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02章
一切痛苦之根源

“环顾四周者聪明,审视内心者智慧。”

——马绍那·德里瓦约(Matshona Dhliwayo),画家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思想而不是现实的世界。西德尼·班克斯曾说:“思想不是现实,但思想创造现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身对世界的感知中。你的感知可能与身边人截然不同。让我举个例子,年近而立的你正坐在咖啡馆里思考人生,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同龄人却各有奔头,这让你备感焦虑。但你旁边的顾客却在一边品味现煮的咖啡,一边兴致盎然地观察行人。你们明明置身同一家咖啡馆,闻着同一种香气,同样被陌生人围绕,但彼此眼中的世界却大相径庭。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曾遭遇相同的变故,置身相同的境地,但对世界的体验却截然相反。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个世界充斥着思想而不是现实。在路上随机采访一百个人,询问他们对金钱的看法,你猜会得到多少种答案?一百个人有一百种金钱观!

“钱”是一种跨文化的普遍概念,但每个人对其含义却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它意味着时间、自由和机会,能赋予人安全感,令人内心平静;也有人觉得它等同于邪恶、贪婪,是罪恶之源。究竟孰是孰非,我们暂不做讨论(事实上,其答案没有正误之分,而且这不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再比如:如果你随机询问一百个人对自己领导的看法,你会得到多少种答案?

即便谈论的对象是唯一的,但抱持的观点却五花八门,因为大部分人都在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衡量这个世界。我们赋予一件事的意义(或观点)最终决定了我们对它的感受。我们对人生的认知都是经这些意义和观点过滤后的产物——因此,我们并不活在现实里,而是活在对现实的感知里。 现实是指事物发展的自然状态,不受任何意义、观点和阐释的约束

我们对一件事产生看法,赋予它意义,进而形成对现实的感知。对生命的体验也在这个自内而外的过程中生成。

影响我们对一件事产生积极或消极看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解读与诠释。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心态积极的第三世界公民反比发达国家公民更感幸福,而心态消极的发达国家公民也能比第三世界公民更觉不幸。

我们的感受并不取决于外部事物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想法。因此,我们的感受是建立在想法上的

让我们做个设想:你很烦目前的工作,不堪重负,焦虑沮丧。每次一走进办公楼就开始头疼,一想到工作就心头冒火。即使与家人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恼人的工作仍在时刻挑动你的情绪。大家都很开心,只有你不高兴。

此时此刻,你与家人正在经历同一件事,但所创造的生命体验截然不同。即使你此刻并没在工作,但你对工作的想法已经促生了对现实完全不同的感知。

如果外部事物真的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受,那每次你和家人一起在客厅看娱乐节目时,你都应该心情大好。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或许你会反驳:但让我心烦意乱的正是一件外部事物——我的工作啊。那你听好我的问题:是不是每个人对工作都抱有与你一样的感受?

两个人做着同样的工作,但对工作的感受可能有着天壤之别。甲认为这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完美工作,乙却觉得这工作就是人间炼狱。双方唯一的差异发生在如何看待这份工作,这份差异又进而决定了两人对工作的感受。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假设:你恨工作。还记得那种你一想到工作,压力、焦虑和沮丧便席卷而来的感觉吗?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回答如下问题:

如果你不再有“我恨工作”的想法,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用1分钟时间,让念头自然而然地浮现于脑海,先不要想别的。

不要过度思考,让答案自然地显现,然后你会发现,如果你不再有上述想法,你将由衷感到身心愉悦、平和、自由、轻松。

如果我们能抛开对某个事物的成见,对它的体验便会发生彻头彻尾的改变。所以我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思想而不是现实的世界,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源于我们自身的想法,这是一个自内而外的过程。弄懂这一点,你便窥到了人类一切痛苦心理的根源。

