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求仁得仁

徐文兵 中医师,厚朴中医学堂堂主

1.繁体字

得益于家教,我母亲是中医,父亲是文人,家里藏书也比较多。从小别人批判《三字经》的时候,母亲让我背《三字经》,逆潮流而动,现在看来很佩服老太太当年对我的这种教育。

父亲藏书很多,我从小就喜欢看,很多藏书是繁体字,逼着我连蒙带猜地认。母亲是中医,在那个年代碰到一些好书不容易,当时也没有复印机,有很多中医的经典她需要抄,也让我抄。我那会儿七八岁,抄的那些中医书都是繁体字。还记得母亲让我抄《黄帝内经》,我给抄成了《黄帝肉经》。所以到上小学的时候,我已经能读很多繁体字的书了。

后来,高三填志愿时,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是我从小学一年级就知道我要当中医。我的志向很坚定,很大程度上是受家教的影响。

2.无形的

我这辈子不大喜欢有形的物件。有形的东西确实能看得见摸得着,但我对有形、有质的物质背后的东西更感兴趣,偏于无形。偏于无形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需要你闭上眼睛去思考的东西。

我说再过几年,大家离开GPS都不会开车了。如果车上没有GPS,没有高德地图导航,居然能把车开回家,就觉得这人好像有特异功能,其实它就是无形的本能。

这就涉及汉字了,有这么一个观念:汉字是在“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这种本能消失以后出现的,就是说,有些东西是“拈花微笑”的,是圣人“行不言之教”的,是我不用说就明白的,但是这个功能退化以后,那只能是立足于文字了。

借助文字以后,这种内在的含义就已经失真了很多。

而我们经历的是汉学或者汉字,包括文言文被消灭的一个时代。20世纪50年代初推广了第一次汉字简化,接着又推广第二次,70年代又推广第三次。

第三次我的印象很深,举例说,“家”字被简化成一个“宝盖头”底下一个人。第三批简化汉字后来被废止了,但基本上所谓的繁体字或者正体字就完全被简化字取代了。

3.臟

说繁体字,会有人觉得你是想显得有学问吧,真不是这样,因为我是要给人看病的,字的意思不准确就要出问题。

我之所以对汉字感兴趣,是因为在研究汉字以后,发现古代的人已经把很多事整明白了,而且把这字造出来了,就放在那儿。比如很简单的一个字,我们现在说的五脏六腑的“脏”字,也是肮脏的脏。不觉得很可笑吗?你的五脏居然是脏的。

而五脏六腑的“脏”的繁体是“臟”,一个代表肉的月字边加一个蕴藏的“藏”。肮脏的“脏”的繁体是“髒”,是骨头边加一个埋葬的“葬”。字本身已经把意思说得很清楚了,但经汉字简化,这俩字变成一个字。

4.咳嗽

真正让我对汉字产生兴趣并开始下功夫去研究,是我在国外给外国学生讲中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我不识字。

什么叫不识字呢?就是说,我虽然认得这个字,但想要真正把它翻译成英文时,又觉得它不对,非常不准确。

举个例子,咳嗽,翻译成英文是cough。但是把“咳”翻译成cough,还是把“嗽”翻译成cough?

这是完全不同的,我发现翻译成英文的困惑来自我在中文上的困惑。

回去就查字典,查资料。大多数公认的说法是,有痰没声,叫嗽,有声没痰,叫咳。我后来一想也不对,既然说有声没痰,那为什么有“干咳”?

我去问老师,老师也不知道,老师问老师的老师,也不知道。所以我就发现,基本上就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我们的文化就慢慢断掉了。

最后我就自个儿去找资料,把这个问题研究出来了。其实,咳是从气管、肺里边往外排痰,而吃饱了撑的,从胃和食道里边也往外出痰的,叫嗽。

老话说“饱吹饿唱”,如果唱歌或者唱京戏之前吃太多,这痰就会涌上来糊嗓子,影响发声,所以京剧老生上场之前都要痰嗽一声,清一下嗓子。

古代中医里还说了一句话,说脾胃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换句话说,如果治咳,要去治肺,如果治嗽的话,要去治脾胃,这样就把咳和嗽分开了。

5.疼痛

我现在的观点就是大家都认字不识字,一个“疼”、一个“痛”,大家认得吗?认得。但疼和痛有什么区别?

好多人说自己牙疼,我要问你牙疼还是牙痛?说自己心疼,我要问你心疼还是心痛?

因为汉字它有阴阳声,一声二声,我们叫阳声,三声四声,叫阴声。“疼”,往上走,所以我们说灼热、烧灼的感觉,尖锐的,开放的,是疼。“痛”,往下走,闷在里边,阴寒的,叫痛。如果一个病人对自己有很好的知觉,又能很准确地表达出来,就能跟医生好好交流病症了。

所以要识字。“认”和“识”也不一样,认字但不识字,就是认得怎么写这俩字,但是背后的含义不清楚。所以要先识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现在说台湾人保留了正体字,我们保留简体字。一些人说,台湾人太傻了,比如老师布置个作业,要写个“忧郁的乌龟”,忧郁的乌龟(憂郁的烏龜)的繁体字有很多很多笔画,我们的简化字,一下就写好了。

出于一个浅薄粗鄙的思想去改变,那是你的事,我不反对别人去写简化字,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华文明传承到现在,这种优秀的贵族式的保有的东西,是不应该让它断掉的。

