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岁孩子特点须知

能够区分妈妈和“我”属于不同个体

这个阶段的孩子知道“我”和“你”的区别了。以前,孩子会模糊地认为“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其想法和情绪都会受妈妈左右;而现在,他知道对妈妈说“不”,意识到“我”和“妈妈”是不一样的了。身体和妈妈分开后,内心也开始逐渐独立。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发育课题是形成自我意识。以对自身的认识为基础,孩子开始探索周围的事物,尝试按自己的意志行动。所以,只要孩子的尝试没有危险,妈妈就应该放手让他去做。

出现反抗

心理学中,自我这个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和自身观念的一种表述。幼儿的自我意味能够区分“我”和他人、“我”和世界的不同了。在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孩子开始会说“不”或者“不喜欢”。对父母的话表示反对说明孩子能够认识到“我”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当孩子表达反对意见的时候,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长大了。

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得固执和逆反是孩子的普遍特征。比如,父母不同意他玩冰箱门上的磁贴玩具时,他就会一直伸着手,直到拿到为止。孩子心里会想:“我只是想看一下,妈妈为什么就不同意呢?”一旦把想要的东西拿到手,他就安静了。

从幼儿发育阶段来看,任何机能刚开始发育时,都会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比较强烈的反应。例如,孩子开始学游泳的时候,无论怎么叫他放松,他的肌肉都会紧张,动作也很僵硬,可多游几次之后,他自然就放松了。同理,孩子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时表现出的固执程度,严重时可能会让父母产生错觉,认为孩子的性格改变了;但是,通过外界环境的反馈和自身的感受,孩子会逐渐掌握适度表现自我的方法。所以父母不必因为孩子的自我表现比较强烈,而认为孩子没有礼貌。

明确区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渴望实现自我意识的孩子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体,自由地探索未知世界。无论遇到什么,他都想试试,即使父母阻拦,也要去摸一摸、尝一尝或者跳一跳,简直是个闯祸大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最大限度地肯定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当他想做什么的时候,只要没有危险,应尽可能地给予支持。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这种意识是固执,而横加阻拦,则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或逆反情绪。当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被接受的时候,孩子会认识到“我也行”“我是个不错的宝宝”。这种自我肯定的力量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当然,父母也不能对孩子完全放手不管,特别是在和安全相关的问题上。如果孩子出现打小朋友、扔东西、把手伸到热水中等行为时,父母要严厉禁止,即使孩子发脾气也必须坚持,否则,孩子会越来越不听话。坚持“说不行就不行”的原则非常重要。在给予孩子最大限度自由的同时,对不可以做的事情必须坚决制止。

在孩子遭受挫折产生负面情绪时,必须给他安抚

刚开始探索世界的孩子随时准备新的尝试。但是,这些尝试并不总是会成功。愿望没有实现,遭受挫折的情况也很多。

例如,在做拼图游戏的时候,如果反复尝试都不成功,孩子会一边哭,一边用期待帮助的眼神望着妈妈。这时,妈妈应该尽快帮助孩子摆脱这种负面情绪。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凭自己的能力是不能克服这种负面情绪的。

如果妈妈不去安抚,孩子无法宣泄失望情绪,就有可能出现用头撞墙、摔东西或者打人等问题行为。有的父母认为,对于孩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他人提供帮助,会让孩子形成不好的习惯,所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

孩子遭受挫折、表现出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迅速给予帮助。2岁的孩子还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不可能通过语言的方式解决问题。遇到上文所说的情况时,妈妈可以提供一些孩子喜欢的小零食,或者用其他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的情绪好转后,再帮助他一起完成拼图。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多拼几次,一定可以成功。不要让孩子失望地认为“做了也不行”,而要帮助他树立“我也可以做好”的自信心。

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可以学到调整情绪的方法。下次遇到情绪不好的时候,他自己就会采用抱抱洋娃娃、把头藏到被子里躲猫猫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当孩子因受挫而表现得很烦躁时,如果父母大声训斥,孩子就会一直用烦躁的方式解决情绪方面的问题。在孩子2岁的这个阶段,育儿的要领是,无论孩子出现什么奇怪的举动,妈妈都要耐心地给予帮助。

