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宗教与神话

1.神话与宗教的诞生

神话是用神灵、英雄等超自然存在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故事,如世界的开端、人类的诞生、文化的起源等。在希腊神话中,混沌(Chaos)是孕育世界的神明;在基督教教义中,夏娃和亚当是人类的生命之初。人类祖先一代代传承着这些神话传说,信奉神话就是最神圣、最真实的存在。神话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不仅渗透到了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形成了一种固有文化。对于无法合理解释的世界构成以及生死难题,神话给出了最为系统的解释,因而获得了古人的认同。

尤瓦尔·诺亚·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详见第318页)中指出:“虚构的神话故事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建立了社会。宗教、国家、法律均是如此,生活中的种种秩序其实都是想象。”

不同文化所孕育的神话各有千秋,但所有神话中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针对这些相似之处,也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解释。例如,世界神话学认为,是智人走出非洲,将原有的神话原型传播到了世界;而心理学认为,即使地域不同、文化迥异,人类的潜意识也是共通的。

最先关注到这一事实的是《千面英雄》(详见第225页)的作者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大多数神话中的英雄基本上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坎贝尔将这种英雄旅程的基本模式归纳为“英雄之旅”(hero's journey)——(1)启程:由于某个契机,主人公离开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踏上了前往冒险世界的旅程;(2)试炼与胜利:主人公遭遇巨大困难,历经艰难险阻后,最终取得了胜利;(3)归来:主人公获得全新力量后,返回到原来的世界。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神话是《吉尔伽美什史诗》(详见第161页),据说其来源于公元前2100—公元前1000年左右。故事中描绘了公元前2600年左右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乌鲁克城邦领主吉尔伽美什的半生。整个故事也都遵循了坎贝尔所归纳的“英雄之旅”的基本模式——启程、试炼与胜利、归来。

视线转回现代。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的创作者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在构思整个故事时借鉴了古代神话元素,以神话缔造了神话。除此之外,同样是好莱坞电影的《黑客帝国》、史诗奇幻小说《指环王》、RPG(角色扮演游戏)《勇者斗恶龙》等作品也都遵循了上述基本叙事模式。

20世纪出现的现代思想——结构主义曾试图探索这种文化意义的表达究竟透过了怎样的相互关系(结构)。社会人类学家、神话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运用到神话学的研究中,探明了世界各地神话中皆普遍存在的共通神话逻辑结构,这也是结构主义正式形成的契机之一。自此,学界迎来了一个如火如荼的结构主义时代。

虽说讲清宗教与神话间的差异并非易事,但从定义上看,神话是“诞生于特定宗教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故事”,而宗教是“形成于特定信仰和特定崇拜中的惯例”。虽然二者都对超自然事物进行了一定的解释说明与意义赋予,但神话只不过是一种故事,宗教则是由一系列道德、神学、信仰、仪式所组成的综合产物,能够引导人们如何生存于世。所以从这个定义上看,神话也可以说是宗教的组成部分。例如,《旧约圣经》中的《创世记》等情节就是犹太神话。但如今,大多数研究者并不认为《希伯来圣经》《旧约圣经》中的描述是真实的史实。

整体来看,虽然真正的宗教起源并不明确,但据考证,我们如今所知的宗教,应起源于古代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大约开始于公元前6000年)和埃及(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是众多民族所共同拥有的神话体系,其中包括建立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苏美尔人(民族体系不详)、最早征服并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闪米特民族阿卡德人、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巴比伦第一王朝)的阿摩利人,以及征服埃及、统一东方全境并建立了东方文明的古亚述人和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迦勒底王朝)的迦勒底人。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今包含伊拉克、科威特、土耳其东南部以及叙利亚东北部。几千年来,美索不达米亚多神教一直都是占据该地区主导地位的宗教,但10世纪左右,其势力范围缩小到了亚述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此外,由于与犹太教、基督教(东方基督教)、摩尼教(由琐罗亚斯德教衍化而来,同时吸纳了基督教以及佛教色彩的古代宗教)的接触交融,美索不达米亚多神教在1—3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落,在随后的数百年间,大部分宗教传统消失殆尽。

埃及神话则是古埃及人世界观的具体表征,多半由创世神话构成,向人们解释了包括人类制度以及自然现象在内的世间所有事物的起源。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正值早王朝时期末期,法老(古埃及国王)成为古埃及宗教的中心并实现了古埃及的宗教统一。因此在埃及神话中,王权的意识形态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美索=间,不达米亚=河),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在地域上,美索不达米亚囊括了现在伊拉克国境内的一部分,其北部是亚述,南部是巴比伦尼亚,而巴比伦尼亚的北部地区是阿卡德,下游的南部地区则是苏美尔。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多种文明的总称,也是世界四大文明 之一。公元前7千纪(公元前7000—公元前6001年)上半叶,最早的农耕文明诞生在这一地区。同时,苏美尔人建立了苏美尔文明,这也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的文明,但苏美尔人的民族体系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论。

