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十九年(645),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主持考核推荐举子,考核完张昌龄和王公瑾的政事、经义和文章以后,太宗皇帝感叹着说:“两个人的对答和文章都很有文采。”王师旦说:“体态性格轻浮浅薄,语言文章辞藻华丽,必然不会成为优秀的人才。我不向上推荐,恐其会改变皇帝文章教化的风气。”皇帝认为他说得正确,后来的情况果然和王师旦所说的一样。
宋朝嘉祐进士刘挚常常告诫他的子弟:“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这是说读书人应当把气量和见识放在首位,一旦被命名为空疏不学、以之媚俗的文人,就不值得一提了。这虽然警诫的是文人,其实讲的是如何为官与做人。
1923年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应征的歌词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之精神,体现清华教育的宗旨。其中有一段歌词写道:“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提升文艺素养,需要把握文艺作品的气度和格局,最起码有两层含义:一是好的文艺作品,往往器识不凡,领导干部要能读懂好的文艺作品中的气度和格局;二是领导干部如果要培养和提升文艺素养,也需要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气度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