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1999年5月80晚10点,当我在外地采访,顺道冋到老家江苏常熟的父母身边时,电话铃突然响起:……你看新闻了吗?北约都把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给炸了!今天大学生们和不少市民都到大街上游行呢!在京城的妻子告诉了我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我急忙打开父母一直用着的那台14时的黑白电视机。我看到了我驻南使馆被炸得血淋淋的场面和首都大学生们在美国驻华使馆前愤怒声讨的镜头……这一夜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不宁静的一夜。我睡不着,并旦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竟然在全世界面前悍然对我驻南使馆进行野蛮罪恶的轰炸?

如果我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其相袅的话,北约还敢发动这样的野蛮袭击吗?不知怎的,在这个令亿万国人悲愤与深思的夜晚,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我的同乡,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王淦昌院士。因为他在两年前第一次也是他那传奇一生中惟一一次接受作家采访时,留给我一段让人永远难忘的话。王淦昌先生说:我从小是个苳常阴小的人,连稻里的青蛙都不敢抓。可我和同事们为共和国研制出了两弹,中国人在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的年代研制该武器,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也许我们中国人永远不会使用核武器,但我们不能没有这些东西。有了它们,别人就不敢轻裸我们。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在家乡的土地上有位了不起的人物。1964年10月16日,当广播电台传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不久,在我们家乡就有人传言说同乡王淦昌先生是中圃原子弹的主要领导者和研制者。出于对同乡人的敬仰之心,我们常熟人一直非常注意报纸上出现的王淦昌三个字,然而我和家乡的所有父老乡亲一样,始终见不到这位大师的名字。十儿年后,当人类已经迈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我们共和国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的内幕不再成为绝密时,我和我的常熟老乡们才知道原来在历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名笮上那位叫王京的人,就是王淦昌先生!

一位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在和平时期为了国家的特殊使命而隐姓埋名长达17年之久,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王淦昌是一批科学家中惟一为了执行国家特殊使命而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隐姓埋名如此久的一位。

今天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当年参与中国两弹研制的一批杰出科学家,他们是被人或称为两弹元勋、或称为两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当然还有王淦昌、彭桓武等。那么,王淦昌在这批研制中国两弹的科学巨人中处于什么地位呢?

用现在已经公认的中国核武器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的钱三强的话来说:我的学长王淦昌同志对我国原子核科学基础研究和原子能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淦昌同志是清华大学第一届1929年物理系毕业生,比我髙七届,他在学校时的教授有叶企孙、吴有训等,教师有赵忠尧等。我们在学校常听老师们提到第一届的王淦昌……解放后,1949年7月份为了准备召开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曾在北京召开过自然科学工作者大会筹备会。在这期间,我第一次见到了浙江省代表、闻名已久的王先生。王先生深厚的科学知识、月朗的性格和直率的发言,给我印象很深,当时就想到,要发展我国原子核科学时应请他一起参加。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立即成立以原子核研究为主的近代物理研究所。这个最初设在北京东皇城根、后迁至中关村的被后人称为中国核摇篮的研究所,其第一任所长就是钱三强,副所长则是王淦昌和彭桓武。而身为所长的钱三强从此时起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许多场合都需要他出面。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时,我还兼任科学院计划局工作,乂先后参加过几次保卫世界和平会议和有关工作,因此所内组织领导责任就落在王先生和彭桓武同志的肩上,而王先生负了主要责任。195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订我国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其中原子能科学部分的初稿是由王先生主持拟定的。规划定稿中包括了质子加速器、电子同步加速器的建造,辐射化学的研究和同位素制备等,使得规划扩大了,包括:低能核物理、应用核物理、宇宙线、高能核物理、反应堆、加速器、放射化学、同位素制备等方面,为1958年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10月改名为物理研究所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由第二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的科学技术范围勾出了初步蓝图……

钱三强宄生说的这个由二机部和中科院双重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自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同我国一切合作协议后,经毛泽东同志亲自批准,使其成了后来专门负责研制中国核武器的九院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九院这个别名在六七十年代,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心中的宝贝疙瘩,常在国家高级机密会议上被提起。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这个宝贝疙瘩当时也称二机部的九局和九所,为了神秘的使命,中央将这个绝密单位有意设在首都西郊的元大都的土城墙边。当时那里一片空旷和荒芜,地上长满了灌木杂草。居住在这里的农家百姓突然有一天发现在自己的田间地头上耸起一座灰色的四层大楼,那灰楼很神秘,周围是卨高的围墙,门口还有解放军站岗,时常有各种轿车进出。于是灰楼便成了当地人的一个神秘禁区,它因此也格外出名。20年后,百姓们才慢慢知道,这所神秘的灰楼里便是我国研制核武器的指挥机关与核心部门。

灰楼现在依旧耸立在原地。何它早巳不再是孤零零的了,在它的周围已经有了无数远比它高大和宏伟的建筑。在它的左右前后几乎都是宽阔的马路和热闹非凡的居民楼舍。飞速发展的北京城区建设,使往日的灰楼如今淹没在海淀区花园路的中央地段。为了写这篇作品,有一天我特意走到花园路,当我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望着百米之外的那座至今仍充满神秘色彩的灰楼时,眼前突然腾起那光彻天地的蘑菇云……

那是中国人在20世纪最值得骄傲的象征物一我们自己造的原子弹!

