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团队的目标与我没关系

管理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拿走我的工人,我的工厂将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我的工人将重建它。”可见,团队由成员组成,拿走成员,团队基石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良好的团队业绩,必然来自成员良好的工作。

大部分松散、低效的团队,产生的原因并不在于其面对的压力有多大,或者环境有多恶劣,而是起源于其内部无法形成有效运作的统一体,无法将员工自我的人生目标和团队的发展目标充分结合起来。

不少团队的员工虽然看起来每天都在上班,互相有沟通,对领导布置的事情可以完成,但在内心中,他们始终没有充分认同团队的总体目标,更没有把自己的目标融入其中。这种工作情形其实相当可怕。表面上看,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按部就班,没有任何效率降低的明显迹象,但实际上其不佳的工作状态,会导致个人执行力的下降。由于他们对自我工作的具体目标无法以高标准、高出发点进行定位,结果只会从“这是上班”或者“这是老板要求的”等角度,做最低程度的解读,付出最少程度的努力。更严重的是,伴随员工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缺乏目标的松懈工作状态还会形成蔓延趋势,并最终影响到团队整体。

员工工作状态松懈的鲜明特点,就是在情感和认识上对团队目标的无视。

邓郁在超市工作,他负责管理卖场的酒类柜台,每天带领员工上货、下货、理货、销售等等。

为了做好管理,邓郁严格地对团队内部进行职责划分,进行绩效考核,自己则身先士众,规范执行所有规章制度。然而,邓郁遗憾地发现,酒类柜台最近两个季度的销售目标都没有完成,这成为邓郁心头无法放下的包袱。他频繁地通过在下班之后召集开会的方法,来向员工们强调如何提高销售的热情、改变推销的方法、加强对产品的熟悉认知等等,希望能以此换来工作质量的提高,但邓郁还是发现,会议效果寥寥,销售业绩也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邓郁面临的情形,很多团队管理者都或多或少地碰到过。他们的尴尬在于,虽然了解团队问题的表现,但不了解原因,虽然知道员工欠缺激情,但又不知道提高他们激情的途径。

其实,问题往往不在于管理者自身,而在于管理者对员工的定义。

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过高估计员工,把员工当成集体中业已稳定的一部分。事实上,员工虽然签署了劳动合同,并承担了团队分配的工作,但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不像管理者那样清楚。与大多数负责任、有压力感的管理者相反,缺乏激情和缺乏目标的那些员工,对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往往只有片面的认识。

下面这些想法就有很明显的典型性:

“我在这里只是过渡”——员工把自己放在团队内部的“过路人”位置。认为自己只是暂时经过这个工作平台,因此不必将个人目标定到团队的目标那样长远,也就无从产生充分的工作激情。

“我在这里不受重视”——员工看不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或者干脆认为自己无论发挥怎样,都得不到领导的看重、团队的重视。

“重要的事情有能人管”——员工片面认为团队的任务自然由工作能力更强的人去承担,而自己只需要应付最简单的工作就足够了。他们试图把压力转接到领导或者“能人”的头上去,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工作的主要力量。

……

以上所有的想法,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团队的目标与我无关。”

从心理学上来说,任何人对陌生的环境或者集体,都会有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在团队中,这个过程如果推进较快,员工就能很好融入团队,将团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将团队的压力当成自己的压力,最终做到主动将团队目标分解为自我目标,并勇敢地加以承担。反之,这个过程如果推进较慢甚至陷入停顿,就会导致个体长期游离于集体之外,自由松散,熄灭本来有可能燃起的工作激情。

事实上,在邓郁刚刚着手管理这个团队的时候,几名骨干员工由于认为超市的奖励政策不够公平,而选择离开了酒类部,留下的则是能力不太强的员工。在这个基础上加上几名新招聘来的年轻员工,组成了现有的酒类柜台销售团队。

邓郁担任团队领导之后,只是强调了对规章制度的遵守必要,同时更看重的是自己权威的树立,他认为这会让团队员工充分意识到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并设定自我工作目标,进行积极的努力。

然而,现实让邓郁发现,情况并不是如此简单。如果员工的确不清楚团队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就很容易把团队看做“领导的团队”,而将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成为“团队是团队,我是我”的状态。

有鉴于此,邓郁先做了全面反思,他发现,自己的确没有真正去做到正确激励员工。

比如,关于具体的销售业务,虽然邓郁曾经开会宣传过完成团队业绩的重要性,但大多数员工还是没有真正行动起来,他们总在相互观望,观察和试探其他人的投入程度,以期决定自己努力的程度。而对于这种情况,邓郁以前总是将之推到具体的素质问题上去。

