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洛神赋图(局部)顾恺之 东晋

顾恺之活动的时候正是东晋中叶。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传说南京修建瓦官寺时,顾恺之承诺捐百万钱,便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他的《洛神赋图》是现存的中国古代画作中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意,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见。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绘了人的感情活动,所以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摘引自本书第三章第一节)

游春图 展子虔 隋

《游春图》被宋徽宗赵佶认为是展子虔的作品。这幅画代表了我国古代山水画家描绘祖国大地的明媚春光的热忱,传达出赞美春天、赞美河山的乐观的情感;桃花的红色,树和山的绿色,特别是溶溶春水的粼粼细波,表现了春风的和煦,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这幅画的色彩因为强调表现春山、春树的青绿,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风格和传统,被后人称为“青绿法”。展子虔《游春图》是青绿山水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摘引自本书第四章第一节)

历代帝王图(局部)阎立本 唐

顺时针方向依次为:曹丕、杨坚、陈蒨、宇文邕。

《历代帝王图》的这些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新水平,在古代绘画史的发展上有着重要地位。阎立本力求描绘出带有特征性的细节以表现一定性格的精神状态。曹丕锐敏的挑衅式的目光,显得十分精悍,有咄咄逼人的神气。杨坚头部微颔,眼光向上平视,具有一种深沉有计谋的神情。宇文邕的粗野和陈蒨的文雅,极其明显地表现出面部筋肉的不同,几乎能够令人感觉到一个是黑而粗糙,一个是白净光细。

(摘引自本书第四章第一节)

匡庐图 荆浩 五代

唐末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和他的追随者关仝对我国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古代的重要画家。荆浩的画所表现的唐末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下面两首诗中看出来:“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恣意纵横埽,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澹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诗中描述的是大山、大树、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这是那一历史阶段山水画主要的流行形式。

(摘引自本书第四章第五节)

芙蓉锦鸡图 赵佶 北宋

政治上为人不齿的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在绘画史上是以画家的身份和鉴赏家的身份出现的。他改革了画院的制度,使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流传的赵佶的作品在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芙蓉锦鸡图》描绘了花枝和禽鸟的动态,芙蓉被锦鸡压得低了头,锦鸡注意着翩飞的蝴蝶,三种形象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产生更生动的效果——宋代花鸟画中时常利用此手法。

(摘引自本书第五章第三节)

千里江山图(局部)王希孟 北宋

画院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留传的古代山水画中的一件精致优美的作品,用浓艳的青绿色调描绘广大空间中的阳光、大气;浸没在浮动缥缈的光霭中的山峦、水流、长松、丛树,人们和平地劳动和生活,呈现了锦绣山河的美丽。王希孟作品的风格特点是天、水、岗峦、芜野的颜色、云彩移动、阳光明灭都在强烈的蓝绿色调中得到夸张地表现。大自然的色彩经过画家的想象,被提高了,给人以格外鲜明动人的印象——这是运用“青绿法”成功的一个例子。

(摘引自本书第五章第三节)

采薇图 李唐 南宋

《采薇图》取材殷亡国后,殷朝贵族伯夷、叔齐二人不愿和周朝的统治者合作,到首阳山采薇,最后饿死。所以李唐画这两个古代传说人物的形象,是借以反对当时在异族侵略的面前投降或屈服,并表达爱国主义思想。其中正面的抱膝而坐、静听另一人讲话的人,面部表情坚定平静,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坚强、刚韧,也表现了在艰苦生活中坚持的毅力,是古代绘画中成功的作品。

(摘引自本书第五章第四节)

秋郊饮马图 赵孟頫 元

“元四大家”在明代中叶被认为是赵孟頫、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明末董其昌等认为赵孟頫应有更高的位置,而替换上了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其他别号很多)。他们都是明清以来山水画家心目中的旗帜。赵孟頫(公元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赵孟頫的才华表现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但最受推崇的是他的绘画,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也是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画家。他是赵宋一个没落贵族,后来与元朝合作。赵孟頫受到元代皇帝的喜爱,“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摘引自本书第五章第五节)

