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若隐若现的行业整合

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房地产业已然成形,并不断攀登繁荣与景气的巅峰;现在,在一片“涨”声中,房地产业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之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必然诞生的光荣,就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注定要经历的风波。在货币从紧的大背景下,“亦真亦幻”的行业整合“若隐若现”。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6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提高到7.47%;此外,10次上调准备金率至14.5%,创20余年来最高水平。加息幅度之大、准备金上调频率之高,近年罕见。

9月,央行出台二套房新政收紧房贷,12月,央行又发布补充通知,第二套房贷款以家庭为单位实行从严界定。暴风骤雨般的房贷新政使市场上部分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受到抑制,也遏制了投资投机需求。

一直以来,房地产都是“圈地”加“圈钱”的行业,背后讲述的都是“资本为王”与“土地为王”的故事。在信贷环境较为宽松时,房地产的天是明朗的天,几乎每个房地产企业都赚得钵满盆盈。此时,人们手中的资金一股脑涌入房地产,却没有带来行业集中度,统计表明,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高峰时期有五六万家,最少时也有三四万家,而前五名的市场份额总和还不到5%。“人人有肉吃,家家有粥喝”,房地产是暴利行业,同时也类似于“大同”行业。

然而,这种情况终究将会发生改变。政府一系列全方位的宏观调控,以平衡供求为第一落脚点,在构建住房保障的同时,更主要的是收紧信贷抑制需求以解决房地产过热。在资本的引导下,沿着“资本路线图”,并非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能获得充足的现金流,资金链紧“扛不下去”的企业,结局很可能是在并购中出局,市场定价权也将日益集中。这无疑加速了房地产的分化,各种要素资源向运营效率较高的企业集中,行业整合随之进一步展开。

事实上,房地产行业的整合在2007年12月份已经暗流涌动。对于或大或小,或规范或不规范,资金雄厚或不雄厚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同样的天气有不同的感受,这边或许是高歌猛进,而另一边则可能是节节败退。

土地储备,一向被看作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房地产凯歌高奏的前两年,一度被奉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命脉,甚至有人把“土地有多少,就能走多远”奉为行业的黄金规则。即使在“土地为王”向“资金为王”转变时期,土地仍然是房地产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土地,房地产的发展只能是海市蜃楼,缺乏最稳健的根基。

于是,房地产整合第一炮,正是围绕“土地”与“现金”两个关键词而展开。

商场从来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池塘”里的每一次大变动都是大鱼树立威信、扩大势力范围的机会,房地产业也是如此。如果有可能的话,其它“池塘”的大鱼也会赶来分一杯羹,分享“战乱”的果实。

2007年12月3日,香港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表示,将投资200亿元投资内地土地储备。此番大举动,非一般内地房地产企业所能及,足够资金无疑是其坚强的后盾,更重要的是既得利益的巨大诱惑。由2007年6月开始,恒基地产在内地投资15个项目,共获得总楼面积9300万平方米,已付土地成本75亿元,而截止2007年12月其售楼收益就已超过100亿元。

丰厚回报是吸引资本的最佳砝码,内地房地产市场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但在香港地产巨头看来,仍旧如同一块未开发彻底、潜力无穷的“宝藏”,接到抛来的橄榄枝在情理之中。此外,恒基地产还计划在2008—2009年在内地投资400万至500万平方米楼面积,而由2009年以后,每年都完成2000万平方米的楼面积。

恒基挥师进军内地市场,对内地房地产企业而言,如同一头猛兽来袭,但防备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有实力者反击,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地盘”才是得当之计。必要的时候,采取“合众连横”的方式也未尝不可。

房地产市场低价的频频攀升,使得土地越来越成为国宝级的稀缺资源,为增加土地储备量,以夯实发展基础,2007年12月25日,上海万科与复地集团强强联手,以24亿元的价格将上海地杰国际城剩余未开发项目纳入囊中。在这次合作中,复地与万科分别持股40%与60%,透过合作合约共同发展此项目。

