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惠州市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市、区分级管理体制。依据《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环境卫生责任制规定》及《惠州市惠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等规定,惠城中心区桥东、桥西、河南岸、江南、龙丰、江北、小金口 7个街道办事处(水口除外)环境卫生实行分级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市职能部门(市环卫局)负责惠城中心区主要街道、主要公共场所、主要公园、风景区、公共绿化带、河流、河涌以及有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等区域的环境卫生管理。惠城区负责内街小巷、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管理,包括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生活垃圾运输由市环卫局负责)以及建筑垃圾、“牛皮癣”清理整治等。水口街道与三栋、汝湖、马安、横沥、芦洲镇环境卫生由惠城区负责,包括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生活垃圾统一运往市垃圾处理场,委托第三方专业化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筑垃圾、“牛皮癣”清理整治等也由惠城区负责。
第二,惠州市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城市执法是一支综合执法队伍,负责建立市、区、镇相互衔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指挥灵活,反应迅速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市城管执法局设 3个执法大队和1个机动大队,其中,第一执法大队负责江南办事处、江北办事处、小金口办事处和汝湖镇辖区,内设江南、江北、小金口、汝湖 4个执法队;第二执法大队负责桥东办事处、桥西办事处、水口办事处、横沥镇和芦洲镇辖区,内设桥东、桥西、西湖、水口、横沥 5个执法队;第三执法大队负责龙丰办事处、河南岸办事处、三栋镇和马安镇辖区,内设龙丰、河南岸、三栋、马安 4个执法队;
机动执法大队负责对各执法大队、各分局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承办局直接管辖的重大违法案件、重大投诉案件的立案、查处,负责有关跨区案件的协调和查处工作,参与联合执法行动。机动执法大队内设规划综合执法队、建工综合执法队以及市容市政综合执法队。派出机构执法业务受市局监督管理和考核问责。
惠州市政府对市容市貌及环境卫生的经费投入是有稳定保障的,从近三年两个部门的财政决算数据来看,稳中有变,根据实际情况有增有减。其中,为保障各项开支的需要,2017年比 2016年增加较多(见表 2-1)。
表 2-1 2015—2017年市容市貌及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财政经费投入情况一览表(万元)
下面简要介绍 2015—2017年两个部门的财政经费投入情况。
2015年度财政拨款收入合计 34388.92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26642.85万元,比年初预算数增加 9643.31万元,增长56.73%;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7746.07万元,比年初预算数增加 3266.07万元,增长 72.90%。
2016年度财政拨款收入合计 31426.02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22928.59万元,比年初预算数 20655.41万元增加 2273.18万元,增长 11.00%;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8497.43万元,比年初预算数 5315.70万元增加 3181.73万元,增长 59.86%。
2017年度财政拨款收入合计 37992.89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27560.34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 4631.74万元,增长20.20%;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10432.5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 1935.13万元,增长 22.77%。
2015年财政拨款收入 8388.71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减少 1448.07万元。
2016年度财政拨款收入合计 8601.06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8067.57万元,比年初预算数增加 966.49万元,增长 13.6%。
2017年度财政拨款收入合计 10591.48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8967.49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 359.54万元,增长 4%。