九院11964年之前称九所院长是李觉将军,他是在聂荣臻元帅领导下直接指挥两弹研制的现场组织者。在李觉将军任院长的九院下面,有三位3院长,他们便是主管核试制实验研究的王淦昌,主管理论研究的彭桓武和主管设计研究的郭永怀。而这时的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则遇王淦昌手下的研究室负责人,当然是极富才能且十分年轻的研究室负责人。从1961年初起,这个承担中国核武器研制使命的九院的骨干格局一直沿袭至1978年。后来李觉不再兼任院长了,由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王淦@兼任院长,并直至1982年了月。在这期间和之后,朱光觉、邓稼先、周光召等也先后升任为副院长、院长。

王淦昌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第一代核武器研制的实验研究和组织领导,而且在爆轰试验、固体炸药工艺和新型炸药、高功率脉冲技术以及核武器试验中实验诊断方面进行了奠基性研究,指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在开展地下核试验过程中,他花费了巨大精力和时间研究与改进测试方法,使我国仅用很少次数的试验,就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测试的关键技术。周光召同志写下这段对王淦昌的评语时是1996年2月,此时周光召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作为一名著名的物理理论科学家和中国国家科学机构的首脑人物,一向用词极其严谨的周光召,在评价王淦昌先生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贡献时,在仅有180个字且专业名词占了大部分内容的评语中,重复用了两次奠基和两次关键的字眼。很显然,王淦昌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中国两弹元勋。

在当年我国的两弹研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后来都从神秘的国家特级机密的后帷走到了中国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前台,成了众所周知的人物。可以说,在两弹成功爆炸之后的若干年里,王淦昌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一直没有走出神秘后帷的两弹研制工作的高层大科学家之一。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央决定王先生参与两弹研制领导和组织工作时,他已55岁了,是所有直接参与研制工作中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科学家。1980年2月,在邓小平主持下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被确定,长期得不到应有政治待遇的臭老九们第一次有了走向政治舞台的机会。当一批两弹研制工作的主要组织和领导者纷纷从后台走向前台时,王淦昌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了。他这样说:当国家领导人是要有管全面工作的大才的。我老了,有生之年再为屮国核能事业做些业务工作便是最大欣慰。因而当与他并肩战斗十几个春秋的后生们如钱三强、朱光亚、周光召等都成了全国入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或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长时,王淦昌则继续埋头在中国核能工作的第一线上,虽然那时他也有全国人大常委、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但他依然是位并不被公众所认知的神秘人物。其二,研制两弹是中国的最高机密,所有参加者即便是一位工地坎事员,也得是三代贫雇农出身,政治审查是当时最严格的,凡与两弹研制工作沾点边的儿十万参与者中,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共党员。但王淦昌不是,而且是核心领导层中惟一的一个不是中共党员的决策者。据说非党员的王淦昌当时被推荐为九院副院长,直接负责两弹研制的领导和组织工作,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批准的。王淦昌从1961年4月走进那座灰楼起,经历了长达17年之久的隐姓埋名的岁月。他不仅是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中隐姓埋名时间最长的一个,就是在可以公开身份之后的七八年中他仍然严格按照组织规定,极少露面,更不太用自己的真姓真名。王淦昌后来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是在组织允许他结束隐姓埋名生涯后的1979年10月20日,此时他正好72岁。

介绍他入党的是与他并肩战斗几十年的另一位我国杰出的核工业领导者李毅同志和著名核化工专家、当时的二机部副部长姜圣阶同志。王淦昌何以在大功告成且年逾古稀的时候要求加人无产阶级先锋队?这绝不是偶然的,在老先生的人党申请书里我看到了这位为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老科学家发自肺腑的一段话我亲身体会到,在帝国主义蹂躏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是一个十亿人民、八亿农民的大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不可能的。经过了十年动乱的曲折,迎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更加深信中国共产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端正航向,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因此,我决心申请加人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王淦昌是个什么样的人,甚至在今天,我们很多中国人还不是很了解。这是一种遗憾,但同时更说明了王淦昌作为为新中国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大师,他的可贵之处也就在这里。因为他一生孜孜不倦的是科学事业,即便是在从事最崇高的科学研究和取得最辉煌的成就时,他依然甘心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而默默奉献。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的李毅将军,在王淦昌先生80寿辰时说过一段感人和贴切的话,他说:淦昌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核物理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原子能科学研究机构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里,他为核科学在中国生根,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核科学研究人才,为我国核科学做出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呕心沥血;为自力更生,突破原子弹、氢弹科学技术关,发扬国威,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功迸……我发现他具有许多长处:他生活艰苦朴素,胸襟坦荡政恳,敛于说真话,敢于开展批评,也能听取别人的批评和不同意见;他富于民主精神,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发挥众人的才干;他热情宽厚,平等待人,从不嫉贤妒能,从不凭个人好恶嫌奔人才:他在研究工作上惯于亲临科研第一线,亲自动手,对年轻人耐心培养;他对党政干部、后勤人员也平等相待,一视呙仁,从不以权威科学家自居,不盛气凌人,不轻视别人的劳动。他确实树立了知识分子、科学家与党政干部、后勤人员同忐式团结合作的典范。

