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芦荡火种》剧名为什么要改为《沙家浜》

沪剧《芦荡火种》是京剧《沙家浜》的前身,《芦荡火种》为什么改名为《沙家浜》呢?原来有一段故事在里面。

《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人物特征丰富,浑身都是戏,连她的对手刁德一都感叹“这个女人不寻常”,并对胡司令说:“这位阿庆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咱们在沙家浜久驻,搞曲线救国,这可是用得着的人,就不知道她跟咱们是不是一条心!”按理,阿庆嫂应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但为什么她没能成为主角?

1964年6月,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在北京开幕,京剧《芦荡火种》参加了演出,得到了广泛好评。观摩大会期间的 7月23日,毛泽东和彭真、谭震林等领导人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并亲自上台接见演员,称赞“阿庆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毛泽东也提出意见:“要突出武装斗争,强调武装斗争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加强正面人物的音乐形象。”他还提议:“剧名改为《沙家浜》好。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的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么。”

移植改编的京剧保留了沪剧中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乔装吹鼓手和轿夫喜堂聚歼敌酋的情节。毛泽东认为,这样一来,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

为此,汪曾祺、杨毓珉等创作人员加强了本来是配角的郭建光的戏,为他设计了成套的唱腔。充实了“坚持”一场,又把原本中阿庆嫂带人化装成送亲队伍、混进敌巢、一举歼灭胡传魁等顽敌的结尾忍痛割爱,改成郭建光等养好伤杀出芦荡、连夜奔袭、攻进胡府的“奔袭”“突破”“聚歼”三场戏。这样,阿庆嫂的戏削弱了,郭建光成了主要英雄人物。

毛泽东对《芦荡火种》的意见,显示了他高超的政治站位,特别是对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一的武装斗争的坚持。作为党的地下工作者,阿庆嫂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她的工作不能代替郭建光和伤病员所从事的武装斗争。毛泽东很早就强调“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在《芦荡火种》故事所发生的抗日战争年代,毛泽东说过:“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全民抗战,把劳动人民推上了战争的舞台,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这个战争的最自觉的领导者。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这一政治站位下,提出郭建光而不是阿庆嫂是主角、新四军正面打进一举歼灭胡传魁等顽敌的建议,就顺理成章了。 yyb0+EZcOOE80iDWUHlW1ez1EvqZ7bVNT29wuNGCXg6gmA30UBiicQXU4Mer09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