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昏的电话

2016年1月,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大公报》与香港《文汇报》合并,成立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同年5月,我被聘任为集团江苏记者站站长。此前,我已在《大公报》江苏办事处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了11年。

2017年11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江苏记者站接到时任《大公报》副总编辑李庆义的指示,准备采写一组关于海外华人执着努力,将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从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的新闻专题,这组专题由我具体执行。

李庆义在《大公报》主管中国新闻和国际新闻。他出生在东北,那里曾是经受日寇铁蹄蹂躏时间最长、抗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1995年,李庆义负责《中国青年报》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专题报道,历时十余天遍访这片黑土地,采访了多位尚在人世的东北抗日联军老兵,首次在中央媒体报道了东宁要塞、劳工坟及日本在华遗孤问题,所做的有关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的报道曾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自此,他与抗战报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总结《大公报》近几年关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报道,李庆义认为,虽然报道的篇幅大、内容多,但绝大多数仅限于程序性报道,采访的人物也多是老面孔,鲜见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面世,致使报道整体上站位不高、可读性不强、社会影响不大。

2017年11月4日,李庆义对江苏记者站提出建议,希望记者开拓思路,深入挖掘海外华人推动中国记忆成为世界记忆的事例,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对外交流等。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中国记忆,更是世界记忆;只有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记住这场人间浩劫,才能形成强大的国际压力,迫使日本深刻反省,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深秋的南京,东郊满目金黄的梧桐树叶已豪爽地呈现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致,扑面而来的风中夹杂着丝丝透骨清寒。

2017年11月20日下午,我驱车赶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女士热情接待了我,她特别请来馆里两位同志刘燕军与艾德林一道接受采访。

邵子平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贡献很大,1991年在《抗日战争研究》上发表过关于马吉影片的文章,是这方面的学者。江苏卫视去美国拍摄《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时,到大卫·马吉家中采访,也是他帮忙联系安排的。不难看出,在刘燕军心目中,邵子平的分量很重。

刘燕军说:“据说他手上还有我们没有掌握的影片。”听了他的介绍,我对邵子平产生了好奇。

文物部负责人艾德林还介绍了林伯耀、鲁照宁等其他几位对收集南京大屠杀史料贡献较大的人士,我一一要了他们的联系方式。

刘燕军报给我邵子平的手机号,是北京的号码。回到办公室,已是黄昏。落地窗外,直插云霄的紫峰大厦浸在夕阳里,与我遥遥相对。我用办公室座机拨通了邵子平的电话,拨号音一直响,却一直无人接听。

抬头一看,霞光低沉,我决定先回家,明天再联系。就在锁办公室大门的时候,室内突然传出电话铃声。我立即冲进门,快速拿起话筒。果然,是邵子平回的电话。

当邵子平弄清楚是记者要采访他时,他很意外,声音透出兴奋,一个劲地追问我是如何得到他的手机号码的。我们约好当晚七点半再通电话细聊。

晚饭后,我准备好手机、录音笔,按照约定的时间拨通了邵子平的电话,开始采访。我点开手机的免提键,同步录音。

“我小时候看过《大公报》。”邵子平对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的态度很积极。没有任何过渡,他直接选择了信任我。

他从自己1936年出生于南京鼓楼医院说起,详细回忆了自己的家世与个人经历。这个电话一口气打了足足两个半小时。

邵子平认为这些往事的叙述非常重要,他一边回忆,一边不止一次提醒我“要录音”。他声音高亢,语调抑扬顿挫。昔日时光一幕幕回放,许多重要细节他都记忆犹新。说着说着,他还会一遍遍发问:“我怎么一下说这么多?我为什么这么信任你?”不知道他是问自己,还是问我。时年81岁的邵子平为自己竟然能对一个未曾谋面的记者推心置腹而感到不可思议。

这个采访令我很不平静。我没有想到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的发现竟然都与邵子平有关。

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皆是世界重新正确记录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惨案的重要史料文献。史学界关于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这两份史料文献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厅内循环播放的马吉影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观众驻足,人们被马吉牧师 拍摄于1937年12月的那些真实血腥场景震撼了。两千余页《拉贝日记》的影印件于2017年12月出版,共六卷,日记里有多幅取自马吉影片的受害者画面。

采访时,距离12月13日公祭日只剩半个多月的时间。邵子平说,他将于11月下旬去美国,希望我能在他赴美之前去趟北京与他当面细聊,但我已经约好11月21日去南通海门进行“两岸交流三十年”专题采访,那个专题的交稿日期已经逼近。

见我不能立即去北京采访他,邵子平担心我半途而废,一个劲地催促,并说“你是第一个采访我的南京记者”,十分急切。

打完电话,我稍作梳理。马吉影片与《拉贝日记》都非常重要,必须单独做专题报道,不能浪费这些珍贵的采访资料。面对丰富的采访内容,我斟酌再三,决定先做《拉贝日记》新闻专题。 DB6oqMUB4zmYPbpIizb0q2lvL5qOKp04Esbfo/9BZJ+CqG63tfnKeOFdcK7Vlb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