1997年的一个夏口,我这位整整比王淦昌院士晚出生半个世纪的小老乡,终于在北京木樨地王淦昌的家里见到了我久仰的大老乡。

啊,老乡来了,坐,坐。90岁卨龄的王淦昌老先生一口纯正的常熟土话,令我心头犹存的几分敬畏之感荡然散去。初次见面,我就惊喜地发现了两件事:一是这位像泰山一般的丰碑人物没有半点架子,一是他的身子骨之硬朗程度令人难以想像。他刚拉着我的手坐在他身边说着我们都已久违了的家乡话,就有电话打来。坐在沙发里的他竟无半点拖沓之感,站起来直奔电话机,其说话的声咅也格外清朗洪亮。

那天我问的最多的还是我最感神秘的问题:他是怎么搞出原子弹的?

老先生笑了:你是老乡,给个例外。说着,他从黾屋抱出几本他的论文集和手稿:中国的原子弹真正是我们一手搞出来的,这可不是吹的!你看看,这是我当时为研制原子弹上天绘制的实验草图……王淦昌老先生随即说:这在今天仍是绝密的。好在你这当作家的可能什么都看不懂吧?

我认真地瞅了几页,又认真地摇摇头:不懂,像天书。老先生哈哈大笑起来:你要看得懂,我就不拿出来了!

那天我感到特别欣慰,因为老先生的身体尤其是思维的活跃和惊人的记忆力,使我消去了一切采访的疑虑,于是给老先生留下了一长串问题,相约另一个时间与他长谈。王淦昌院士爽朗地答应了,并在告别时在我笔记本上写了一行希望你将来成为大文豪的题词。

之后的不久,正当我忙着为采访老先生做准备时,突然有一天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则惊人的消息,那是最髙人民检察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写的读者来信。文中说:一位九旬卨龄的老科学家在家门前的马路上散步时,突然被一个年轻的骑车人撞倒在地。而那个年轻人见老者倒地后竟然扬长而去。后来是过路的两位年老者将这位老科学家扶起后送到了医院。读者来信中愤怒地斥责了那位骑车人,问他有没有最基本的社会公德?问他知道不知道被撞倒的这位90岁的老科学家曾经是我国两弹元勋?那篇只有二三百字的读者来信,立即使我想到了王淦昌。我当即打电话给王老先生的家,接电话的家人向我证实,被撞倒的就是王淦昌老先生。

现在王老先生怎么样啦?

股骨颈骨折,一条腿不能动弹,医生说至少得住院3个那个可恶的骑车人!他知不知道这是何等严重的事故?老先生一旦有个好歹,将给国家带来多大损失?假如这一撞发生在30多年前我国研制两弹时,那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就可能不知晚多少时候爆炸!据说王老先生被撞的消息在报界披露后,引起国内外的震惊,他所住的北京医院病房里每天有社会各界送来的慰问鲜花,连整个走廊都堆得满满的。然而可气的是那个骑车人一直未露面,至今王淦昌老先生已经离世半年多了,那个骑车人仍逍遥法外,这是天理不容的事。

王淦昌老先生住院期间仍没有忘却接受我采访的事,由于伤势严重最终被医生劝阻,这使我感到极大遗憾,因为后来没过多长时间,我国一代核科学大师王淦昌先生带着他未竟的事业离我们而去了。在八宝山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都送了花圈,王淦昌作为一代杰出的科学大师,获得了应有的褒奖与悼念。

1999年5月了日,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第二天清晨,一夜未眠的我,忍不住再次来到30年前曾经拜谒过的王淦昌故居,缅怀我心中的大师。当我默默地向王淦昌出生的农舍鞠躬时,那个名叫枫塘湾的小村庄的村民都围拢过来。他们都在谈论一个话题:北约欺人太甚,假如王淦昌还活着,再造几样跟美国一样厉害的武器,看他们霸权主义还敢不敢损害我们中国的尊严!

