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汉族婚俗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古代被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主要聚居于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在边疆地区则多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另有数千万人口散居世界各地。汉族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据2000年的统计,全国11.59亿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据2005年的统计,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中国全部人口的90.56%。

汉族人使用的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一共包括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在我国历史上,婚姻最早称为“昏因”。因为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而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汉族的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20世纪初期时,汉族社会里还有一些特殊的婚姻形式,如童养媳、招女婿等。解放后,尤其是新婚姻法颁布后基本绝迹。古代的婚姻礼仪,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要完成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概略而言,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现在的汉族传统婚姻,一般来说都要经过提亲、订婚、迎娶出嫁、闹房、回门等步骤。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求婚的第一步——纳采

汉族的“婚礼前奏曲”,也就是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必要的仪节。在旧时,汉族的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对自己的婚事是没有什么权力的。

如果男方父母想为儿子娶媳妇,应先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俗称过定。即媒人到女方家说明求婚之意,然后男家择吉日,具柬帖、纳礼物于女家。纳采礼物,其中喜包和鲜花是最重要的,且数量也是最多的。

举行“纳采”礼节的那天,男方家派出的媒人手捧一只活雁作为首次见面礼。这一礼节最初用活雁作为首次见面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当男方家派出的媒人来到女方家大门外,对女家傧者(傧,bīn音。傧者,帮助婚事举办方接待客人、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贵府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式。”

然后,女家傧者去通报女方家父母,女方家父母得到通报后亲自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人见求亲之事得到女家父母的应允,就回去告知男方家父母。

“纳采”礼进行完后,随后的事情就是问名(问女子生辰以卜吉凶)、纳吉(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向女家送聘礼)、请期(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其同意)等一系列仪式。

催妆、送妆与铺房

催妆、送妆与铺房在“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环节的基础上添加的副仪节及杂俗。

所谓催妆是指男方家派人携带礼物催请女方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而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的那一天,将之前酿制的美酒取出来送到男方家。

铺房则是女方家派人到男方家打点、整理新房的仪式,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给新人带来吉祥。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新娘坐轿头一遭

亲迎,是指新郎亲自带领自家的人马前往女家娶新娘的仪式,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古代,汉民族娶新娘似乎普遍用花轿抬。而事实上,最早的花轿迎亲仅限于皇宫贵族,民间娶妇嫁女“坐花轿”则始于宋代。

轿子在古代是达官贵人的代步工具,古代社会建立科举制度后,为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对考中的举人、进士都要以轿迎接。因为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们便把结婚叫作“小登科”,认为和考取功名一样光彩。因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让新媳妇坐上花轿“隆重”一下。

花轿迎亲讲究颇多,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轿夫要把花轿抬至男家,晚上轿中百烛齐燃,叫做“亮轿”,即红烛高照,驱鬼祈福之意;花轿到女家后还要“照轿”,即先停于厅上,女家请一老妇,用镜子向轿中来回照一照。

新娘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进花轿。有的地区则是新娘穿着自己的红绣鞋,然后套着父兄大鞋,走着上轿,上轿之后再将大鞋脱掉。这其中的规矩是,女子出嫁之时,双脚不能踏地,否则会冲犯地神,当然这属于迷信说法。新娘上轿后,轿夫要讨吉利钱,女方给了以后方可“起轿”。众所周知,现在一般都是用轿车迎娶新娘了。

新娘“红盖头”遮羞

旧时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会被蒙上一块鲜红而别致的大块绸缎,被称为“红盖头”,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关于这一风俗的由来,有的说是新娘嫁与新人,难免不好意思,故蒙头遮羞;有的认为是用红布避邪。其实这里也有原始掠夺婚的痕迹,在抢夺新娘时,为了不让其大喊大叫和看清来人,抢到手后,都要把她的头蒙起来,后来人们举行婚礼时就把它延续了下来。

撒谷扬豆 吃穿不愁

在新娘将要上轿时,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拿盛有谷豆的簸箕在花轿四周、里外、新娘周围抛撒。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伴随着新娘下轿、进男方家门,都要抛撒谷豆。俗信抛谷豆能辟邪,免除三煞(即青羊、乌鸡、青牛三神)等邪魔的危害。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女方希望女儿出嫁后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则希望娶新妇后带来好运,五谷丰登!很像现今婚礼中的撒花瓣等仪式。

最隆重的大礼——拜堂成亲

拜堂成亲是指新人来到花堂三拜九叩,也叫“拜天地”,这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因为男女结合延续了人类,所以要先拜天地;从结婚开始,女人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员,所以要拜高堂;结婚之后,男女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所以还要夫妻交拜。

关于拜天地,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生下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虽然有吃穿,逍遥自在,却感到很孤单,于是请求月亮老人给他找个知心人。月亮老人就又求女娲造了个姑娘,让他们结为伴侣。在结婚的时候,月亮领着两个白发长者对二人说,“这是天公和地母,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她俩,首先得给养育了你们的天公地母拜三拜。”此后,“拜天地”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撒喜床早得贵子