公元前6千纪(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1年)中期,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出现了大规模定居。公元前4千纪(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1年)初期,形成了以塔庙(英语为ziggurat,阿卡德语为ziqqurat,意为“高处”)为中心的首个城邦文明。后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暴发了多次洪水灾害,洪水催生出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塔庙也演化出了“巴别塔”的传说。

在上述城邦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的乌鲁克,今属伊拉克境内,据说由苏美尔人创建。古巴比伦人将台地地区称为“阿卡德”,将低洼地区称为“苏美尔”,因此定居在低洼地区的居民也被称为“苏美尔人”。

公元前3千纪(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1年),在苏美尔早期王朝时期(公元前2900—公元前2335年左右),该地区进入了“诸国争霸”的时代,形成了20多个新兴苏美尔城邦,其中包括乌鲁克、拉格什、乌尔、尼普尔等。随后,乌鲁克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统一了该地区。在语言与技术方面,苏美尔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以及青铜器冶炼技术;在宗教方面,苏美尔人形成了多神教信仰,并孕育了《吉尔伽美什史诗》(详见第161页)等诸多文化。《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描述的英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公元前2600年左右乌鲁克第一王朝的君主。在乌鲁克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记载有楔形文字的泥板。

公元前2300年左右,闪米特语族 的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城邦。在征服了乌鲁克后,阿卡德人建立了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334—公元前2193年左右),其疆域囊括了叙利亚到埃兰(今伊朗西南部),苏美尔城邦也被纳入其控制范围。此后,在见证了200多年的繁荣后,阿卡德王国开始走向衰败,苏美尔人再次统一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朝——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公元前2004年)。但不久后,乌尔第三王朝王权衰落,各地割据,加之阿摩利人的不断入侵,国家繁荣不再,走向湮灭。公元前1900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2004—公元前1595年)。

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任君主汉谟拉比在一系列战争中击败了邻国,将巴比伦的统治区域扩展至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制定了遵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原则的《汉谟拉比法典》,完善整顿了国家制度,使王国走向全盛时代,繁荣强盛300年有余。

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数百年间,西亚(今中东地区)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民族迁徙浪潮,从属印欧语系 的赫梯人开始入侵西亚。赫梯人在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地区创建了赫梯王国。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因遭赫梯军队击溃,最终走向灭亡。

公元前1200年左右,显赫一时的赫梯王国遭受了活跃在东部地中海地区的神秘武装力量——“海上民族”(民族体系不明、政治实体不详)的入侵,随后国家灭亡。赫梯王国覆灭后,曾被赫梯人垄断的冶铁技术得以从西亚扩散到东地中海一带,这也正是东方出现强大帝国的先行前提之一。

公元前2000年左右,亚述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在吸纳了赫梯人的铁器文化后,亚述军队凭借铁制战车等武器装备以及骑兵,构筑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两河流域所向披靡。公元前9世纪,亚述帝国成为西亚最富权势的国家,并在公元前7世纪征服了埃及,一统东方,奠定了西亚地区第一个世界性帝国的显赫地位。由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融为一体,开始统一为东方文明。

为了便于统一控制整个东方世界,各地的信息被收集汇总至亚述帝国的国都尼尼微。19世纪,考古学家曾在尼尼微王宫遗址中发现了众多记录有楔形文字文献的泥板,并将其命名为“尼尼微皇家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该图书馆也是现今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图书馆。

公元前612年,曾经不可一世、强盛一时的亚述帝国灭亡,其东方疆域被新巴比伦王国(迦勒底王国)、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吕底亚王国和米底王国尽数瓜分。其中,以巴比伦为都城的新巴比伦王国最为兴盛。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新巴比伦王国第二任君主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投降埃及的犹太王国,并将犹太王国的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在后来的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攻陷,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处于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被囚于巴比伦的犹太人从此获许重返耶路撒冷。阿契美尼德王朝继承了楔形文字所代表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东方文明得到了蓬勃发展。到了公元前4世纪左右,在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三世)的进攻下,阿契美尼德王朝正式灭亡。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由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结合而成的东方文明进一步与希腊文明交流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希腊化文明。