作为2007年上海土地二级市场难得一见的“香饽饽”,地杰置业无力承担之下将余下的土地转让,自然引起多家地产商的浓厚兴趣,争夺在意料之中。但最终“花”落复地与万科两家,更是行业资源向优势公司集中的表现。

一个是全国地产龙头企业,正在各地不断扩张;一个上海老牌地产巨头,正在稳步推进其全国战略,在上海二级市场遭遇,对同一项目志在必得,联合收购自然优于竞争,其目的当然是“为避免形成相互抬价的恶性竞争,降低成本而选择联手收购”,复地有关人士表示。在万科懂事长王石看来,这趋向于行业“利好”,一方面可以减少土地闲置,将土地的开发速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保护购房者的权益,减少“囤地”、“捂盘”的发生。

在房地产巨头积极部署、果断出击,为以后的发展储备足够土地的同时,中小房地产商的命运各异,但大部分没有逃脱“悲惨”二字。

2007年12月24日,广州市建委一道“圣旨”一下,将41家开发商推入万丈深渊。“圣旨”的内容是:连续两年没有新开发项目,开发资质要注销。此次资质年检的房产企业涉及113家,广州时代丰卓投资有限公司等25家开发企业不符合资质年检要求,暂缓通过年检,限期在2008年2月29日前完成整改。广州宜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41家开发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资质被注销。

这是商场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突出表现,市场要求资源共享,同时也对资源整合提出较高要求。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类似宜富房地产等企业的“不作为”,将自己置身于房地产“食物链”的最下端,其被淘汰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地产开发商如此,原本草木皆兵的地产中介更是如履薄冰。2007年12月20日中午11时30分左右,位于深圳南山创业路保利城花园的通泰地产内,4名员工正在漫不经心地收拾办公用品,10平方米的店铺内一片凌乱,五六台电脑主机已被匆匆打包。“因公司战略调整,这个门店等一下就要关门了,我们要转移到缤纷假日广场的那个门店上班。”仅仅在两天前,与这家门店仅一街之隔的通泰地产西海湾花园店也遭受了同样命运。的方米品gzhi商,成一个行业的衰败。的都是“资本为王”的故事,然而,这并非个案,继中天置业、长河地产全线关闭店铺引发行业动荡之后,深圳的地产中介业再次走向风雨飘摇。创辉、世华、星彦、景河田、顺驰、金地、天健、通泰、美联、满堂红等在内的16家地产中介公司均选择了关闭部分门店。但无一例外地,他们都选择了同样的关店理由,即“战略调整”。

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不能掩盖关店的真相,事实上,自11月份以来,这些中介店铺已是举步维艰、门可罗雀,店内只零星地坐着一两个工作人员,萧条景象与上半年的拥挤热闹形成鲜明对照。地产中介关铺,最大原因当然是投资方的不盈利,正如股票市场的割肉一样,是投资者的一种止损行为,交易量不断下降和利润迅速下滑,关店之风只会越来越盛。

企业命运取决于产业,个人命运与企业息息相关,地产中介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的是每位员工的生存。彭莱是某大型中介的“销售明星”,每月完成交易量总是让同事咋舌,曾在2007年3月至6月创造了赚取10万元提成的记录。但自8月份开始,彭莱就连续三个多月没做成一单生意,每月只能领到1000多元底薪,“生活压力骤然加大”。

调控本身不大可能会造成一个行业的衰败,较大的可能是市场被房地产巨头进一步垄断,一大批中小房地产商被淘汰,进而整个行业被整合。在2007年末,房地产行业距离被整合,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但不断的前进与倒退甚至退出,将为行业整合埋下最切实的伏笔。 sdH5ich+9nNE3lx10H+/k+/qtiIlaS5X3/vr7UVL+7R9R1Rz6bnzxBOk8sBcIt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