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恪守本分是自古至今持家为官之道

这个世界上的陷阱大多是为贪婪者预备的。你可以骂设置陷阱者的手段卑劣,但如果自己不贪心,又怎么会深陷其中?所以,自古至今,恪守本分者大多幸福长久,贪婪不足者最多昙花一现。

(一)古往今来,知足者富、知止者久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强调“知足”,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这句古语,时刻警醒世人,人生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

毋庸讳言,为人者,皆有欲望,但须分清可得之欲与不可得之欲。积极合理的欲求,如求知欲、成长欲、事业欲等,是人生进取之基、成功之梯、动力之源。而贪婪非分的欲望,则使人私心膨胀、道德沦丧、人格缺失。人们往往把后者定义为“贪欲”,并强调要懂得节制、有所满足,戒贪止欲、知足知止。

知足者富。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北宋李沆为相后,其胞弟劝他营造相府,以免狭小阴暗的宅院被人笑话,他回答道:“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正所谓:“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有“半饱居士”清名的陈廷敬,深谙“知足”之道,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廉洁自律,甘于清寒,《清史稿》中给予他“清勤”的评价。

知止者久。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政绩赫然。楚庄王多次给孙叔敖封地,但孙叔敖认为如果俸禄丰厚却不知足,灾祸就会降临,因此坚辞不受。后来,孙叔敖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担心自己死后楚庄王会给他儿子封地加爵,所以他给儿子留下遗言,要求儿子也不要接受楚庄王的封赏。最终,孙叔敖的知止之举得以保全家人、避免灾祸。陕西汉中张良庙有副对联,上联是“掷秦一椎”,下联是“辞汉万户”,横批是“知止”。张良辅助刘邦建立汉朝,但面对荣华富贵,却功成身退,知止不辱。

知足知止、适可而止,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节气都是相对应的。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唯独“小满”没有对应的大满,小满之后是芒种。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忌讳大满、过盛,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物极必反。所以说,最好人生是“小满”,花未全开月未圆。

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反躬内省、自修其内。“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知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进行自我修养的人,不因为自己没有禄位而惭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修身就是修德,特别是在面对权力、钱财和名利时,“思知足以自戒”,自觉摆正心态、抛弃私念,不贪恋于富贵,不纠结于功名,始终把稳正确的人生航向,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唯知足方不辱,唯知止才不殆

不少落马贪官之所以顶风违纪、铤而走险,究其根源,很多是因为他们私欲膨胀、欲壑难填,不知足、不知止。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处世智慧。《道德经·德经》有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知止方可远离屈辱、长久平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亦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意即,如果欲望得不到节制,最后只会是失去所有想得到的;如果已经拥有了还不知满足,最终也必将会失去原有的一切。知足知止,就是要有所取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克制内心的欲望,既能干事成事,又能保持干净。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身处价值多元、利益多元、思想多元的社会,唯有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淡泊名利、克勤克俭,才能行稳致远。面对弯腰堆笑的送礼者、处心积虑的围猎者送上的各种财物,党员干部要谨防贪念、贪欲,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住自己,洁身自好、廉洁自律,既不要干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更不能“一步错”后因“不知足”“不知止”而发展为“步步错”,彻底毁了自己、毁了家庭。

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的和珅初入官场时也是一位廉洁自律的好官,后来,他奉命查办李侍尧贪污案,将李侍尧及其党羽的财产私吞,越过雷池的他尝到了甜头,从此弄权纳贿之欲便一发不可收,最终落得个抄家、赐死的下场。与和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国藩,在曾国藩看来,唯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而对于金钱与权力,他认为“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对待私欲他也始终秉持“知止是福”的理念。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上”是人的本能,正所谓“但求上进、精进不休”。“止”比“上”多出一竖,这简单的一个笔画对人生而言意义非凡。一个人需要战胜的常常是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心魔”,必将为外物所役;顶不住眼前的诱惑,注定会突破底线。心不知足,则无所不取;行无所止,则无所不为。

天下有道、适度而止,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反躬内省、各修其内。在这方面,很多党员干部都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树起了标杆。杨善洲在任期间,没有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没有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也没给亲友批过一张条子谋取利益;焦裕禄在得知儿子“看白戏”后,当即叫来一家人进行教育,并命令儿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正是因他们始终坚持“公权姓公,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的政德品质,才成为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 唯有控制好欲望,才能磨炼更好的自己、干出更好的事业。党员干部要自觉摒弃不该有的贪欲,坚守原则底线,保持清醒头脑,警惕各种诱惑;从小事小节严起,在私底下、无人时严格自律,养成一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

纪律提醒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考验,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三)党员干部要心中有戒,行有所止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手握戒尺,举有所虑”。在这个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党员干部只有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够不为杂念所扰、名利所累,才能够知方圆、守规矩,保持先进性、纯洁性。

2022年7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宏武党纪政务处分通报。通报显示,刘宏武胆大妄为、目无法纪,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热衷于搭建官商交往圈,处心积虑大搞权钱交易。自古当官发财两条道,党纪法规中亦有明确要求。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对此置若罔闻,妄想“权”“利”双收,贪图“两全其美”,最终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从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看,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有多种手段和表现形式,但本质都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当作谋私工具。有的身处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财迷心窍、贪得无厌,直接侵占国有财产;有的亦官亦商,明里是党员干部,暗里违规从事营利活动;有的搞“一家两制”,纵容默许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有的通过收受干股、担任“影子股东”、接受“雅贿”等隐蔽方式,与不法商人结成利益同盟;有的退休或离职后违规任职取酬、发挥职权“余热”大肆敛财……无论是明目张胆还是暗度陈仓,无论是在职时贪欲膨胀还是寄希望于搞“期权式腐败”,都是把手中权力当作“提款机”。少数人做“当官发财两不误”的美梦,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破坏社会公平正义,败坏党风政风,污染政治生态,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与形象。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当官与发财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许多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并非不懂这个道理,也深知逾越底线、走上歧途将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但就是放纵贪欲、破纪违法。有的从政“第一粒扣子”没有系好,一开始就把当官发财作为人生追求;有的在和商人老板的交往中产生攀比心理、逐渐心态失衡;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妄想以“钱途”补偿“前途受挫”,等等。说到底是思想总开关出了问题,是侥幸心理作祟。事实证明,党员干部一旦模糊了公与私的界限,一旦被金钱蒙蔽了双眼,想一手握住权力、一手握住财富,就必然在“义”和“利”间做出错误的选择。

党员干部必须明白,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决不能成为满足私欲、攫取私利的工具。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nyxXGpkHi5NFlcUGoAktmo55gXjTrk+kfhGZp9ptU1a0C4dozHwHIPt2xP5gkWT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