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庞大帝国瓦解之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处于塞琉古王朝叙利亚的统治之下,东方文明在与希腊化文化融合的同时得以继承,并一直延续到了帕提亚帝国以及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后来,始于波斯帝国的伊朗文化元素(其核心是琐罗亚斯德教)日渐强势。于是在7世纪时,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席卷了整个西亚,东方式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式文化元素逐渐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2.琐罗亚斯德教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宗教与公共生活论坛(Pew Research Center“Religion&Public Life”)的调查统计,当今世界所有宗教信徒的数量大致为:基督教23亿人(占总数的31.2%)、伊斯兰教18亿人(占总数的24.1%)、无神论12亿人(占总数的16%)、印度教11亿人(占总数的15.1%)、佛教5亿人(占总数的6.9%)、民间宗教4亿人(占总数的5.7%)、其他宗教1亿人(占总数的0.8%)、犹太教1000万人(占总数的0.2%)。其中,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教义跨越了种族、民族以及文化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教”的琐罗亚斯德教是连贯古今宗教的重要存在,其发祥地是古代的波斯(今伊朗周边),据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千纪(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1年)。

居住在伊朗高原的古代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是多神教(原伊朗多神教),他们信奉伊朗神话中的密特拉(印度神话中的神明密多罗)等诸多神明。在此基础上,查拉图斯特拉(又译“琐罗亚斯德”,公元前7?—公元前6世纪?)创造了将阿胡拉·马兹达(起源于伊朗-印度神话中的最高神明伏罗那)奉为“唯一真正造物主”的琐罗亚斯德教。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详见第209页)书名中的“Zarathustra”,其实就是琐罗亚斯德的德语音译。

琐罗亚斯德教主张“善恶二元论”以及“末日审判论”。根据该教圣典《阿维斯塔》的说法,世界的最高主神、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阿胡拉·马兹达及其率领的代表光明的“善神”,与以破坏神安格拉·曼纽为首的代表黑暗的“恶神”进行了长期的战斗。在这场长达12000年的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斗争中,善神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阿胡拉·马兹达是该教的最高神,从这一点看,可以将琐罗亚斯德教归为一神教;但该教教义中又存在诸多善神和恶神,从这一点看,也可以将其视为多神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能将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融为一体,实属耐人寻味。此外,琐罗亚斯德教不搞偶像崇拜,而是以光明(善)之象征“火”为信仰,所以也被称为“拜火教”。

3世纪初期,萨珊王朝(226—651年)创建后,琐罗亚斯德教被奉为国教,圣典《阿维斯塔》得以重新编定。借由波斯商人活跃的商贸往来,琐罗亚斯德教得以传播到中亚以及中国等地。但7世纪下半叶后,该教在穆斯林的统治下日渐衰落,其活动中心逐步转移至印度。

波斯、伊朗、阿拉伯

现在被称为“伊朗”的国家,曾经被称为“波斯”(Persia)。在这个国度中,自1925年礼萨·沙阿·巴列维登极加冕后,伊斯兰时期以前的文化和遗产被人们推崇为伊朗文化而大加颂扬。“波斯”这个国名又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究其来源,古代波斯人曾自称“帕尔萨”(Pārsa),但古希腊人根据伊朗法尔斯省(Fars)的古名“帕尔斯”(Pars),将其发音为“Persis”,这一词语在拉丁语中又被转化为“Persia”。

早在3世纪时,波斯人就把自己国家的名字称为“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家”。在礼萨·沙·巴列维体制下,伊朗民族主义空前高涨,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将国名恢复成曾经那个古老的称呼——“伊朗”。这个称呼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民族视角看,都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含义。于是,波斯正式将国名更改为“伊朗”。

由于拥有共同的起源地域——中东地区,且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世人经常把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混为一谈。但事实上,这两个民族不仅起源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更是迥然相异。

波斯人主要是讲波斯语(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的伊朗裔族群,主要居住在以伊朗为中心的中东以及西亚地区。至于具体种族的分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学术上也没有具体规范,但一般来说,波斯人属于伊朗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而阿拉伯人主要是指说阿拉伯语(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的民族,主要起源于包括北非和海湾国家在内的西亚阿拉伯世界,其种族特征非常广泛。

公元前6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兴起。但公元前330年,在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三世)的进攻下,阿契美尼德王朝宣告灭亡。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其辽阔疆域被瓜分瓦解,随后起源于中亚的帕提亚人占据了整个波斯领土,而帕提亚王国(公元前247—224年)一直存续到了公元3世纪。226年,帕提亚王国被萨珊王朝(226—651年)取代,琐罗亚斯德教被正式确立为国教。

