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代的艺术

(旧石器时代—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美术

中国远古人类的生活,可以从三皇五帝的古史传说中见到一部分。古史传说多被战国秦汉时的人们所纂订、附益,其真正价值尚有待历史学家深入分析,但其所述并不完全违背今天的科学观点。例如穴居野处、食鸟兽之肉、衣其皮毛、知母而不知父、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等等,这些都说明当时文明程度还很低,没有阶级社会的那一套道德规范。根据古史传说,陆续出现的一些被称为“帝王”的人,都是同文化创造和劳动生活有关的: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结绳为网罟;神农氏造耒耜,殖谷,发明医药,作陶器,结绳记事;黄帝的时候,造舟车兵器、铸鼎,嫘祖开始养蚕,昆吾氏担任制陶的专职“陶正”,仓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这时也曾画过蚩尤的像,并且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尧舜时代把祭祀和表示等级身份的玉器订成系统化的制度——“五瑞”“五器”,设计了五彩的章服,舜本人曾在河滨作陶器,不像别人作的那样陋窳,所以在古史上特别加以称道;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和“奸”。古代传说中所谈到的这一些创造和其他一些关于社会生活,以及音乐、用器等文化创造,都是企图说明古代中国人民从野蛮到文明所经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活动,例如图画和装饰等,都被说成不是纯粹的艺术活动,都是以社会进步、服务于生活为目的的文明创造的一部分。

这是我们从历史传说中所了解的远古时代处于肇始阶段的艺术活动的情况。古史传说需要从考古发现的材料得到印证,目前还未得到系统的认识。

原始石器与玉器

1927年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猿人”(又名“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中国猿人的时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中国猿人是由猿到人的中间类型。在这一震动全世界的发现前后,也曾发现其他一些中国猿人的骨骸化石。在他们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了他们吃剩的兽骨的化石和其他文化遗存。可以知道,中国猿人会制造粗糙简单的石器,会把兽骨做成骨器,会利用火,懂得熟食。

周口店地方曾发现比中国猿人使用的石器更为原始的石器:一块燧石制的石核石器和几片曾经人工打击的石英石片。发现地点称为第十三地点。另外在第十五地点发现了较北京猿人更晚的石器。

1954年11月,在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了距今二十万年前后的“丁村人”的三枚牙齿化石和大量石器。此外,在过去数十年中,陆续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以南的加拉苏克,曾发现“河套人”的门牙及其石器。在周口店山洞发现“山顶洞人”(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化石和他们的石器,及较发达的骨器。山顶洞人的遗物中,除石器外,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表面磨得非常光亮,上面刻有纹饰的鹿角短棒和磨制得很精致的一端有孔、一端尖的骨针,制作技术最高的是一些穿孔的石珠、兽齿、砾石和蚶壳等装饰品。另外也发现一些作染料用的赤铁矿的碎块和碎粒,一些用赤铁矿染红的椭圆形砾石。这些东西体现着一定程度的装饰意图的美术活动(也可能有其他目的)。

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时,在四川资阳市发现“资阳人”头骨化石,无文化遗物伴随出土。“资阳人”在体质上可以看出与“山顶洞人”有一定的关系。1956年初,在广西来宾市的山洞内,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详情尚不悉。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在云南、甘肃各地也有发现。

旧石器时代以后为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了形状细小的石器,这种打制石器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通常称为“细石器”。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我国东北和广西武鸣都曾发现。哈尔滨附近的顾乡屯遗址曾被认为是中石器时代的。内蒙古满洲里附近的扎赉诺尔,曾发现一两万年以前的人头骨化石和石器、骨器。扎赉诺尔的细石器可以认为是中国境内最古者。齐齐哈尔的昂昂溪,也曾发现细石器。此外,在内蒙古的林西、赤峰和长城附近地区,都曾发现和陶器伴随出土的细石器,时间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且和中原地区的以彩陶为特征的文化相混合。此一时期的细石器遍布在内蒙古、长城地带,沿着戈壁的边沿,直达新疆。在黄河中游的三门峡地区的陕西朝邑、大荔的沙丘地带,最近也发现细石器文化的遗址(暂称为“沙苑文化”)。河南辉县曾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发现一片细石器。这些都是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

