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节
诱敌深入

敌我强弱悬殊,我们在保存军力待机破敌的原则下,才主张向根据地退却,主张诱敌深入,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造成或发现利于反攻的条件。

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

弱军要战胜强军,为什么要首先实行诱敌深入呢?毛泽东对此分析道:第一,诱敌深入能够选择和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若干条件;第二,诱敌深入能够造成弱军的兵力集中,拣弱的打;第三,诱敌深入可以使退却的军队能够选择自己所欲的有利阵地,使进攻的军队不得不就我范围;第四,诱敌深入能够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第五,诱敌深入能够造成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是后发制人,即先退一步,发现和利用敌人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做好准备,有把握地歼灭敌人。它包括了退却、反攻到进攻的全过程。诱敌深入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方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被广泛运用。

1931年4月初,蒋介石调集18个师零3个旅,共10万人,由军政部长何应钦坐镇南昌,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连成东西800里的战线,分四路向江西革命根据地推进,进行第二次“围剿”。重兵压境,红军对敌作战方针却久久不能统一意见。毛泽东坚持主张应该继续采用第一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集中兵力,依靠根据地军民打破800里连营。通过大量的说服工作,苏区中央做出了在根据地内进行反“围剿”战争的决定,确定先歼灭较弱的王金钰一路。4月中旬,红一方面军3万多人悄悄埋伏在东固山区,等待王金钰部队入围。20多天后,王金钰的一个师和一个旅以为红军都已逃遁山野,终于忍不住离开了在富田的坚固阵地,向东固开来。在敌28师大胆前进时,红三军主力神不知鬼不觉地沿小道插到敌人后面。当敌进至我伏击圈,红三军主力突然从山上猛扑下来。敌人根本没想到红军在他们附近埋伏了20多天,面对从天而降的飞将军,毫无作战准备,到下午5时,大部被歼。红军首战便取得了胜利。之后,又连续四战,彻底打破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

1932年底,蒋介石在连续三次“围剿”失利后,成立了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分兵三路,组织对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的第四次大规模“围剿”。1933年1月底,蒋介石亲自到南昌组织这次“围剿”,准备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于黎川、建宁地区。1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在金溪以南地区以运动战寻歼敌人第14师、第90师等部,均因敌行动谨慎,未能达到目的。2月22日,红军得悉敌中路军以第一纵队由宜黄、乐安地区迂回红军后方,以第二纵队主力集中南城,一个师前出新丰街,在第三纵队策应下同红军在南丰地区进行决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鉴于敌人兵力密集,在南丰地区与之决战于我不利,毅然决定撤出南丰,采取退却步骤,以第11军伪装主力,在时圩塔和新丰街之间东渡抚河,向黎川前进,以迷惑敌人;一方面军主力则陆续秘密转移到中央苏区前部的东韶、洛口地区,待机歼敌。敌军一时摸索不清红军主力去向,盲目向苏区中部深入。红军主力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深入腹地之敌,通过“黄陂之战”“草台岗战斗”等,歼灭蒋介石嫡系部队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从而胜利地打破了敌人的“围剿”。这次胜利,是毛泽东诱敌深入这一兵法具体运用的结果。 a5Nq0v1sEvX+ELjgTrAYpPzXhcpnkG6Uu1OePuCTEnyPROPwcOIcD6GlCFNP/4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