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图书“馆”变迁记

临江小楼

1930 年重庆大学图书馆正式成立,化学教授彭用仪先生担任首任图书馆馆长。1933年,学校迁入沙坪坝永久校址,第一座图书馆随之启用。

这座小楼位于临江路尽头,环山带水,风景极佳。小楼青瓦灰砖,朱门红柱,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十足,小楼内设中文书库、外文书库、阅览室等空间。如果说同处临江路上的一教是高调的政治中心,工学院是繁忙的教学中心,那么图书馆小楼则是含蓄的一方净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图书馆小楼名副其实。

小楼经历了九十余年岁月风采依旧,蜿蜒的嘉陵江水见证了它的多次变迁,如今小楼作为博雅学院,延续着其隽永的历史气息。

临江小楼是位于A区临江路的第一座图书馆,现为博雅学院所在地,是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的重要建筑,2019 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消失的“根号 2”

1947 年 1 月,教育部颁发《后方各省国立专科以上学校优待收复区及光复区籍教员暂行办法》,明文规定“后方各省国立专科以上学校之图书、仪器及各种教育设备,应尽力求充实”,据此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采购,原有的书库和阅览室空间日趋紧张,第二座图书馆应运而生。1948 年学校开始修建一座可藏书十万册、可容纳四百多名学生看书学习的图书馆,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修建新图书馆过程中,有了著名的“根号 2”的故事:该小楼原定修建四层或五层,计算过程中工程师不慎在梁柱结构的关键数据上误算了一个“根号 2”,因施工时已无法弥补而改建为两层建筑。于是图书馆“根号 2”的典故便成为校园里经久不衰的故事。这座小楼最终被拆除,仅留下了图片供后来人回忆。

第二座图书馆,已拆除,原址在现A区行政楼,与逸夫楼和东楼毗邻

东楼

1978 年原重庆大学图书馆正式启用历史上第三座独立的大楼,即如今的理工馆“东楼”。东楼由著名建筑师、重庆大学 1935 级土木系校友徐尚志设计,1974 年开始设计动工,经过长达四年的设计、施工、策划、搬迁,呈现给师生们一座崭新的知识宝库。

东楼分书库和阅览室两个相对独立、彼此连通的空间。靠民主湖一侧为书库,总计六层,根据标准分类法入藏各类书籍;另一侧为阅览室,总计四层,师生们多在此处借阅。

历经近四十载岁月洗礼的东楼,在 2014 年焕然一新,浓浓的文艺范儿惊艳了所有走进这里的人,“东楼”不再是“旧馆”,而是在无数的赞叹声中成为“网红图书馆”。但是沉稳的东楼没有迷失,而是继续安静地为所有读者服务,千帆皆过,唯我独立。

刚落成时的东楼图书馆,由四川省老一辈土木建筑界的知名专家、土木系 1935级校友徐尚志设计,该明信片为徐尚志教授亲手赠予重庆大学,现存于重庆大学校史馆

逸夫楼

1995 年逸夫楼面世,邵逸夫先生的又一份助学之心变成了重庆大学图书馆新楼。逸夫楼总计六层,二楼与东楼连通以供读者通行。自1991 年开始选址设计,经过三年筹备施工顺利启用。

逸夫楼楼群已成为一个综合区域,靠近思群广场一侧与东楼连通实现新旧馆舍一体化,靠近团结广场一侧,与行政楼、国际报告厅等连为一体,楼群整体风格一致、色彩相近、建筑高度基本接近,整个庞大的逸夫楼楼群和谐统一,成为校园内非常重要的标志和中心。

如今逸夫楼依然是校内单位聚集的中心,且逸夫楼和东楼在 2015年之后正式成为“文艺范儿”的典范代表,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未来它们会坚守着图书馆阵地,永远为师生们用心服务。

1995 年从研究生院楼俯拍逸夫楼楼群全景

2019 年逸夫楼大厅新貌

虎溪图书馆

2005 年虎溪校区迎来第一批学生,虎溪校区临时图书馆按计划开放。临时图书馆包括综合楼C楼二楼整层及综合楼A楼底楼一半区域,在长达五年时间内,简陋的馆舍却成为虎溪校区学生们最大的知识集散地。

