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理学规律,这可能吗?智慧生物将成为无所不能的神?其实,刘慈欣不是在科幻中涉及这个话题的第一人。
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是迄今在中国出版的影响最大的华语科幻小说。其魅力主要来自作者宏大的想象力、难以预测的情节以及幻想的主题。
开始读《三体》三部曲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喜欢,主要觉得作者的三观有些“主流”,比如说某个政府的形态可以延续到未来的一百年后,而且,其中一些我们熟悉的称谓,如首长和同志之类,也显得有些过时。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慢慢改变了看法,或许作者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主流三观的影响,但其实这部小说真正的目的是探索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文明将如何延续,以及智慧在宇宙中的位置。
换句话说,刘慈欣写这部小说,除了过他的科幻瘾之外,还想顺便探讨一下人类的一些终极问题:宇宙如何发展?宇宙在智慧的影响下如何发展?时空可变吗?文明的归宿是什么?……因此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就不免涉及各门各类的科学与技术。刘慈欣在这部恢宏的巨著中用到了物理学、社会学以及计算科学,但用到的物理学设定最多,这是为什么?
原因只有一个,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彻底颠覆了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量子论与相对论改变了我们对客观世界实在性的认识,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使得宇宙本身变得更加奇妙,不像牛顿机械论中那么冷冰冰且永恒不变。物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哲学了,这使得一些早已被科学界主流抛弃的哲学命题得以回归。至于物理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只要举几个例子就能明白这种改变有多么巨大:航空与航天、核能、计算机与网络。
所以,如果你要写一部设定宏大的科幻小说,借助物理学是最方便快捷的。
保罗·戴维斯在他的名著《上帝与新物理学》中写道: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直走在各种学科之前的物理学现在正对精神越来越倾向于肯定;而生命科学则仍旧走在19世纪的物理学的路上,现在正试图完全取消精神。心理学家哈罗德·莫洛维茨对物理学和生命科学如此转换对精神的看法提出了如下的评论:
“实际情况是,生物学家们从前认为人的精神在自然界的分类等级之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现在则义无反顾地走向赤裸裸的唯物论,而19世纪的物理学就是以唯物论为其特色的。与此同时,面对着咄咄逼人的实验证据的物理学家们则脱离严格机械的种种宇宙模型,转而把精神看作在一切物理事件中扮演着一个与事件不可分离的角色。这两个学科就像是坐在两列逆向飞驰的火车上的乘客,彼此都没注意对面开过来的火车上正发生什么事。”
在下面的几章里,我们将要看到新物理学如何赋予“观察者”在物理实在的自然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基础科学近来的进展更有可能揭示出存在的更深一层的意义,而不是投合传统的宗教。总之,宗教对这些科学进展不可能视而不见。
《三体》一开始就展示了三体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技术,从发射智子到派出以十分之一光速飞行的太空舰队。这支太空舰队之后还出现了可以直接进入光速飞行的第二太空舰队。可是,三体人的技术与后来的“神一样的文明”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那种神一样的文明可以改变空间维度,甚至改变物理学规律。改变物理学规律成了文明之间战争的终极武器。最后,宇宙不得不在文明的干涉之下完全改变了演化进程。
改变物理学规律,这可能吗?智慧生物将成为无所不能的神?其实,刘慈欣不是在科幻中涉及这个话题的第一人。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在《宇宙创始新论》中写的就是这个。
《三体》中的终极设定和莱姆的设想其实在超弦理论中原则上是可以实现的,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物理基础理论。弦论作为一个统一所有物理学基本规律的理论,并不预言一个唯一的宇宙。在弦论中,我们的宇宙只是所有可能的宇宙中的一个,它所遵循的物理学规律,它包含的物质形态,都是弦论中无数可能的一种。因此,设想超级智慧可以改变宇宙,改变物理学规律,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异想天开。当然,物理学家还不知道弦论是否正确。很多实验家和理论家还在努力证明弦论就是描述这个世界的理论。
随着年纪的增大,我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兴趣越来越大。倒不是因为我也想知道人类的未来是什么,人类是否会飞向其他恒星,甚至飞出银河系,也不是因为想知道人类在未来是否会遭遇外星文明,不同文明之间的相遇是友好的还是敌对的,所有这些对我来说都并不重要。对我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到底能不能够认识世界的终极规律?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的宿命是什么?意识,乃至智慧是这个宇宙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还是必然?我们有着唯一的宿命,还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这些都是科学上的终极问题。这些终极问题,当然不可避免地会在科幻写作中出现。也许,和华语科幻作家视人类为一个整体稍有不同的是,我更加关心个人,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说到底,这与关心自己有关。
解决自己心中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途径。有人直接去研究科学,比如物理学,比如认知科学,比如天文学中的一个特异的分支——寻找外星文明。另一种方式就是用小说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猜想,这是刘慈欣的道路。除了《三体》三部曲之外,几乎所有他的小说都和飞出太阳系有关,或者与寻找终极真理有关,前者如《流浪地球》《赡养上帝》,后者如《朝闻道》《镜子》。《三体》三部曲则综合了两者,指出文明最终的出路是星际旅行,但星际旅行又会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那就是文明之间的碰撞。既然要专写这些,物理学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刘慈欣的主要灵感来源。
话说回来,这本书所关心的话题,还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在后面的各章节中,我们将慢慢地从量子论和相对论开始讲,然后谈到《三体》中涉及的很多现代物理学,以及还在发展中的物理学,如弦论中的时空观。一些更加技术性的话题,如智子涉及的量子通信,时空维度的改变,制造黑域等,将放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