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新闻学与传播学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与沟通经验。其知识形成的目标是使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与周围世界相适应、相协调。无论学界想赋予这门知识以怎样的地位与名称,都不能真实替代日益蓬勃发展的新闻传播实践。这是摆在用名词概念来理解事物与现实之间无法真实应对的一道屏障。尽管名词无法包含新闻传播在现实中的全部本质,但名词审定工作仍有其重要意义。把名词作为研究对象,为社会使用提供规范的概念指称,对于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顺利交流,确当、有效地表述和共享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大有裨益。

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始于2013年,迄今四载有余。其间召开过五次审定工作会议,历经自审、互审、助审、复审等多重修改和校阅环节。一群学者用去几年时间,做一本由国家专职机构统筹协制,有操作方法、规范要求、收词标准、定义原则的学科名词手册,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尚属首次。

对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而言,名词审定是一项重要而基础的工作。作为引进的新兴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渊薮庞杂,理论松散,社会应用包罗广泛,学界对其学科定位与名称的合理性尚未达成共识,反对学科化,质疑学科合法性与强调本土性的路径等思潮交相混杂,其专业术语中的外来词汇、概念和定义数量众多,且不断涌现并流行,以之表述和建构的理论文本有时难免译名杂驳、词义漂移,由此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这种混乱状况给名词审定工作增加了难度。

根据这种学科特性与现状,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建构学科概念体系时,力求遵循统合与平衡的原则,既反映现状也关照未来,既注重稳定性又保持开放度,以新闻传播活动发生的主要层面和人类传播行为的语境为中心,将其作为“学科树”的主干,同时,又做好随时打破这种统合性和稳定性的准备,以使分支与分支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能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说明,保持各分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的张力关系,突出呈现新闻学与传播学对社会与公共生活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方面,彰显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的使用性与公共性。

经反复讨论,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决定将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的取词范围,类分为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总论、大众传播、人际沟通、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等21个研究领域。就目前学科的真实状况而言,前述研究领域的划分并非是在确立学科建制的标准,只是力求名副其实地标示这些名词常态施用的学科论域和专业归属。当然,名词审定也为我们整体化地考察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术语资源,进而了解其内部各分支的概念化特点,感知这一学科词语及概念的跨界输入与融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对夯实学科根基,加强学术学理与新闻传播事物的多重联系不无助益。

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工作原则,本次名词审定的收录重点是构成本学科基础的常用而重要的名词,包括核心概念和扩展概念等,以及一些新近出现的有科学证明与相对稳定的新概念,包括理论名、方法名、现象名、事物名、事件名、学派名、机构名,以及为构建理论或知识而使用的概念名称。审定参与者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与构词规律,遵循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的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和国际性及约定俗成等定名原则,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并加注与其对应的英文名(或其他原文名称),最后对所有入编的规范化名词进行定义,以简要的释文说明该名词所指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

本书收词工作分为两个阶段。2013年7月,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之前,为厘清本学科名词概念使用数量的总体情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组成的筹备小组成员着手本学科中外辞书文献的调研工作,共检索了相关中外辞书计一百余部,从中选出二十种,将其全文录入,得基本术语1.6万余条;然后对其进行频次统计,获得两频次以上的词目2089条,供审定工作正式选录时参考。以此工作为基础,2013年9月之后,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工作。结合经典学术著作、教科书的索引参考,加工精炼,框定了收词范围。目前,我们的收词文献主要源自中外权威辞书、教科书、学术著作等。

社科名词有其特殊性,很多情况下难以遵循一词一义的规范原则。在确定规范的名词时,为尽量靠近单义性的要求,对于个别有多个义项的名称,如名相同但概念上存有差异的,或以序号形式分开标出,或分别立条。比较特殊的如“传播”一词,该词对译的英文原名为communication,而在实际使用的英文语境中,communication有“交流”“沟通”“交往”“交通”“交换”“传播”等多重含义,但目前国内学界将communication统称为“传播”,这就难免遮蔽了communication所指称的其他内涵,容易引致研究与理解上的混乱。此次,我们采取分别设条与释义的方法,阐发概念蕴涵,使之不相混杂。在定名时,遇到同一概念名称不能用同一词目准确对译的术语,将之区别为规范的名词术语和非规范的名词术语。例如,通过考定准确名称,用新的共识修订前说,将“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原来的常用译名“人际传播”更改为“人际沟通”,以后者作为“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规范名,“人际传播”作为其“又称”。另外,有些条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名词,而是成说或观点,例如“用时间消灭空间”“报刊是人民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党的报纸是党的旗帜”等,但对本学科意义重大,不可或缺,我们也单独设条,并加以释义。

