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哪儿去了
——认知模糊怎么办?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对此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说:“谁不认识自己呀?”其实,我们想真正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因为常言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因此,我们都是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不容易,这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因为我们的眼睛长在前面,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往往视而不见;别人的行为对错经常摆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总能看得清清楚楚。苏轼《题西林壁》写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说明。由于身在其中,我们对自己的过错,常常既看不见,也不容易感觉到。如此一来,我们也常常容易对事物的认识产生误解从而形成模糊不清的概念。比如,下面这个可笑的寓言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年纪大的衙役,他一个人押送一个和尚到很远的地方去服役。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天生脑子就不好使,这个衙役做起事情来总是犯糊涂,而且记性也不好。但是,他的工作态度还是非常认真的——每天早晨上路之前,为了防止遗忘事情,他都把所有的东西清点一遍。比如这天,他先摸了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之后对自己说:“文书在。”他又摸了摸自己的包袱,对自己说:“包袱在。”接着,他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说:“衙役在。”最后,他走到和尚身边摸了摸和尚身上的绳子和和尚的光头说:“和尚与绳子在。”清点完之后,他才放心地上路了。

就这样一连几天,老衙役每天早晨都清点一遍,确定什么都不缺才放心上路。可是他这个习惯性的行为却被和尚看在眼里。于是他灵机一动,觉得自己有机可乘——这天晚上,他们俩在一家客栈住下。吃饭时,和尚向衙役劝酒:“长官呀,这几天你看管我这么辛苦,我要多敬你几杯。”老衙役:“差事在身,怎敢贪杯?”和尚:“无妨!我这么老实您不用担心,并且您也不用这么辛苦,因为再有一两天我们就顺利地到达地方了。到时候您回去交差,因押送我有功,上级一定会重重嘉奖于您,如此值得庆贺的事情不值得多喝几杯吗?”

听了和尚这话,老衙役非常高兴,他接过和尚的酒杯,喝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烂醉如泥。和尚找来一把剃刀,把老衙役的头发都给剃掉了,之后他解下身上的绳子,绑在衙役的身上,然后就逃跑了。第二天早晨,老衙役酒醒了。他睁开昏花的老眼,迷迷糊糊地开始例行每天的公事——清点物品:

他摸了摸文书,说“文书在”;摸了摸包袱,说“包袱在”;摸了摸了绳子,说“绳子在”;摸……“和尚……咦,和尚呢?”老衙役惊慌起来,他想:有绳子,怎么没和尚呢?忽然他从面前的镜子里看见了自己的光头,于是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开心地说:“哦,原来和尚在这儿呢。”不过,片刻之后,他又迷惑了:“和尚与所有的物品都在,那么我自己呢?我哪儿去了?”

上面这个故事,显然有些夸张,生活中不太可能有如此糊涂的人,除了精神失常的。但是,我们也要提防自己犯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错误,因为此类事情时有发生——越是那种不如别人的人,越是喜欢嘲笑别人,他们看不清自己的缺点,也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从而认知模糊,观念不正。是的,我们也往往不能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正确或绝对清醒的。

于是,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像老衙役一样自我认知模糊,总是连自己和别人都分不清楚,并且还非常自恋,喜欢被别人捧高,也就常常容易被别人虚伪客套的赞美与过度的自负迷惑,从而犯下大错。

因此,中国便出现了一句至理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是的,能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这句话来自老子的《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清别人是一种智慧,认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才能对自己做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的故事:

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对一些兵法战略也颇为了解,于是便认为自己在带兵征战的理论上无所不知,在他的自吹之下也就名声在外,再加上其父的名号也使他备受世人的称赞。那么,年纪轻轻的他就一下认定:“老子打仗天下第一。”对此,赵国君王便提拔他为统师三军的大将军,去与秦国交战。然而,没想到赵括却只是纸上谈兵之人。他不但缺乏战场经验,还不懂得灵活应变,一向自大的他,对手下将领的谏言更是听不进去。因此,一味妄自尊大的他只是一板一眼照着兵书中的方式去打仗,而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用兵。结果,开战还没几天,就被对手困在一个叫“长平”的地方而无法逃脱,最后一败涂地。要知道对方可是经验丰富又足智多谋的秦国老将——白起,如此,赵括带领的几十万大军也只有被秦军坑杀的份儿了。

看了上文赵括的故事让人感到可悲可叹,这样的狂妄自大,别人夸得越多,他的狂妄之心就越膨胀,直到觉得天下容不下他了,谁也不如他,自然也就走向了灭亡。这就是自我认知不清的严重后果。

要知道,一个人该做什么,一件事该怎么去做,认识自我是最重要的。而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能力如何,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他们就像盲人骑瞎马一样,不清楚自己的思想、行为,也不知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去,从而犯下一系列的错误甚至无法弥补的过失,就像赵括一样令人唏嘘。

那么,赵括为什么会这样蛮干?其实这都来源于他的自我认识。因此,很多时候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往往不能客观地、如实地认识自己,这样也就难免会过高或者过低地估计了自己,从而酿下大错或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可见,如此模糊的自我认知,多么可怕;一个人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多么重要。

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是从对自我的认识开始的,而自我认知的能力如何,则影响着我们对周围世界的适应能力。很多时候,认知水平的差异,还会导致沟通过程的巨大鸿沟。因为沟通的时候需要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来拉齐大家之间的认知标准,否则,你讨论的事情,就是鸡同鸭讲,不但不能说服对方,还往往会不欢而散。所以正确的认知会使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得体;一个缺乏自知之明或自我认知模糊不清的人,常常会遇到一些本可避免的挫折。

那么,认知究竟是什么?其实,认知不仅仅是从哲学上来讲,它还可以结合心理学来分析,从而更实际科学地去理解我们的行为。清醒的认知不但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德行完整的人,从而去关注自己潜在的精神德行,还能帮我们挖掘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个体欲望。因此,自我认识正确,就能在心理上有效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恰到好处。以下两点有助于我们塑造正确的认知能力:

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方向,才能有所成就。比如:

幽默讽刺大师马克·吐温,年轻时非常想当商人,他投资过出版业与打字机行业等,结果不仅没有赢利还被人骗走几十万美元。在他不知该怎么做的时候,妻子深知他没有经商的才能,却有文学天赋,于是就鼓励他去做文学创作。马克·吐温听从了妻子的建议,最终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家。

可见,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估价,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再摆正自己的位置,就不难走向成功。

因此,请学会保持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去了解别人,才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但了解自己的前提是要有准确的“自知之明”,才能保持平常的心态。才能克服困难,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

英国诗人济慈,为了生活,年轻的时候曾想放弃文学创作,而去跟一个医生当学徒。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对学医根本不开窍,这时他就当机立断,全身心地去创作去写诗,最终成为著名的诗人。

事实胜于雄辩,聪明的人都知道: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且不可不懂装懂,做事之前要认清自己,量力而行,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xbDGU1ZY7tNZDDjk0jIHA+A+aY9GO7exk6Ybrt5D9Xf+NxOsS5vEqFRHOjVcTi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