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曾经是一个越剧迷

少年时代我独爱看绍兴戏,业余时间大都花在看戏上,学校里有许多课外小组,什么合唱队、舞蹈队、话剧队等等,我都不屑一顾,甚至连女孩子无师自通的织毛线绣花都没学会。

不怕别人说我是老古董或骂我俗气,如果同时将音乐会票、舞蹈票和戏曲票放在我面前,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戏曲票(特别是古装戏)。

人的兴趣爱好是天生遗传的还是受环境影响的,我没有仔细探讨过。我是如何染上戏瘾的呢?说来话长。

小时候我是个胆怯而腼腆的小姑娘,不爱唱歌跳舞,惟一的嗜好是描小人儿书里的古代仕女。那时在书摊上一分钱可以借两本小人儿书,所以,我常常去借了来描。最喜欢描的是林黛玉,因为她好看,我觉得她比薛宝钗和王熙凤都好看。我描过很多林黛玉,如果都保存下来,大概就是林黛玉的一生了。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懂,仅是一种本能的唯美的感觉在驱使着我去做傻呵呵毫无意义的事情。大概是上五年级的时候,我从父亲的书橱里偷得一本曹雪芹的《红楼梦》,便回回吞枣似的读起来,字是直排的,眼皮翻上翻下,还不住地淌眼泪。最好看的是黛玉葬花与黛玉焚稿的段落,看了再看,每每泣不成声。回想起来,读《红楼梦》是我少年时代感情受到的最大的一次冲击,仿佛人在一夜间便长大了许多。就在那一年,上海越剧院演出了《红楼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母亲一起去看了。一个聪慧忧恺、善良多情的林黛玉活生生地在我面前,一招一式、一肇一整,莫不与我想象中的相吻合,我是第一次看到活的“林黛玉”,便认定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就是这样的了,整个儿地被她摄去了魂儿。可以这么说,林黛玉是我与戏曲之间的媒人。除此之外,越剧如诉如泣的音乐也让我陶醉,那曲调柔美清丽,委婉流畅,又不失慷慨与洒脱之处,人耳觉得熨帖,不知不觉地被它拴住了心。加之剧情的跌宕波澜,舞台布景的绚丽多彩,实在令人赏心悦目啊!从此,我便喜欢看越剧了,那时,我刚过了十二岁的生日。

60年代初是越剧的黄金时代,绍兴戏在上海十分流行,拥有大批观众,剧场里几乎总是座无虚席,门口总是有人等退票。经常上演越剧的剧场有许多,比如人民大舞台、美琪大戏院、大众剧场、瑞金剧场、徐汇剧场,还有大世界等等。上海越剧院总是在人民大舞台演出他们的看家剧目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盘夫索夫》、《西厢记》、《追鱼》,等等。那时候,人民大舞台是有三层观众席的,在三楼看戏看不清演员的脸,只能看到他们的头顶心和鼻子尖,但票价便宜,花三毛钱就够了,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将点心钱省下来买戏票的女中学生来说还是蛮有吸引力的。

有一次,上海越剧院在人民大舞台举行汇报演出,名角演员大会串,徐玉兰饰宝玉、王文娟饰黛玉、金彩凤饰凤姐、吕瑞英饰宝钗、徐天红饰贾政。因此,戏票也涨了两角。

坐的人可多可少,有时一条椅子上人满为患,大约演到四点半左右,这时,站在边上的观众逐渐散去,一些无力支撑到晚上的人也会离去。座位稍空了些,但我们是决不敢离开的,派一个人去买点棒冰来,就着点心当晚餐,胡乱填饱了肚子,便等夜场戏,同时议论日场戏中的演员。夜场戏从七点开始,临开场前人又会多起来,有的人是专为看夜场戏来的,周围又站满了人。而我们常常得意,以我们的耐心和毅力总占着前排中心的最佳座位,这一毛钱真是太合算了!十点多,夜戏散场,出来已是星月相辉,街上空旷宁静了。回到家常挨父母骂,却觉得挨骂也值得。

