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为生命站岗

吴素珍 周桂凤

当进入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时,你会看见一个喷水池,后面有一块景观石上写着“为生命站岗”,这是我们医院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因为我们医院就是治疗和预防急慢性传染病的医疗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急慢性传染病流行严重,极大地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就拿结核病来说,解放初期死亡率达0.25%,幼儿园和小学儿童结核病感染率更是高达57.7%,当时民间就有“十痨九死”之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当时,党中央,广西省、南宁市政府逐级下文要求管理传染病,1953年南宁市防疫站成立之初,就设立了24张传染病床,但这远远不能解决传染病人的问题。为此,市政府从市职工医院抽调周光,从防疫站抽调吴承媚、王耀中等人组成传染病院筹备组。在周光院长的带领下,传染病院先解决了用地问题——市政府批了140亩地,再从市防疫站抽调何彬及后勤岑子辉(周光调回防疫站)。医院选址在南宁市东郊燕子坪原市青年先锋农场留下的茅草屋,周围有水库、靶场(刑场)、水田、坟地,到处杂草丛生,很荒凉。在四位前辈的努力下,建了三栋平房,随后工程就停滞了。此时,传染病疫情严重,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抓得很紧,上级紧急拨款,由何彬接手在原基础上扩建病房。医院于1961年初步建成并接治结核病人。病房一个大间住16人,没有电只能点马灯(油灯),病人用的被服是职工手工缝制的,病历夹用硬纸皮自制,医务人员用瓦缸做洗手盆。1963年,医院在一个田坎下挖了一个渗水坑,由一位专职人员提水,每天提100桶水用于日常使用。1963年医院有了自来水,因地势高,经常断水。那时的交通工具是一辆马车,1964年才有了两部旧单车。何彬继续推进扩建病房工作,从北京调取传染病隔离室图纸,于1964年建成两层楼作为传染病房。

当年,门诊是租用南宁市共和路原来花纱布公司一座二层268平方米的仓库(“文革”时被勒令搬迁)。这栋小楼,楼上是办公室、防痨科、会计室、X射线阅片室、仓库,楼下是门诊、X射线透视室、药房、收费处,检验室挤在楼梯背面,注射室和洗衣房(包括工友住宿)都是临时搭盖的,下大雨还要撑伞戴帽。男职工休息睡所长办公室,女职工休息借用公费医疗门诊部的一个房间。院部食堂为病人和职工食堂并用,3名炊事员每日三餐不但要解决50人吃饭问题,还要给4公里外的门诊部送饭,这么艰苦的工作条件一直持续到1968年下半年。

门诊开始时,借用了公费医疗门诊部的庚道臣医生和谢志坚(谢美娜)护士,庚医生也到柳州结核病院借吴素珍来做胸透和照片。由于病人多,门诊只能采取“预约集体医疗”的方式,即预约病人分批到门诊的方式治疗,后从各医疗单位抽调医务人员和争取毕业分配的方式(至1961年增至14人),才逐步完善各项医疗服务工作。由于X射线车无空调,夏天气温高达34℃,背一件15斤重的铅背心,工作人员工作时常常汗流浃背,白天无法工作,只能安排他们18时至22时工作。门诊医护人员上午开诊,下午家庭访视。据1962年统计,7名医护人员日平均门诊量140人次,X射线胸透日均55人次。

1964年后,开会、政治学习、完成业务、外出学习等情况较多,留医部的职工每周两次以上步行到门诊开会学习,门诊职工每周至少一天到留医部参加修路、植树、种稻谷、种木薯、种花生等劳动,大家几乎无节假日休息。

医院病房少,1980年以前只能收治危重病人,结核病咯血病人几乎占40%,医护人员经常工作服上都沾着血。医院仅有刘昆礼、黎文儒两位医生,护士有6人,1人要顶多个岗位,医护人员整天忙得团团转。传染病房开建后,流感、流脑、乙脑流行,白喉、狂犬病等病的救治都由蒋峰、李育明两位医生来完成。由于医生少、病人多,医生工作量很大,尤其是流脑流行时,正值“文革”学生“大串联”,病人急剧增多,医院尽可能多地增设病床,但床位还是不够,一度出现两人同床的局面。医生更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每天只睡1个小时,护士常常独立抢救病人,死亡病人还得由医生、护士抬到太平间。曾有抢救白喉病人时,因无外科医生,蒋、李两位医生自己动手术,医护人员一个个都忘记了休息时间。尤其是护士长谢志坚,经常顶班,大伙儿都称她为“老黄牛”。防痨科同志从建科以来,就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除“文革”动乱时,他们坚持下乡到农村、工厂、矿山开设门诊,打卡介苗,找病人,督导治疗,这些都成为他们的常规工作。他们有时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开始下乡要走路,一天走三五里路;后来配置自行车,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大,要到几十里外的高峰林场、畜牧所、鸡村、苏芦、三塘、沙井、明秀、心圩等乡、村、屯工作,个个自带干粮,早出晚归。他们说:“下乡辛苦倒不怕,就怕没有厕所。”一次去打卡介苗,许丽群刚学会骑自行车,骑到二冲街时,把一个挑豆腐的人给撞翻了,还赔了钱。去较远的村还要自带行李安营扎寨,有时住乡办公室、学校教室,桌子是最好的床,去流调点或一些村还要自己挑水做饭。黄雄辉司机总是把X射线车停好,架上电线,就去准备买菜做饭,坚持了20多年。防痨科基本上是女同志,遇到夜间出诊,常常一人背上药箱,拿支手电筒,往返于山间小道。

如今,医院建成办公、后勤、病区等楼房10栋,设700张开放病床。干部职工从4人组织筹备到今天在职员工837人、离退休276人;职工宿舍从一间茅草房(每当下雨还要撑伞遮)到如今已有7栋楼,其中33层3栋,32层、18层各两栋,院内绿树成荫。而且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已是三甲医院,这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

在传染病中,结核、肝炎、霍乱、白喉、流脑、乙脑、流感、麻疹、伤寒、“非典”、艾滋病、狂犬病等,我们都遇上了,但大家都不畏艰难险阻,一干就是一辈子,很多老同志是从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医院,一直干到退休的。正如一位老专家在长沙会议听了南宁市《结核病群防群治的体会》交流文章后感叹:“献青春创伟业,洒汗水树丰碑。”很多老同志从最初用热血和生命保卫国家,捍卫红色政权,到数十年如一日,用智慧和汗水献身于医疗防疫工作。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超负荷地奉献,他们用一生履职坚持“为生命站岗”。 1lgB1Mc/juCTSEqX/xQralu2j6b4HTzP5l+lNVrJ30xT/zSlag515yTqnshOro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