撒喜床也叫撒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这一仪式一般由新郎的嫂子来担当主角。进行撒喜床仪式时,新郎的嫂嫂一边唱歌一边舞蹈。即在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之前手执托盘,里面装满枣、栗子、桂圆、花生等,走进洞房,一边抓起这些果子撒向寝帐,一边吟诵:“撒个枣、领个小(儿子),撒个栗、领个妮(女儿),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

据说撒帐这一婚俗始于汉武帝时期。据记载,汉武帝迎娶李夫人时,将其迎入帐中共坐,帝令宫人将准备好的五色花果撒入帐中,坐在帐中的汉武帝和李夫人争相牵起衣角相接,以为得果多则意味着婚后得子多。从此,撒帐既是婚礼中的笑乐调侃之举,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祝福之仪式。枣子谐音“早子”,栗子谐音“利子”或“妮子”,花生意味着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养女,祝福新人将来儿女双全。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新人共饮“交杯酒”

当撒帐的仪式结束后,吉祥婆要替新人将被子铺好,一边铺还要一边说“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吉利话,此谓“安床”。安床完结后,要请新人坐到一起,先是由新郎将新娘的盖头揭下来,称为脱缨;然后新人共饮“交杯酒”,用红线把两个酒杯栓拴在一起,饮后将酒杯放于床下。若酒杯一仰一合是为大吉,象征天履地载,男俯女仰,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新人喝完交杯酒后,要将各自的一缕头发合在一起,叫做“合髻”,也称结发。据考证,礼上的结发习俗来源于一个古代的爱情巫术。古人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里面藏有人的灵魂,假若对头发施展法术,就会对头发的主人产生直接影响。尽管这种巫术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但这种美好愿望一旦移植到婚礼这么庄重的事情上来,就被剥除了那种巫术的成分,继之而来的则是象征彼此忠诚的美好婚姻。喝完交杯酒、结完发之后,还要把新郎的右衣襟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上,据说是男人应该压倒女人的意思。以上仪式统称为坐帐。

“闹房”与“听房”

“闹房”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婚礼的高潮。民间“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指的就是“闹房”的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各地虽有不同,但通常是要求新郎新娘做各种游戏,如咬苹果、咬喜糖、走独木桥等。

关于闹洞房婚俗的由来,我国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洞房从开始时就被赋予驱魔避鬼的色彩。

除了闹洞房,还有一种“听房”的婚俗也非常有趣。夜深下来,一些爱凑热闹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新媳妇的窗户下,沾着唾液戳破窗纸,侧耳倾听着里面的动静,窥探里面的情形。家里人对于这些事并不干涉,因为听房的越多,新人的日子越会兴旺,越显得这家人缘好。反过来说,听房若是听不到声音,对听房者来说是不吉利的,意味着未来的生活会不顺利。

多样的“回门”

汉族的回门是在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陪同新娘返回娘家,拜见妻子的父母及亲属,俗称“回门”。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时期,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现在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现今汉族的回门婚俗是在成婚三天后。

汉族的回门这一仪式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天返回,或在新娘的娘家滞留数天,但留住时,新郎新娘不同住一室。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封建社会,离婚习俗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法律的严格限制,形成了一套不平等的对妇女几乎是残忍的离婚习俗和规定,这就是“七出三不去”。其中,七出是解除的具体条件,三不去则是对七出的限制。

所谓七出,是指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是恶疾。但是,无子是在妻子五十岁以后才有效,即过了生育期,而此时男方一般有妾生的子女,休妻很难出现,况且还有三不去的限制条件。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妒忌实际是指自己不生育又不许丈夫纳妾的那种妒忌。恶疾是指眼瞎、耳聋、口生毒疮等疾病。

而“三不去”是针对“七出”提出的,是对“七出”的限制。“三不去”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三是结婚当时贫穷困难,以后富贵发达的。

基于以上所述,古代社会才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的说法,因为一不能自己做主,二不能在结婚前见面,只听媒人说对方情况。婚姻的决定权在于父母,结婚、离婚都由父母做主,当事人没有决定的权力。

“七出三不去”直到民国才逐渐有所改变,但妇女仍受着传统的影响,仍处于被动地位。解放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现在,基本上按照《婚姻法》的规定来办理。旧社会,女丧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妇无子可依的,那要经夫家翁姑和亲戚同意,与媒人议好身价,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从正门出去,只能后门或边门走出,步行一段路,事先备办一担较丰盛的“酒菜”饭,排于路边烧楮纸,向葬亡夫方向诉说“哀情”(俗叫烧路头纸),用笕梳(织布机上的用具)卡在路中(意已为其尽纺织之责),不敢回头,扭转弯路,续步行一小段,再乘轿或乘车到续娶家去。如今,再婚已不受封建陋俗的限制,当事人有充分的自由。 Nw/ZevzSSzI1hXYFKn3TjWBP+Jz1Phz3oqX1VN0pbXfWtQQBEjlrKLhzfSLOGxbF



第2章
壮族婚俗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壮族是其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广西、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专家将其归属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壮族也通用汉语。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壮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禁止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

风俗遗留的产物——“不落夫家”

在壮族的婚俗中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天即回娘家长住,丈夫可以十天半个月的带着礼物去岳父岳母家与妻子小住两三天后再返回。女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这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礼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没有怀孕也得“落夫家”,不落夫家的话也要改嫁。

