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云奖获奖小说·第八卷》( Nebula Award Stories Eight ,1973)的序言中,艾萨克·阿西莫夫写道:“如果不怕费力的话,一位优秀的科幻作家很有可能有能力创作其他任何他想要创作的作品(而且还可以拿到更多报酬)。很多科幻作家都已经这么做了,其结果就是,有些作家转向了其他领域,这是科幻界的一大损失。”阿西莫夫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么做的人还有弗雷德里克·布朗(Fredric Brown)、约翰·D.麦克唐纳(John D. MacDonald)、哈伦·埃利森、罗伯特·布洛克(Robert Bloch)、西奥多·斯特金和理查德·马西森。这些作家中的大部分人仍然会偶尔创作科幻小说,但是他们都把大部分精力分给了其他的文学题材。
马西森生于新泽西州艾伦代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服过兵役,1949年在密苏里大学取得了新闻学学士学位。一年后,他的首篇短篇小说《父母的结晶》发表于《奇幻与科幻杂志》。在1954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传奇》( I am Legend )之前,他还写了另外一些短篇科幻小说和三部长篇悬疑小说。他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收缩人》( The Shrinking Man ,1956)的影视改编权卖给了环球影业,条件是他为电影续篇《了不起的收缩人》(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 ,1957)撰写剧本。
此后,马西森将自己的时间同时分配给了剧本和小说创作,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分配给了报酬更高的剧本。他做过编剧的电影包括《厄舍古厦的倒塌》( The House of Usher ,1960)、《陷坑与钟摆》( The Pit and the Pendulum ,1961)、《大地之王》[ The Master of the World ,1961,这部电影改编自凡尔纳在1905年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但是大多数情节出自另一篇更早一些的小说,即1886年出版的《征服者罗比尔》( Robur the Conqueror )]、《恐怖故事》( Tales of Terror ,1962)、《魔鸟》( The Raven ,1963)、《地球上最后一人》[ The Last Man on Earth ,1965,与1963年上映的《奥米伽人》( The Omega Man )同为《我是传奇》的不同版本]、《狂热者》( Die! Die! My Darling! ,1965)、《魔鬼的新娘》( The Devil’s Bride ,1968)、《年轻的战士》( The Young Warriors ,1968)、《古屋传奇》( The Legend of Hell House ,1973,改编自马西森自己的小说)、《时光倒流七十年》( Somewhere in Time ,1980,同样也改编自马西森自己的小说)。 他还为电视剧《阴阳魔界》( Twilight Zone )、“星际迷航”系列和《夜间画廊》( Night Gallery )写了许多剧本,也创作了若干独立的剧本,如《决斗》( Duel ,1971)、《午夜煞星》( The Night Stalker ,1972)、《花街恶魔》( The Night Strangler ,1973)和《火星编年史》( The Martian Chronicles ,1980)。
马西森创作的长篇小说包括《回声微颤》( A Stir of Echoes ,1958)、《没有胡子的战士》( The Beardless Warriors ,1960)、《地狱之屋》( Hell House ,1971)、《重返的时刻》( Bid Time Return ,1977)和《梦向何方》( What Dreams May Come ,1978)。他的短篇小说被收录在如下小说集中:《父母的结晶》(又名《太阳系第三颗行星》)、《空间之岸》(1957)、《冲击》(1961)、《冲击II》(1964)、《冲击III》(1966)、《冲击波》(1970)和《理查德·马西森短篇小说集》(1989)。