惠州市环卫基础设施经过长期建设,已形成基本适应城乡社会发展的需求规模体系。表 2-2是基于全市目前环卫基础设施、设备情况所作的粗略统计(截至 2018年),可以看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较大成效。
表 2-2 惠州市(含各县区)环卫基础设施、设备一览表
(续表)
近年来,惠州市对环卫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取得了较大成效,下面以惠州市中心区为例作简略介绍:
垃圾中转站建设。2014年建成 7座垃圾中转站(白鹭湖、万林湖、新湖公园、技师学院、奥体中心、成语公园、望江公园)。2015年继续新建、改造各 5座垃圾中转站,其中完成嘉逸园、东奥园、河桥路、河南岸公园 4座新建中转站,2座(石湖苑站、东平公园站)基本完工。2016年新建垃圾中转站 5座。
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市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项目,于2014年8月开工建设,投入约 1500万元,2015年 12月底已投入试运行,并实施了专业市场化运营管理。市区垃圾填埋场安全维护和环境提升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填埋场应急填埋工程竣工并已启用,实现了填埋场的安全环保运行,缓解了市区垃圾填埋场的库容压力。二是惠州生态环境园顺利完成市生态环境园选址工作,取得省住建厅核发的《项目选址意见书》,顺利开展第一、二次环评公示,建设前期各项工作推进顺利。2017年一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面动工建设,完成主厂房 5万多平方米的场地平整及临时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园两个配套项目(填埋场+综合污水)建设和一期“三通一平”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其他设施设备。2016年完善环卫设施设备,维修项目约 1100项。购置了 14辆密闭垃圾压缩车和 4辆高压清洗车,购置了 180辆电动保洁车和5000个分类果皮箱,采购了一批垃圾桶、环卫工作服和环卫指示牌等。2017年配套更新一批环卫设备,共采购 10辆天然气垃圾运输车辆、450台三轮电动保洁车、2000套雨衣具、4000个果皮箱、5500套环卫工作服。
为适应惠州市城市发展要求,2015年惠州市环卫部门会同住建部门共同编制了市区垃圾中转站建设规划(2015—2020年),开展了规划环评工作,为今后 5年市区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规划范围为《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惠城组团,包括桥东、桥西、龙丰、江南、江北、河南岸、小金口、水口街道办,汝湖(不含原仍图镇部分)、马安、三栋镇,规划面积约 558.4平方千米(见图 2-1)。惠城区规划布置垃圾转运站 156座,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 31座。
规划在惠城区江北、江东、火车西站、南部新城 4个区域各设立 1座区级垃圾转运站。
根据城市自然地理界线、镇区界线、中心区和城市外围组团界线,将规划范围划分为 7个片区:①江北-小金口片区规划垃圾转运站 41座,包含区域级垃圾转运站 1座、环卫码头 2处;②汝湖片区规划垃圾转运站6座;③江南-龙丰片区规划垃圾转运站 23座,包含区域级垃圾转运站 1座、环卫码头 2处;④桥西-河南岸片区规划垃圾转运站 32座、环卫码头 1处;⑤桥东片区规划垃圾转运站 10座;⑥水口-马安片区规划垃圾转运站 32座,包含区域级垃圾转运站 1座;⑦三栋片区规划垃圾转运站12座,包含区域级垃圾转运站 1座。
图 2-1 惠城组团总体规划图
规划自 2015—2020年新建 40座垃圾转运站,加上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 31座垃圾转运站,可以满足惠城区生活垃圾日转运量的近中期需求。其中,江北-小金口片区 5座,汝湖片区 1座,江南-龙丰片区 7座,桥西-河南岸片区 11座,三栋片区 2座,桥东片区 3座,水口-马安片区11座。(见图 2-2)
图 2-2 惠州市惠城区垃圾转运站布点规划图
根据规划分析,惠城区近中期垃圾转运站的生活垃圾日转运量为2000吨/日,近中期规划建设以生活垃圾日转运量不小于 30吨/日的垃圾转运站为主。2015—2020年新建垃圾转运站 36座,加上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 31座,共计 67座垃圾转运站,可以满足惠城区生活垃圾的日转运量 2000吨/日的近中期转运需求。
(见表 2-3)
表 2-3 惠城区垃圾转运站规划一览表
惠州市市区环卫工作已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截至 2017年,保洁的区域主要包括:市区 1185万平方米的大街大巷、1198万平方米的“两江一河”水面、41个垃圾中转站(点)、57间公厕、1994块路名牌、205座候车亭、600张座椅。市区垃圾每天 1690吨(含仲恺区 450吨)的收集、清理、转运和全部无害化处理。近年来,惠州市环卫部门开展了市容环境卫生“样板路、样板(街)”示范创建,启动市区 493条主要道路冲洗降尘工作:(1)对环卫所队单位和市场化公司保洁作业实行监管,增强环卫作业的日常检查、专项督查、突击抽查,加强部门联动,促进环境卫生管理“三包”责任制度、“三员”工作制度、“三个一”考核奖惩制度等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的落实。(2)加强垃圾中转站、公厕、垃圾运输车等环卫设施设备的清洁卫生管理,加快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的落实。
