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长期以来,受产业发展模式、路径、支持政策、要素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的产业发展主要采用加工组装和终端品制造模式切入全球产业链,这促进了产业规模和制造水平的快速提升,我国也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到30.3%,连续13年位居全球首位,超过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总和。我国生产了全球超过50%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甲醇、烧碱和平板玻璃,60%的家电和新能源汽车,70%的化纤、动力电池、光伏组件、手机和计算机,以及85%的稀土冶炼产品,2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然而,相较于我国强大的终端产品制造能力,我国的产业基础研发制造能力相对薄弱,总体自给率只有40%左右;高端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基础材料等对外的依存度甚至高达90%以上,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带来了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以致难以满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 一是产业升级滞缓。 产业发展如同一条河流,上游的基础能力决定着下游产业发展的高度和产业升级的能力。无数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一个从加工组装、中低端产品制造到高端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跃迁的过程,也是从产业链中下游向上游跃升的过程。我国制造业在产业链上中下游布局的不均衡、基础能力薄弱的现状,导致了在全球产业链中分工地位低下的困境和产业链升级的滞缓。唯有不断强化产业基础领域攻关突破,树立产业基础领域竞争优势,才能打破这种分工锁定,实现产业升级。 二是关键环节受制于人。 在全球化分工逻辑下,各国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得到缓解,正常的供应能够得到基本保证。但在贸易摩擦和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在基础领域和核心技术上的优势成为其经济制裁的工具和“武器”,它们频频采用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断供”等非经济手段对我国进行遏制围堵,导致我国高技术领域的产业安全矛盾凸显。

为此,2019年8月26日,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进一步明确,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些顶层设计和部署,抓住了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自立自强的“牛鼻子”,对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突破产业链安全瓶颈、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都具有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现实意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举措。那么,到底如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明确具体路径和实施方案,科学设定阶段性的战略目标,谋划具体举措,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议题。

为此,本书从概念分析入手,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相结合的视角,提出未来一个时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总体思路、主要路径和战略任务。

具体而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必须要把握产业发展特性,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做到综合施策。

一是坚持企业主体。 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在产业基础再造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培育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依靠市场机制更好地识别机会、抓住机遇、寻求突破。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市场失灵、系统失灵和合成谬误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基础能力提升的政策体系,完善支撑产业基础发展的要素市场和平台设施,强化有效的正向激励,形成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产业生态。

二是坚持目标导向。 聚焦真正少而精的“卡脖子”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以新的体制组建一批国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学研联合体,明确攻关目标和路线图,滚动更新科技攻关清单,逐个予以突破。防止将“卡脖子”清单泛化,将“崴脚脖子”问题甚至所有技术都实现国产化,防止“一哄而上”搞低端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错配。

三是坚持点链协同。 从实际经验来看,聚集某一领域、某一环节推动基础领域攻坚突破,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必须从系统、联动、协同的角度,统筹谋划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设计、材料开发、工艺开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推广等企业和机构协同联动,构建国产首台(套)、首批次产品大规模市场应用的生态系统,解决不愿用、不敢用国产化技术和产品的难题。

四是坚持补锻并举。 从短期来看,要着力“补短板”“应亟需”,按链条梳理基础领域的薄弱环节,聚焦并明确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重点,加快突破“卡脖子”瓶颈约束。从长远来看,要着力“锻长板”“拓优势”,全面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再造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制度环境,推动一批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业基础技术及产品突破,打造“撒手锏”,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相互制衡能力。

五是坚持开放合作。 在坚持以我为主、自立自强、形成自主发展能力、保障产业安全的同时,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深化与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产业和技术合作交流,打造基础领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盛朝迅
2023年5月 Dduj1LM6oMp+wRfjIHG4hcYl+L9YhYFVrlbsu6eW32HK+fdm3ZX50ykI0eP+DG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