还有,销售方法上,邓郁强调要具备“敏感、主动、热情”的态度去推动顾客购买产品,在他的鼓动下,员工们似乎也曾经有过热情。但真正在工作开始时,面对来来往往的顾客,员工还是很容易无精打采。而邓郁对于这种情况,也一直没有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看来,如果不能打破员工“个体”和“团队”之间现实存在的心理壁垒,就没办法消除他们自我利益感的束缚,并让他们投身于团队的工作目标。想到这里,邓郁展开了新的工作方式。他首先是放下架子,和每个员工进行个别交流谈心。对年轻的同事,帮他们分析人生状态和规划,建议他们在现有的平台上多工作多学习,才能有更好的未来。对年老的同事,他颇为感激地回顾他们过去的贡献,并强调当下也离不开他们的,希望他们还能够多帮助自己,多带动新人。这样的交谈随时随地都能开展,无论在上下班的路上,还是在午饭时,邓郁总会抓到机会来接触员工进行类似的交流。渐渐地,下属和他之间的话变多了,遇到困难也愿意前来请教。

其次,邓郁发现仅仅是通过开会来强调团队目标是不够的,也无法真正让员工们记住。于是,在员工休息室和办公室内,他贴上了季度销售计划表,并将季度的销售计划分到每个月,又将每个月的销售季度落实到每周每个人的身上。大大小小的表格,可以轻而易举地让所有人就看见每名员工完成任务的情况,同时反映出他们对团队即时贡献的大小。每过一段时间,邓郁会把本阶段内贡献最大的团队成员设定为团队之星,并用办公经费,直接下发物质奖励。

随着这些步骤的开展,邓郁渐渐发现,员工们在参加会议时,表情不再是漠然的无动于衷,而是渐渐显现出越来越明确的欲望,那是他们开始渴望提升自我和团队的表现,员工拥有了愿意把自己放进集体,愿意用集体引领自我的工作活力。

果然,本季度结束后,酒类柜台顺利超额完成业绩。

从邓郁对团队激励方式的改变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经验呢?

首先,千万不要认为来上班的员工,就已经理解团队工作目标。

成熟的团队需要打造,这正是企业需要优秀管理者的意义。某些员工虽然同团队一起工作,但他们的工作动力,仅仅停留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一层——生理需求上。这样的员工,并没有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团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很容易“身在曹营心在汉”,实际上并不是团队真正意义上的成员。

解决这个问题,管理者需要让员工充分意识到他目前是团队的一员。比如,邓郁在和年轻员工交谈时,给他们指出职场发展的可能,让他们清醒意识到,离开企业,自己什么都不是,即使换一个地方上班,还是要学会适应团队,为团队贡献力量。而和年老员工交谈时,则通过回顾以前的合作历史,来拉近和重温他们与团队、与管理者之间的感情。

通过管理者类似的努力,员工会慢慢为自己在团队内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拥有良好的归属感,而这正是他们明确个人工作目标的基础条件。

其次,管理者要不断变换办法,让员工记住团队的目标,并转化为自我的工作目标。

为什么员工常常会“忘记”自己为团队肩负的责任?其实,绝大多数员工都希望将工作做好,而并非有意推卸任务。但人固有的惰性弱点或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会让员工不断产生对原定目标的迷茫感,甚至“遗忘”目标。如果管理者只会采取单一的方法,比如会议、考试、批评等等来提醒员工记住目标,随着方法的重复使用,对成员的刺激将越来越小,最后趋向于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断增加刺激员工的方法,并轮流使用,保证员工对于目标的认识始终清醒。如,采取谈话、奖励、活动、评选、表格公布等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员工在工作的任一时间、任一空间,都能看见团队对他的期望,同时发现自己能给团队目标的完成带来充分的付出,感受到团队浓厚的信任和渴盼,也体会到同事对他施加的竞争压力。这样,只要一进入工作环境,员工们就在接受关于工作目标的教育,不断汲取着充足新鲜的的工作动力。

仔细地观察不同的成员,采取多样而有效的方式,强化他们对团队与个人联系的认识。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两点,相信游离于团队之外的下属将会被管理者牢牢吸引,到那时,他们的状态将不再是“团队的目标与我无关”,而是“我即团队,团队即我”。 tCaZ9NU8bDHaXnOrarxjCBvTySdEdFS4eCT7qSCQV3nt7ZFSdqWeBhBngdMe+o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