651年,在正统哈里发时期的伊斯兰势力(阿拉伯军队)的攻击下,萨珊王朝垮台。伊斯兰帝国开始推动伊朗人从琐罗亚斯德教改宗为伊斯兰教,并大力推崇阿拉伯文字的使用。

此后在整个中世纪的历史中,土耳其、蒙古等不同民族王朝在波斯这片土地上上演着兴衰更迭的一幕又一幕。这里所说的土耳其,并不是现今位于东欧小亚细亚半岛的土耳其,而是古埃及《列王纪:勇士鲁斯塔姆》(详见第255页)中被称为“图兰”(中亚附近地区)的波斯东部国家。

3.闪米特一神教

从信仰多位神灵的多神教世界过渡到以阿胡拉·马兹达为信仰的琐罗亚斯德教的一神教世界——这一变迁继而影响了紧随其后的多个闪米特一神教,比如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琐罗亚斯德教主张天使、恶魔与救世主的存在,这一点也为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所继承。

在《旧约圣经》的《创世记》中记载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中,诺亚有三个儿子,一个叫闪(Shem),一个叫含(Ham),还有一个叫雅弗(Japheth)。据说所有人类都是他们的后裔,其中闪的后裔被称为“闪米特人”,而亚伯拉罕便是由部分闪米特人所信仰的唯一上帝——雅威(耶和华)选中来拯救人类的先知。

亚伯拉罕是信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书的子民(People of the Book)的共同祖先,这些一神教也都基于相同的天启经典(《圣经》《古兰经》)而成立。亚伯拉罕作为大洪水后第一位被上帝选来拯救人类并赐福的先知,也被称为“信仰之父”。因此,闪米特一神教也被称为“亚伯拉罕诸教”。

从比较宗教学的观点来看,亚伯拉罕诸教(Abrahamic)与印度宗教(Dharmic)、东亚宗教(Taoic)可以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河系”。

4.犹太教

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的特色宗教,以雅威(Yahweh)为唯一神明,信仰选民观和弥赛亚(救世主)。希伯来语的圣经《希伯来圣经》(又称《塔纳赫》)是犹太教的第一部重要典籍,这部典籍即基督教的《旧约圣经》,但在书籍排列上,犹太教与基督教各不相同。此外,在伊斯兰教中,《旧约圣经》中最初的五部经典——《摩西五经》的重要程度仅排在《古兰经》之后。

犹太教还重视以拉比(Rabbi,犹太教神职人员)教诲为主的口传律法,如《塔木德》(希伯来语中有“研究”之意)。比起信仰与教义本身,犹太教更注重作为其前提的行为实践和研究,在这一点上与基督教有所不同。

此外,犹太教中并不存在一般宗教常说的“死后的世界”。犹太教教义认为,在最后审判之时,所有灵魂均将复活,今世行善之人将会获得永恒的灵魂,今世恶行累累之人将堕入最深层地狱。

公元前1280年左右,摩西带领被暴政压迫的希伯来人(犹太人)逃离埃及,并在西奈山与上帝雅威签订契约(“摩西十诫”)。由12个部落组成的以色列民族在位于地中海、约旦河和死海之间的迦南之地(应许之地)定居后,繁荣昌盛了200余年。

公元前1020年左右,以色列联合王国成立,并在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时代迎来了鼎盛时期。后来,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公元前11—公元前8世纪),南方称犹大王国(公元前926—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87年,犹大王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5—公元前539年)消灭,全城居民被俘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在此期间,犹太民族也确立了以犹太教为核心的身份。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王国,犹太人获释,得以重返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在数十年的流放中,雅威宗教经历宗教改革后,发展出了以“耶路撒冷圣殿礼仪”和“遵守神明雅威的教义——妥拉”(Torah,律法)为两大支柱的犹太教团体。

说起《旧约圣经》,它不仅是犹太教的正典,也是基督教的圣典。“旧约”这一称谓源于基督教,因为其《新约圣经》验证了《旧约圣经》。但对于犹太教来说,《旧约圣经》就是唯一的“圣经”(《塔纳赫》)。原则上,《旧约圣经》的内容均为希伯来语记载,少数则由阿拉米语(亚兰语)写成。此外,伊斯兰教也将《旧约圣经》中的一部分(即《摩西五经》和《诗篇》部分)奉为经典。

最早的希伯来语《旧约圣经》可以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律法书(即《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智慧书和先知书。其中,先知书又分为前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和后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小先知书》)。时至今日,《旧约圣经》仍然是一部约束犹太人行为处事的律法,同时这本书也传递了民族历史,打造了以色列应许之地为犹太民族故地的精神基础,在行为和历史两方面都赋予了以色列文化的整体性。