害怕外部世界

离开妈妈、刚开始探索世界的孩子都非常胆小,想和妈妈分开,但又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因为胆小,在想尝试什么的时候,只要旁边的大人吓唬一声,他就吓得连动都不敢动了。在孩子看来,就连排便也是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不知道从身体里出来一个什么东西,扑哧一声掉落,这简直太可怕了。

不小心弄伤自己的时候,孩子看到身体上的伤口也会觉得害怕;看到别的小朋友受伤后贴了创可贴,当自己被蚊子咬一下或者被指甲划了一下时,他会要求妈妈也给自己贴——孩子认为,只要贴上创可贴,身体就复原了。为了满足孩子的这种要求,创可贴几乎成了每天必备的东西。大宝和二宝小的时候,我也准备了很多创可贴。孩子只要看到身上有一点儿小伤,就让我赶快贴创可贴;看到爸爸、妈妈脸上起个小包,他们也会立刻把创可贴拿出来。这些都是孩子消除对身体变化的恐惧的方式,父母没必要阻拦。

3岁前的孩子表现出恐惧胆小都是正常的,但如果3岁后再出现类似情况,就有可能是焦虑障碍。很多情况下,在严厉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易产生焦虑障碍。另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控制也会引起孩子的焦虑障碍。对此,父母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绝不允许利用恐惧心理管教孩子

对那些好动的孩子,大人经常会利用他们的恐惧心理对其进行管教。

“老巫婆抓你来了”“妖怪来了”,父母反复强调孩子害怕的对象,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安静。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很胆小,他们在恐惧情绪被诱发后,的确便于管教。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偶尔用一下可以,经常使用的话,会导致孩子心理脆弱。

还有就是“再这样妈妈就不管你了”“妈妈生气了,不要你了”这类以母爱为条件的管教方式也不可取。12~18个月大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性都很强,最担心的就是妈妈离开自己。如果动不动就听到妈妈说“妈妈不要你”之类的话,孩子的不安情绪就会加重。当孩子无法确信妈妈是否会离开自己时,他就不敢独立探索世界,更不愿意离开妈妈,甚至连那些妈妈允许做的事情都不敢去做了。所以,父母不能为了纠正孩子的一个小错误,而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培养孩子自主排便

孩子18个月以后开始练习独立排便。排便调节多始于18个月左右,在36个月前后完成。所以,即使孩子满18个月还不能独立完成大小便,父母也不用担心。此时,了解排便练习的意义,用轻松的心态对待这件事是最重要的。自主排便是指通过自己的意志将体内的排泄物排出。它体现了孩子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排便时会非常高兴,反之,则会产生挫折感。急于让孩子进行排便练习,会导致敏感的孩子便秘,心理畏惧,甚至失去自信。

只要生理方面没有出现问题,绝大部分孩子36个月后都能独立排大小便。父母最好不要急于让孩子停止使用纸尿裤,不妨像过去的老人们常做的那样:夏天把孩子脱个精光,让他自己学习排便。“时候到了,自然就会了”——保持这种轻松的心态是最好的。

还不需要朋友的阶段

很多父母都认为1岁多的孩子经常和小朋友玩,可以培养社会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社会性并非是通过小朋友,而是通过身边的成人形成的。刚开始对自身有所认识的孩子并不关心其他同龄人,他们既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让朋友喜欢或者讨厌自己,这样怎么能交朋友呢?即使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他们也只能相互瞪着,不可能有更积极的交往意识,倒是有可能因认为对方妨碍自己而打起架来,因此,实在没必要强迫他们交朋友。孩子充分了解自己以后,自然会对朋友产生兴趣,这大约会出现在36个月之后。所以,36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去托儿所或者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再有,弟弟、妹妹在这个时候出生对孩子也是不好的。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在父母充分关注下进行自我探索的阶段,如果父母的注意力分散给弟弟、妹妹,孩子会感到不安。因此,大孩子就会嫉妒弟弟、妹妹,甚至出现部分能力退行的现象。父母应该尽量把时间控制好,避开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期再生育。如果此时已经生了第二胎,就更要多关心老大。 zdVWujIQ7oqy77oOKiAwoopEIB/olHFAHlZYznOU8KBXf4TI3sZVnppWAHTCUa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