在临时图书馆中认真阅读的 2005 级学子,也是虎溪校区的第一批学子

临时图书馆开馆之际,虎溪校区图书馆的建设纳入了正式议程,2006 年开始设计、2009 年完工,2010 年 6 月虎溪图书馆正式开馆。

作为虎溪校区第一高楼,虎溪图书馆优美的设计、庞大的建筑体、综合的功能区域、安静的环境瞬间吸引了师生的目光,成为虎溪校区不可替代的地方。图书馆坐落于云湖湖畔,大写“L”造型取自英文“Library”,寓意如“一本打开的红皮书、一把舒适的椅子、一架浪漫的钢琴”。设计者初衷是“用具创意性的方式来精心打造一个‘时尚人文’图书馆,使图书馆能够以文化的开放性、现代性、时尚性和亲和性成为学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交汇中心,成为师生乐于享受文化的自由空间”。

十年过去了,虎溪图书馆已成为虎溪校区举办文化、科研、会议、对外参观、展览等活动的首选之地,无论是建筑设计者还是图书馆人的期待,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实现。随着学校校区功能的调整与定位,虎溪图书馆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将越来越重要,作为图书馆馆员,我们责无旁贷。

2010 年落成的虎溪图书馆,成为虎溪校区的第一热门场所

遍地开花的“图书馆”

虎溪校区图书馆不仅坐落在湖畔,更散落在校区各个不经意的地方。

理学分馆,由虎溪校区管委会、理学部和图书馆共建,位于理学院负一楼,于 2015 年 11 月 20 日正式开馆。

松园书屋,又名“听松斋”,位于学生宿舍松园一栋一楼(近西一门),由重大校友捐赠建设,2016 年 11 月开馆试运行。

黄葛书屋,又名“蕉林斋”, 位于学生宿舍松园五栋一楼,2018年 6 月正式开馆。

竹园书屋,又名“拢翠斋”,位于学生宿舍竹园一栋一楼,与黄葛书屋同期开放。

兰园书屋,又名“蕙风斋”,位于学生宿舍兰园三栋一楼,2020年 11 月正式开馆。

理学分馆

松园书屋

黄葛书屋

竹园书屋

兰园书屋

建筑图书馆

1952 年重庆建筑大学(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简称“建院”)成立,在校舍极度紧张的状况下,临时图书馆仅由三间教室改建而来。1954 年学校将学生饭堂改建为图书馆,并在两年时间里建设书库,在随后长达26 年时间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都在这个局促的馆舍中坚持开展工作,为建院师生提供文献服务与保障。

这座图书馆并未留下多少影像,建筑学院欧阳桦老师用钢笔描绘出了它曾经的模样,笔尖流淌下,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半个世纪前建院图书馆的风貌。

1980 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新图书馆新馆落成并开放。类似四合院的格局分为书库、阅览室、办公区、仓库等多个空间,40 年间经历多次修缮、调整、装饰,时至今日这座图书馆依然为读者提供服务,在“建筑”主题下有序运转。

在B区第二综合楼上俯瞰建筑图书馆全貌

C区图书馆

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的成立时间可追溯至 1978 年,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学校政治部图书室、训练部资料室整合而成,1984 年正式成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也就是曾经的“建专图书馆”。馆舍于 1989 年 7 月完工,2000 年与原重庆大学图书馆、重庆建筑大学图书馆共同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图书馆”,“建专图书馆”正式更名为“C区图书馆”。

C区图书馆的功能调整过多次,先后为应用技术分馆、历史文献中心,在 2020 年搬迁前夕,已经收藏了我馆绝大部分的老旧文献。因医学部建设需要,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辛付出,2020 年 7 月,C区图书馆搬迁工作落幕,并于 7 月 13 日移交给医学部。不管是“建专图书馆”,还是“C区图书馆”,都成了一段历史,被永远铭记在图书馆的历史中。

C区图书馆,后为历史文献中心,2020 年正式移交给医学院

(图片稿件由办公室、理工馆、建筑馆、虎溪馆、特藏部提供,
文字稿件由特藏部综合整理) CA7UzeYvjfI+D16hHdfqDD2gCe1wY8gK5wtUcfufFxWIj6XcY286jnFiBccTQV9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