磨制石器在中石器时代开始应用,在新石器时代非常普遍;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居住地和墓葬地,在中国各地分布很广,西到新疆,东到吉林、山东、江浙和台湾,北到内蒙古北部,南到广东海滨区域。现在所知较重要的遗址,在黄河流域分布比较密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时常按伴随出土的陶器的特点而加以区别,例如彩陶遗址、黑陶遗址等等。

这些遗址的各种文化特征,我们将不予详述,但是从各地发现的文化遗址和遗物可以推断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人们过群居生活,合力劳动,生产资料和生产品公有。他们建立了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新石器时代已经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共同的生活里积累了劳动经验,创造并发展了语言,进一步发展了脑和思维能力。

古代石器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对于造型样式的认识的发展。

中国猿人使用的石器多半是从河床上拣来的砾石(鹅卵石)打击而成。或者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或者是从石英砾石上打下一层一层石片,成为一种薄刃的刮割用具。中国猿人的石器,可以看出是不加选择地采用能得到的任何石质原料,无论打石片或打砾石,都没有固定的方式,也不是打成一定的形状,不进行第二步加工,任选一片,即行使用。因之石器形状,不能分成有意义的类型。

襄汾丁村发现的石器中,石片石器大部分也是没有一定的打击方法,打出的石片没有一定的形状,不加修理,即行使用。但可以看出打击方法与中国猿人根本不同。在一部分石片上有第二步加工的痕迹,并有一定的石器类型。

河套人的打制石器就比较进步。有较薄的和长形的石英石片,都是技术精巧的证明。石器都是按照不同的使用目的进行了加工,使之成为各种不同形状的刮削器等。这就是在长时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对于造型样式,从劳动角度开始有所认识。

周口店山顶洞人的石器打制技术的进步不很显著,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是山顶洞人文化发展的突出表现,已接近新石器时代的水平。

石器形式的重要进步表现在扎赉诺尔等地的中石器时代的石器及其以后的细石器上。特别是细石器(雕刻器、石旋、尖形器、石叶、石钻等)有完全对称的形式,经过很精细的加工剥制。选用的材料,特别是细石器,有石英、玛瑙、碧玉、黑曜石等,都是颜色美丽、有光泽、半透明的矿物。这种精细的加工、完整的对称形式和美丽的色泽等特点,都使细石器有审美的价值。

继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也是一种利用摩擦的加工)的技术和极整齐对称的形式(方的、长方的、圆的等等)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古代石器制作和形式的发展过程,由不固定的形式进步为固定的,由不整齐的进步为整齐的,由非对称的进步为对称的,由随意拾来的原料进步为特别采择的原料,都是经过悠久的岁月和在不断的劳动生活中发生的。石器的演进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反映了人的手的进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古代石器在经过长时期的劳动实践之后,产生了“美”的形式,这一点可以在玉石工艺中得到进一步的说明。

中国古代有极发达的玉石工艺,这是中国古代美术的独特成就。玉,现代矿物学区别为软玉和硬玉(或称翡翠)。古代较常见的是软玉,硬度是六度半到七度,不易受磨蚀,有绿、乳白、黄、红、黑、青等色,呈玻璃状光泽,不透明,触之有冷而柔的感觉,叩之有清脆的声音。但古代称之为玉的矿石,不限于合乎近代矿物学规定的一种矿石,一般好的矿石,所谓“美石”(坚硬有光泽、有色彩)都可以称为玉,作为制作原料。现在已经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如甘肃仰韶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就有玉石器物,不是作为单纯的劳动工具,而是可能同时作为一种在形式上有诱人力量的美的对象而存在。这些玉石器物的原料都可能是从相当遥远的地区经过交换而获得的。在青铜时代的殷墟遗址和战国时代遗址发现的玉石装饰品,更达到了高度精美的程度。