和我要好的戏迷朋友一共三人,是初中的同班同学。我们四个人中有的钟情范瑞娟。有的喜欢毕春芳,有的迷上了徐玉兰和王文娟,但看戏总是四个人一起去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友谊。看戏看了三年,初中一晃儿就毕业了。记得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晚上,我们又浑身轻松地赶往剧场等退票。一大堆越剧迷围在门口,听说我们考取了向明中学,都既吃惊又羡慕,好像越剧迷中考取重点中学的是极少的,而向明中学里竟会有越剧迷也实属罕见。我看越剧也是付出了一定代价的,当时,班上的其他同学,特别是团支部的委员们,对我们这几个戏迷印象很不好,认为我们是迷恋才子佳人、思想颓废。班主任老师也几次三番地找我谈话,真可谓是苦口婆心。我这个人表面上懦弱内心却很倔强,我认为我没做错什么事,喜欢看戏又有何不可?况且戏中的故事大多是扬善惩恶,烦扬真诚、正直的嘛。于是,老师讲归讲,我仍旧看我的戏,而且和团支部的委员们相处得很僵,久久地人不了团。如今回想起初中那三年的时间,我并不后悔,虽然三好学生、积极分子之类的事从来没有我的份儿,然而,我感到我所获不少。因为,看了许多戏,使我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门到父亲书橱里去找剧本看。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孔尚任的《桃花扇》、马致远的《汉宫秋》、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异的《长生殿》等等,翻阅了许多许多。我不能具体地说出十五六岁的时候读了这些古典名剧,对我如今的创作有什么启发和帮助,但是,我敢肯定,对于我的文学修养、素质的提高、积累,它必定是有很大影响的。

除了喜欢看越剧,我还喜欢听黄梅戏。我用个“听”字,是因为在上海很少能看到黄梅戏。大概是因为我曾在安徽黄山茶林场呆了六年,从二十岁到二十六岁―这人生中最美好的六年。安徽有些地方小调、民间山歌,与黄梅戏的曲调很接近,譬如,那首如今很时兴的《打猪草》,就说不上它究竟是民歌呢还是黄梅戏。黄梅戏曲调的质朴、流畅、清新、朗朗上口,听了让人觉得轻快而淡泊,在当时那个六亿人口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年代中,如何不让我倾心而如获至宝呢?想起来,我与黄梅戏好像是有点缘分似的。也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母亲生病住在华东医院,与她同病室的一位年轻的阿姨长得很美,跟别人说话时总是笑眯眯的、很甜。母亲告诉我,这个阿姨是演黄梅戏的,叫严凤英。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我看了她主演的电影《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我被她征服了,我崇拜她、怀念她。再后来,已是在安徽黄山茶林场期间,我风闻这位天才的表演艺术家惨死的消息,心中有说不出的愤然、凄然、茫然。过了若干年,我辗转回到了上海后,电视里曾播放过严凤英主演的《女附马》,我把它全部录了下来,闲暇时拿出来听听。看来我喜欢黄梅戏的感情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为着屈死的严凤英的。

我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各类戏曲更是有着丝丝缕缕割不断的联系。因为,我爱看越剧,爱听黄梅戏,故而对其他一些地方戏曲也或多或少地看了一些。沪剧、锡剧、雨剧、婆剧以至于昆曲和京剧,我觉得中国的地方戏曲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今的现代艺术,现代舞、迪斯科、流行歌曲等等,给人以旋风般的冲击力,让人亢奋和激动,而地方戏曲却给人一种嚼青橄榄品味无穷的感觉。有些传统剧目,演了几十年,仍经久不衰,观众完全摆脱了剧情的纠葛,仅被演员的‘个眼神、一个水袖、一句唱腔、一句念白而倾倒。艺术奥秘无穷无尽,这实在是很值得探讨一番的!如今有些年轻人不喜欢戏曲甚至鄙视戏曲,以鄙视戏曲来显示自己的现代意识,我以为你尽可以不喜欢,然而,你不能鄙视,你的鄙视只能显示出你的浅薄与俗气!