一念起,痛苦生

先别急着把这本书扔进垃圾桶或干脆一把火烧掉。我并不是指痛苦源自人的臆想,是虚妄之物。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无疑是真实的。人之所感源于人之所思,感受并没有骗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果我们始终无法认识到现实是如何被创造的,我们的想法就会变成必然的现实,坚不可摧。一旦我们意识到感受源于想法,便可以通过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来改变自身感受。若要改变人生体验,首先要明白,体验由想法促生。如果我们认同这一点,就会明白,一念之间,人生便会有另一番体验,生活便会焕然一新——而这“一念”,正是摒除念头。

简而言之,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下面这个故事叫《小和尚与空舟》,就是用佛教故事来阐释“一念起,痛苦生”。

古时有个小和尚在一座小庙修行。小庙隐于深林中,旁边有一小湖。庙里除了几个管事的老和尚外,都是修行尚浅的小和尚。他们每天要做许多事,但最重要的是打坐。闭目静坐,一坐就是数个时辰,日日如此。

每次打坐结束,小和尚都要向师父讲述心得。但这个小和尚总是被各种事物扰乱心神,难以入定,这令他很生气。在他抱怨自己的修行毫无进展后,老和尚别有深意地问他:“你可知是什么让你生气?”小和尚吐槽道:“每当我开始闭目打坐,就有人走来走去,让我心绪紊乱。我生气,因为他们明知道我在打坐,却总来打扰我。他们怎么就不能为别人着想?当我重新闭上眼,刚要入定,又有小猫小狗蹭我,分散我的注意力。风吹树叶,哗哗作响,也让我心烦意乱。还有那鸟儿叽叽喳喳。总之这地方干扰太多,让我静不下心。”

老和尚对他说:“我看你每受一次干扰,怒气就更盛几分。这与打坐的初衷背道而驰。你不如另寻他法,别让这些人和事物扰乱你的心绪。”两人一番商量,决定让小和尚去庙外找个清净的地方专心打坐。小和尚左思右想,选中了湖边一处角落。他拿着蒲团在湖边坐下,开始打坐。没过多久,便飞来一群鸟儿,纷纷落在离小和尚不远的湖面。小和尚听到声音,忍不住睁眼一探究竟。

尽管湖边比庙里少了许多声响,但小和尚总难免被一些事物分心,他又开始心神浮躁。虽然湖边也没让他心神宁静,但他还是常去那里。一天,小和尚看到有条船靠在水边。他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船划到湖心,在那里打坐?人在湖心,还有什么事能干扰我!”于是,他把船划至湖心,开始打坐。

果然,他在湖心没有受到任何干扰,专心打坐了一整天,晚上才回到庙里。第二天,他又划船前往湖心。小和尚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安心打坐的地方。这两天他都没有生气,心神非常平静。

到了第三天,小和尚像往常一样划船至湖心,开始打坐。他刚闭上眼没多久,就听到水波荡漾的声音,船也随之摇晃。他又开始烦躁,人在湖心,怎么还会有东西来打扰他?

他睁开眼,看到一条船正径直向他漂来。他大喊道:“快把船划开,你要撞到我了!”那条船却毫无反应,越漂越近。小和尚又喊了一遍,依然没人理会。两条船就这样撞在一起。他生气地叫嚷着:“你是谁,偌大一个湖,为什么偏偏要撞我的船?”仍然没人回应。小和尚的怒气更盛了。

他站起来向那条船里张望,惊讶地发现船里空无一人。

那条船大概是被风吹动,顺水漂来,才偶然间撞到小和尚的船。小和尚冷静下来。那只是一叶空舟,他没必要生任何人的气。

此时,小和尚忽然想起师父的问题:“你可知是什么让你生气?”他沉思道:“惹我生气的,不是某人、某事、某物。空舟无咎,怨由心生。我之前怪怨的人、事、物,就好比这叶空舟。若我不对它们生气,它们便无法激怒我。”

小和尚划着船返回岸边。他回到庙里,坐到其他和尚身边。庙里的响动如常,但小和尚只当它们是那叶空舟,继续专心打坐。老和尚看出他的变化,欣慰地说:“你现在已经想明白是什么让你生气,不再受其困扰了。” UFCEInod1fJFP8iHtm6A73H8Qn/z1aGuDMVcnAlzn/YsAE92vU/nPf3nljXmxh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