《旧约圣经》中记载了以色列民族两千年间的历史传承和经验教训,从上帝创造天地开始,到沦为巴比伦之囚,再到重返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与上帝立约以及神明救赎的主题在整部史诗之中得到了贯彻。

在犹太教末世论中,弥赛亚(救世主)作为大卫的后裔会在未来诞生,并将重建以色列,恢复大卫王国,为世界带来和平。

5.基督教

1世纪初期,拿撒勒人耶稣在巴勒斯坦宣扬“上帝之国”等福音,经审判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又复活。门徒们将耶稣复活看成上帝权能胜过罪恶与死亡以及信徒能够获得救赎的凭据,并根据耶稣的生平和教义,成立了基督教。

基督一词,来自希伯来语“弥赛亚”的希腊语译词“khristos”,意为救世主。

基督教的母体是犹太教,《摩西五经》作为犹太教圣经《塔纳赫》的一部分,也是基督教成立的大前提。

耶稣本人对只把犹太民族作为救赎对象的犹太教持批判态度,认为犹太教徒受缚于严格的戒律,他宣扬“信奉雅威为唯一神明者皆可得到救赎”。基督教教徒相信,耶稣依照旧约预言诞生于世,作为全新契约(新约)的中间人,将赐予以色列民族的上帝之契约(旧约)的范围扩展到了全人类。为了拯救有罪之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并最终在三天后复活。

复活后,耶稣连续40天讲述上帝之国的景象,命令门徒向全世界传播福音,随后飞升至天堂。于是,门徒们组建起了教团。不同教派的基督教教义稍有不同,但其中大多数教派信仰“三位一体”——谓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father)、圣子耶稣基督(son)和圣灵(holy spirit)三个位格,且所有教派的共通教义来源皆是《圣经》(《旧约圣经》《新约圣经》)。

《新约圣经》是耶稣门徒于1—2世纪所著的第2部圣经,与第1部圣经《旧约圣经》并列为基督教正典。此外,伊斯兰教教义中也尊奉耶稣为先知之一,其正典中也吸收了部分《圣经》中的内容。《旧约圣经》同为犹太教的正典,其中记载了上帝与摩西的契约,《新约圣经》中则记载了上帝在耶稣基督诞生后的启示。《新约圣经》并非耶稣所写,但汇总了他在向门徒传讲、传道中的言行。

最初,《新约圣经》的布教对象是小亚细亚人和希腊人,所以由希腊文化圈各国间的通用语言——希腊语写成。后来由于与格诺西斯派异端教徒的对立,基督教迫切需要制定正统圣典。397年,第三次迦太基宗教会议(Third Council of Carthage)宣布将现有的新约27卷《圣经》奉为正典,并于4世纪末将其翻译成拉丁语。

这27卷《圣经》包括由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四人记载耶稣基督生平和言行的《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记载了彼得、保罗等门徒传教活动的《使徒行传》,门徒保罗等人的书信汇总《使徒书信》21卷以及呼吁遭受罗马帝国迫害的信徒们忍耐并对末日上帝审判表示期望的《启示录》(又称《约翰启示录》)。

“新约”的说法来源于《马可福音》中的“新契约”一词。上帝经由摩西赐给人类救赎的契约——“旧约”,后因百姓不履行律法义务而破约。但经由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上帝和人类又缔结了全新的契约,即“新约”。

“新约在旧约中隐藏,旧约在新约中彰显。”正如安提阿的伊格纳修斯(35—约107年)所说,基督教徒们将相信弥赛亚(救世主)会在未来出现的《旧约圣经》看作一部承诺了耶稣基督诞生的救赎史。然而,犹太教认为耶稣并不是弥赛亚。

在很短的时间内,基督教教义便在罗马帝国中四散开来。尽管受到了严峻的迫害,但基督教信徒依旧不减反增。到了2世纪末期,基督教将福音传播到整个帝国,并于380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古代基督教会统一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主教制度之下,但自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西教会间的羁绊愈加淡薄。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教义解释不同、礼拜方式不同、教会组织模式不同等问题开始逐步扩大。

摩擦不断升级,差异不断累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和罗马教廷之间的冲突愈发激烈。1054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和罗马教宗曾互相给予对方开除教籍的处罚,自此,基督教分裂成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

此外,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新教脱离罗马天主教后独立,随后又产生了许多新宗派。

6.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7世纪时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神教。该宗教笃信唯一的真主安拉(Allāh,亚伯拉罕宗教对唯一神雅威的阿拉伯语称呼),尊崇《古兰经》的教义,相信《古兰经》是神通过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赐予全人类的启示。