洞天问道图 戴进 明

戴进是明代前期画坛的中心人物。戴进字文进,浙江钱塘人,在他的影响下的画派称为“浙派”。浙派和画院是明初至嘉靖时期最有力量的画派。戴进的山水画得前代诸名家的长处,追随李唐、马远的画法,并且长于神像、人物、走兽、花果、翎毛。戴进用斧劈皴画水墨淋漓的山水,画人物用铁线描,间而用兰叶描;他又稍变兰叶描,创造了蚕头鼠尾,行笔顿挫有力,丰富了人物画的水墨表现技法。

(摘引自本书第六章第一节)

庐山高图 沈周 明

《庐山高图》是沈周中年时的代表作。以他为代表的“吴派”画家都是士大夫的身份。他们都对明代中叶以后的腐朽生活深感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怀着退避的心情。他们善良、懦弱的性情,有别于同一时期另一些地主阶级的贪婪和残暴,且对比之下更显高尚;他们的山水画反映了其生活态度和美学观点,但也都受时代的历史条件所制约。他们的山水画和短诗,虽取材狭窄,但也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情绪和真实的感受。

(摘引自本书第六章第一节)

秋海棠图 恽格 清

恽格是清初著名画家“四王、吴、恽”中的“恽”。恽格能够用轻快的笔触、柔美的色彩进行极其细腻的描绘而创造了意态飞动、富有天机物趣的形象,同时追求明洁光润的画面效果。这一点为他赢得了众多贵族的青睐,并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被称为“常州派”,成为清代花鸟画的重要画派,并被认为是花鸟正宗。

(摘引自本书第六章第二节)

黄山八胜图(文殊院)石涛 清

清朝初年,有些画家和“四王”等人走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在政治上对清朝统治者持不合作的态度,在艺术上利用传统的形式描绘了真实的生活感情——其中最有名的是石涛和尚。石涛,僧名原济,号清湘老人、大涤子、苦瓜和尚,别号很多,是明朝皇室的后裔,在入清以后做了和尚。最初住在庐山,中年以后漫游黄山。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使他的山水画艺术臻于成熟。他主张创造“天地万物”,要在山水画中写广大的理想;他主张画家用自己的想象深入对象,要能领悟自然事物形象的丰富内涵;他强调绘画艺术创造的意义,甚至从宇宙论的高度来说明在作品中创造一个完整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摘引自本书第六章第二节)

写在“西南联大通识课”丛书出版前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为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辗转南迁,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在极度简陋的环境中坚持办学。近九年的弦歌不辍中,西南联大以文化抗衡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竖起了一座高等教育史的丰碑,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的同时,亦为现代的中国在对话世界的过程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岁月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赢得世界的认可。

时光虽然过去八十多年,但是西南联大以其坚守、奋发、卓越,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寻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富强的道路上的决心。西南联大以她的方式在教学、科研、育人、生活、服务社会等多维的方面,既为我们记录了他们对古老中国深沉的爱,也以时间画卷展现了他们在民族危亡时始终坚定胜利和孜孜寻求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并且拼命追赶着世界的步伐。为此,我始终对西南联大抱有着崇高的敬意和仰望。

我想这套书的出版,既是为历史保存,也是为时代讲述。从书中我们可以从细微处感知那一代人他们是那么深沉地爱着她的国家,爱着她的人民。我们会发现,抗战中的西南联大从历史走来,回归到了百年的民族梦想和现代化的道路中来审视她的价值。我想,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历史从未走远。

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做引: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期待读者在选读中,我们一起可以慢慢从历史、哲学、文学、美学等一个个侧面品味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是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便是我读这套书的感受。是为序。