我已步入不惑之年,少女时期那种不顾一切的热情已经没有了,多了许多克制精神,加之生活坎坷而繁忙,闲情逸趣亦减少了许多,我已经变得很难再崇拜什么或沉迷什么了。戏院是极少地去了,戏也是难得再看了,不过大凡电视里转播越剧或黄梅戏,我还是尽可能地看上片刻的。说一句老实话,现在看越剧总不像少女时代那般如醉如痴,妙不可言了。是人“老”了、兴趣爱好转移了呢?还是如今的越剧确实不如以前的好看了呢?我琢磨着大概是兼而有之吧。老一辈的越剧演员在儿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磨出了儿出拿手好戏,60年代正是她们达到艺术顶峰的时候,那戏演得真叫炉火纯青,令人叫绝。如今,这一辈的越剧演员大都已年过花甲,客观地说,外形和嗓音都不及以前了。而年轻一辈的越剧演员学习她们的唱腔,学习她们的剧目,一招一式、起调拖音可以摹仿得以假乱真,然而,那种内在的神情气质却不是单靠摹仿就能学得会的,这样一来,戏的魅力不可避免地减少了。观众在看戏的时候仅仅说:

“哦哟,这个人学王文娟学得像睐!那个人学尹桂芳学得像味!”可是,对戏的评价呢?对这个青年演员本身的创造力的评价呢?我很担心,长期下去越剧的观众会失望的,摹仿力毕竟不是最高的艺术境界,惟有创造力才能使艺术具有永不衰老的魅力。

也许我是在妄加评论,对于戏曲我毕竟是个门外汉。

我以为越剧及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关键有两方面,一是剧目的充实与更新,二是演员素质修养的提高。近几年来,在我所看到的越剧中,最好的是浙江小百花剧团演出的《五女拜寿》。戏是新戏,编剧好,演员也不错。看了《五女拜寿》,我感到越剧实在是大有发展了。可惜的是,像《五女拜寿》这样的好戏、新戏实在不多,特别是在拥有全国实力最强的上海的越剧院。地方戏曲剧目的更新要符合本剧种的特点,像越剧这种基本格调抒情的剧种比较擅长表现心理情感的跌宕起伏,选择题材时可以尽量朝着这方面靠拢。我讨厌不顾自身特点地去赶时髦的做法,那样只会在矫揉造作中丧失了自身。说到越剧表现现实题材我举双手赞成,不过,我觉得最好让男女合演的剧团来担负这个仟务,我看过上海越剧院三团演的《浪荡子》,确实不错。但是,如果让女小生装扮现代男子,少了长袍高靴的掩护,女人总归不像男人,总让人感到别扭石上海电视台举办了两届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脱颖而出。遗憾的是大部分青年演员还只是停留在学习流派学得惟妙惟肖的程度。我以为真正有志于从事越剧艺术的青年演员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学老师是为了超出老师而创造自己的流派,创造自己的保留剧目。这不是狂妄,而是干事业的气魄!

上海电视台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同时拍老、少两组《梁山伯与祝英台》。当时我去剧组采访,我对“小英台”陈颖说:“你真幸运!”她先是很天真地笑了,随即又露出一丝苦恼,说:

“我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但是,如果不来拍电视的话,我就可以参加《燕山棋缘》的演出了。”她为失去塑造一个新角色的机会而遗憾,我以为陈颖在别人看来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却有这种遗憾,她的内心是充实的。我还采访过赵志刚,我问他最喜欢哪个角色?我以为他会回答是何文秀或沙漠王子,那是尹桂芳老师的名剧,亦是他学得最好的剧目。然而,赵志刚回答我,他最喜欢《玉镯记》里的知府大人严天民。赵志刚答得好,《玉镯记》是新剧目,严天民是赵志刚独立塑造的角色,他这般回答表达了他超越自己和别人的决心与信心。可惜我没有看过这出戏,但我相信那必定是一出好戏。

因为,我曾经是个越剧迷,而现在仍旧是越剧的忠实观众,所以,我盼望越剧艺术之花愈开愈盛。而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贬速地朝着现代化发展,作为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方戏曲将永远有它生存的土地。 th90nCD8M7pxxyTvUbGv2e3S5oT4Uuu3d9Il8jnfM7t0pWYIYNp4ZYOLcKDrrx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