伊斯兰教以《古兰经》为最高经典,相信这是真主用阿拉伯语下降给人类的最后启示,所以该宗教的大多数术语都起源于阿拉伯语。

皈依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为“穆斯林”。穆斯林用“伊斯兰”之名称呼自己的教义,其阿拉伯语意为“顺从”“皈依神明”。伊斯兰教的特色在于彻底摒弃了偶像崇拜,十分注重侍奉神明以及信徒之间相互扶持的整体感。

论起伊斯兰教的圣典,所有穆斯林只认可阿拉伯语版本的《古兰经》,其阿拉伯语意为“值得吟诵的读物”。《古兰经》由114章构成,其内容是真主通过穆罕默德对全体穆斯林的告诫,包括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等先知所宣扬的教义。后人将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宣布的启示记录下来,并在其死后最终汇集成册。对于穆斯林来说,《古兰经》既是神的启示本身,也是约束一切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行动指南。

《古兰经》各章内容根据启示的“颁降”时间,以穆罕默德迁徙至麦地那 为界限,可大致分为“麦加篇章”以及“麦地那篇章”两大部分,即迁徙前颁降的启示统称为“麦加篇章”,迁徙后颁降的启示统称为“麦地那篇章”。

“麦加篇章”包括穆罕默德刚开始接受真主启示时的内容,多为短章,内容中洋溢着对唯一神真主的信仰以及对末日的警告等宗教热情。后来,以伊斯兰信仰为共同基础的穆斯林社群组织乌玛形成,鼓励并推动信徒信仰的启示开始增多。在接下来的“麦地那篇章”中,很多启示都在描述伊斯兰共同体的法律法规以及信徒之间的社会生活。

《古兰经》所描绘的真主至仁至慈,至恕至爱,但也拥有惩恶属性,对于不义的人也会愤怒惩责,这一点与《旧约圣经》中的神明性格相似。

在真主面前,穆斯林一律平等,这种平等主义也是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之一。通过军事征服的武力传播以及商人贸易的文明传播后,伊斯兰教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如今,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伊斯兰教信徒已经遍布整个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

7.起源自印度的宗教

印度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度。由于各宗教的成立时间各异,传承人不同,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印度教、佛教等宗教中流传着众多内容迥异的神话。其中,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尊《吠陀》(详见第163页)为宗教圣典。《吠陀》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数百年的努力,是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古代印度神话的汇编,并非由某个人在某一时期创作而成。此外,信奉并起源于《吠陀》的印度宗教皆可称为“吠陀宗教”。印度的圣典分为《天启书》与《圣传书》,《吠陀》一书归属于《天启书》。

其实,印度宗教中并不存在如基督教《圣经》一般拥有绝对权威的圣典,不同宗教流派所信奉的圣典各不相同。其中,婆罗门教重视由本集(Saṃhitā)、《梵书》(Brāhmaṇa)、《森林书》(Āraṇyaka)与《奥义书》( )构成的四大吠陀;而印度教尊崇的是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m)和《罗摩衍那》(Rāmāyana)以及贯穿于所有生物和宇宙之中并维持生命的力量——普拉那(prāṇa)。

尽管如此,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这些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依旧拥有统一的核心概念——“达摩”(dharma),即“法”(影响整个宇宙的真理或规则)。“达摩”一词,从古代时期起便可从婆罗门教教义中发现它的踪迹。在历经数千年的扩展和延伸后,如今已经无法对其含义和概念给出单一的简洁定义。

在印度教中,“利塔”( )指“生命和宇宙的秩序”,“达摩”原意是“维持”,即以正确的行为来维持生命和宇宙秩序,指“生命的正道”,其中包括义务、权利、法律、行为以及德行等。此外,佛教中的“达摩”指宇宙的法律和秩序,耆那教中的“达摩”指渡津者蒂尔丹嘉拉(Tīrthan·kara)以及人类净化相关的教义,而在锡克教中,“达摩”指正确的道路以及合理的宗教实践。

说起宗教和哲学,这两者在印度并非泾渭分明。印度的宗教中也包含着非哲学的内容,所以印度的宗教并不能和印度的哲学完全画上等号。但印度哲学的基础书籍又是宗教圣典,这也意味着印度哲学始终没有脱离宗教的影响。

8.婆罗门教·印度教

婆罗门教起源于古印度宗教,也是现在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婆罗门教吸收了各种民族宗教的教义,结合了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后,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印度教。婆罗门教最初为多神崇拜,其最高神并不固定,每种祭祀仪式都以其奉祀的对象神为最高神。