6.富贵

现在中医之所以热起来,或者说是有点火,是因为中国人逐渐从贫到富,又由富慢慢往贵上走。“富”和“贵”不一样。

举个例子,春秋时候,宋襄公跟敌人打仗,敌人正过河,过到一半,他手下说,咱打他吧,半渡而击。

宋襄公说不,违反了他的做人原则。敌人过完河了,在河边上排兵布阵,手下说咱们打他吧?他说不,我就要堂堂正正,一定要他摆好阵,我才打。最后人家摆好,一打,他输了。底下人说,你为什么不听我劝?宋襄公说,这是我的做人原则,我输了,我也认了。

我认为宋襄公是个贵族,是讲究吃相的。就是说,如果不讲究吃相,我吃了我也不舒服,讲究吃相,但是我没吃着,我也认了。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你是择手段还是不择手段。历史的发展中,很多不择手段的人成功了。

但是我不能说因为择手段要被淘汰,我就不择了。两边不相劝,择手段的活着的目的就是不要被那些不择手段的干掉。其实讲究吃相的人顾及的是千秋万代,是长远,不讲究吃相的人就是当时得到这个就行了。

这种“贵”,是人类理性对本能的一种矫正

清代石涛的《渊明诗意册页》

7.教养

“贵”,是一种教养。

这里边说到两个字,一个“教”,一个“养”,它们一直被连在一起说,其实这两个字是反义词,一个是人为,一个是天性。

养是顺应其天性,春天要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这叫顺应,就是顺着自然。教是要违背天性的,是人为了适应族群生活而产生的。

族群会规定“人伦”,比如说在最原始的时候,兄妹是可以通婚的,现在则视作“乱伦”;信某个宗教,可以娶四个老婆,信另一个,只能娶一个,这都是人为,是人所在的族群规定的。

在这个世界上,几千年来,死人最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比如战争,这是人的天性。如果顺着天性,人类就会很快灭亡。有个简单的例子。大马哈鱼有个最大的特点叫洄游,逆流而上去产卵,之后就死在那儿,成为一个培养基,培养它的孩子。大马哈鱼为什么这么做?天性,就是老天规定它就这么做;还有螳螂交配完,雌螳螂会吃了雄螳螂,雄螳螂要知道有这么个结果,它还会那么干吗?

假如在洄游途中,突然有一条鱼说:我干吗呢,不行,我找另外一条小河待会儿去;螳螂里边也有一个雄螳螂突然说:我干吗呢,我不干了,或者我能不能找到一个办法,又不被它吃掉?这就是道家了。

道家的性质是“教”,所以有人把道家的“道”,写成偷盗的“盗”,就是偷天换日,观察自然的生灭规律以后,找到了一个让自己过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8.对自己真好

我们说教养这个事。养就是顺应天性,看见东西好吃就吃,看见美女就去搭讪。教这个字,左边是个孝,孝敬的孝,是教化下的一个典型观念。

那么孝是天性还是人伦?是天性,羊羔跪乳,乌有反哺,禽兽如此,人何以堪是吧?不对。

《黄帝内经》里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我们观察的得是大概率事件,绝大多数的动物都是弃老的。猴王老了,新猴王要上位,老猴王就很落魄、很孤独地找个地方死掉。这是天性。

中国人讲“孝”,是人伦,是要通过教育让你对老了没有用的人好。这种“人为”,是当这个社会或者群体强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可以这么做。

因为老天爷设定的程序是优先强壮的、有繁殖能力的,以及小孩。当极端状况发生的时候,当我们的财力和物力不足以支持整个群体的时候,舍谁?舍老。所以在有些落后地区,年纪大、没有能力的,给放筐里,哥俩抬着去山上,放在一个洞里,给点吃的,让他自生自灭。有部电影《楢山节考》讲的就是这种风俗。

中国人的教育是要把人伦的东西变成天理,就是不管你过得怎么样,哪怕牺牲你自己,牺牲你的孩子,也要对老人好,只要加了个老字,就占着理了。这个事发展到极端,就出现了很夸张的二十四孝,里边有两个故事很灭绝人性:一个因养不活老人而要埋自己的孩子,一个割自己的肉给爹妈吃。埋孩子的后面挖到一罐金子,才遏制住埋孩子的念头,这是多么小概率的事情啊,可能吗?

还有一件事,就是媳妇跟妈掉河里你救谁?这些东西不能回避,这个事不想清楚,将来碰到事不好解决。

先救自己,我不给别人添麻烦已经很厉害了 。如果说我没事儿,那我想救谁就救谁。而且救完以后,永远为我救了那个人而感到自豪,永远不要因为我没救那个人而感到自责。

道家就是让你自己对自己真好,在爱自己的基础上,再谈爱别人。我碰到的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日子弄得一塌糊涂,还整天要奉献自己,这都是这几千年培养出来的伪君子,但不自知。

9.高下不相慕

最后,要永远记住,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叫“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选择什么,那是你的事,求仁得仁。

比如认为汉字应该简化,注拼音,那是你的事;认为白话文和简体字摧残了中华文明,是我的事。你活你的,我活我的。如果你觉得这事这么下去好像有点不对,你想跟我学,那我教你。但我不会拉着别人说,你跟我学学中医,你跟我学学繁体字。

因为不同人的价值观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让谁说服谁,相当于让谁成为谁,不可能。我觉得有分别心是对的,高下之分也是,这在《黄帝内经》里叫“高下不相慕”。

你高,有你高的道理,出身、基因、社会教育等决定了你在哪儿。我是吃我这碗饭的,我就在那儿,但是咱俩没有说你高我就想把你拉下来,或者我见贤思齐,就要和你一样高才行。所以贵族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黄帝内经》 HJ/Qevz87aqyx0J9uiNFjnw/3gue/SyJILIrvePziL1U15lT98YKnttsSyF/8g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