古代玉石器具有多种形式:圭、镇圭、笏、璧、环、瑗等。这些玉器,据古代典籍中的记述,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都有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很多玉器的形式是因袭了劳动工具的形式。

古代玉器的形式是由石器而来,制作技术也是由石器而来。处理玉的原料,因其硬度较高,需要特殊的技术,其主要的如剖、磨、琢、碾、钻等,都是在制作石器的长时期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此外,有关玉器的原料的各种知识,无疑都是在新石器时代为了制作石器而获得的。除了对材料性能及质地美丽等特点的认识以外,最重要的是关于出产地的知识。在细石器的考古发掘中可见,很多细石器的发现地点都远离那些原料的产地,足证是有意寻求的。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软玉双孔斧,以及安阳殷墟发现的大量玉器,其原料产地,我们今天不能确知。若就汉朝以后直到今日为止的矿物知识而言,这些玉石原料都是来自遥远的新疆。

从石器和玉石工艺各方面的联系可以看出,石器首先作为劳动工具引起人们的热爱,因而同时被当作了美的对象,进入阶级社会,被掠夺为统治阶级所独占。例如石斧——圭,就被作为统治者的威权的象征。一些饰物,则含有显示人格身份的意义。

各种不同的玉器和社会等级、政治仪式、宗教仪式相联系的成套的制度(如“五瑞”的说法等)还把它解释成为道德生活的标志。玉代表着封建制度初形成时的各种人生理想和美德。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原始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较重要的有泥质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四种。

泥质灰陶是古代最普遍的陶器,表面上有绳纹或篮纹、席纹等编织纹的装饰。灰色陶器有代表性的器形是“鬲”(三空足的煮器)。这种陶器最初大概出现在陕、晋、豫交界一带,然后传播到各种不同的新石器文化中,在西北、中原、东北和东部滨海地带都有发现。在时代上,一直延续到今天。但陶鬲的形式在汉代就已完全绝迹,陶器表面的绳席纹装饰在汉代以后不复再见。

绳席纹陶鬲的形式与装饰方法都表现了陶器与编织物(或皮革器)的密切关系。古代陶器的起源,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是由于用黏土涂在编织或木制的器皿上而产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人们逐渐发现,成了形的黏土,脱离曾赖以成形的器皿,也可以适用于这个目的。这样,由编织或缝制技术所产生的形式,便成了陶器最初在制作中所获得的形式,并因长时期的应用而成为工艺造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陶器上的绳纹装饰,后来长时期保存着,也不再是制作时的必然结果,而是有意施加的一种装饰。

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

彩陶发现的地点:河南安阳后冈等地、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广武县秦王寨)、淮河上游、晋南(夏县西阴村、万荣县荆村及汾水流域各地)、陕甘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河北、辽宁、内蒙古长城地带及新疆。最近在湖北京山、天门也有发现。其中最早发现,而又最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仰韶村。仰韶村及其他性质相同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称为“仰韶文化”。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存,但也出现在其他文化遗址上。近年来在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全部村落遗址,其完整性与丰富性都是空前的,提供了了解这一文化时代人民生活的完整的图景。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根据这些遗址上的发现可以知道当时人们过着长期定居的生活,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手工业除了陶器外,纺织与缝纫已很普遍。武器中发展了弓箭,而且可能已经有了交换。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与在中原地区陕、晋、豫等地发现的大致类似,然而也可以分为早晚不同的时期,器形完整的彩陶发现不多。器形完整而数量丰富的发现,主要是在甘肃、青海一带。

甘肃的仰韶文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型”以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半山类型”以甘肃宁定半山遗址为代表,“马厂型”以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继承了仰韶文化,甘肃的辛店文化遗物中也有彩陶,但已比较退化。