许多评论家认为,马西森主要是一位恐怖小说作家,他的小说中最主要的主题是妄想症,《决斗》和《我是传奇》正是典型例子。《科幻大百科》 认为马西森最初是把《父母的结晶》当作“一篇简单的恐怖小说”来创作的,当人们普遍认为这篇小说是科幻小说后,马西森才转而撰写科幻小说。这篇小说既可以作为恐怖小说来读,也可以作为科幻小说来读,其反响主要来自读者对于小说的预期。
作为恐怖小说,《父母的结晶》和《弗兰肯斯坦》 ( Frankenstein ,1818)一样,选取了哥特风格。读者对于这篇小说的反应也和他们对《弗兰肯斯坦》去掉了科幻元素后的反应(在许多版本的改编电影中正是如此)一样,他们对怪物和怪物的破坏力感到恐惧。但就像《弗兰肯斯坦》在去掉与科学家和他的抱负相关的情节后意蕴会大为逊色一样,马西森的小说也同样因为其科幻元素而让读者有所感触。正是以这种方式,《奇幻与科幻杂志》中的奇幻小说在它们所能建立关联的科幻小说之中找到共鸣,而科幻小说也从奇幻小说中汲取人文关怀。
当《奇幻与科幻杂志》收到马西森的短篇小说投稿时,这份杂志仍处在开办的第一年——马西森可能是被1949年秋季该杂志的创刊号所吸引而投稿的——但是编辑们已经确定了杂志的基调。安东尼·鲍彻和J.弗朗西斯·麦科马斯想要刊载文学性强的短篇小说,而尽管《父母的结晶》中的叙事者是一位文盲,但小说本身很有文学性。
20世纪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早期的许多科幻短篇小说都在谈及基因突变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种热度源于原子武器和核灾难。刘易斯·帕吉特 (Lewis Padgett)创作的以《笛手的儿子》(“The Piper's Son”,1945)开篇的“光头仔”系列就是一例。同样的例子还有波尔·安德森(Poul Anderson)和F. N.沃尔德罗普(F. N. Waldrop)合著的《明日之子》(“Tomorrow's Children”,1947)、威尔玛·H.夏伊拉斯(Wilmar H. Shiras)的《隐匿》(“In Hiding”,1948)和朱迪斯·梅丽尔的《为母之心》(“That Only a Mother”,1948)。《父母的结晶》中简单的词汇和直白的叙述表明了文中怪物的诞生是出于自然的原因,而不是科幻或超自然的原因。
然而,马西森的这篇小说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视角的运用。故事以怪物的视角讲述,用词也并不文雅,就好像《弗兰肯斯坦》中有一部分是怪物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一样。在《父母的结晶》中,读者们只能读到怪物的想法,只能从怪物的视角去了解怪物父母的行动和反应。因为带入怪物的视角,读者会同情怪物所处的困境,就好像读者在读《弗兰肯斯坦》的时候也在某种意义上会同情其中的怪物一样。(马西森小说中的怪物是一次自然意外的产物,而不是人造生物。但是和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相同,它也被称为“可怜鬼”。)读者们会觉得,作为一个怪物是多么糟糕,而且还有更糟糕的——不被父母承认、被链子锁在一间昏暗地下室的墙上、被棍打——并且仅仅8岁大。怪物青春年少,他对美丑有着认知,这些都揪着读者的同情心。
正是这种视角倒置给了这篇小说独特的效果。这种倒置跟科幻小说在其黄金时期对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倒置如出一辙。小说的写作技巧和悉心挑选的幼稚用词都有助于体现父母的困境,尽管小说中的情节展示了自然的天性和情感的缺失是如何将本来无辜的意念转变成暴力和死亡的。
(赵佳铭 译)
X——这天天刚亮,母亲就喊我是恶心东西。你这个恶心东西,她是这么说的。我在她的眼中看到了怒气。我在想什么是恶心东西。
这一天,楼上有水滴下来。到处都在滴水。我看着这个场面。我看到了那片土地,那片土地就在我往外看的小窗户的后面。土地就像是干渴的嘴唇一样吸收了水。它吸得太多了,生病了,像流着棕色的鼻涕,我不喜欢。
母亲很漂亮,我知道。在被四面冰冷的墙壁围起来的床那儿,我有张纸,就贴在炉子后面。纸上面写着“电影明星”。我看过那上面的人的脸,很像我的母亲和父亲。父亲说那上面的人都很漂亮。有一次他这么说过。
他说我的母亲也很漂亮。母亲这么漂亮,我对此也感觉很好。看看你,父亲说,你的脸可不好看。我碰了一下他的胳膊说,没关系的爸爸。他甩开我的手,闪到了我够不到的地方。
今天母亲把我的链子解开了一小会,我可以透过小窗户往外看看。所以我才能看到水从楼上滴下来。
