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提到黄连,肯定所有的人都会首先想到它的苦,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苦,才使其成为了一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中草药。
据传说,清朝光绪皇帝有一次突然患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只是感觉到胸腹热胀、呕吐不止。几天汤水未进,看着日渐消瘦的龙颜,满朝大臣的心里面都似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
正在这危难的时刻,一位姓龚的御医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师父曾提到一种治疗这种疾病的药草,只是其长在巴蜀地区的深山中,一时无法取到。但是天子的性命危在旦夕,即便是拼了自己这条老命也得保住皇上的性命,于是龚太医就自告奋勇前去采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身前往深山采药的龚御医果真找到了这种开绿色小花的草药。带回来之后立即给皇帝煎服,不几天,光绪皇帝的病状便明显减轻。在御医们的精心照料下,一段时间过后光绪帝终于痊愈了。
这种神奇的草药就是黄连。在今天四川大巴山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良药苦口数黄连,绿花御用医皇帝。清热解毒除沉疴(kē,音科),苦尽甘来百年方。”可是这样一种味道如此之苦的药草又为什么叫黄连呢?
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陶的大夫带领着自己的小女妹娃居住在四川地区,他雇佣了一名叫做黄连的男帮工来替自己种植药草。这一年夏天,陶大夫外出就诊,妹娃突然得了一种流行病卧床不起了,妹娃的母亲忙派人去请来当地的另一名医生诊治。谁知这医生竟然起了歪念头,结果妹娃喝了他开的药之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了。这时,帮工黄连突然想到自己前些日子咽喉痛吃对了一种野草,便想要给妹娃试试看有没有效果。不料,歪打正着,妹娃的病竟然被这一味不知名的野草治好了。陶大夫回来之后,问清缘由,又亲自查看了妹娃吃下去的野草。原来这野草有清热止泻的功效,妹娃正好患的是肠胃湿热的疾病,这才从鬼门关拉回来一条性命。为了感激帮工黄连,陶大夫就把这种新的药草命名为“黄连”。
良药苦口利于病,用在这小小的黄连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不过黄连虽然很苦,它却是一味治疗眼疾和痢疾的良药。医学典籍中,对于它清热祛毒的功效都有记载。在现代的临床医学中,黄连的用途也是十分广泛,早就已经被应用于肠胃湿热所引起的腹泻、痢疾、呕吐,由热病导致的热盛火炽、烦躁等,以及痈肿毒疮、耳目肿痛等症状。
说白了,黄连的主要功效就是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抑制病菌。但是凡是败火的草药,基本都属于大苦大寒,过量服用或者长久服都容易伤脾胃,所以若是得了湿热之症,服用黄连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黄连是苦的,我想这一点是不用多说的。如果你感觉实在难以下咽,那就不妨加入一点蜂蜜或者冰糖。这几种物质之间一般不会产生冲突。不过正所谓有苦才有甜,正是因为品尝了黄连水的苦,才知道生病之后的苦,才会回忆身体健康时的甜。只有这样才能敦促自己更加去关注养生保健的问题,为以后的好身体打下基础。
有一次,太后老佛爷患病,但是老佛爷却不愿意外人看到自己面容憔悴的模样,一位陈姓的御医自告奋勇,单凭一条丝线隔着帷帐给太后诊脉。后来,慈禧喝了陈御医开的药,身上的病很快就好了。其实,陈御医在给太后诊脉之前,用重金贿赂了她身边的侍女,把老佛爷的情况早已经打探清楚,这才有了后来悬丝诊脉的传说。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其事,但不过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如果大夫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对方详细的病情,哪怕他有再高明的医术,光靠悬丝诊脉,也是看不好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