是的,一个国家的尊严是绝不可玷污的。而一个国家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就必须有许多像王淦昌这样的卓越贡献者。

那一刻,王淦昌院士为国家、为民族尊严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不由得在我心头重新浮现……

三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豸臂的中国人——綠翁蟛。

王淦昌的一生几乎占有了整个20世纪。而他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著名核物理学家,他的名字与成就也与中国在20世纪曾经出现的荣辱春秋联系在一起。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苏常熟水乡的支塘镇枫塘湾村。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郎中中医师,但死得很早。王淦昌13岁时父母都离开了人间,他主要靠大哥和外祖母抚养成人。小时候的王淦昌就读于两所有名的学校,小学他是在太仓的沙溪学校上的,那是非常开明的学堂。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全囯时,沙溪小镇也破天荒地举行了大游行。70多年后,王淦昌与家人谈起往事时仍然异常激动地说:那是我第一次上街参加游行,当时虽然年纪很小,可心头觉得能为国家兴亡出点力是很光荣的事。啥叫国家的尊严,从那时就深深地扎根在我心中。然而王淦昌毕竟生活在一个旧时代,特别是封建的农村风俗习惯使得他过早地有了一门包办婚姻。在家人的操办下,刚小学毕业的王淦昌在暑假里娶回了一个比自己大3岁的裹脚小媳妇,那时新郎官王淦昌虚岁才14岁。当时他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家庭与婚姻,只知道从此家里有个既是媳妇又像姐姐的女人帮他干这做那的,似乎很开心。当了一个多月新郎后,王淦昌被大哥带到上海浦东,进了浦东中学。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从乡下走到十里洋场的重要转折。浦东中学第一任校长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当时国内就有南浦东,北南开之说。浦东中学的学生在黄炎培先生的栽培下,几乎百分之百地考上了著名大学,如革命家闻一多、科学家钱昌照、教育家夏坚白、史学家范文澜、文学家胡也频以及蒋经国、蒋纬国等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是从浦东中学毕业的。严谨的学风,使王淦昌受益不浅,他在这儿勃发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非凡天才。1925年,他一举考上了清华大学。有趣的是,当这位前程辉煌的18岁学子,兴冲冲地拿着清华大学人学通知书向家人报喜时,他的姐姐则抱来一个娃儿对他说:快看,我们的囡囡长得多标致。王淦昌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他竟然不知所措地躲得妻儿老远……值得重书一笔的是,在此后的70多年里,王淦昌从一名乡下学子,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而他的夫人一直是那位比他大3岁的结发妻子吴月琴。大科学家与夫人共生下了三女二儿,而这些孩子相继出生时,几乎都是在王淦昌读大学或在国外留学期间。王淦昌一生从事科学事业,肩负国家的特殊使命,从来没有管过一天家里的事,正是吴月琴这位认字不多的老夫人带大了三女二儿,并让孩子们一个个读上大学,又像父亲一样当上了科学家、人民教师和国家干部。在王淦昌家做客时,当我第一次知道这对身份悬殊如此之大的老夫妻竟能和睦恩爱地生活了近80个春秋时,心头不由得腾起一股深深的敬意。更令人称奇的是,我当时见到了4岁高龄的吴月琴老太太身子骨依旧硬朗,说话走路麻利干脆,全然不显半点迟钝。她的家人告诉我,老太太现在还坚持着要上厨房为老头子做饭。我听后忍不住大为惊叹……

王淦昌于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他是第一届清华物理系学生,那时他班上的同学连他才只有4个人。然而后来4人中釕3人都成就卓著。王淦昌成为清华的第一一届物理系毕业生,奠定了他作为中閉第一代物理学家的地位。当时引导他走上物理科学之路的是国物理学的开拓者叶企孙先生和吴有训先生。初进清华叫,王淦昌对化学课十分感兴趣,后来正是因为听广叶企孙先生的物理课才转为对物理感兴趣,并且立志毕生献身于物理科学事业。1926年3月中旬的一天,王淦昌经历了一场终身难忘的生死考验。那天,清华学生会集会,声讨日、美、英等闻諧口所谓的大沽口事件,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后来集会变成了大游行,而且除清华外,北大、师大、女师大等高校的大学生都加人了大游行队伍。游行队伍向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政府前的广场进发的途中,全副武装的军膂突然向学生们开枪。在游行队伍前面的王淦昌怎么也不敢相信当局真的会开枪。就在他的身边,一位同学倒在了血泊之中,他惊诧地抬头时又见女师大的两位同学也惨叫一声倒下了……王淦昌刚想有所反应,就被乱了阵的人群挤到了墙角边,而这一挤使他免于一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时共死了47人,伤150多人,王淦昌的一名同班同学也牺牲在惨案之中。当晚,王淦昌来到叶企孙教授家,诉说了白天发生的惨景。叶企孙听后,满腔义愤道:如果我们国家像大唐帝国时那样强盛,这个世界上有谁敢欺侮我们?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数十年后,王淦昌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神态异常严峻地说:叶先生的话,当时深深地烙在我心中,可以说从那一刻我下定了走科学救国的人生道路。几十年来,我无论走到哪儿,都始终不忘4祖国需要更加强大这个愿望,并甘心情愿为之奋斗。