别样的招赘

壮族招赘的婚俗是这样的:招赘的女家一般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男子被招赘后要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其结婚仪式比较简单,一般是由媒人介绍,也有的是双方在某个场合中相识。双方相中后,男方常到女家,一旦女家父母认可同意,即可成婚。结婚日须选择吉日。届时新娘和几个女友到男家接回新郎,设几桌酒席请舅父和家族邻居的人吃喜酒。女家总是把入赘女婿当作亲生儿子看待,可继承女家财产,不受社会的歧视。入赘男子负有赡养女家老人和抚养弟妹的义务。如果涉及离婚,作为男方只能随身带走自己的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等。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唱着山歌寻情人

在壮族的社会传统中,一直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婚配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们便盛装艳服,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场,通过歌唱显示才能,披露心声,交流思想,找寻自己的意中人。歌圩上,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对唱是一对一对进行的,当一对男女青年对唱的时候,双方的朋友都围在身旁相助,甚至还有歌师在旁出谋划策。

虽然唱山歌择偶很浪漫,但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的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头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节日就可邀约订期相会。

对唱的程序可以说非常复杂和严格。一般来说,从初步交往到初步确定恋爱关系,要经过下列对唱阶段:引歌、初会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结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等等。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每个环节的歌都很长,很丰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几天几夜。

合八字后带上米酒猪肉去订亲

通过唱山歌认识的异性,此后即使是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亲。当男女双方认识中意和互访后,双方家庭认可这门亲事,男家父母就请媒人到女家去取其女子的“生辰”(即出生的年、月、日、时、刻)。男家即把女方连同自己儿子的生辰拿给算命先生,看其属相和生辰是否相合抑或相克,如属相克,婚事往往会告吹。如属相相配,男方就择日(提前告知女家,以做准备)携礼物前往女家,礼物包括米酒、猪肉、鸡、糍粑、布料(过去还有槟榔)等,作为正式订婚礼。

女方家一般则以男方带来的物品备办酒席,请族中各家老人代表来喝“订亲酒”。女家也回赠男方糍粑、鞋、毛巾和一块布料等物。男方母亲把女家所送的糍粑分给本族和邻里各族(每户一块),以通报其儿子订婚之事。此后,其女子便成为男家的成员,常来常往,农忙季节,前来帮忙。按传统习俗,订婚后如女方因种种原因单方中断其婚事,则要退赔订婚之物及其费用;若男方主动中断其婚事,女方可不须退还。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甜津津而耐人寻味的婚礼四部曲

壮族的婚礼程序一般可分为四部曲: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又耐人寻味。

结婚当日,男方家会请媒人等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中,一般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妇女,一名小姑娘和一名背娃娃的妇女。寓意是:原来的小姑娘出嫁后就要生儿育女,带有祝福新娘的意味。新郎一般不去接亲,而是在家门口迎候。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要设宴盛情款待。席间,新娘的姑妈、姑姑要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要给女方家“六六”数目的“奶水钱”。等所有的宴客都宴请完毕后,迎亲者才能迎走新娘。新娘的嫁妆和男方事先送来的结婚礼物也同时背、挑、抬到男方家。这些东西包括箱柜、衣服、被褥、自行车、电视机以及米、酒、鸡、鸭、鱼等。

新娘身穿壮族人的盛装,戴着各种银饰,用大红布蒙着头,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广西南部一带的姑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鸣放鞭炮,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钱(就是扔钱到桥上和沟边)”。在送亲的队伍中,也有很多歌手,他们边走边唱,增加婚日的欢乐气氛。

到了男方家门口时,还不能直接进去,一般要等到临天黑前才让新娘跨进男方家门槛,时间不到不能进。届时,男方家点灯上香,庭院和堂屋灯火辉煌,新娘才款款迈进男方家门槛。新娘进屋后,按习俗,送亲者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有的地方还一一过秤,以显示嫁妆的丰富和娘家的阔气。之后,举行拜堂成亲仪式。

在一对新人拜堂时,长辈坐厅堂居中位置,下方坐亲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红绣球,并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灵,再拜长辈乡亲,宾客也纷纷祝福新郎新娘白首偕老,永不分离。拜堂过后,新郎新娘被送入洞房。进洞房时有个别地区还流行新郎新娘抢先进门的习俗。据说是谁抢先,谁今后就不被对方欺侮。因此,新郎新娘都争着先进洞房,引得宾客开怀大笑。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这对新人都要前来敬酒,先敬长辈,后敬小辈。这时候,宾客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

趣味十足的架蚊帐仪式

在壮族新人结婚的当天,白天时,洞房里的新床架上是空荡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们晚上还要举行一场热闹的架蚊帐仪式呢。新娘要出嫁的头一天晚上,母亲或嫂子就炒好几筒糯米花和花生,染红五个熟鸡蛋。第一天由伴娘(婚者的妹妹或房族妹)提着,随送嫁的人群送到男家亲手交给新郎的妈妈,如没有妈妈就交给嫂子或其他女长辈。新郎的妈妈就在本族的妇女中挑选一位父母双亲健在,且养有男女孩子的人负责撑蚊帐,以示祝福新婚夫妇像这位撑蚊帐的妇女一样生男育女。被挑选的妇女是感到很光荣的,所以,不必担心这个撑蚊帐的角色没人扮演。