2017年,环卫部门开展了环境卫生市区 24小时全天候保洁示范区建设,在桥西环卫所试点的基础上,江北、下角、南门、麦地、河南岸等环卫所全面铺开。持续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垃圾中转站和运输车“跑冒滴漏”整治、桥下清洁大行动等,累计开展各类整治 70余次,清理垃圾 600余吨。加强建筑垃圾的处置监管,全年共办理城市建筑垃圾排放处置核准 42宗,处置建筑垃圾的总排放量约 600万立方米,纠正各类违法违章行为 48次。
为了更好地保持环境清洁,惠州市从 2014年 1月起在惠城中心区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并将其确定为市委、市政府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市环卫局起草了《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垃圾分类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注重通过环卫队伍示范、学校教育、微媒体宣传等日常宣传教育方式,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宣传工作的力度。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废旧电池、废旧衣物、大件垃圾三项垃圾分类基础工程。惠城中心区设置 670多个废旧衣物回收箱,每月可回收包括废旧衣物在内的固体纺织物逾 10吨;对有毒有害垃圾中的废旧电池实施专项回收,市区共放置了约 1550个电池收集桶,统一收集后进行有偿无害化处置。
二是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将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列入垃圾分类工作重点,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2017年投入 9万元在电视台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投入 60余万元,编写、印制《惠州市垃圾分类知识教育读本》;开展走进惠城区小学、幼儿校园的环保课堂,在学校广泛组织了“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小手拉大手”的活动,以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在市环卫局微信和手机报上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主题宣传丰富多彩。累计派发宣传手册 80万份,张贴宣传海报 5万张,设置宣传展板 570多个、宣传横幅 3100多条。
三是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工作,启动了餐厨垃圾处理厂等项目的规划和立项前期工作。同时,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末端处置配套设施建设,探索惠州市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新机制建设。
四是垃圾分类容器配置工作。惠城中心区参与垃圾分类的物业小区 526个、社区居委会59个、单位 182个、学校(含幼儿园)194个、医院 13间、市场21个、沿街门店19006间,基本按实际需求配置了分类容器,总计发放大桶 3.38万个、中桶 2.04万个、小桶 78.1万个、各类垃圾袋 8341.2万个。
五是垃圾分类配套工作。先后购置了电动湿垃圾收集车 166辆、电动干垃圾收集车 65辆,并专门新建了 4条临时干垃圾运输线路,配备了专门的干垃圾运输车。
城市管理是城管执法局的一项重要职能,如何实现由传统的管理执法模式转变为现代城市共治共理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市城管执法局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由“管”到“治”、变“堵”为“疏”的转变。
2016年 7月,打造“和美网格”的工作构想由市城管执法局联合惠城区委、区政府共同调研后提出。“和美网格”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基于原有网格管理,根据“社区基础、规模适度、利益相关、方便管理”的原则重新划分网格,在管理区域方面实现与社会治理网格的精准对接。“和美网格”的创建工作在江北、桥西、西湖、河南岸 4个一线执法队试点,通过对城市网格的重新整合,科学划网,明确网格管理责任人,建立网格信息数据库,制定亲和高效的执法管理制度,搭建多部门以及社会力量联动的信息平台,形成新的城市治理模式。截至 2018年,在惠城区共划定 1528个网格,配备 530多名网格员
,覆盖面积达 553.12平方千米,涉及人口约 109.8万人。