如果说叶企孙教授在悲愤中说的话使王淦昌树立了毕生的奋斗目标,那么另一位教授吴有训则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精神,激励王淦昌在科学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可以说,中国的近代物理科学没有吴有训教授将不知要落后多少年。这位著名的中国物理学奠基人在早年留学美国时就与导师康普顿一起研究X射线散射谱效应,后来他的导师在192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很大一部分功劳来自吴有训的实验,因为康普顿进行的X射线散射谱研究当时受到了另一一位著名X射线专家杜安的攻击,正是吴有训证明自己导师的研究具有普遍性,并以有力的实验驳斥了杜安的错误,所以国际上也有人称康普顿获得的诺贝尔奖的X射线散射谱效应为康普顿一吴效应。王淦昌在晚年曾这样比喻自己的恩师:中国能够有后来的原子弹的天地,如果没有吴有训先生当年手把手地教我们从疔螺丝钉开始进行实验性的艰苦工作,那么我们这些承担国家核试验的科学家至少可能晚十年八年才能把中国的原子弹送上天。伟大的居里夫人有句名言,她说:物理科学的核心便是实验。这使我马上联想到电影居里夫人中居里夫妇为了提炼镭元素,几年如一日地在自制的炼炉间艰辛工作的情景。王淦昌先生在与我谈起中国原子弹成功爆炸时感慨道:我们何尝不是像居里夫人提炼镭一样艰辛?物理科学上任何一种发现或通过物理现象进行的任何一种核试验,没有百次千次甚至上万次实验,那是天方夜谭。王淦昌在物理学界的权威正是来自于他从吴有训先生那儿学到的实验能力,他在科学实验上的专心致志与心灵手巧的天才本领,连吴有训都极度称道。

1929年夏,王淦昌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物理系毕业生。吴有训太喜欢自己的这个学生了,便邀他留校当助教,并给了王淦昌一个独立承担的实验任务:测量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项测量具有全球性意义,德国物理学家曾在20世纪初的20年代就做过,但中国在王淦昌开始进行这项实验前谁都没有重视过。半年时间里,王淦昌严格按照吴有训先生的要求,利用最简单的器材,出色地完成了此项实验,并写出了北平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份大气中物理放射性现象研究的科学论文事实上在中国也是首次吴有训对学生的成果非常满意,并亲自将论文译成英文,用大气中的放射性和北平天气为题目,发表在清华大学的首期论文集上。1930年,在叶企孙、吴有训的建议下,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研究生,被分配去德国柏林大学。

淦昌,快来抱抱你的囡囡!临行前,王淦昌回到江苏常熟老家,一进门,大哥兴卨采烈地抱出一个襁褓塞在王淦昌怀里。

眼镜搁在鼻梁上的王淦昌看了一眼大惊:怎么是男囡?

当然是男囡嘛!要不我们全家非得让你回来看一看!大哥冲着满身书生气的弟弟边笑边说。

我又多了个儿子王淦昌不无惊诧地问。当得到大哥首肯后,他把肩上的书包一扔,抱着新生婴儿在原地转起圈来:哈哈哈,真有趣,真有趣,我有儿子啦!这一年,王淦昌24岁,其实他自己也还是个满身孩子气的人呢。有趣的是在他初入清华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回到家,当他听说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女儿时,每天红着脸不敢多看家人一眼,尤其是家人让他给女儿起名时,王淦昌就是躲着不出声,最后还是大哥出面圆场给小侄女起了名。这实在难怪王淦昌,当时他才18岁。

1930年的秋天,景色迷人的柏林迎来了一位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中国青年。

王淦昌踏上欧洲这块美丽的大地时,就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强烈冲动。因为他赴德国留学的时候,正值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物理科学处在黄金岁月。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海特勒、盖革、迈特内等一批顶尖科学家都在这段时间内相继产生了影响20世纪整个人类政治、军事与经济的伟大科学成果,那种今天你宣布发现了霈、明天我说己经提炼出铀、后天他言相对论的火热场面,使每一泣科学泌都热血燃烧,跃跃欲试。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大有来不及取舍当年度的科学家们所发现的惊天动地的成果之势。然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各工业强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开始重视起科技革命,并将推进科技革命与本国社会发展紧紧联在一起,于是大量闰家资本投入科研工作,使得本来就比较活跃的欧美物理学研究呈现热火朝天的景象。已经尝到甜头的欧洲政治家们想借助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达到天下以我为王的目的。我们稍稍回顾一下,仍可以记忆犹新地想起,当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之后,人们很快发现了放射性射线的医疗作用,于是X光被广泛运用到全人类并在今天依然成为了解和战胜疾病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人工放射性元素制成后,很快就有人制成厂标记原子,用来研究磷在植物枝叶中的分布,进而发生了一场农作物的肥料革命。最突出的例子要数原子能的运用了。1938年,物理学家刚发现中子会引起铀核裂变,在不到4年工夫里,第一个反应堆便建成,美国人在不足7年的时间里便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而正是这一颗原子弹的发明,使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力剧增,并一发而不止,直到今天,当年根本不把山姆大叔放在眼里的欧洲各工业强国也不得不任其摆布。