贺婚的亲朋都退席走后,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洞房的撑蚊帐仪式就开始举行。这时,村里的妇女和女孩子们挤满了洞房。那个被挑选的妇女就开始撑架新蚊帐了,围观者像第一次见到撑蚊帐一样,静静地看着,谁也不敢动手。蚊帐架好了,铺上垫被再把五个红蛋分别放在蚊帐垂下的四个角和床铺的正中心,然后抖开盖被盖上。这一切都做好了,这个撑蚊帐的妇女就窜到被子下面去睡。这时洞房里更是鸦雀无声。突然,被子下的妇女学了几声孩子的啼哭声,洞房里就爆发一阵经久不息的朗朗笑声。不管这是孩子的啼哭声学得像不像,大家都说,新婚夫妇养了一个胖娃娃。让刚出世的孩子好好休息吧,洞房里又肃静下来了。那个撑蚊帐的妇女又继续她的下一个行为。被子下传出了第一遍鸡叫声。稍停一下,又传出第二遍鸡叫声,这时,围观者都跃跃欲试,各人都要占据有利位置。第三遍鸡叫声传出来了,被子下的那个妇女一跃而起,同时高喊一声“天亮了”!就把米花、花生洒遍到洞房各处。

于是,一场连喊带抢的“混战”开始了。你得一把米花,我得一把花生。目标最集中的要算床上那几个红鸡蛋了。当然床中心的那几个红蛋,大家都并不抱着多大幻想。那个撑蚊帐的妇女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不过,抢到鸡蛋的人也还要当心别人从你手中抢去。壮族法规鼓励在这样的场合抢得最多最光荣嘛。撑蚊帐的妇女宣布仪式结束了,人们就纷纷退场。这时,这洞房就交给新郎新娘使用了。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国很多民族都有闹洞房的风俗,壮族也不例外。婚宴结束后,晚上,壮族青年男女可以来闹洞房,还可以请歌手唱歌,还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乐。洞房里、堂房中、庭院内,到处是欢笑声和甜美的歌声!

新娘的敬意——献茶

当婚宴都结束后,新郎的外家(即新郎的母亲家一方)客人、叔伯兄弟姐妹就排排坐在堂屋中,准备欢送新郎和新娘“回门”。这时候,献茶就开始了。新娘从洞房里捧着张木茶盘,上面放着若干个空茶杯;新郎提着一壶糖茶走在新娘后面,给在座的人一一献茶。每走到一个人面前,新郎就给新娘介绍,新娘就向对方热情称呼,然后献上一杯糖茶。顺次是先献给外祖父、外祖母和外家的所有客人,然后再献给父亲、母亲和叔伯兄弟嫂姐妹。这是新娘的敬意,谁也不推辞。新娘有情,大家当然不能无意。各人在喝茶之后都在茶盘上放些碎钱作回谢,几角、一元、二元、五元不等。要是你不放,新娘当然也不责怪。不过,在这样的场合,谁都想表现得体面些。所以,新娘新郎献茶时,往往是亲人们互相表现慷慨的时候。

日落前必须返回新郎家的“回门”

在“献茶”之后,接下来就是“回门”了。如果娘家离得太远,当天不能往返,那就第三天再回门。回门时,新郎家里备办一担米,上面放有猪肉或鸡鸭还有干粉条、面条、糖果之类的东西,由新郎家族的一男青年和一女青年挑着,陪着新郎和新娘回门。回到新娘家,就把一份礼品分别送给新娘的叔伯兄弟。新娘家就做一顿丰盛的中餐接待新郎,并且请所有的族中兄弟一起来进餐。桌上,新娘或新娘的母亲就把所有在场的人向大家一一介绍,以便日后大家互相认识。

中餐完毕,大家就给新郎赠送礼物,这就算承认了新郎,希望他今后常常回来探亲,这些礼物中,有的送几块钱,有的给漂亮的布匹。礼物最厚的当然是新娘的母亲送的。一般来说,至少也给新郎送一套衣服料子,那担米也肯定是重过新郎送来的那一担。新娘家如果有讲究体面的叔伯还会多送上几担呢。要是这样,新娘家就得多几人帮着送到新郎家。反正,新郎新娘今天是不用挑担的。新郎和新娘要回程了,大家并不执意挽留,因为他们一定要赶在太阳落山之前回到新郎家,壮族人认为:太阳落山之前是他们的吉日,太阳落山后走路就不吉利。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如果女方的丈夫去世,则允许寡妇改嫁,但仪式凄凉,因为人们会认为这是女方给丈夫带来的霉运。中年以后的寡妇,一般不改嫁,否则会受社会舆论耻笑。寡妇可以和男方见面,自己敲定。女子改嫁的婚礼极简单,男方派一老妇去接即可。如子女年幼,可以带走,但必须改从夫姓。也有个别的改嫁是招赘男人上门。

