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开学子

1913年2月,周恩来的伯父周贻庚到天津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获得了与一直住在天津的伯母团聚的机会,心情十分舒畅。伯父与堂伯父反复商量,觉得周家晚辈中其他孩子的发展希望不大,只有周恩来可以造就。他把父辈的爱和希望全部倾注在周恩来身上,带着年方十五岁的周恩来来到天津。

天津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海河贯横市区,沿河圈起了一块块外国租界,头缠长巾的印度宪兵和科西嘉宪兵在租界内站岗巡逻。租界之外,沿街乞讨的穷苦人随处可见,河里还不时顺流飘来一具具尸体。富人在这里营造天堂,穷人在这里苦守地狱。年小而家贫的周恩来越来越感到世道的不公。

来天津前,周恩来曾在沈阳报考过清华学堂。那是清政府于1911年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正式成立国立清华大学),在海外都很有名气,对学生的英语要求特别高。周恩来没有能够通过该校的英语考试。到天津后,他想暑假后报考南开学校,考试科目有英文、国文、算术三门,所以,在天津英算补习学校补习了三个月的英文,进步不小。

1913年8月16日,南开学校北楼下的一个大教室里十分安静。周恩来和许多应试者在这里参加了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是周恩来的强项,他文思泉涌,一挥而就,而且字迹美观,卷面整洁。数学考试时,他演算迅速,很少出错。英文考试成绩稍差一些,但因补习过三个月,也还不错。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进入南开学校乙三班(后来改为丁二班)学习。

南开学校位于天津南开区南开四马路。校舍的建筑风格师法英国,而校内的教育制度则仿袭美国。学校是由严修(字范孙)、张伯苓两位爱国之士于1904年创办的,学制四年。严修是清朝的翰林(官名),任校董;张伯苓则是受过美国教育的中国基督教徒,任校长。建校之后,教育经费来自美国的教会,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是从英国请来的。南开学校的学术空气比较浓厚,教育作风也很民主,在当时是一所不错的学校。

在天津上中学的周恩来仍是一个穷学生,甚至比在沈阳时更显得贫穷了。学杂费比小学要贵:每年学费三十六元,宿费二十四元;每月饭费要四五元。他伯父在天津任职一年后又返回沈阳(伯母仍在天津),还是做小职员的工作,收入微薄,并不是每个月都能有钱给家里的。伯父返回沈阳后,周恩来跟随伯母生活,一些必须的费用经常无法接济。

这时候,心地善良、耿直勤劳的伯母,就靠编织线袋、自行车把套、墨盒套之类的日常什物挣些零用钱,尽量保证周恩来安心上学。周恩来自己也设法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给学校刻蜡版、抄讲义,挣点微薄的收入补贴膳宿费。老师们对他很关心,经常找一些活儿给他做。因为穷,他没有钱包饭,只能零买,或者与一位名叫冯柳猗的同学一起,拿几个铜板到校门外不远处的一个豆腐房买最便宜的豆腐充饥。星期日从伯母家返校,便带一小瓶酱当菜吃。

那时的学校一般都有校服。南开学校的校服是浅蓝色或灰色的长袍,里面配长裤。一般的学生在校穿校服,回家就可以穿自己的衣服。周恩来没有那么多衣服。他夏天穿一件白大褂,冬天穿一件单薄的青棉袍,外罩只有那一件蓝长衫校服。他从小就爱整洁,衣服不管多破多旧,都要缝补整齐,洗得干干净净。每到星期天,他都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好,夜里烘干,星期一又穿上它去上学。时间一长,那件长衫校服都发白了。

那时,有的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学。但周恩来想方设法节衣缩食,克服困难,维持学业。正像南开学校当年的一份资料《第十次毕业同学录》中所写的那样:“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于万苦千艰之中,多才多艺,造就斯绩。”

穷人家的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往往学习十分用功。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之初,就规定自己要做到五个“不虚度”,即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他平时学习极为刻苦,常常读书至深夜。

刚进校时,他的英文水平不高。入校后,他加紧学习,每天早晨起床后,以及中午和下午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英文上。进入第二学年,他的英文成绩就很不错了,甚至能阅读一些英文原著。《南开中学毕业同学录》中的《周恩来小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初至英文非佳,嗣后发奋攻读,始同趋进步。”

学校开设的课程,规定的教材,远不能满足周恩来。他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于是,一方面到图书馆借读,一方面尽量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来买书。

有一次,他在书店看到一部用连史纸(江西出产的一种以竹子为原料的手工纸,纸质细密洁白)精印的《史记》,就毫不犹豫地掏出伙食费买下来,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史记》是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历史巨著,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书,周恩来不但自己读,晚上就寝后,还把其中生动感人的故事讲给同寝室的同学听,让别人也一同分享读书之乐。

在南开求学期间,周恩来精读与涉猎了不少中外思想家的书籍。如中国古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王夫之(著有《船山遗书》)、近代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谭嗣同(著有《仁学》)等人的著作,欧洲18、19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著有《民约论》)、孟德斯鸠(著有《法意》)、赫胥黎(著有《天演伦》)、亚丹·斯密(著有《原富》)、斯宾塞(著有《群学肄言》)等人的著作,他无不精读,对当时宣传革命思想,介绍国内外大事的著名报刊《民主报》、《民权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甲寅》、《大同报》等亦细心浏览,为自己打下了十分扎实、受益终身的文化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劳刻苦的学习,使周恩来得到了丰厚的报偿,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第一学年,由于品学兼优,经教师推荐,周恩来获得了全校唯一的免费名额和班上首位奖学金,成为免费生。

