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扛鼎之作《商鞅》,根据历史人物商鞅的故事改编,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场古代的变法斗争,更传递了一种为了理想不惜生命的男儿血性和气概,以及为冲出陈腐的文化重围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话剧《商鞅》描写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故事,全剧从他呱呱坠地一直写到他被万箭穿心(导演处理),集中展示了他在短短19年时间里创下的使秦国日新月异的奇迹,刻画了一位不是君王但有着像君王一样威严果敢性格、丰富复杂内心的改革家形象。此外,该剧还围绕主人公商鞅构建起一幅庞大的人物关系图谱:姬娘、韩女、景监、公子虔……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与“变法巨人”商鞅之间的母子情、恋人情、知遇情、同僚情,完整演绎了2000多年前商鞅坎坷波折又波澜壮阔的一生。编剧姚远曾经谈道:“《商鞅》一共有三条线:政治斗争线、和韩女的爱情线、和姬娘的命运线。我把政治线做了修剪,削弱了爱情线,加强了商鞅的命运线。《商鞅》的政治价值在于展现了命运与人性的力量。一个奴隶想改变个人命运,而帝王想称霸,因而推动了历史前进。其他线索都是此线的依托。”
话剧《商鞅》的结局不是悲剧,而是有一股壮志豪情。话剧《商鞅》的结尾是这样处理的:
商鞅:(独白)娘,熊熊的烈火升起来了,而我,将在这腾腾的烈焰中化为灰烬!太阳落山了,太岁星又将升起来。黑夜又将这大地笼罩。(走向火堆)你是谁?你只是一片灰烬而已。风能卷走你,雨能冲走你,然而,这里就再也没有你的踪迹。你被你所拯救过的人们放逐了。娘,娘!
姬娘:娘在呢。
商鞅:孩儿会睁大着眼睛在期待,期待着秦国的那一天!在一个帝国的根基之下,一个不屈的商鞅曾被无情地埋葬!秦国,秦国,我走了!
商鞅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王安石曾经赞扬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而苏东坡在《论商鞅》中则认为,商鞅的“流血刻骨之功”虽收效于一时,但也埋下了日后秦朝速亡的种子。所以,如何刻画好商鞅这一人物,并不容易。话剧《商鞅》既突出了商鞅作为改革家所具备的一往无前的精神,也从其他人物的侧面勾画出他改革的艰难,以及难免遭到算计和暗箭而以悲剧结束的命运。
有一段公子虔与太子驷的对话已经杀机四起:
公子虔:恃才者傲君,无能者逢迎,仁义者乱法,奸恶者殃民。这都是君之所患,国之所害。
太子驷:那天下岂不是没有好人了?太子今后靠谁呢?
公子虔:好坏,无非是因利害而分。利则用之,害则除之。奉天时,顺潮流,识时务,知善恶。善于因其势而利导,这才是君王的驭人之术。
太子驷:既如此,卫鞅是该用还是该除?
公子虔:国君信赖,大势已成。除,则国乱而民不安;不除,社稷为患。还没到那一天,就看谁活得长了!
还有一段商鞅与赵良的对话,也突出了商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志豪情:
赵良:观商君二十年之作为,确实是经天纬地之才。如比是一匹千里马,不可多得。但是,如果有一百匹马来讨伐你这一匹千里马,你纵然有千里之能也势必倒毙于中途!
商鞅:那为何,为何不让这千里马一马当先,百马随之而奔腾,却要以百马去讨伐这一匹千里马?
赵良:因为谁也不想被证明自己是一匹劣马!
话剧《商鞅》展现了命运与人性的力量,集中体现在:商鞅变法对秦朝的强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孝公在位时任用商鞅开始实施变法,秦孝公去世后,太子驷在继位后不久便处死商鞅。但是并没有因为商鞅的死而废除商鞅之法,因为太子驷明白继续推行商鞅之法才能保持秦国的强大。用商鞅之法,除商鞅之人,这是该剧主要人物的政治命运,这一命运也促成了该剧的巨大政治格局和人物因必须克服巨大困难而涌现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