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位母亲

在我国江苏省的北部地区,缓缓东流的淮河与纵横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有一片水草丰茂的平原。平原上,静卧着一座悠悠古城——淮安。

淮安,清朝时叫淮安府山阴县,1914年改为淮安县。县城西北部偏僻而杂乱的巷道中,有一条名叫驸马巷的小巷。小巷中段,生出一条与它成“丁”字形的局巷。“丁”字的连接处,是一所由两个院落连成的三进宅院,宅院共有十八间房子。

1898年3月5日这一天,东宅院的一间小屋里异常地忙碌。在一位产妇痛苦不断的喊叫声中,一个男婴出生了。

这个男婴便是周恩来。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字攀龙,这时已不在人世。周攀龙原是浙江绍兴人。绍兴以产黄酒和师爷著称(师爷指旧时官府中从事幕僚、秘书等职业的人),他从绍兴携家到淮安当师爷,晚年捞到了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一直拒不交印,等到他正式走马上任时,已经病体难支,不久就去世了。

周家本是名门旺族,从此便日趋衰落。周攀龙撒手尘寰时,未给四个儿子(依次是贻庚、贻能、贻奎、贻淦)留下什么田产,只有上面提到的那所大宅院。

周恩来降临人世时,他的生父周贻能还很年轻,二十四岁左右。周贻能为人忠厚老实长期在外省做小职员,薪水不多,经常失业,因此全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他得知自己得了个儿子,十分难得地笑了。有了儿子,生活也就多了一份希望。

在周恩来出生时,传来了不幸的消息:他的外祖父在淮阴病危。

周贻能得悉此事,考虑再三,没有把它告诉妻子万冬儿——也就是周恩来的生母。万家是淮安西北面的另一个县治淮阴(清朝时叫淮安府清河县,1913年改为淮阴县)的大户,门庭鼎盛,家境丰裕。主人万青选曾任淮阴县知事,有十八个子女,平时最疼爱的就是冬儿。冬儿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善理家财。周贻能1897年娶她为妻,两口子恩恩爱爱。眼下冬儿刚生小孩子,身体极为虚弱,怎能让她承受这份刺激呢?

周恩来出生后的第二天,万青选病情加重,不省人事。守候在他身边的家人告诉说冬儿刚生下一个男孩,老人吃力地睁开了眼睛。他会算命,问过生辰八字后,很高兴地慢慢说:“这孩子有出息!叫冬儿好好抚养他!”

就在这一天,老人离开了人世。

周恩来成了父母的宝贝,他们给他取的幼名是“大鸾”。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

幼小的周恩来在温暖的襁褓中一天天长大。

1899年年初,周家又发生了一桩不幸的事: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一病不起。

贻淦那时才二十一岁,新婚不到一年,没有子女。按封建习俗来讲,不孝有三,无后最大。贻淦此时最难过的事情,也许不是置他于死地的肺结核病的折磨,而是膝下无子。新婚的妻子陈氏还未来得及品味小家庭生活的快乐,就不得不四处求医。她太痛苦了,如果丈夫很快死去,她就会成为没有子嗣的寡妇,成为被人们最看不起的女人。

周恩来是周家长孙,也是周家当时唯一的孙子。周恩来的父母深明“人伦大义”,为使四弟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心有所慰,也使弟媳将来的生活有所依托,决定把自己不满周岁的头生儿子抱给他们“冲喜”。两个月后,贻淦辞世。

陈氏成了周恩来的养母。这一年周恩来的大弟恩溥也出生了。

陈氏那年二十二岁。她娘家在苏北宝应县,父亲陈源是清朝的秀才,兼通医道,她可以说是出生于“书香门第”了。她自幼喜欢书画,熟读古文、唐诗、宋词,很有才学,而且性格温和,待人诚恳,心地善良。她对周恩来的成长影响很大且十分有益。

陈氏寡居后,养子周恩来成了她唯一的希望与寄托。她从不外出,谨守妇道,把母性最炽热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幼年的周恩来。她还为周恩来请了一位很好的乳母——蒋江氏(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出家从夫姓,蒋江氏原本姓江,蒋是夫姓),共同精心培养这位被外祖父认定“有出息”的孩子。

周恩来于是有了三位母亲:生母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他从三位母亲那里学到了三类不同的学识。

养母是他的文化启蒙教师。

从四岁起,周恩来就每天跟陈氏读书、写字。五岁以后,又跟陈氏学儿歌和简单的唐诗宋词。那时虽说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含义,但已经能够背诵了。

有一次,弟弟恩溥玩刀子,差点伤了周恩来的眼睛,这使陈氏十分后怕。她必须按自己的方式将养子抚养成人,可不能有意外呀!从这以后,她干脆把周恩来整天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教他黎明时刻就起来读书识字,等他感到厌倦时,就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和太平天国、义和团的传说,讲得最多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的故事。

周恩来在陈氏的膝下度过了童年。在陈氏去世前,母子俩几乎一天也没有分开过。这段时间,正是周恩来人生的初始阶段,养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教养的提高影响极大。他对养母的亲情甚至超过生母,叫陈氏为“娘”,而称生母为“干妈”。养母死后,他专门写过一篇《念娘文》。他后来满怀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这里说的“母亲”、“嗣母”,都是指养母陈氏。

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到了农事。

比起养母来,乳母蒋江氏即蒋妈妈是个“粗人”,但她讲的话周恩来十分喜欢听。她将周围的农事一一告诉周恩来,让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比如:从播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子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