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
李红英
于西南联大旧址
2022年10月12日

编者的话

西南联大诞生于民族存亡之关头,与抗日战争相始终。前后虽仅存8年多时间,但其以延续中华文脉为使命的“刚毅坚卓”,“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西南联大碑文语),培育了众多国家级、世界级的人才。不仅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更引领思想,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绚烂篇章。

弗尼吉亚大学约翰·伊瑟雷尔教授说,“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西南联大通识课”丛书,正是我们以虔诚之心,整理、保留联大知识遗产所作的努力。

联大之所以学术、育才成果辉煌,是因其在高压之下仍坚持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的校风宗旨,也得益于其贯彻实施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指对所有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包括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的熏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人皆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完备学生知识结构,让其“通”和“专”的教育互为成就,进步空间更大。

近年来,“通识”学习需求在社会中表现得越来越普遍,对自己知识素养有所要求的人,亦会主动寻找通识读物为自己充电。这让我们产生了将联大教授的讲义、学术成果整理编辑为适用当下的通识读本的想法,也为保留传承联大知识遗产做出一点小小贡献。

通识课得有系统性,所以我们先根据学科框架设定章节,再从联大相应教授的讲义或学术成果中选取相应内容构成全书。

即便我们设定了每本书的主题,但由于同时选入多位教授的作品,因教授风格之不同,使得篇章之间也显示为不同风格。不过,这也正好是西南联大包容自由、百花齐放的具体表现。

联大教授当时的授课讲义多有遗失,极少部分由后人或学生整理成书。这些后期整理而成的出版物,成为我们的内容来源之一。更多教授的讲义,后被教授本人修订或展开重写,成为其学术著作的一部分。其学术著作,就成为我们的又一内容来源。因此,我们的“西南联大通识课”丛书基本忠实于联大课堂所讲内容,但形态已经不完全是讲义形态。

为了更清晰地表现通识课读本结构,我们对部分文章进行了重拟标题以及分节的处理,具体在书中以编者注的方式给予说明。

由于时代语言习惯不同形成的文字差异,编者对其按现今的使用方法作了统一处理。译名亦均改为现在标准的通用译名。

《西南联大艺术通识课》一书由“上编 中国艺术史”和“下编 书法与戏曲”两部分组成。其中“上编”节选自王逊教授的《中国美术史》,以绘画为主,兼顾雕塑、工艺品,完备呈现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流变过程;“下编”则由张荫麟教授和浦江清教授专门讲解中国特有的书法、戏曲两门艺术。

写在“西南联大通识课”丛书出版前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为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辗转南迁,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在极度简陋的环境中坚持办学。近九年的弦歌不辍中,西南联大以文化抗衡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竖起了一座高等教育史的丰碑,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的同时,亦为现代的中国在对话世界的过程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岁月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赢得世界的认可。

时光虽然过去八十多年,但是西南联大以其坚守、奋发、卓越,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寻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富强的道路上的决心。西南联大以她的方式在教学、科研、育人、生活、服务社会等多维的方面,既为我们记录了他们对古老中国深沉的爱,也以时间画卷展现了他们在民族危亡时始终坚定胜利和孜孜寻求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并且拼命追赶着世界的步伐。为此,我始终对西南联大抱有着崇高的敬意和仰望。

我想这套书的出版,既是为历史保存,也是为时代讲述。从书中我们可以从细微处感知那一代人他们是那么深沉地爱着她的国家,爱着她的人民。我们会发现,抗战中的西南联大从历史走来,回归到了百年的民族梦想和现代化的道路中来审视她的价值。我想,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历史从未走远。

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做引: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期待读者在选读中,我们一起可以慢慢从历史、哲学、文学、美学等一个个侧面品味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是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便是我读这套书的感受。是为序。

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
李红英
于西南联大旧址
2022年10月12日 6IOnJKqxXULSHSJt3y+MpobKyll/LyIVG50wac3ycUcen4En+kQVuv1cedWs4k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