科学家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而发狂,政治家们则利用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而疯狂地称王称霸。王淦昌在20世纪的30年代初,在柏林大学留学的日子里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也因此决定了他后来一辈子献身于自己民族的科学强国梦的实践。在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异常复杂的,其实又是极其简单和明了的,因为它几乎是仅仅沿着物理学发展的变迁而变迁。这个过程便是:从科学家发现了铀元素开始,到科学家发现了中子,再到科学家建成了原子反应堆,之后便是某国家拥有了上述成果后开始制造原子弹,于是谁有了原子弹,谁便一跃成了国吣霸主,从此随心所欲地掠夺他人,最终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巨人。美国的崛起是最有代表性的,因为它拥有了爱因斯坦和一批最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王淦昌作为一名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数项影响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科学成果,但在90岁高龄时,他坐在沙发里与我这位小他半个世纪的科学门外汉谈话时,发出了深深的感慨,他说他一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年轻时没有坚持一次重要的实验活动。如果那一次我坚持了,那别说我王淦昌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王淦昌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分景也可能大不一样!那天王淦昌是用自嘲的口气说这话的,但后来当我了解真情后,则实实在在地相信厂这确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一个非常令人惋惜的事件一一王淦昌到柏林大学后,有了一个杰出的导师,便是著名的女实验物理学家、德国柏林大学第一位女教授迈特内。王淦昌是这位女物理学家惟一的中国留学生。不知是女科学家的成就在当时太光芒耀眼的缘故,还是她心里根本没有想到一个中国留学生能做出什么伟大发现的偏见,造成了令人遗憾的事实。迈特内的个人能力确实不容忽视,连爱因斯坦都评价她是天赋髙于居里夫人的我们的居里夫人。在迈特内手下当研究生的日子,王淦昌是终身难忘的,女导师对科学研究的超人能力使王淦昌从井底探出头颅看天下,科学天地巨大而且广阔。

德国物理学家博特与他的学生贝克用钋的粒子轰击轻元素硼和铍,结果发现有一种穿透能力极强的射线放射出来,这射线能穿透10厘米厚的铅板而自身的强度减弱得很少,博特师生俩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一一硬射线。自从从原子中发现质子后,科学家们纷纷开始向剖析质子组成的方向研究探索,所以博特他们的新发现立即引起诸多科学家的追踪研究。包括约里奥居里夫妇也着手抓紧实验,以便争取新的发现。约里奥居里夫妇用他们自己的强大的射线源研究博特首先发现的奇异射线。这对著名的夫妇物理学家是用电离室测量射线的强度,以石蜡做屏蔽层,放置在铍源与测量装置之间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计算机的数字大大增加。但是遗憾的是约里奥,居里夫妇没有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射线的物理现象包含着一种新的特殊物质,却简单认为那尺辐射能量极大的现象便只是尺的射线效应,因而最后仅仅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写了个简单的报告发表便完事了。然而就在居里夫妇把一项重大发现束之高阁时,迈特内年轻的助手、中国的王淦昌则特别关注着博特师生俩的那根神秘的射线以及他们没有能解释清楚的未知结果。

尊敬的迈特内教授,我知道您早在1922年就对辐射与元素衰变的关系进行过实研究,并对其性质也做过一系列研究。最近我听了科斯特斯教授关于博特先生的有关辐射具有那么强大的穿透力的介绍,我有所怀疑……

嗯?什么怀疑?我听着呢,你说吧,密斯特王。迈特内侧了一下头,继续做着她的实验。

王淦昌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大胆向导师陈述道:我以为实验用的是探测器,那样不会有什么窃迹出现,如果改用云室做探测器,然后对博特教授的实验进行不斬的重复实验,结果可能大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尊敬的迈特内教授。

迈特内放下手中的实验,思忖了片刻,然后摇摇头,说:不可能,这将是个永远徒劳的汰验,让我们换一个课题吧,密斯特王。

王淦昌觉得导师这是怎么啦,他翗道迈特内是公认的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具有科学价值的现象都不会轻易放过的科学家,怎么偏偏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呢?王淦昌怎么也想不通,而且他认定博特的实验,坏就坏在计算器计数上,如果改用云室做实验,其结果必然两样:尊敬的迈特内教授,我还是想着云室可能解决博特教授未解释清的问题,所以能否允许我借用一下我的师兄菲利普先生的云室对博特教授的实验进行重新研究?密斯特王,我已经说过了,我们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博特先生的事还是让别人太完成吧。迈特内的回答让王淦昌感到十分意外,两次要求都遭到拒绝,使得王淦昌无法再将自己认定的预见在实验中加以证实。