蒋妈妈讲的话,周恩来不但认真地听,有时还学着做。就说种瓜吧,他曾在花坛里埋了一粒瓜子,天天浇水。过了好些天了,还未长出苗来,他便去问蒋妈妈为何不出苗。蒋妈妈笑了一笑说:“傻孩子,现在是冬天,要春天种才行呀。”第二年春天来临时,蒋妈妈带他在原地种了几粒南瓜籽,果然出苗了,后来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极子,觉得蒋妈妈真有本事,好像掌握了世界上所有的秘密。

周恩来对蒋妈妈的感情也是十分深的。童年时,他常到大运河边蒋妈妈家玩。后来在一个姓龚的人家读书时,一天傍晚,风雨交加,蒋妈妈打着伞去接他,要背他走。他却扶着她说:“妈妈,我搀着你走,路滑!”再后来,他去天津读书,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跑去看望他。周恩来高兴极了,陪她四处走走看看;在她要回家时,还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餐,保重身体。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这里说的“妈妈”,就是乳母蒋江氏。

周恩来在生母那里学会了处世。

生母万氏虽然把周恩来过继给了养母陈氏,但母子之情实在是人世间最原始也是最圣洁的情感,是任何力量都分不开割不断的。加上本来就住在一所大宅院里,生母依然和他保持着极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周恩来的养母承担了个人的不幸(丧夫)的话,他的生母则不仅承担了个人的不幸(丧父),还承担了整个家庭的不幸。当时的周家一无田产,二无积蓄,周恩来的父辈虽有兄弟四人,但伯父、生父远离家乡在外谋生,除了自己的开销,简直没有力量再资助家里;三叔从小就瘫痪在床,不能劳动;养父又病死了。这个家庭只得靠生母支撑着。周家虽穷,也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往,求人托事,这些都要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从小就跟外祖父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场面,只有她有能力担此重任。生母处理这些应酬事项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周恩来很敬佩生母的办事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他自己也知道了不少事情。

但是,他不喜欢生母讲排场,要面子,有时不禁问:“干妈,为什么穷成这样,还死要面子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生母这样做也是情非自愿,实出无奈。

在生活困难的景况下,生父和生母经常去外祖父家。

1904年,周恩来家双喜临门,一是二弟恩寿出生,二是他生父买彩票中了彩。

原来,周恩来的生父出于好奇,和十八舅万立甦合伙买了一张彩票,结果中了头彩,合得一万元,各分五千元。

这意外的五千元收入,如久旱的甘露,能够应付很长一段日子了,周家喜不胜喜。但他们要面对的却是另一种情况。昔日的债主们像蝗虫一样地拥来要债,亲友们也一拨儿一拨儿借钱讨喜。周恩来的生母不得不考虑重新安排往后的生活。如果继续留在淮安,这五千元很快就会填进无底洞里。于是,她决定带着全家,包括周恩来的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一同到娘家去住。陈氏考虑到淮阴还有她本家亲属和祖辈留下来的旧房屋,也就欣然同意了。

周恩来那年已经六岁,开始在万氏家塾念书。外祖父家中藏书很多,周恩来阅读了不少优秀的中国神话故事和古典小说。他特别爱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和根据《史记》故事编写的《列国演义》。

周恩来的生母管理家务精明能干,待人接物礼节周全,处理矛盾谙熟练达,这是对周恩来性格成长很好的熏陶。周恩来后来回忆起这一幕幕往事时说:“我的生母慈祥、温柔,但文化不高,因为万家认为女人家不应该受教育。可是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善良和宽容大度的品德。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三位母亲,给了童年的周恩来三种不同的养分。他后来文思泉涌,文采飞扬,这中间有养母的影响;他后来不搞特殊,紧紧和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中间有乳母的功劳他后来成为舌战群儒的外交家,日理万机的共和国总理,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中间有生母的熏陶。和三位母亲共同生活的经历,成了周恩来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历史的大事年表里,1907年似乎没有什么可记,是一个比较平静的年份。然而,在周恩来的人生经历中,这一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悲哀。

这年春天,他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家里拿不出钱来治病。万氏在贫穷、愁苦与劳累的煎熬下,病情日益加重,在外谋生的父亲甚至还来不及回来看她一面,她就离开了人世。这年,她才三十岁。

周恩来的养母陈氏此时也有病在身。她抚摸着爱子,眼里流着泪,凄婉地说:“大鸾,我也活不长了!”

陈氏这时身患痨病。为了从悲哀中摆脱出来,也为了给自己治病,这年夏天,她带着周恩来去宝应县堂兄家暂住。堂兄的大儿子懂点医术,但对陈氏的病无能为力。

1908年7月,陈氏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陈氏身边没有娘家的至亲,周恩来是他唯一的亲人。这时周恩来才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孩子,亦不得不像成年人一样担起料理陈氏后事的重任。1908年秋冬之交,他扶着养母陈氏的灵柩,乘船返回淮安驸马巷老家,借债将养母和养父合葬在一起。

两年内竟失去了两位母亲,这怎能不令年少的周恩来揪心撕肺,肚胆欲裂!

落霞满天时,周恩来常常静立在淮河岸边。缓缓东流的淮河水啊,写不尽少年周恩来对母亲无限的思念。

养母死后,周恩来家里债台高筑。父亲经人介绍,到很远的湖北去做事。这样,应付债主,带养弟弟的事,就落到了周恩来的身上。他尝尽了世态炎凉,体味到了人生百味。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了一幕幕难忘而可怕的记忆。

1945年的一天,周恩来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H5dgkra4+9LOLko27kFvdrOnuTUWk8igixxGSsoQinq4oyo3hIkP6fnO+RoyxE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