XX——今天楼上金黄一片。现在我知道,当我看向这片金光时,我的眼睛会刺痛。当我看完之后,整个地窖都变成了红色。
我想这就是礼拜。他们离开了楼上。大机器吞下了他们,滚滚远去,消失不见。大机器的后面坐着小母亲。她比我小很多。我很大。我已经把链子从墙上拔出来了,这件事情要保密。我现在可以透过小窗户看到我想看的一切。
这天天黑的时候,我吃了饭,还吃了几只虫子。我听到楼上传来笑声。我想知道他们在笑什么。我把链子从墙上拔下来,缠在身上。我哗啦哗啦地爬上楼梯。我走在楼梯上的时候,楼梯嘎吱作响。我的双腿在楼梯上打滑,因为我从没在楼梯上走过,我的脚是粘在木头楼梯上的。
我走了上去,打开一扇门。那是个白色的地方。白得如同楼上偶尔会掉下来的白色宝石。我走进房间,静静地站在那里。我听到笑声更大了。我朝着有声音的方向走了过去,望向人群。那里的人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多。我想,我应该和他们一起笑。
母亲出来关上了门,门打在我身上,很疼。我向后跌倒在光滑的地板上,链子发出响声。我哭了。母亲发出了嘶的一声,把手捂在嘴上。她的眼睛睁得很大。
她看着我。我听见父亲在喊。什么东西倒了,他喊。母亲说是一块铁板。过来帮忙把铁板搬起来,她说。父亲走过来,说,铁板那么重,都需要帮忙了吗?他看到了我,眼睛睁大了,目光中露出了怒火。他打了我。我的一只胳膊上流出了绿色的液体,滴在了地板上。这不好。地板上现在有了不好看的绿色。
父亲让我回到地窖去。我不得不离开了。这里的光有点刺眼,地窖里面不是这样的。
父亲把我的腿和胳膊绑了起来,他把我放在了床上。我静静地躺着,看着一只在我上方晃荡下来的黑色蜘蛛,听着楼上传来的笑声。我想着父亲的话。上帝啊,他说,他才8岁。
XXX——这天天亮前,父亲又把铁链钉在了墙上。我不得不再次试着把它拉出来。他说,我上楼很不好。他说,再也不要这么做了,否则他会重重地打我。那很痛。
我很痛。我睡了整整一天,把头靠在冰冷的墙壁上休息。我想着楼上白色的地方。
XXXX——我把链子从墙上拉出来了。母亲在楼上。我听到了微弱的尖声大笑。我透过窗户看去。我看到很多和小母亲、小父亲一样的小人。他们很漂亮。
他们发出了愉悦的声音,在地上跳来跳去。他们的双腿动得很快。他们就像是母亲和父亲一样。母亲说,很好,所有人都跟着他们一起跳。
一个小父亲一样的人看到了我。他指着窗户。我从窗边走开,沿着墙壁滑入黑暗中。我蜷起身子,这样他们就看不到我了。我听到他们在窗边谈论,听到奔跑的脚步声。楼上有敲门声。我听到楼上的小母亲在高喊。我听到沉重的脚步声,我冲向我睡觉的地方。我撞在墙上的铁链上,扑倒在地上。
我听到母亲下来了。你去过窗户旁边吗,她说。我听出了她的怒气。离窗户远一点。你又把链子拉出来了。
她拿起棍子,打了我。我没有哭。我不能哭。但是我身上流出的液体溅了满床。她看到了,赶紧远离我,发出刺耳的尖叫。哦,上帝啊,上帝啊,她说,为什么你这么对待我?我听到棍子摔在了石地上。她跑上楼。我睡了一整天。
XXXXX——这天又有水滴下来。母亲在楼上的时候,我听到小母亲一样的人慢慢走下来的脚步声。我把自己藏在煤箱里面,因为如果她看到我,母亲会生气的。
她身边带着一个小小的活物。它用双臂走路,长着尖尖的耳朵。她对它说了些什么。
一切本来都很好,只是那个东西闻到了我的气味。它跑到煤堆上面,向下看着我。它的毛竖了起来,喉咙里发出生气的声音。我嘘了一声,但是它朝着我跳了过来。
我不想伤害它。我很害怕,因为它咬得比老鼠疼。我很痛,小母亲一样的人尖叫起来。我紧紧抓起那个活物。它发出了我从未听过的声音。我把它揉成了一团。黑色的煤上到处都是一块块的红色。
母亲喊我的时候,我藏了起来。我害怕棍子。母亲离开了。我带着那个东西小心地爬过煤堆,把它藏在枕头下面,躺在上面。我把链子又塞回了墙上。
X——这是另外一些时候了。父亲把我紧紧锁住。我很痛,因为他在打我。这一次我把棍子从他手中打掉,大声叫喊。他离开了,脸色很白。他匆忙离开我睡觉的地方,锁上了门。
我不是很高兴。这里整天都很冷,链子慢慢从墙上掉出来。我对母亲和父亲很生气。我会让他们知道的。我会做那件我曾经做过的事情。
我会尖叫,会大笑。我会在墙上跑。最后我会用上我所有的腿大头朝下挂着,大笑,把绿色的液体滴得到处都是,直到他们因为之前对我不好而道歉。
如果他们想要再打我的话,我会弄疼他们的。我会的。
(赵佳铭 译)
许多善用文学技巧撰写小说的作家在科幻领域相对来讲属于新人。然而,对人物、意象和语言上的细微差别十分敏感的作品在科幻小说之中从不罕见;尽管在科幻领域里,它必须与人们对这样一个概念的兴趣相竞争,这个概念产生自科幻的文类焦点,那就是人类对变化的反应。