然而科学总是在前进,尤其是在你追我赶的物理学黄金年代。就在王淦昌的建议被导师无情拒绝,约里奥居里夫妇同样钻了牛角尖之后的一个多月后,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查德威克先生像王淦昌一样对博特和居里夫妇认定的只辐射效应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辐射不可能有这样大的能量,便像上淦吕设想的那样利用云室,采用线性放大器对质子所产生的脉冲进行一个一个测鼂,并将其与电子所产生的脉冲加以分解,结果发现质子的数量奇多,与当时物理学界普遍认为的射线的理论不符。奄德威克认为从铍源放射出的是一种由新的物质组成的辐射,于是他一鼓作气,连续奋战数了,终于证实了这种粒子是一种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中性粒子,即后人所称的中子。查德威克同时还认为这种粒子是原子核的主要组成部分。

了不得。中子的发现,轰动整个物理界,也同时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那些比科学家更企盼搞清原子核物质构成的政治家们早已等不及这一成果了。因为这太重要了,它紧接着就可以制造后来证明确实可以征服全人类的核武器原子弹!

1935年,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柏林大学校园内一个绿阴蔽了的小道上,迈特内教授十分歉意地拍拍中国学生王淦昌的肩膀,说:很对不起密斯特王,我没能支持你的建议。不过,这娃个运气问题。女科学家朝自己的学生耸耸肩,便又回到了自己的实验室……她的身后,王淦昌对天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因为他在这个问题上不同意导师的看法。王淦昌有自己的见地,他认为科学就是科学,与运气是两回事,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事。王淦昌和后来所有了解事情经过的人,都肯定地认为,倘若迈特内听进了王淦昌的建议,加上迈特内本人具有别人难以相比的实验能力,这中子发现非她和王淦昌莫属。然而犹太血统的大科学家迈特内教授却把王淦昌当做科学娃娃看了。几十年后,有人曾问王淦昌是否就此事抱怨过导师?王淦昌断然摇头道不不,我不仅不会有丝毫的抱怨,而且终身感恩迈特内女士,是她的卓越智慧和研究精神为我日后能在物理科学上有所建树做出了榜样。至于说到中子的发现有点遗憾,这不全怪迈特内教授。假如当初我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获得迈特内的有力支持,并最终可能获得成功嘛!所以几十年里,我一直把这次自己犯的错误当教训牢牢记在心头。

王淦昌在柏林大学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至今仍被中国物理界认为是极其可惜的事件。但王淦昌跟随迈特内教授在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实验室度过的难忘岁月,使我们的这位中国未来的原子弹主要缔造者领略和接受了许多宝贵的国际物理科学的前沿知识与技术本领。1933年底,王淦昌在完成他的毕业论文之后,用近半年时间,走访了欧洲儿个著名实验室,并有幸见到了卢瑟福、査德威克、埃利斯等他所敬仰的物理学大师,使他大开眼界,为日后从事独立的科学实验工作拓展了思路。1934年4月,王淦昌带着桕林大学哲学博士这一令人万分敬慕的学位回到了祖国,然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之下,中华民族陷人了深重的灾难……

经清华大学的恩师叶企孙先生介绍,王淦昌先是在山东大学任教,由于当时山东是口本侵略者眼皮底下最大的一块东亚肥肉,局势的动荡,无法使王淦昌很好地进行教学与实验,正好在浙江大学当校长的竺可桢盛邀他去当物理教授,浙江大学离王淦昌的老家很近,且浙大是所名校,当时政界、教育界和学术界久负盛名的陈独秀、邵飘萍、陈布雷等都是浙大毕业生。浙江大学著名的朴实和浓厚的学术风气,更是王淦昌渴求的。于是自1936年暑假起,王淦昌来到了他一生中历时最长也是最后一次教学的地方一一浙江大学物理系,那年王淦昌不足而立之年,成为当时浙大最年轻的教授。由于他长相细嫩氐说话时易脸红,所以浙大的师生们亲昵地称他是娃娃教授。

在浙大,王淦昌整整工作914年,这是他一生追求科学强国的黄金年华。因为在这期间,他用自己的才能直接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在内的杰出科学家,加上他后来几十年中培养的人才一起算进去,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王家院士军。我手头有本1995年版的中国院士名单,在106人的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名单中,当过王淦昌学生的或受过他指导的近十分之一之多,他们有丁大钊、于敏、王乃彦、吕敏、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胡济民、唐孝威、程开甲、何祚庥、方守贤、叶笃正、冼鼎昌,还有化学部的钱人元和李政道外籍等长长的一串名字,而这些当年在王淦昌教鞭下的学生娃,后来几乎清一色地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的主要研制者,并且在今天依旧为国家担当着重任。

