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决战防御

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

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包含着攻势防御和决战防御两个核心。攻势防御是从作战形式上来讲的,即变“内线持久的防御战”为“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把战略上的全局上的防御,演变为战役战斗上的局部上的进攻,从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地方为主要目标。但是,有了攻势行动是不是就可以了呢?这要看攻势行动,也就是战役或战斗上的进攻的程度能不能从根本上粉碎敌人整个的作战计划和部署,迫敌放弃战略上的进攻,这就是决战防御要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在批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指出:“只有第五次反‘围剿’时敌人仍旧会继续对我进行‘围剿’,我仍旧没有摆脱被敌消灭的危境。”毛泽东把每一次反“围剿”都看作是一次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战略行动(按规模为战役),制订出全盘的作战计划,针对敌人的进攻部署,找到其力量构成的要害,以积极的、有重点的攻势行动,达到决战决胜的效果。如第一次反“围剿”歼灭了张辉瓒师;第二次反“围剿”首先歼灭较弱的第5路军,然后向东横扫;第三次反“围剿”歼敌第3路军主力,都带有决战的性质。有时,决战可以通过一次作战行动来解决,有时则要通过连续数日的数个作战行动来解决,这要依战略性还是战役性的决战来定。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决战,则要通过辽沈、平津、淮海战役这样的战略性战役来完成。

“全不知初战关系之大,震惊于黎川一城之失,从挽救的企图出发,北上就敌,于洵口不预期遭遇战胜利(消灭敌一个师)之后,却不把此战看作第一战,不看此战所必然引起的变化,而贸然进攻不可必胜的硝石。开脚一步就丧失了主动权,真是最蠢最坏的打法。”在这里,毛泽东批评的问题是,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军指挥员没有决战的企图,从救援的目的出发,无意之中消灭敌人一个师,然后盲目攻歼硝石。而国民党依托坚固堡垒据守,红军攻坚数日不克,伤亡严重,主力阻止敌南城援军的目的也未达到,敌四个师进抵硝石,使红军被迫撤出战斗,从而陷入全局上的被动。

毛泽东为什么在攻势防御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决战防御呢?这是因为,在敌人多兵进行战略(战役)的进攻时,如果不能以一次卓有成效的决战行动,使敌作战力量遭到重创,无力实现其原定的作战计划,那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被迫与敌胶着,被迫打消耗战,始终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下,中央红军贯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作战方针,对于敌人的进攻,处处设防、路路对抗,把有限的作战力量到处撒胡椒面,最终结果是什么地方也守不住,最后只能来个战略大转移,被迫万里长征。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视觉中国供图)

决战防御,是弱小的一方扭转不利局面,最终战胜强敌的有效方法。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等按照“决战防御”的要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防御作战胜利。

孟良崮战役堪称是决战防御的典范。

1947年3月下旬,国民党纠集45万余人,对我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妄图消灭或迫使解放军北渡黄河,实现其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目的。

面对强敌压境,陈毅、粟裕按照毛泽东决战防御的思想,指挥部队不断后撤,耐心寻找战机。5月10日,当国民党三个兵团发起攻击时,我即对敌采取中间突破,以5倍于敌优势兵力,全歼了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共歼敌3万余人,当即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和震怒,在将兵团司令汤恩伯撤职的同时,也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FcWPynvjG71D0jf18IS3i9iZ8u70G+hA5p39Wz/dQjRxSWmrsISniuATRCL2I6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