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与精神疾病共处

在动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仍有种做梦般的不真实感,有生之年,我竟出版了一本书!感谢打开这本书的你,谢谢你愿意了解精神疾病,谢谢你不以世俗偏见看待精神疾病患者。

很早以前我就有写精神科故事的想法,脑补过很多草稿,一直没有动笔,一直在犹豫。这些事情写出来到底好不好,会不会因为言辞不当伤害别人,会不会涉及患者隐私,会不会因为无人关心而没有动力写下去,等等。

直到有天我读了法医秦明的《尸语者》,其中有一篇关于精神病患者的案子,在文章的最后,法医大人也希望以这个案例来提醒大家注意人身安全。那一刻我就像被苹果砸中一般豁然开朗。我作为一名在精神病院工作了十四年的护士,我的工作需要时刻与精神病患者在一起,我看到的、经历的更多,真的很想让大家知道真实的精神病患者,知道患者们异常行为背后的故事。

我自2022 年6 月开始动笔,在网络上以改编的方式记录了许多我在精神病院当护士时经历的真实故事,一年间零零碎碎地积攒了十几万字。

在此期间我还得到过很多网友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也有很多人坚强地为自己努力着。记得有位姐妹给我留言说,她的母亲得了精神分裂症,好多年都没有住院,母亲发病期间她过得很痛苦。她很想了解一些具体的案例,想知道其他患者是如何治疗的,想知道精神病院是不是很可怕……直到搜到我写的故事,她觉得很多事很多人都在共同经历着,不是一个人在孤独绝望地面对。

当然,让我坚持写下去的还是我的患者们。

讲两个小故事吧。

我们医院院史百年,只搬过两次家。我当时想啊,哪怕沧海桑田,我们精神病院也是一个屹立不倒的神秘存在。

在老院址的时候,有护工师傅和我说,曾经有个住院十年的老病人,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哥哥接他出院回家奔丧。

一个礼拜后,突然有人敲我们病区大门,开门一看正是这个老病人,门边上竟然还有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

护工师傅开门问他:“你不是出院了吗?为什么回来?”

病人说:“逛街迷路了,十年没出院,外面的路和商店都变了,只记得回医院的路。医院没变。”

我们护士长打电话给他哥,他哥只好再帮他办了个住院,自己扛着自行车下楼回家了。

对了,那个病区当时在三楼。

后来新医院建好了,我跟着原来的护士长去了救助病区,专门收治在社会上流浪的或肇事肇祸暂无家属管理的患者。

有个病人,我叫他小四川,他住了一个多月就已经被我们治得很好了。我们联系他的姐姐,希望她能接他出院,但是她却问我们能不能给他打点生活费,让他继续住下去。她不希望她弟弟回家,村里人知道她弟弟有精神分裂症,回家就会有矛盾。

这个姐姐本身是一位村医,她知道她弟弟发病的前因后果,也知道精神疾病也许需要整个余生去慢慢治愈,但是她没有能力让其他人也与精神疾病共处。

我打完电话觉得很感慨,这应该就是大部分人对精神疾病的想法。

我不敢看小四川期望的眼神,也不知道他家人是否愿意再给一次机会,只告诉他还在商量。

在精神病院做护士其实挺苦的,也有些凶险,却少有同事辞职,挺神奇的。

这份工作我品了好几年,发现是加了盐的酸甜苦辣,涩得我满嘴都是感慨。还是要写,要记录,希望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之外,激起一些共鸣,希望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理解。 rDREicQSMpv/4r/NMQh10KFXfOPD84u5twzHhqmExOGMLp4I4GIGObeevq5a7e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