1987年,在王淦昌80寿辰时,李政道作为王淦吕的得意门生之一,在祝寿会上发表了题为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的著名论文,表示对恩师的致谢心意。李政道博士在演讲论文时说了一段富有激情的话:我第一次见到王淦昌教授是在1943年浙江大学物理系,当时由于抗日战争,浙江大学在贵州湄潭。那时候与现在一样,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除了王教授外,物理系还有其他著名物理学家,其中包括束星北教授。在王淦昌先生教室里听课,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这种早期的接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们曾有过的讨论以及他们使我激起的对物理的热情。王淦昌和束星北两位教授还特别慷慨地给予我关心与指导,尽管当时我只是一个一年级学生。王淦昌教授对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有几项重大贡献。他一直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上以及对几代物理家的教育培养上,他所起的巨大作用已经是历史事实……而在王淦昌眼里,凡是能发现一名对科学异常用心或在实验中灵性异常的学生,他都格外高兴。如他在浙大十余年教学中遇见4个他非常喜欢的学生,凑巧得很,他们都姓李。他们是李政道、李天庆、李文铸和李寿楠。四李的共同特点是不怕艰难,聪明好学,刻苦钻研。半个多世纪过后,王淦昌还能想起当年的李政道是个什么样的学生:我给他一本书,上面有10道题,我点95道让他做,结果他把10道题全做了,而且都对了。谁不喜欢这样的学生?

嘿嘿,真有趣。那时我们的浙江大学名气很大哟,有东方剑桥之称。但日本侵略者把我们从西子湖畔赶到了偏僻的贵州湄潭山区,当时条件极差,连起码的教室、实验用具都没有,但我们并没有因此放弃教学和开展科学实验,因为大家在0本鬼子炸弹之下更强烈地感受到科学强国的重要与迫切。王淦昌漫长的一生中,一直既是位泰山式的科学大师,同时又是浑身散发天真童趣的知识分子。当他遇七什么卨兴事时,准会冒出那句嘿嘿,真有趣的口头禅,就是在课堂上当他讲述导师迈特内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发现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这句充满童趣的话语。然而,王淦昌又是学生心目中的一位严师和充满仁爱的兄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俊略者以其军事实力,迅速占领了我沿海广大地区,这年1月份,浙江大学历经苦难,在师生们同心协力下,用了两年时间,步步西退,最后退至贵州山区腹地。这一路西迁的艰苦程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浩浩荡荡的几千人队伍,既有弱不禁风的教授先生,又有婆婆妈妈的家属小孩,而且敌机每天在头顶扔炸弹。校长竺可桢的妻子和14岁的小儿子竺衡因半途患痢疾又无药可医而双双告别人世,浙大全体师生悲不可抑,数千人哭得天恸地哀。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挡浙大师生们教好课、学好知识、富强国家的信念。当时的王淦昌教授等都比较年轻,他们平时虽都是些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桃担的教书匠,而在危难时个个以学校以学生为重,一面身先士卒组织西迁,一面仍利用一切时间和简陋条件进行教课。1939年2月5日,这是浙大师生永远不会忘却的日子,那天日本鬼子出动18架飞机,以刚刚落脚的浙大为0标,竟在手执教鞭和书本的师生们头顶七扔下118枚燃烧弹和爆烈弹。顿时,用茅棚和木板搭起的校舍腾起一片火海……好在师生们懂得防空知识,教职员工和家属的人身安全没受伤害。然而师生们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和手中的书本外,几乎被炸得一无所有。可是就在被炸的第三天,王淦昌等教授便给学生们恢复上课了。

日本鬼子的飞机又来啦,赶快躲呀一由于浙江大学在当时已是名扬中外的东方著名学府,所以侵略者蓄意彻底摧毁它,每天派出飞机进行空袭。这一天,王淦昌抱着教科书刚跨出家门,便看到对面的山上已高高挂起报警的灯笼,于是便急忙招呼露天的同学躲到岩洞里。令王淦昌感动的是在生命面临极度危险的时刻,一位坐在岩洞口的同学似乎根本听不到洞口外震耳欲聋的轰炸声,依然埋头捧着书本。物理书?你对物理也感兴趣?是哪个年级的?王淦昌走近一看是个低年级的同学。他感到特别奇怪,因为当时浙大只有高年级大四才开设物理课。

王先生好,我是一年级新生,但我听过您讲的近代物理讲座,所以就喜欢上了物理。那小同学的回话好叫王淦昌高兴。

太好了,你叫什么名字?我可以提前收你为学生。

谢谢先生。我叫许良英。

好,以后我讲物理课时,你随时可以去听,而且还允许你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找我。怎么样?

嗯,我一定学好物理。 zatl6i130l7OcvdN/T292dxmKksHIVMEFwA9VXnZ5GjJJeyMfqt2hVi9s4jsxD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