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标国家“双高”建设标准,对标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调研企业急需的关键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以工作任务驱动,校企联合开发的智能汽车技术丛书中的一本。

本书介绍了智能汽车主要的车载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GPS卫星组合惯导的结构、原理、类型、安装标定和信号处理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案例。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智能汽车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汽车技术研发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汽车维修人员的参考用书及培训教材,同时适合用作广大对智能汽车感兴趣的各类人员的参考用书。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构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顶层设计规划,提出建设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和实现智能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制定了面向2035年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愿景与发展路径。

汽车行业科技变革趋势是向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与传统汽车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相比,智能网联汽车是机电信息一体化产品,需要汽车、交通设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4G/ 5G、地图与定位、数据平台)等多个产业跨界融合。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2021年《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预测报告》,2025年,汽车行业人才需求高达120万人,行业总体人才缺口达103万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的存量预计仅为7.2万人,而学校教育滞后于人才需求,人才净缺口最高为3.7万人,缺口比例高达三分之一。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和控制执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运载工具和移动信息处理平台,具有典型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同时,智能网联汽车具有区域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点,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通信、地图、数据平台等本国属性的支撑和安全管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使用标准规范。

本书主要介绍了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各类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惯性导航的结构、原理、特点、类型、标定、信号处理、应用等理论内容;同时针对上述各类车载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介绍了其认知、装配、联机调试、参数配置、多传感器的联合标定等实训内容要求。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针对每个传感器的理论与实训内容,录制了对应的范例视频。通过本书学习,读者既能掌握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所涉及的知识,又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本书特点:

1)工作任务驱动

本书对标国家双高建设,对标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调研企业急需的关键工作岗位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及学生的能力特点,打造校企产教深度融合课程体系。本书配有基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任务驱动的实训工单,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核心理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资源配套丰富

本书是“互联网+”新形态教材,除纸质教材,还嵌入了习题、视频等数字资源,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校企研产联合开发

本书由成都市技师学院、清研车联教育集团联合开发,并得到了重庆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苏州研究院、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联盟及一些企业的大力支持。

成都市技师学院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是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数控铣竞赛项目集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先后获得2020年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

清研车联教育集团是由清华大学苏州研究院投资的创新型科技教育企业。公司致力于成为汽车数字化人才综合解决方案,从汽车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入手,为国内院校汽车相关专业、为汽车企业提供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是校企深度融合的立交桥和放大器。

本书由成都市技师学院田梅担任主编、成都市技师学院王士星担任主审,重庆理工大学方川和成都市技师学院孙庆担任副主编。

这是一套共六册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系列丛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的教材,以及汽车技术研发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汽车维修企业的参考用书及培训教材,同时适合用作广大对智能汽车感兴趣的各类人员的参考用书。本书配有以项目驱动的任务工单,并配有相关的教学视频,可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学习。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企业工程师和成都市技师学院的教师参加了编写工作,他们是:况敬晶、吕星宇、龙永杰;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思为完成了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测试等工作;重庆理工大学学生罗思毅、高科、雷文冰、刘莉莉、陈广、潘黎、邹鹏程参与了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尚处发展阶段,且编者学识有限,书中有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给予指正。如读者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有其他意见或建议,恳请提出宝贵意见(电子邮箱:jsli0326@ cqut.edu.cn)。

编者
2021年12月 vmVndYc54SAjD2ZaTCpbiGM9H9+1ySB0kYfXuiP242CFpt2d1Z+dcz0y+t6FAP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