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攻势防御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著名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从理论上首先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概念。他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恩格斯说:“防御不应当是消极的,而应当从机动中吸取力量,并且只要一有机会,防御就应当采取进攻行动。”

1935年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起草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系统提出了红军作战指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他把自己自井冈山以来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进剿、“会剿”“围剿”的作战方法,概括为积极防御。1936年,他在其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据我所知,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军事书,任何一个比较聪明的军事家,而且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防御的。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最狂妄的人,才捧了消极防御当法宝。”

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的奥妙在于变守为攻,变战略上、整体上的防御为战役战斗上、局部上的进攻。在敌人向我进攻时,我主动地退让一步,不以重兵进行面对面的防御,充分利用人民战争的有利条件,寻找和创造进攻机会,以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争取局部主动,逐步转化敌我力量对比,改变战略上的被动态势;而后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在有利条件下实行战略决战,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一战略思想的实质,是在战略防御的过程中实行攻势防御或决战防御。积极防御的积极性体现于在被动的战略防御形式中包含有主动进攻的内容。

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证明,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只有实施积极防御,才能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并最终取得胜利。按照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红军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和其他许多次作战中都取得了胜利,而“左”倾机会主义者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放弃了毛泽东的战法,先是在“围剿”之初实行“分兵把口”“两个拳头打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冒险主义进攻路线;在这种进攻路线受挫后,又施行所谓节节抵御,以阵地战代替运动战,以消耗战代替歼灭战的消极防御方针。这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方针导致主力红军与优势敌人死打硬拼,伤亡惨重,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和大片革命根据地。 w8uu1+bmYuYckPaUVrxufZsQ44E1bx3xQ9bxoiXSdfs8eyFhNCMWqQcf1+dWdfP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