有一位作家非常典型,在他的故事中,叙事前景的发展里总是蕴藏着艺术表达,这位作家就是西里尔·M.科恩布鲁斯。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那个纽约科幻迷组织里,他是最年轻的成员,这个组织后来发展成了未来派,即使科恩布鲁斯不能算是其中最高产的一个,他也成了他们当中最重视文体的那个。另一位比他大3岁的未来派成员——弗雷德里克·波尔在19岁那年成了编辑,他从他的未来派同僚手中买故事,倒不是因为他对这个群体有多忠诚,而是因为他预算有限,而他的同侪又天赋超群。在他的自传回忆录《未来过去的样子》( The Way the Future Was )中,他写道:“西里尔·科恩布鲁斯生就锦心绣口,张口就是警句格言。他非常年轻,未经世事——当我为他发表第一部小说时他不过15岁左右。但他掌握那些故事架构技巧的过程很快,至于词句表达技巧,他则从来不必学习。”
未来派作家经常合撰小说。他们的组合搭配形式多种多样。科恩布鲁斯的大部分声誉就是从这些合写小说中获得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以步兵身份在军中服役(“因在阿登战役中运送一挺机枪导致心肌劳损”,波尔曾说),后来他摒弃他和其他未来派成员喜欢使用的化名,以本名回归科幻创作领域。他创作了经典的《小黑包》(“The Little Black Bag”,1950)、《前进的傻瓜》(“The Marching Morons”,1951)、《脑虫》(“The Mindworm”,1950)、《愚蠢的季节》(“The Silly Season”,1950)、《戈麦斯》(“Gomez”,1954)与《鲨舟》(“Shark Ship”,1958)。
他为芝加哥的无线电转播出版机构做了两年编辑,接着在1951年复归全职作家行列。这主要是因为科幻图书出版蒸蒸日上,次则是由于他与波尔的时任妻子朱迪斯·梅丽尔的合著取得了成功。他们以笔名西里尔·贾德(Cyril Judd)合撰了两部长篇小说,分别是《火星前哨》( Outpost Mars ,1952,初以《火星之子》为名刊载于《银河》杂志1951年刊)和《枪手凯德》( Gunner Cade ,1952,同年《惊异》杂志以原名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系列化)。接着,科恩布鲁斯帮助波尔重塑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开头两万词,这部作品初以连载形式发表于1952年的《银河》杂志之上,名为《图利星球》( Gravy Planet ),后又于1953年以小说形式出版,此即著名的《太空商人》。那时,波尔与梅丽尔已经离婚,而波尔——用他自己的话说——“取得了西里尔的监护权”。
波尔与科恩布鲁斯又以诙谐讽刺的风格为“太空商人”系列进一步合撰了三部长篇科幻小说,分别是《探索天空》( Search the Sky ,1954)、《律法斗士》( Gladiator-at-Law ,1955)与《狼灾》( Wolf-bane ,1959)。他们还合写了两部非科幻长篇,《城市正被淹没》( A Town Is Drowning , 1955 )与《总统大选之年》( Presidential Year,1956),以及一系列短篇小说,当中部分由波尔在科恩布鲁斯辞世多年后最终完成;其中一部《会面》 (“The Meeting”)赢得了1973年的雨果奖。科恩布鲁斯独立创作了《起飞》( Takeoff ,1952)、《评审员》( The Syndic ,1953)与《非此八月》( Not This August ,1955)。他的短篇小说集《他那份荣耀》( His Share of Glory )出版于1997年。
科恩布鲁斯死于1958年的一次心脏病突发,当时他在铲雪后又跑步去追一辆城郊往返列车。他为后世留下许多才华横溢、见解非凡的短篇与长篇小说,他的英年早逝也使人哀伤地想到,那些他未及写就的作品原本可能成为怎样的旷世杰作。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充满怀疑和讽刺,主题总是带着可怕的洞见,好像是在预言即将到来的黑暗。《全丹佛最幸运的人》(“The Luckiest Man in Denv”)便是其中之一,这部小说发表于《银河》杂志1952年6月刊,这一期同时也刊载了他以笔名西蒙·艾斯纳(Simon Eisner)发表的《图利星球》第一期。这部作品预测了一个敌托邦的未来,市民酣然接受那就是“事情该有的样子”,同时又以一种貌似简单实则深刻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的灵魂能够多么表里不一。
(憬怡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