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付出努力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只有相信奇迹的人才能创造奇迹。陈胜和吴广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带领一群拿着竹竿、举着木棒,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看似毫无章法的人,却势如破竹地先后攻下了大泽乡、蕲县两座城池。
取得起义后的第一场胜利后,这支队伍才得以改善手中的武器,丢掉了打狗棒、锄头,拿起了大刀、长矛,战斗力自然也同步提高,很快又拿下了大片地区。到达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时,义军队伍逐渐壮大,军卒很快便达到了数万人。
而这时,一些豪杰之士也不甘寂寞,纷纷加入义军队伍。其中,张耳和陈余的到来意义重大。
张耳,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当年刘邦在“游侠”生涯时,曾经求学于他。也正是在张耳的教诲下,刘邦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滋生了远大的理想。
张耳和陈余两个人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他们两人的经历跟刘邦和卢绾很相似。首先,两人身份相同,不但都出生于贫困人家,而且连出生地也相同,都是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其次,两人经历相同,拜的是同一位老师,都是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再次,两人的发迹史相同,都是靠着长相和才华傍上了富婆。只不过张耳娶的是富得流油的漂亮寡妇,而陈余娶的是黄花闺女。但因为张耳比陈余大些,对人情世故更为精通,特别是政治智慧更成熟,所以又比陈余略胜一筹。综合来看,两人实力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也正是因为这样,两人关系特别好,称得上是刎颈之交。
秦国统一天下后,视“不安分”的张耳和陈余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开出了当时最大的两张悬赏令:分别以一千黄金和五百黄金买张耳和陈余的人头。
张、陈两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乔装打扮,改名换姓,选择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最后躲到陈城里谋了一份看门的苦差——里门监。
从名士到隐士,对有理想且自命天高的张、陈两人来说,不但需要很大的勇气,还需要很大的隐忍力。
有一次,陈余犯了个小过失,结果里长小题大做,用粗暴的方法把陈余按倒在地,举手便要打他。陈余感觉受到了莫大的污辱,怒发冲冠,想跳起来反抗。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旁的张耳用脚狠狠地踩了陈余一下,并对他使了个眼色。
这一抬脚一使眼,原本躁动不安的陈余突然变得安静、老实起来,只见他默默地闭上眼睛,像一只温顺的绵羊,任凭里长对他拳脚相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陈余当然明白张耳的用意。
事实证明,两人的隐忍没有白费,因为他们很快等来了陈胜、吴广的义军。这是弃暗投明、扬名立万的最佳时机。两人没有丝毫迟疑,奋不顾身地直奔陈胜的军营。
陈胜见两人谈吐不凡,非等闲之辈,便把他们奉为上宾。
两人见陈胜这般求贤若渴,便为他献上了一份特别的见面礼——一个大活人——孔鲋。
孔鲋是孔子的第九世孙,才高八斗,和张耳、陈余交情颇深。张、陈二人一牵线,孔鲋很快便加盟了义军。
陈胜见到孔鲋来投,自然笑歪了嘴。他不仅仰慕孔鲋的才华,更仰慕他的美名。如今,连孔圣人的后人都愿意加入义军队伍,这对提高义军的士气、壮大义军队伍都大有助益。
眼看形势焕发出勃勃生机,陈胜本着趁热打铁的原则,马上在陈县主持召开了一次三老豪杰会议。
何谓三老豪杰会议?其中的“三老”是指县中的中层官吏,“豪杰”不是指大侠,而是指富豪、地主和望族。总而言之,陈胜这次就是广发英雄帖,把在陈县有威望、有权势、有钱财的“三有”人员全部请来开了一次会。
会上,陈胜请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积极献计献策。三老豪杰都不是浪得虚名的,个个争先恐后地发了言,为陈胜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自立为王。
大家纷纷认为,陈将军披坚执锐,带领义军以替天行道、推翻暴秦为己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把亡了国、绝了后的楚国恢复了。如此大智大勇、大功大德,应该立为楚王。另外,不封王怎么号令诸将,更好地领导义军呢?所以,这个楚王必须得封。
陈胜听了很高兴,但考虑此事重大,他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找来张耳和陈余“问计”:“众人都建议我现在称王,这王我是称,还是不称呢?”
面对陈胜的坦诚,两人也同样做出了坦诚的回答:“不能称。”为什么呢?张、陈二人给出了以下三点解释。
第一,现在起义才刚开始,如果您立即称王,会让众人看出私心。
第二,一旦称王就会树大招风,成为秦朝重点扫荡的对象,对日后的发展不利。
第三,三老豪杰们之所以强烈要求您称王,都是为了一己之私,想跟着加封追赏,飞黄腾达,满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政治欲望。
不仅如此,两人还为陈胜提出了两点小建议。
第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当务之急不是称王,而是攻城拔寨,消灭大秦。
第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只有做到强基固本、兵强马壮、丰衣足食,才能消灭暴秦,解救天下苍生。到时候称王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张耳、陈余是本着开诚布公的想法对陈胜进行劝谏的。虽然他们有说实话的勇气,但陈胜没有听实话的勇气。面对两人的直言,陈胜非但没有醒悟,反而固执地认为张、陈二人太过懦弱。于是,他不听劝阻,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
当自己的王,让别人说去吧。陈胜这种大无畏的勇气确实令人敬佩,但这也彻底毁了他。他定国号为“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但是,事与愿违,日后成为众矢之的的陈胜非但没有张大楚国,反而使他的基业一步步地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