对于个别英文名以何种方式更准确表达意义的问题,经比较研究发现,还原特殊名词在中国语境中使用的译法比强调英文理解习惯的翻译,更能反映该名词所处语境的特殊性,包括一些对中国社会仍有实际影响的表述,如“宣传”“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条。“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英文翻译中原来使用的是介词as。英文审定委员建议将介词as改为系动词is,以表示这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观点。为提高名词的英译名质量,本名词手册的英文审定委员是由长期旅居海外、学术上有造诣的翻译家和国内的知名学者共同组成。同时,有的审定委员自己也竭力查找原文,如名词中的马恩列斯著作的英文名都能找到原英文出处。

对名词术语的位序排列,以各个名词所指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为定位遵循,力求合理规划名词概念的上下位及层级关系,尽可能将所有入选名词安排在其所属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恰当位置。对于名词中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都有运用,有的名词既可以放在这一知识单元,又可以放在另一知识单元的情况,其定位则主要依从协调性原则,以主科为主,或以专用符号,或以惯用术语的主要来源为选择标准。

本书名词定义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给予简单定义;另一种是进行释义。每个词条的定义字数原则上不超过200字。有的定义在揭示事物的外在特征与属性后,仍存在不能表达事物本来面目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在定义句后面适当拉长释义链接,以能准确描述名词术语的基本属性为准。

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工作主要遵照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的审定原则及方法进行,同时,我们也结合本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的特点,在名词审定工作的推进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在工作启动后,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设计和启用了专有的logo;三年多来,秘书组共编辑电子版工作通报13期,还在工作伊始组建了一个微信工作群,专门交流名词工作信息;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网的学科频道上创建了一个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交流网页,以扩大名词工作影响,听取学界和社会更多的意见;还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开设了“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过程文存”栏目,截止到2017年12月,这个专栏总共刊文46篇。

从2013年9月成立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至今,在任审定委员24人,聘请副教授并具有博士学位以上的编委9人,秘书组2人,同行评审18人,复审2人,参加名词编写与审定工作者60余人。部分委员带着博士生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是集体研究成果,凝聚了一个学术群体的心血。大家不计名利,在各自领域为本学科各个专业方向的名词审定付出了艰辛努力。同行评阅和复审专家们也都认真地写出了详细评语,对提升定版成稿的质量助益良多。全国科技名词委温昌斌先生在审定工作的多个环节,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与校正;全国科技名词委邬江老师亦做了细致审校;商务印书馆马志伟先生和曲清琳、许晓娟女士对本书的后期编辑卓有贡献。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敬意与谢忱。

就学术意义而言,我们更乐于将名词审定工作视为回应新闻学与传播学“有何用”和“如何有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今天,“传播”与“传媒”已深深嵌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对社会交往活动的重构及大众日常交往行为的意义正与日俱增。围绕“新闻”“传播”与“传媒”及其概念化的过程,理应通过名词审定的学术工作得到更好的解释。这部书稿历经多次查遗补缺,力求收词完整,分类得当,订伪正误,达到名词规范的要求。不言而喻,我们也诚心期待学界与社会各方对本书中存在的疏漏和瑕疵不吝批评与指正。

名词审定工作要经得起当代的推敲和后代的审视,这是一代人的责任,需要慎思明辨,步步为营,我们相信正在从事的这项工作是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我们为之付出。

最后,向参加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全体专家学者和秘书组成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2017年12月 TouZm9X6wISJV1ogOZtqbiooSr7UHw8+hmGGHh0oRsxgvcd+EtsDxn9yim06Cf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