也为人父母之后,就忘记了童年曾经的伤痛。大人会用“夫妻没有隔夜仇”来缓和夫妻关系,可争吵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却是无法轻易用话语消减的。

父母吵架是世界上最恐怖的电影

父母争吵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冲击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样子,会以为发生了天大的事情,惊慌得不知所措。他们会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爸爸、妈妈吵架后会不会离开我?

孩子听到父母充满敌对情绪且神经质的争吵声,会感到恐怖与不安。这时候,孩子的身体也会出现变化,如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出虚汗等。这些反应和我们观看恐怖电影时出现的身体变化相似。所以说,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的争吵比任何恐怖电影都更让人害怕。

经常看到父母吵架的孩子,平时如果听到爸爸、妈妈说话的声音稍微高些,也会受到惊吓。因为他还无法区分争吵时发出的高音和平时说话时的高音有何不同。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会让孩子变得胆小,习惯于看别人的脸色。

夫妻吵架时应该这样做

虽说夫妻吵架对孩子不好,但要说从不吵架也不太现实。并且,与其把对彼此的不满藏在心中,还不如偶尔通过争吵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更有利于维持健康的夫妻关系。因此,如果争吵不可避免,那就采取如下方式来吵吧:

1.选择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吵

没必要让孩子看父母吵架的“恐怖电影”。夫妻可以等孩子睡着了或是找个远离孩子的地方吵——总之,千万不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样子。

2.争吵过后,不要直接面对孩子

争吵结束后,情绪往往不能马上平复。这时候直接面对孩子,会不知不觉地拿孩子撒气。父母在争吵结束后30分钟内最好不要直接和孩子接触。

3.如果被孩子看到了,应该立刻安抚

如果夫妻吵架的情景不小心被孩子看到了,两人应该立刻停止争吵,去安抚孩子——最好把他抱到怀里,并且告诉他“爸爸、妈妈没有吵架,只是在大声说话而已”。

孩子也通过争斗解决问题

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的另一个原因,是会让孩子产生误解,认为吵架是大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孩子会很自然地去学习、模仿父母的行为方式。学会了吵架,就会用争斗去解决问题。

孩子在父母不断争吵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后,如果和朋友、兄弟、甚至伴侣出现了问题,他们都会用争吵的方式解决。谁会喜欢这样的人呢?

因此,绝对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夫妻间的问题只能由夫妻两人在私下解决。这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不能因为愤怒打孩子

没有不疼爱孩子的父母,可为了孩子,父母也会举起“爱的棍棒”。这种“因爱而罚”的做法不见得有好效果,可副作用却不少。孩子不会感受到“爱”,只会感受到让自己疼痛的“棍棒下的暴力”。所以,“不体罚”应成为基本原则。如果实在不可避免要进行体罚,父母也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步骤。

教育是批评的目的

一定要记住,教育才是批评孩子的目的,不能一味地发脾气。大声吓唬孩子,并不会让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父母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父母在对孩子发火的时候,必须坚持几个原则。父母要尽可能避免用棍棒责打;如果的确需要进行“棍棒教育”,就必须保持一致性:同样的错误,如果以前没有体罚,那就不能因为“今天妈妈心情不好”等理由进行体罚,这会让孩子的认识产生混乱,也会让孩子感到十分委屈。

绝对不能打孩子的情况

当孩子有不能自主控制大小便、抚摩生殖器或者受好奇心驱使做出一些不太常见的行为时,父母绝对不可以动用棍棒,因为暴力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负罪感。例如,孩子出于好奇心,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这完全是出于本能行为——打孩子会抹杀他的好奇心;孩子把“讨厌”当作口头禅,或者总是缠着人要这要那——这些不过是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父母就更没必要对孩子进行体罚了。

控制情绪,按照原则体罚

父母不要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实施体罚,应该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并在孩子违反的情况下坚决执行;而且,绝不可以带着情绪体罚孩子,因为那是一种暴力。即使被孩子气得忍无可忍,父母也需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进行体罚。

体罚时,应使用固定的工具,如小棍等,打的部位也要控制在手心、小腿肚等固定范围内。随便抓起一样东西就开始不管不顾地乱打,是情绪化的表现,达不到体罚的目的。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清楚体罚的理由,而且要在孩子做错后立刻给予惩罚,不要拖延时间——在短时间内进行体罚的效果会更好;另外,要控制好体罚的时间,不要太长——体罚的时间越长,孩子的挫折感就会越强;并且,在体罚结束后,要一边安慰孩子,一边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要让孩子意识到,虽然打了他,但父母对他的爱是不变的。

经常挨打的孩子慢慢地对棍棒也就不怕了,有些孩子虽然挨打后在父母面前似乎很听话,但出去就会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小朋友。因此,父母最好还是不要打孩子。父母要善于利用语言教育孩子,而不是用棍棒。 KXtoP/NxHNaV743fL4WvxNxj6LFtsmuWs3guPQ+TEJMvGSIyD7F5NL5x77RE3D4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