2018年,中共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提升城市能级,争取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为实现建设一流城市目标,市城管执法局应不断加大探索智慧城管精细化力度,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力争在 2020年前建立健全智慧城市治理体系,助力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它通过探索建立“一套统一管理标准、一个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多支基层队伍共治、N个社会组织参与”的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提高城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城市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
自 2018年 4月起,市城管执法局以已有的“和美网格”体系为基础,在河南岸街道开展智慧城治网格化融合试点工作。截至 2018年底,在河南岸 73个治理网格当中,城管、公安、园林、公用等职能部门近 300人参与实现“落格”并开展联勤联动。截至 2018年,已主动发现辖区城市管理问题 4800多宗,村(居)有效处置 3200多宗,占比 66%;街道处置 1100多宗,占比 23%,基层的有效处置率得到大幅提升。
智慧城治的重点在于发挥基层组织的枢纽牵头作用,有序建成执法管理力量集中下沉、社区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模式。打造村(居)工作小闭环,将问题及时解决在基层或萌芽状态,推动社区民众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城市治理的工作当中,使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促进基层从管理到治理的逐步转变,以及实现基层共治水平的有效提高,应当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由单一向多元主体、由单向管理向协商共治、由大包大揽向以基层为主、由突击执法向长效治理的网格化治理方式转变,并且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智慧化、法治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
流动商贩一直是城市管理的痛点问题,以前都是以堵、赶为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贩占道乱摆卖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市城管执法局借鉴新加坡小贩中心建设经验,起草了《惠州市小贩中心建设管理工作方案》《惠州市河南岸螺仔湖小贩中心(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先试点,再完善,后推广”的要求和“选得准、建得成、引得进、管得好”的思路,确定将河南岸华隆大厦三楼整层作为惠州市首个小贩中心(试点),于 2015年 12月 25日正式开业运营。
为营造良好招商环境,市城管执法局召开食品类流动小贩座谈会 40余场次,组织小贩现场参观 500余人次,指导投资建设方出台招商优惠措施,提升小贩进场意愿。协调市旅游局将小贩中心作为旅游项目点,举办美食节,扩大社会知晓率。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在小贩中心周边悬挂交通指示路牌并设置公交站牌,完善相关配套环境。
为做好临时疏导区点和小贩中心建设管理工作,城管部门建立了“流动摊贩临时疏导区点和小贩中心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在市城管执法局设办公室。由辖区镇(街)提出拟设置疏导区点和小贩中心的选点,经惠城区政府初审后,报市联席会议办公室,由其进行联合审查研究。同意设置的,由镇(街)政府负责具体筹建及建成后的疏导安置、日常运营管理。
设置临时疏导区点和小贩中心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占用市政道路等公共区域设置摆卖点,主要是在断头路或车流量较小、不影响居民正常出行的区域,通过统一摆卖车、划定摊位的方式规范摊贩摆卖秩序,由辖区镇(街)核发登记卡,实行一户一卡管理;二是利用旧厂房、旧物业、闲置用地等改造建设疏导区点或小贩中心,形成类似集贸市场来疏导安置流动摊贩,其经营管理方基本是原物业所有人;三是利用政府闲置物业、闲置用地改造建设临时疏导区点,并由辖区镇(街)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该类型疏导区点的经营管理单位。
从 2011年设立“流动商户之家”、探索建设流动商户临时疏导区(点),到指导成立“惠州市流动商户协会”,引导流动商户走向行业自律,再到探索建设小贩中心试点项目,截至 2019年,已在惠城区范围内设置流动商户临时疏导区(点)21个,安置流动摊贩 1080余户、2000余人。
桥东铁炉湖、文头岭疏导区的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其中,铁炉湖疏导区已完成场地建设并验收交付使用,共计增加 120多个室内摊位,用以引导流动摊贩入室经营。临时疏导区点和小贩中心的建立,不仅有效地疏解了数量较大的流动商贩,使其进入固定场所有序经营,而且弥补了部分地区缺乏大型农贸市场的不足,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