彩陶的原料即普通的黄土(不含钙质和钾质),加细沙及含镁的石粉末,但制作技术很精,陶土可能都经过精细的澄洗。制作为手制,有的经过慢轮修整,陶器表面砑光。窑火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可能已经有了鼓风炉的设备。陶土中含铁量很高,在10%以上,所以陶器烧成后成为黄色或红色。彩绘装饰的原料多用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有的器物表面也涂红色或白色的陶衣。

仰韶文化彩陶的完整标本是半山类型。半山型彩陶的代表形式是大敞口的盆和敛口的(有颈或无颈)罐。盆和罐都是宽度超过高度、小底,整个器形侧影呈现柔和的曲线,平底无足,所以造成的印象是腹部极为膨胀、粗矮坚实。

半山彩陶罐是古代工艺中的杰出作品。在造型上彩陶罐各部分有一定的比例,如高度和宽度、腹径和底径的比例,有助于柔和优美的外轮廓线的形成。在中国工艺史上是最成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之一。装饰因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几何形装饰花纹的组成,或疏或密,都结合了形体的变化。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项重要传统手法的开始。几何形装饰花纹以波状弧线效果最鲜明。装饰图案虚实相间,黑白互相衬托成为“双关图案”。这是中国图案传统的一种卓有成效的组织方法。

彩陶的造型和装饰,也可以认为尚保留了来自编织技艺的若干特点。彩陶上的几何纹样,曾有人试图予以宗教的解释,尚难证实。西安半坡墓葬出土的彩陶中有人面和鱼形图案,造型很简洁有力,含义尚不明了。

湖北天门石家河和彩陶一同发现的有泥质黄陶和红陶的小型的羊、狗、鸭、鹅、龟、鱼和其他鸟类的形象,都是捏制的,单纯而富有特征。

马厂彩陶制作比较粗糙,装饰纹样中第一次出现符号式的动物形(狗?)。此种符号式的动物形,甚至人形,也在制作更为粗糙的辛店彩陶上出现。这些符号式的形象代表了朴素的认识现实的能力。

黑陶是中国古代工艺的另一光辉成就。

黑陶发现的地点主要在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北至辽东半岛,南至浙江,但河南中部及西部也有。其最重要的是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城子崖的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以外的,时期可能稍晚的,发展于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另一重要文化,已可以看出有商代文化的先驱意义。龙山文化中除了农业和畜牧业外,纺织业也较仰韶文化进步,有卜骨发现。

龙山文化中最重要的遗物是一种较彩陶的烧制技术更进步的黑陶。其特点是黑、光、薄、棱、鼻:色泽乌黑(也有灰色和粉黄色的);表面光滑闪亮;极薄,一般厚度为3毫米,最薄不足1毫米,薄如蛋壳;轮制,外形上有转折清晰整齐的棱角;器上多附有牵绳或手执的鼻。黑陶的造型丰富,以平底圈足和三足器为多。陶鬶是黑陶的独特造型。黑陶有很多接近青铜器的样式,比如豆以及鼎、鬲等。黑陶的造型有着自己简洁爽利的风格特点,不以装饰而以造型的权衡,适当取胜。它和古代的玉器同样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在淮河流域以南,江、浙、闽、粤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带出土的一种几何印纹陶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大规模经济基本建设工程中,因大量发现而引起特别注意的,但详细情况仍不清楚。它有优美的造型和多种变化的简单几何纹样的压印装饰。

此外,在内蒙古一带与细石器伴随出土的一种篦纹装饰的粗砂陶器,也是尚待研究的。

古代的彩陶和黑陶,代表中国古代美术创造上的第一个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均为青铜工艺的出现做了准备。

古代陶器的长期发展和演变,证明了劳动一方面创造了艺术的形式,一方面也培养了人的审美好尚。 Qr1Vr0UsRSbwzaE3enq1OmRyQbkqyW8ktJqkNAh5627oigHC3+P/N5jdY970+/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