如果是男子丧妻,一般都进行续娶,但也有不续娶的,不续娶的,多是贫苦之家。被续娶的女方,多为接丧夫的中年人,往往有一两个孩子。若孩子年幼,可以随母到男家生活。续娶的礼仪也很简单,男家派两个妇女送去两套新衣服给女方。便把她接回来。女方离开去世的丈夫时只能走后门。 KlwcarjS577MO/t7MHv/MCQ6yiio1X4pRSuJVHBBXPIEJBzXhc46XKMRqXZ6qJDq



第3章
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人大多生活在我国北方,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蒙古族总人口为581.39万人。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等。现以农耕为主。

蒙古族的语言为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称。意思是“永恒之火”。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蒙古族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且有同姓不婚的习俗。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普遍送彩礼、陪嫁。现在在个别地区还存在着兄终弟继、招婚入赘、名义夫妇、姐妹俩同嫁兄弟俩的风俗。蒙古族的家庭,一般以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儿子成家后,通常另立蒙古包,住在父母的蒙古包附近,共同走“敖特尔”(游牧)。

现在的蒙古族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较多。但还要经过履行聘婚这个主要形式,才能组成家庭。蒙古族的婚姻一般要经过提亲、定亲、送聘礼、搭新房、姑娘宴、婚礼、揭围帐和回门等程序。

在过去,蒙古族人在婚姻上还有很多禁忌呢!如鳏寡孤独、喇嘛、尼姑不能做媒人,他们认为这些人做媒人会给婚姻带来不吉利。选择配偶时忌讳生辰八字相克的人,如果相克则不能成婚。婚娶时还讲究黄道吉日。这主要说的是过去,现在一些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婚俗已没有统一的规定了。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自家人不出面,请媒人带着酒去提亲

蒙古族人对婚事十分慎重,婚事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逐步进行。第一步是提亲。男孩子到了十五六岁,家长便开始为他挑选对象,他们除了要了解姑娘的长相、人品和家里的经济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了解姑娘的生辰八字。了解到生辰八字后,要请算命先生算一算,看他儿子的属相和这位姑娘的属相是相克还是相合?有的还要到喇嘛庙请喇嘛念经来确定。如果命相和,则准备去提亲,若命相克,那么则另选对象。男方家在准备提亲时,要请媒人去说亲,自家人并不出面。媒人第一次代表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时,要带酒和一些食品去。当媒人说明来意后,女方一般不会表态,只说一些推托的话,如姑娘年纪还小,我们还没有考虑好,我们需要研究一下等等,把媒人打发走。没有完全拒绝,说明有一定希望。

过一段时间后,媒人要第二次去女方家,这次去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和男方的几个亲戚一起去,除了带酒和食品之外,还要带上哈达。蒙古族人把这次提亲叫“玉格阿布胡”,是得到回音的意思。到了女方家之后,男方家的亲戚要向女方的家长施礼问好,并献哈达、敬酒,正式说明来意,恳求女方家长答应这门亲事。其实,女方家早已有了思想准备,第一次媒人来过之后,他们已商量过此事,并征求了姑娘的意见。若不同意,他们就会拒绝喝男方家亲戚敬的酒,并让他们把东西带回去,这表示女方拒绝了这门亲事。在一般的情况下,男方在提亲之前,对事态的发展,心中也是有数的,故不会贸然去提亲。另一方面,有人到女方家去提亲,女方的家长会感到很荣幸,一般不会拒绝,只是在答应这门亲事时,言词都非常婉转,而不是直来直去,但双方都能领会到其中的意思。提亲成功后,两家人成了亲戚,逢年过节,男方的父母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拜访、相互之间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为后面的婚事做准备。

带着涂有胶水的哈达去定亲

提亲成功后,接下来就是定亲。蒙古人因部落的不同,定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区蒙古人把定亲的过程叫“祖苏哈德格”,意为带胶的哈达,又称“哈德格泰布胡”,献哈达的意思。定亲,在蒙古族的婚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要举行了定亲的仪式,那么,男女双方就不会有改变,步入了婚姻的正式阶段。定亲的日期由男方选定,并通知女方,若女方没有意见,就按男方选定的日子进行,若女方有不同的意见,也会立即通知男方,双方另选时间。时间选定后,到那天早上,男方家就会让媒人和十几个亲戚带上哈达、酥油、酒和半熟的羊尾骨肉去女方家定亲。女万家得到通知后,也及早作了准备,邀请了亲友和邻居来参加定亲的仪式。

男方家的人来到女方家之后,要向女方的长辈和亲友们一一施礼问候,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女方长辈的面前。接着,男方家的一位长辈拿出涂有胶水的哈达(在哈达上涂黄胶水表示两家的关系像胶水一样牢固,永不分离),用双手捧在胸前,对着女方的长辈高声地诵说祝词,其大意是希望两家的关系像鱼水那样不分离,希望两家的孩子永远相爱等等,然后用双手先给女方的长辈献哈达,接着给女方的长辈敬上一大碗酒。如果女方的长辈接过酒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这时男方将带来的羊肉盛在盘中献给女方,斟满一碗碗的美酒,唱着古老的定亲的歌曲,依次给女方的亲友敬酒。期间,男方的长辈会唱起了传统的蒙古族长调,悠扬而动听,歌词因人而异,变化多端,气氛显得十分热烈。男方给女方所有的亲友敬完酒之后,才能入席坐下。接着,女方开始给男方来的客人倒茶、斟酒,或做饭招待,然后大家唱歌跳舞,娱乐一天。男方告辞时,双方女眷互赠礼品包,里面有糖果、茶叶等。同时女方还要给男方的每一位客人敬一杯送行酒,这样定亲仪式才算结束。

