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增强团队凝聚力,团队领导人首先要有“追随者至上”的想法。作为一个团队领导,应永远把自己的团队成员放在一切事情有之上,尤其是专注于员工的长期成长,只有这样,员工们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潜能和爱心,才会急剧地爆发出来。
戴尔公司就有这样一条规矩:所有人都必须寻找并发展自己的接班人,这是工作的一部分。这不只是在准备移调工作时才必须做的事,而是工作绩效中永续的一环。这项工作实际上从招聘人才的时亿就已经开始了。戴尔公司找的是具备学习素质,并且随时愿意学习新事物的人。在戴尔公司成功的要素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即是挑战传统智慧,所以戴尔公司征求具有开放意识和具有思辩能力的人。公司也希望找到经验与智慧均衡发展、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视变化为常态并且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能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办法的人。经过严密而谨慎的招聘程序,戴尔已经为员工的长期成长打下了基础。
早在发展初期,公司还处在风险颇高的阶段,公司创始人戴尔就甄选了具有高度冒险性格而又变通能力强的人。在财务、制造、信息技术等方面聘专业人士负责,而在其他领域的人事聘用上,则有比较自由的空间。戴尔一张一张筛选叠好的履历表,像是在发扑克牌,心里想着:“也许这个人适合这个工作,而那个则适合另一个工作。”虽然这样并不能完全有的放矢,但是,这也为戴尔招到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戴尔公司从地区性的公司和竞争者手上挖了许多人来,特别留意那些想在本地工作的得克萨斯大学毕业生。戴尔坚信,如果聘用了好的人员,他们在有所作为后会带进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公司成立两年之后1986年,戴尔聘请沃克担任公司总经理,此举成为公司发展的转折点。沃克是个大胆的资本家,身兼其他几家公司的高级执行主管,他成为戴尔公司创建以来延聘的第一个重要管理阶层人士。戴尔公司在以超快速度成长的时期,迫切需要资金,而沃克正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沃克上任后先做了几件事,其一就是打电话给他在得克萨斯州商业银行的老朋友,他说:“我现在在一家很不错的公司,你一定要贷款给我们。”在18个小时之内,戴尔公司就拿到了很像样的信用记录。正明了沃克这样的人才,戴尔在1986年就创造了3400万美元的年利润。
当然,戴尔的快速成长还得归功于团队中的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其中有两位董事会成员为戴尔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就是:科兹梅斯基和英曼。这两个人都住在奥斯汀,都了解电脑产业,并且都有很显赫的背景。沃克和戴尔分头说服他们。他俩听取了戴尔公司目前的成绩之后,欣然同意加入董事会。他们的加入大幅提升了戴尔公司的商誉——年轻的戴尔公司,在创立时根本没有强势的董事会。作为董事会的元老,科兹梅斯基和英曼提出多项明智的建议和非常有价值的意见,造就了现在的戴尔公司。他们使公司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成长,并一直维持挑战者的精神。虽然说科兹梅斯基和英曼的加入不能用“招聘”二字,但是,这已经是以说明戴尔的用人之道——关注员工成长,从第一道关口即严格把关。
曾有一位记者问戴尔:“您认为哪一个竞争对手是戴尔电脑公司最大的威胁?”戴尔回答说:“戴尔公司最大的威胁并不来自任何竞争对手,戴尔公司的威胁来自于自己的员工。”
随着戴尔公司的日益庞大,基础架构的日趋复杂,要维持戴尔公司一向标榜的创业精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当公司逐渐向全世界扩展之际,如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戴尔一贯的目标是要做到让戴尔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觉得,自己参与了一项很伟大很特别的事,此事的重要性也许足以超过他们自身。
戴尔认为,要建立或维持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目标统一、策略一致,与公司员工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能不能找到并聘用适当人才,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推动公司的成长。足以决定公司的成败。因此,不管公司处在事业周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最优先考虑引进优秀人才。这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
戴尔公司对“直接模式”这一空前的目标的坚定信念,成为凝聚所有戴尔人的动力。在戴尔公司的这支高效团队中,人人各司其职,对结果负责,重视事实与数据。长期以来,戴尔公司已发展出有如激光对焦一般精确的目标,并且不断与戴尔公司全球的组织充分沟通。戴尔公司根据公司完成目标的程度,将之与戴尔公司为顾客和股东所创造出的价值直接结合,建立起成功基准。戴尔公司也尽力明确传达目标。在戴尔公司成长起来的人,都能以结果为导向,向戴尔负责,并且效力于领导。戴尔公司让他们有权力把营运导向某特定的方向,并提供他们达到目标所需的工具和资源。
戴尔促使员工成长并以此增细团队凝聚力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无论聘用的是新人,或是负责经营最大事业部的管理阶层,都必须完全与公司的目标一致。如果这个人可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也了解公司目前的营运和努力的方向,那么他不但会努力达到眼前目标,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也会对组织的更大目标有所贡献。想想看:戴尔公司的主要价值观之一是要提供更好的顾客体验,但如果接电话的业务人员态度恶劣,或是让对方在线上等很久,那么,不管这个业务人员知识多丰富,产品送达的速度多快,或者顾客使用了产品之后可能会多开心,都无济于事,因为对方已经把电话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