印度教中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这种种姓思想在《原人歌》中已见端倪。四种姓中,婆罗门(祭司阶级)最为高贵,其次为刹帝利(武士和王族阶级)、吠舍(平民阶级)以及首陀罗(奴隶阶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更低阶级,即所谓的“不可接触的贱民”——达利特。在婆罗门教中,婆罗门源于可以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波拉乎曼(梵),因而备受尊崇。

公元前15世纪左右,雅利安人从中亚大举入侵印度,在征服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即德拉维达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婆罗门教。此后,公元前7—公元前4世纪,以《奥义书》的思想为前提和出发点,古代印度哲学体系逐步发展并得到确立,从理论上解决了婆罗门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问题,为婆罗门教的后续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

奥义书哲学将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真实——波拉乎曼(梵)与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阿特曼(我)结合并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认为掌握了该原理,即领悟了真理,便可脱离轮回业报,获得最终解脱。

到了公元前5世纪左右,圣典《吠陀》(详见第163页)最终成书。在此后的岁月中,《吠陀》作为婆罗门教中各个社会等级均需遵守的行为规范,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吠陀》由梵语写成,所以只有婆罗门这一阶级能够自由诵读。为了反对这种特权,印度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佛教以及耆那教便是在这一思潮中成立的。1—3世纪,佛教广泛传播,婆罗门教的势力曾一度衰落。到了4世纪,在吸收融合其他印度民族宗教的思想内容后,婆罗门教文化空前繁荣,完成了向印度教的转化。

15世纪,印度处于伊斯兰势力的统治之下,原有的宗教格局开始发生重要转变,不接受从属于伊斯兰教的一派自此建立起了锡克教。

目前,全球印度教信徒超过11亿人,其中印度国内就有10亿人。单从信徒人数看,印度教是继基督教、伊斯兰教之后,世界上信徒数第三多的宗教。从狭义上看,印度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圣典和种姓制度,是一种吸收融合当地神祇和崇拜方式而逐渐形成的多神教。公元前5世纪左右,印度教的萌芽开始显现。到了5世纪左右,声势浩大的印度教开始吞噬当时仍处于优势地位的佛教。

印度教在保持神明信仰的同时,还拥有“轮回”“解脱”等独特概念,其特殊的种姓制度与其生活方式、身份、职业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从法律角度而言,1947年印度正式废除了种姓制度。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中,印度想彻底废除种姓歧视的美好愿望至今仍是镜花水月,遥遥无期。)

在印度教教义中,最核心的概念当数“三相神”,即由分别代表天帝各种宇宙功能的三尊主神——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构成的三位一体。其中,梵天是创造万物的始祖,被称为“创世之神”“宇宙之主”,是“终极实在”或“宇宙精神”的化身;毗湿奴是宇宙与世界的守护之神,又被称为“维护之神”;湿婆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双重性格,是世界的起因,也是万物的终结,被奉为“毁灭之神”。但如今,印度却鲜有梵天的崇拜者,广受信徒信仰崇拜的是毗湿奴和湿婆。

从广义上讲,除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发源于印度以外地区的特定宗教外,所有发祥于印度的宗教皆可称为印度教。印度宪法将信仰锡克教、耆那教、佛教的信徒均视为广义上的印度教信徒。印度教由于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与风俗,所以并不具备类似基督教的教会制度、宗教权威、先知以及统一且共通的官方教义。此外,印度教信徒拥有足够的思想自由,他们既可以信奉多神教、泛神论、一神教,也可以将不可知论、无神论或是人道主义当作自己的信仰。

由此可见,印度教所囊括的信仰、思想和真理极其广泛,若想给印度教下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定义,实非易事。

9.佛教

公元前5世纪前后,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在古印度北部创建了佛教。从公元前450年左右,佛教开始在印度广泛传播。作为反对婆罗门教思想的宗教势力,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为除婆罗门外的所有人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主张“任何人皆可成为佛陀,并最终悟道成佛”。

在释迦牟尼涅槃约百年后,由于对戒律的解释迥异,佛教分裂为积极前进的大众部和传统保守的上座部。公历纪元前后,以普及释迦牟尼教义为目标的大乘佛教开始兴起,后来也传播到了日本。

经过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教的教义和教团历经诸多演变分化成了各种宗派与形式,演化出禅修冥想法、至今在西藏和日本真言宗中仍旧留存的密教以及净土信仰,等等。据《日本书纪》(详见第417页)记载,佛教传入日本是在飞鸟时代的552年。

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最根源的思想是从奥义书哲学中延续而来的“轮回”和“解脱”。万事万物都因直接因素(因)和间接因素(缘)而产生。基于该理解,这种“凡是存在之法皆由诸因缘而起”的因果论被称为“缘起”。