有的地区的蒙古人在定亲的仪式上,男方还有精彩的祝词:

肋骨离了脊椎,它就无法生存。

前腿依靠肋骨,它才可以支撑。

我们世代同顶一片蓝天,同饮一条山泉,

两家的羊群、毡房同在一个草原上。

悲哀喜乐从来与共,患难之际也能协力同心。

我今将愚子托付给你家千金,

使这匹不羁的劣马变得良驯。

愿他俩永远情意不断,

像树木的根茎相互依存。

女方听完男方的来意之后,也会回敬:

愿我的女儿在长辈的眼里是贤惠的媳妇,

在丈夫的心目中是温顺的妻子,

在儿女面前是位慈祥的母亲。

祝他们长命百岁,白头偕老,人财两旺,终身幸福。

订婚后,女方的家长要给男方提供一张主要亲戚的名单,名单中要包括娘舅家的人。新疆的蒙古族十分重视娘舅家的人在婚姻中的作用,许多婚姻上的事情要征求娘舅的意见,有的还要他们做主。女方指定的这些亲戚,男方都要一一拜访,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从此两家人正式成为亲家,要相互走动,相互关心。

以“九”为吉祥数和不能为偶数的聘礼

送聘礼是蒙古族婚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男方显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有的蒙古族聚居地区把送彩礼称之为“奥日德布斯格尔”,意为“床被褥”。有的部落称之为“哈达格塔拉”和“赛鲁格”。“哈达格塔拉”就是在宽30厘米,长90厘米的哈达里放一些麦子,麦子象征着两家的感情像麦子能生根发芽,成为永恒的情谊:“赛鲁格”就是男方给女方或是新娘送的衣物、家庭用品及牲畜,也有送钱和其他财物的。

聘礼的多少一般由男方视家庭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送彩礼的时间大都在举行婚礼的前一两个月,具体的日期由男方选定。到了这一天,女方的家长邀请姑舅等近亲在家里设宴招待男方来的客人。男方携带一只煮熟的整羊和酒、茶以及聘礼一并送往女方家,讲清来意,将聘礼当众点交新娘的母亲,征求女方的意见。然后由长辈、老人对这些衣物、用具一一祝词。但是女方的家长对送来的聘礼往往加以挑剔,如提出质量不行、颜色不对、分量不够等等。其原因有二,一是为了提高女儿的身价;二是这个姑娘长得很漂亮,村里的许多小伙子没有追上,却要被外村的有钱人娶走,因而非常生气,就给姑娘家的人出主意,狠狠地要聘礼,以此报复。所以在看聘礼时常出现层层加码和纠缠不休等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媒人便出来调解,让双方做些让步,使矛盾得到化解。如果双方都是本村的或是关系不错的,就不会出现那种刁难的局面。

女方看过聘礼后,由男方的长者唱祝词,并将系有“哈达格达拉”的酒囊放在桌子上,然后女方的长者念祝词,表示祝福,并在上面放些钱,以示今后两家的关系更加密切。返回时,男方将“哈达格塔拉”原样带回。女方也要将自己的亲友的姓名写下来交给男方。男方在举行婚礼前要按名单一一拜访,不能遗漏。“哈达格塔拉”在蒙古族的婚俗中具有重要意义,举行这种仪式之后,双方都不得退亲。另外,在举行定亲和送聘礼的过程中,女方家都不准女儿参加,而是让女儿到亲戚家,予以回避。

为新人搭建充满祝福的新毡房

婚礼前夕,男方要举行搭新毡房的仪式,设宴招待男女双方的近亲。这天非常热闹,来宾骑上马,带上酒、哈达、毡子、毛绳,赶着牛羊等礼物来向新人祝贺。仪式开始时,一位长者将一条包有麦子或有金、银、钱的丝质哈达挂在毡房天窗的中央,以示将来荣华富贵,并用奶子、酥油等涂抹在蒙古包内的侧壁等处,以示吉祥,有的还用酥油涂抹在丝质的哈达上,表示祝福。同时还要用酒祭天、祭地、祭火灶。这些仪式结束后,也由一位长者致一些祝词。除了对蒙古包进行一些祝颂外,也对蒙古包内的主要的东西进行祝颂,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新婚夫妇未来的美好生活的祝愿。说完祝词,大家一起将新房布置好,接着,主人请大家入席,用羊肉、奶酒等款待所有的客人,大家相互祝酒、说祝词,祝草原人民兴旺发达,祝新人幸福美满。有的还唱起了古老的蒙古族民歌,为新人的蒙古包的落成喝彩、祝福。

