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研究》(15XZX011)的最终成果。该成果力求资料使用准确,基本判断恰当,学理阐述到位,表达合乎规范,再现百年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的清晰画卷。本书的出版恰逢《逻辑哲学论》发表百年,谨以此书向百年维特根斯坦哲学史献礼。

本书是一项基础性研究,一例微观哲学史的粗线条描述,但作为汉语学界百年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的首幅地图,或可助益于从事维特根斯坦哲学或对其感兴趣的研习者。无论从《逻辑哲学论》发表(1921)还是从其罗素“导言”(1922)算起,维特根斯坦哲学都已走过百年。由于颠覆的哲学主张、奇异的写作风格以及海量的凌乱遗作,在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哲学算是真正的奇迹,是哲学解释多样化、复杂性、纷争多的一个典型。大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学者认为维特根斯坦解释是一项丰饶的工程,而历史走过百年正是加以总结的最好时机。但是,这类总结目前国外才零星开始,而国内尚属首次。

本书由三篇9章组成。第一篇(1—2章)从哲学与科学、人文和哲学史的比较中简要揭示哲学解释所特有的性质和问题,以及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的特有性状。本书认为,与科学比较而言,哲学更多属于人文;然而即便在人文之中,哲学与人文的其他领域还是在致思理路和学术方法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力图将哲学与哲学史区分开来是近些年中国哲学界热烈争议中大多数人拥护的观点,但笔者认为,哲学与哲学史有着观念上可以分割而实际上难以分割的密切关系,真正的哲学创造一定是“源”与“流”的某种合力。由于哲学与人生的紧密相关,学说与文本的内在张力,哲学性质、方法和风格的特殊之处,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则有着更特殊的境遇。其《遗作》的整理、编辑、翻译、出版是一项重要学术工程,而在其学说处于争议的高潮时期,学术文献的整理便已开始,为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自我反省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本项目便是这一反省历史的继续。

第二篇(3—7章)围绕主要解释趋向的兴起和争论,揭示百年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的演变历程。作为迄今为止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著作,贝莱茨基(Anat Biletzki)的《(过度)解释维特根斯坦》提供了我们进行解释史分期的一个重要参照。但本书根据解释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时间分割和更为精到的内容论证,没有沿用她对每一阶段(站点)的范畴概括。百年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1)正统解释的探索期(1922—1950);(2)正统解释的强化期(1951—1969);(3)正统解释的成熟期(1970—1990);(4)非正统解释的确立期(1991—2003);(5)正统与非正统的多元超越期(2004—)。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核心主旨和突出特色,都有自己起落的标志性事件或文献。大致说来,前三个阶段构成逐渐丰富的正统解释,第四个阶段属于反对以往解释的非正统解释,而第五个阶段力图实现对正反的超越。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或长或短延伸到以前阶段的起源线索,也会同样或长或短地延伸到此后的阶段。这意味着,分段的前后并非泾渭分明。但是,通过阶段的基本划分,我们至少可以达到一个目标:对百年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把握。

第三篇(8—9章)简论中国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10年前的资料为基础的主体部分曾以“Wittgenstein in China”为题发表于英国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杂志2015年第3期。中国维特根斯坦研究历史悠久,尽管成明显的U型波折,但因为有《逻辑哲学论》德英对照本(1922)之外的第一个外文译本(1927—1928),而且是目前学者数量和学术产出最多的非英德语国家,因而在国际维特根斯坦学术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中间30年的基本停歇之外,时间上形成非对称的两个阶段:1949年之前和1979年之后。1979年以来的40多年中,有一个快速追赶的过程,一个从快速补课、抓紧学习到独立思考、深入交流、着力创新的过程。尽管包括维特根斯坦哲学在内的分析哲学研究在国内哲学界仍占比不大,但它在中国哲学重建和现代化转型中的作用已经不容忽视。而且随着人们意识到维特根斯坦是能够融合分析传统和大陆传统的哲学家,他在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中还将起到更大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在中西文化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他的研究。

学术研究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大部分时间被用于收集、整理、阅读、消化材料,希望本项目的成果能为国内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提供持久的基础性助益。关注同行进展,开展有效争论,注意总结评价,是学术进步的不二法门。不管进行文本解读还是内容阐释,基本资料和历史脉络都是更为基础的工作。当然,由于维特根斯坦解释文献的浩瀚、复杂,本项目到目前为止仍只是粗线条的描画,后续的深究和细化还有待更多人和更多项目的合力。本书中的西方学者在名称第一次出现时加注了西文,便于读者查对。为了减少目录篇幅,章节只到三级标题。

附录首次收录了中国近40年(1980—2020)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由于篇幅所限,1500余篇文章、90篇译文和25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未能纳入)。有关情况通报如下:(1)收录内容包括维特根斯坦原作的各种版本、翻译的二手资料(著作和论文)、研究的著作、博士学位论文;(2)通过国家图书馆、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以“维特根斯坦”一词在文献名称和关键词中搜寻,并加以内容甄别和反复互校,尤其设法查找了十多种哲学集刊;(3)目录没有包括部分涉及维特根斯坦的著作、教材,会议论文、摘要、摘录、书讯、重复发表、转载者亦未收录。研究生张启森、梁鹏伟、赵婧辰、李鹏、金梦、李若仪、李虎平、万乐帆、石雅静、邹杰,本科生朱益永、肖传钰、陈凌薇、王一桐、程忠华,为附录资料的收集整理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深表感谢。

在本课题的思考、立项、研究过程中,笔者得到国内外维特根斯坦专家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汉斯·斯鲁格教授在笔者访学期间和此项研究中给与巨大启发,特此深表谢忱。同时,十分感谢商务印书馆关群德编审,没有他的尽心、勤谨、精细、耐心,本书无法以如此的速度和质量面世。尽管经过反复校阅,本书在内容和格式方面仍然难免存在不少问题,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GeUpEJ2sbFlTaOgX4uUXxD49IoNV7/eNA1IdcqOQwwSAQWBugogw33MeozxAgc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