佛教认为,一切存在皆是依因果之理而生成或灭坏,人生前的行径将决定往生后的归属,人需要在尝遍转世之苦中一次次经历轮回转世。人生本质即为苦(Dukkha),而在永恒轮回中摆脱无休无尽的痛苦即为解脱,佛教教义的终极目标便是“求得解脱”。

所有结果必定有其原因,轮回转世也不例外。佛教中讲究因缘,主张幸福来源于自身的选择与努力,察觉痛苦和迷茫的根本原因后,将其彻底斩断,便能获得永恒的幸福。

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其中,佛,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法,即佛教教理达摩;僧,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僧伽。修行佛道之人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被统称为“三学”,其中包括戒(戒律之学,即言行思想的戒律准则)、定(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慧(增上慧学,即彻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此外,佛教中的天神并没有超脱生死轮回,而是归属于六道轮回中的天道,依旧是有情之众生。因此,虽然众神是佛教徒信仰的对象,但严格说,天神并不是佛,其存在地位甚至低于佛陀。

“佛典”是佛教典籍的简称,也是佛教圣典、佛教经典的总称,具体可分为律、经、论三大类。律为“律藏”(出家修行者应遵守的戒律以及佛所制定的教团之生活规则),经为“经藏”(释迦牟尼教说要义之集成),论为“论藏”(对经、律等佛典教义的研究以及论述解说),这三种佛典统称为“三藏”。

在汉字文化圈中,由于大乘佛教经典和疑伪经不断增加,在阶段性的传播翻译过程中,佛典群经历了汇总以及重组,原本的“三藏”格局逐渐被打破。汇聚了律、经、论以及其他佛典的丛书被称为“一切经”或“大藏经”,因此这两个词语也被专门用来代表一切佛教圣典的总称。

若说佛教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那便是佛教并不似基督教等闪式一神教一般,认为神即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在佛教中,世界既无开端也无终结,只是在按照因果论不断流转变化。虽然婆罗门教和印度教认为,创造万物的始祖梵天是世界唯一最高之神,但在佛教中,世界和生命皆无休无止,并不存在宇宙的起始。这个世上没有能给人们带来福运或招致不幸的上帝,也没有用洪水来惩戒人们的神明,一切命运皆由自己行为的善恶决定。

此外,佛教中也存在诸神的概念,比如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坚牢地神、龙王、炎王光佛等善鬼神,以及夜叉、罗刹等恶鬼神,但并不存在诸如印度教中的梵天(创世之神)、毗湿奴(维护之神)、湿婆(毁灭之神)三大主神那样突出的存在。佛教中的神是符合因果之理的存在,和普通人类一样,都是不断轮回的迷惘众生。

此外,佛非神,而是觉悟佛学真理之人。佛教认为,这个世上只有释迦牟尼一人达到了真正的圆满觉悟,但在茫茫宇宙之中,遵循缘起因果,脱离迷茫之境,彻悟宇宙人生之理者还有千千万。因果之理并非后世之造物,在浩瀚宇宙中始终存在,只不过是佛在彻悟后开始度化众生,将众多教诲说与众人听。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赋予人类以命运。人们饱受地震之苦,基督教教会惨遭破坏,这些皆源自上帝的意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上帝对人类的考验。

“既然上帝既善又全知全能,为何他不消除一切苦难与邪恶呢?”这是基督教神学面临的一大课题。但在佛教中,按照自食其果的因果之理,我们自身的行为创造了我们自身的命运,也就是说,命运并不是佛的安排,而是由自己的业力决定的。

佛教的另一大特征是,释迦牟尼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倡导的“我”(阿特曼)的存在,主张一切生成的事物都只是现象,并不存在为其提供依据的恒常不变的本质,故谓“无我”(Anātman)。

佛教称一切事物皆无固定普遍的实体,即“诸法无我”,并将没有实体的状态称为“空”。这里的“空”并非“一无所有”之意,佛学仅承认现象的存在,但否认恒常不变的实体的存在。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都不存在实体,只存在着生成、消亡以及变化的现象。无论是这个世界,还是自己的存在,抑或是生与死,一切皆为“空”,一切皆是一种现象,因此佛教教义劝导众生无须执着于生死。

基督教认为,物质和精神都存在着实体,这个实体被称为“灵”(spirit)或“魂”(soul)。这两者都以唯一的上帝为创世的根源,并各自拥有实体。承认物质拥有实体的观点属于唯物论,承认精神拥有实体的观点属于唯心论,而“空”的思想则跳脱了这个界定,既不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承认精神实体的存在。 zw12Mzd91T6xBWQxbNVCzXZ/CGs1VraQSW6AXL3UnzSeDVRWCq0Qj5XH6zu6wI4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