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房价保持不跌,无人购买实属再正常不过,但更令人奇怪的是,即使房价下跌的城市,购买者仍然寥寥。
在经历了近10个月的狂飙突进后,2007年末,一线城市的房价已开始出现微妙变局。继“中天事件”后,深圳市长河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于12月5日关闭门店,深圳房价开始猛然下行。而广州、北京楼市也经历着成交量下降的寒冬。
尽管有一千个、一万个开发商不愿意房产在冬季徘徊,更不愿意看到房价开始不可挽回的下跌。但是一个多月来,部分开发商的负隅顽抗,在房价下跌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2007年10月份,站在房产前沿的深圳楼市就曝出房价下跌的消息,11月底下跌了17%;10月份,上海成交均价下降了2000元左右;11月份北京新楼盘开盘均价比10月份下降358元,房价出现半年以来的首次回落。
而2007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银发[2007]452号),明确“以借款人家庭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并规定“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的家庭,如借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可比照首套自住房贷款政策执行”。其意在于打击投资需求,对房地产商来说也绝不是利好消息。
然而,对于不可挽回的房地产“衰市”的到来,降价似乎只能是唯一的选择。进入2007年12月以来,深圳南山区楼盘后海公馆降价幅度已经高达33%以上,一个叫做半岛城邦的楼盘在7月的价格是每平方米4万多元的天价,而5个月之后平均每平方米降低5000—6000元。在一手楼盘以明降的方式不断调低房价时,其交易量却在急剧萎缩,如此的价跌量缩,让一些深圳炒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矛盾中。
从表面来看,开发商与购房者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开发商希望房价越来越高,而购房者却希望房价一低再低,现在房价下跌之势越来越明显,而购房者并没有见低就买。这令开发商陷入一种尴尬境地:原以为降低房价能够挽救市场,却遭遇了无人喝彩的悲惨。一时间,让一些开发商或中介商不知所措,更有甚者还引发了关张停业大戏的上演。
距离2008年还有10多天,广州的二手楼市已经迎来了连续两个月下跌,各大中介公司的经营压力倍加明显。满堂红、中原地产、合富置业、美联物业等中介机构,仅11月的广州市场成交量就缩减一成半,甚至有的下跌超过三成。
眼看交易量一泻而下,一些中介经纪不得已开始降低佣金,以促使成交的顺利完成。在行情好时,地产中介对于佣金低于3%的业务,一般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而此时行情大不如以前,此一时彼一时的中介们态度急剧回转,即使1%左右的佣金也是趋之若鹜。前后反差更为明显的是在没有底薪保障制度的小中介或不规范中介,它们的情况更为糟糕,对于0.5%的佣金也当作香饽饽。
一降再降的目的就是在尽力维持,但降价之后也不是万事大吉,仍然有一些难以为继的中介选择关门停业。2007年12月之前,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南第三金碧花园的临街店铺中,有七家生意红火的二手房中介,但仅仅几天的时间就减少了两家。而在新港西路长亨布匹市场对面,短短200米路段上原本集中了9家中介,一周之后,就有两家关张,其中还有一家中介门口贴上“内部装修,暂停营业”的字样。
其实,不仅房地产一手、二手市场遭遇如此悲凉,这种情绪还渗透进房产拍卖中。2007年7、8月的两次法院执行房产拍卖中,太平洋建设在南京汇丰大厦的10余套办公房都顺利拍出,但在11月27日进行的第三次拍卖中却意外遭遇市场冷脸,即使已缴纳10万元保证金的买家也没有一个应价。
其中一套叫做雅典居的房子拍卖起价135万元,比市场价便宜约10%;还有3套起拍价每平方米7600—8000元,也比年中拍卖房源成交价格每平方米便宜接近1000元。这样实惠的价格,却没有一个人举牌应价,足以看出一种强烈的观望情绪。
2007年5月前,南京房地产涨字当头。5月11日,南京物价局紧急出台6条新规监管房价。紧接着,五部门联手出台“宁五条”,剑指开发商违规涨价。此后,随着一房一价、《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等房产政策接二连三地推出,南京房价终于在2007年底前刹住车。
在房地产一片“降”声中,寄托于房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购房者,谁都不愿意在降价的一开始就出手,他们相信“好戏还在后面”,现在买来的“划算”或许会成为以后的“冤大头”。
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购房者的消费冲动有所趋减,房价整体程度上的回落只是开始,既不能唤起购房者的欲望,也不能阻止房地产即将迎来的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