1915年3月,全校八百多名学生举行作文会考,周恩来的作文被评为全校成人会考第一名。他还获得了全校数学比赛个人第一名。

1916年4月8日,周恩来又获全校笔算速赛第一名。5月6日,全校组织不分年级的作文会考,每班推选出五名作文优秀的学生参加,考试卷子一律密封,由教师集体评阅。试题有两道,由应考者择一回答:一道是,诚能动物论;另一道是,日相大偎伯谓此次欧战为新文明之产痛,证诸已往历史是否如斯,试申言之。周恩来参加会考,选择了第一道题。他纵论古今,横议宇内,文思勃发,一骋才情。各位国文老师对周恩来的文章大加奖饰。评选结果,周恩来名列第一,校董严修将有自己亲书的“含英咀华”四个大字的奖状奖给周恩来。后来这张奖状一直挂在教室东墙正中,全班同学都感到光荣。

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他的毕业总平均分数为89?郾72分,是同学中最优秀的。6月26日的毕业典礼上,他荣获“国文最佳奖”金质奖章一枚,并代表毕业同学在会上致答词。

周恩来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十分好。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同学因为自己的成绩好,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人,慢慢地,他的朋友越来越少。正如冰心的一首诗《春水》中写的那样:“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周恩来成绩好,可他不是这样的人。他非常谦虚,从不骄傲。南开学校规定,每门课程每月考试一次,期末进行大考,学业跟不上的要留级或者淘汰。周恩来便经常牺牲课余时间帮助学业跟不上的同学补课。毕业那年,同学们大都埋头学业,争取毕业时考出好成绩周恩来当时身兼各种社团的8个职务,仍一如既往,助人为乐。

他曾以《射阳忆旧》为题撰写小说,尽情赞美家乡一个忠诚正值的仆人,并表示自己愿“做天下之公仆”,为四万万中国人民服务。他在另一篇《论名誉》的作文卷子中也写道:一个人应该珍惜自己的名誉,把它看作“人生第二生命”。

周恩来十分看重同学之间纯朴的友谊。刚进校时,大家不认识,宿舍是老师分配的。但从第二学年起,他就和志同道合的常策欧、张鸿诰等三位同学自愿组合,住进新建的西斋35号室。学校对作息时间以及卫生等事项作了严格规定,他们都模范遵守,在各寝室开展的整洁评比活动中,得过“整齐洁净”的嘉奖。到第四学年开始时,周恩来对室友提议:我们一块儿住了两年,交谊很深,但这样下去,我们和别人接触太少;因此,我们应该分开同其他同学住在一起,这样可以团结更多的同学。大家觉得这主意不错。所以,最后一学年,周恩来和蔡凤等同学住在了一起。

1916年,好友张瑞峰毕业,准备赴日本留学。周恩来作诗《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相送,表达了很深的同学之谊。其中写道:

群鸦恋晚树,

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游旧,

临歧意怅然。

周恩来与老师的关系也极融洽。每隔一些日子,他总要在休息日到校长张伯苓家去长谈。张伯苓很喜欢他,总留他吃饭,并对家人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恩来的作文很好,国文老师都对他印象不错。其中有一位叫张皞如的国文老师,还被周恩来吸收为敬业乐群会所属的诗团的成员。张老师对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政局深感忧虑,写了一首题目为《伤时事》的诗。周恩来以张老师诗作的原词和诗一首——《次皞如夫子〈伤时事〉》,与老师共忧国事。

周恩来过人的才识,正直重义的人品,一直为校董严修所注目。他不知手把手地教过多少学生,只有周恩来最不一般。文人遇到得意门生,常常喜欢安排婚娶,永留在侧。因为这些人虽功成名就,但当年也曾苦苦攻读,对读书习文的晚辈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所以严修不但曾将亲书“含英咀华”四字的奖状奖给周恩来,而且当周恩来临毕业时,他又托人提亲,想招这位英俊弟子为婿。

对于严家的提亲,周恩来心情很矛盾。既由衷感谢校董对自己格外的看重,又不能轻易答应这门亲事。他是一个志向远大的青年,决意翱翔在更为广阔的天空。

一天,他与曾同室两年的学友张鸿诰散步,谈论理想,谈论未来,也谈起了这桩事。两人反复权衡,末了,周恩来说:“我是个穷学生,假如和严家结了亲,我的前途一定会受严家的支配。”

后来,他终于把这桩婚事给推辞了。

对于周恩来彬彬有礼的婉拒,严修有些失望。但失望之余,反而更加佩服起这位淮安籍的学生来。不贪图现成的财富和安逸,靠自己的努力选择未来,正是一个有志青年应持的人生态度。

不久后,周恩来赴日留学,几年后,又去欧洲勤工俭学,严修均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pLCteb5y80qTz1ctESkwkd74zAfeNbmcCbzzd4M6/jrsLteZGecDZBvXSnRJ5u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