为准备出嫁的姑娘举行姑娘宴

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在姑娘出嫁之前,还要举行各种宴会,为姑娘饯行。如土尔扈特部习惯在婚礼举行的前10~15天,由女方举行“欧库莱勒呼”的仪式,意思就是招待出嫁的姑娘。察哈尔蒙古族也有这个习俗。不过,为姑娘举行这种宴会的不是姑娘的父母,而是父母的兄弟姐妹,即姑娘的伯伯、叔叔、姑姑、姨姨、舅舅等近亲长辈。姑娘每到一家,除了受到热情的款待外,每一位近亲长辈都要赠送她贵重的礼品,如地毯、花毡、毛毯、被褥、皮箱、木箱、柜子等,现在还有送电器作为嫁妆的。

土尔扈特蒙古人则习惯给姑娘送一件衣服的料子,一只碗和一条头巾。在婚礼的前一天,女方的父母还要为即将出嫁的姑娘举行一个宴会,为女儿饯行。这天,姑娘的父母要把姑娘的朋友以及本家的亲朋好友的女儿请来,让女儿同这些同辈人在一起畅谈情谊,她们边吃边聊,很是亲切。吃完饭,来送别的姑娘唱起了《姑娘宴歌》,表达了对即将出嫁的姐妹的嘱咐和祝福,同时表达了彼此恋恋不舍的深情。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婚礼是整个婚事的高潮阶段。经过提亲、定亲、送彩礼等程序,迎来的是盼望已久的婚礼。蒙古族人把婚礼叫“胡日穆”,婚礼仪式热烈隆重,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赶来参加、祝贺。

对答风趣并用多种方法拖延带走新娘的时间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女双方家都非常热闹,客人来的很多。上午,男方组织了二三十人的迎亲队伍带着酒肉食品,陪着新郎去迎亲,大家都骑着马,显得十分威武,浩浩荡荡朝女方家奔去。迎亲的队伍到了离女方家不远的地方,纷纷下马,选派两位精明的人前去通报。女方得知迎亲的队伍已“兵临城下”,赶紧做迎亲的准备工作。新娘的嫂子和新娘的舅母以及其他一些人要在院子的门口迎候。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的大院,大家下马以后,其中就有一位善于辞令的人代表新郎向女方说明来娶亲的目的,新娘的嫂子也以女方代表人身份给予回应,两人一对一答,不依不饶,很有风趣。经过这样的对答礼俗之后,迎亲队伍的人才能被请入里屋。进屋后,男方家的人要向女方家的人一一施礼问候,接着,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向女方的灶神和其他神位叩拜、献哈达,然后向岳父岳母敬酒,献上哈达和整羊,行磕头礼。岳母还要亲自将腰带给女婿系上,并向女婿介绍女方的亲友。这些礼俗结束后,女方的一位长者出来为婚礼祝词。祝词说道:

祝愿新郎新娘

相亲相爱,形影相随,

相互关怀,体贴入微,

热了相互擦汗,

冷了相互加被,

恩恩爱爱一辈子。

祝愿新郎新娘:

尊敬老人,爱护弟妹,

勤俭持家,不要浪费。

甜甜蜜蜜过日子,

朝夕相处不分离,

白头到老,幸福美满。

说完婚礼词,新娘的母亲给新郎送一身新袍新靴,新娘的父母给新娘送一匹马。到了中午,接新娘的时刻快到了,这时新娘要向父母及亲友一一敬酒辞别,人们唱起了辞别的歌,祝新郎新娘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即将离开养育自己父母的新娘此时难免会悲伤哭泣,新娘的父母也会依依难舍。但长大的女儿终要嫁人,含着泪水的母亲和父亲还是同意男方把女儿接走。这时新郎家的一个人,准备抱起新娘往外走,新娘则紧抱着伴娘和一些姑娘不愿离去,新娘的伴娘及同伴们也会想出种种办法加以阻拦,然后才放行。有些新娘家还用棒“打”新郎,或用蝎子草吓唬新郎的方法,拖延接走新娘的时间。在离开新娘家时,主婚人还要领着新郎新娘绕着女方的蒙古包走三圈,表示对故土的怀念,之后才能把新娘接走。

接亲途中的娱乐活动——夺帽子

接亲的马队一离开新娘的大院,又是一番欢乐的景象。人们奏乐欢歌,纵马驰骋,谈笑风生,嬉戏追逐,十分热闹。途中,女方的人为了拖延新郎接回新娘的时间,乘新郎或是伴郎不备时,将他们的帽子抢到手,或顶到马鞭子上或是扔在地上,于是双方开展一场“夺帽”的游戏,新郎或是伴郎抢到帽子后,再去追赶新娘。这种在迎亲途中开展的“夺帽”的游戏,是女方家的人拖延新郎按时回到家中的一个办法,目的是戏谑取笑,也是娱乐。有时青年男女还在途中进行赛马活动,试比高低。按着习俗,新郎必须在迎亲的队伍之前赶到家中迎接新娘,而新娘只能在新郎到达之后赶到。若新郎在新娘之后赶到家中,则会被人认为新郎无用,如果新娘在新郎之前赶到新郎的家中,也会被人笑话。

迎亲的队伍回来后,男方的父母及亲友都要出来迎接,新郎要亲自把新娘扶下马。在新郎的蒙古包前预先铺一块白色的毡子,毡子上摆一个矮脚桌子,桌子上放煮熟的羊肉、酥油等食品。这里要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个仪式一般由喇嘛主持。新郎新娘来到桌前,合握一块羊的胛骨,新郎握大头,新娘握小头,面朝太阳跪拜,一拜天地日月,二拜佛神和喇嘛,三拜父母。这时喇嘛要诵经祈求佛爷保佑他们幸福吉祥。然后,婆婆端出一碗牛奶,让新娘饮下,以示吉利。在鸣枪声中,新娘踏着白毡进入新房。

将新郎的几根头发梳入新娘发中的梳头礼

进房后要举行梳头礼,由婆婆、嫂子重新梳理新娘的头发,要把新娘的头发从中间分开,然后将新郎的几根头发放入新娘的发中,梳成两根辫子,再戴上头上的全部首饰,表示新娘从此步入了为人媳妇的新天地。新娘梳妆完毕,在众嫂子的陪同下,正式向公公、婆婆、叔叔、伯伯、舅舅等长辈一一敬酒献哈达并施磕头礼。每个接受新媳妇磕头礼的长辈,都要给新媳妇赠送礼品,表示祝贺。这些礼俗结束后,大家入席用餐,敬酒献歌,热烈庆贺。

新娘婚后头三天不出帷帐不露面,什么活儿都不许干

人们在吃喜酒的同时,在草原上还开展了激烈的拉羊皮、抢羊头等娱乐活动,为婚礼增添欢乐的气氛。喜宴结束后,除了新娘的嫂子和新娘的伴娘留下外,其他送亲的人都要返回。在返回时,男方要给主要的亲友每人赠送一件礼物,土尔扈特部落的习俗是给每人送一套衣服。若是新娘的兄弟也来送行,那么礼物更贵重,一般要送一匹马。新娘在婚后头三天,不出帷帐不露面,什么活儿都不许干,白天由伴娘陪着,饭食由婆家的姑娘或媳妇专门送到,因此这期间一般人很难见到新媳妇的芳容。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得见新娘芳容的揭帷帐仪式

新媳妇在帷帐里“躲”过三天之后,就可以举行揭帷帐的仪式。蒙古人称这种仪式为“霍西格泰勒”。这一天,新娘的父母同一些亲友,要带上一只整羊、酒、哈达等礼物来到新房,同男方的父母及亲友一起举行揭帷帐仪式。仪式开始时,新娘躺在帷帐里,婆婆站在新娘的头部位置,母亲站在脚部的地方,接着主持人开始吟诵揭帷帐的祝词。祝词的内容很重要,如果内容不合乎女方的要求,女方会不让揭帷帐,所以在这之前,男方就要挑选有水平的祝词人,并提出要求,免得出现尴尬的局面。仪式开始,一位善于辞令的长者,手执一杆猎枪,在枪筒上系上白布条,站在那里口诵祝词:

端正的五官,

苗条的身段,

穿上婚装更加好看。

打扮得花一般的新娘,

好几天来从不露面。

要问她是谁家的新娘,

她是巴特尔的终身伴侣。

现在我把帷帐揭开,

新娘哟,

你要出来和大家见面。

念到这里,诵词人就会问大家:“重不重”或是“轻不轻”,意思是同意不同意,“重”表示不同意,“轻”表示同意。若大家喊:“重一重”,他就继续吟诵,直到大家异口同声喊“轻一轻”时,他才一下子揭开帷帐。有的地方也有新娘的母亲和婆婆亲手给新娘揭开帷帐的习俗。帷帐揭开后,穿着华丽婚服,佩戴耀眼首饰,面带笑容的新娘从帷帐里走出来,拿起新勺和一个个新碗,盛满奶茶和奶酒,逐个地敬奉给公公、婆婆和在座的长辈、客人。同时,婆婆当着大家的面把锅、碗、瓢、盆等餐具交给儿媳,表示从此新娘要善理家务,担当起媳妇的职责。接着,大家入席,畅饮喜酒,唱歌跳舞,为新郎新娘频频祝福。

新娘带着新郎和婆婆回娘家

“新娘回门”是蒙古族婚礼中的最后一个程序。在揭帷帐仪式的第二天,新娘在新郎和婆婆的带领下,带上哈达、整羊、酒等礼物去女方家,一是新娘回娘家看望父母、亲人,二是男方家到女方家施亲家礼。这天,女方家也做了充分的准备,通知了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一起来家中做客。客人到齐后,为亲家准备的宴席就开始了。新娘要向父母、公婆和长辈献哈达、敬酒,新郎也要向父母、岳父母和长辈献哈达、敬酒。接着,便开始吃肉喝酒,唱歌奏乐为大家助兴,气氛十分活跃。酒足饭饱后,新郎和新娘要返回了,客人们要为他们送行,新娘的母亲要给这对新人和亲家赠送衣料、头巾等礼物。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蒙古族人结婚后可以离婚,但贫穷人家的女子成婚后,一般不得离婚和改嫁。但有钱家的女子则可以离婚和改嫁。如果丈夫提出离婚,要赔偿一部分财产,女方提出离婚不给赔偿,家中的财产也不能带走,子女大都归男方所有。但总体来说,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KlwcarjS577MO/t7MHv/MCQ6yiio1X4pRSuJVHBBXPIEJBzXhc46XKMRqXZ6qJ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