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施
——沉鱼之姿助越灭吴

西施(公元前505年—?),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国人,有“沉鱼”之美称,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青春之时正逢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心寻求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西施的故事

苎萝山下,浣纱少女

河南浦阳江畔的诸暨古城,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春秋时越国的重要都邑。

出了诸暨城南门二里左右,有一座青松翠绿的小山,名叫苎萝山,山下有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叫苎萝溪,小溪两旁有一座村庄,名叫苎萝村。由于村里的人家都姓施,而小村子又被小溪从中划隔开二处来,所以按照方向,将二村称为施东村和施西村。

公元前505年春天,在施西村一个打柴人家里,一个美丽的生命降生了,她,就是本故事的主人公——长大后为了恢复国土,打败强敌,舍身而出,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苎萝女儿——西施。

女儿的降生给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任何年轻的家长一样,初做父母的他们内心激动不已,看着女儿白皙可爱,光滑的肌肤似乎发着亮光,商量了许久,给自己的宝贵女儿起了一个响亮而又赋予吉祥意味的名字——夷光。

贫困的家庭不可能有更高物质上的享受,但童年时代的夷光仍过得十分幸福,那来自父母对她的无比的疼爱和全乡人对她的喜欢,让她在快乐无忧的童年岁月中悠然成长。

可爱的小夷光在听母亲唱江南小调时,经常眨着那双美丽、传神的眼睛。母亲唱到高兴时,小夷光就咧开嘴笑,妈妈唱到伤心处,小夷光眼中仿佛充满了忧伤。母亲喜欢抱着她,把心里话向她诉说。母亲相信,小夷光能听懂自己的话。

父亲每次打柴卖了钱,都给女儿买来礼物,宁可饿肚子,也要博得女儿的欢心。他喜欢抱着女儿去别人家做客。小夷光从小就很乖巧,善解人意,村里人都喜欢她。

夷光8、9岁时,追着母亲到小溪边浣纱、摸鱼;追着父亲到山上砍柴、逮野兔。

岁月如梭,转眼间小夷光长成大姑娘了,周身上下都有着江南女儿的精明灵秀。夷光的美丽、善良远近闻名,施西村的人干脆把村名施西颠倒了一下,变为西施,作为夷光的昵称,久而久之,夷光这个名字反而不再有人提了。

和施西村一溪之隔的施东村有一个姑娘,叫采萍,相貌并不出众,但她十分爱美,平常非常注意修饰自己,想让自己成为村中最美的姑娘。当她听到西村的人们都夸西施美貌后,心里非常羡慕,就在外貌和行动上处处仿效西施。西施上山砍柴她跟着去,西施下溪浣纱她也跟着一齐来,久而久之,简直成了西施的影子。村里的人见她这样,就开玩笑称她为东施,她也笑着答应,认为这样更可和西施相提并论了,于是效仿西施的热情更加起劲了。

有一次,西施染上了风寒,心口疼,手捧心口,微皱眉头,从山上回家。西施所表现出的娇弱之态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施西村的乡亲们更加表示出对她的怜惜之情。东施跟在西施后边,手捧心口,微皱眉头,从村中走过。东施忸怩作态,无病呻吟,不比平时美,反而丑了,施西村的人见了,调笑道:“东施姑娘比西施美多了。”

心地善良的西施很喜欢天真无邪的东施,她看到东施如此这般,就劝她道:“好妹妹,你为什么要跟我学呢?你原来快乐得像只小鸟,那不很好吗?自从你仿效我后,反而失去了你自己的真实的一面。好妹妹,你这样是得不偿失,你应该找回快乐的自我,快笑一笑吧!”东施放下手,抬头挺胸,顿时欢快地笑了起来,西施也笑了。

距施西村不远的鸬鹚湾,有个美丽的姑娘叫郑旦,家里也很穷,比西施大一岁。同东施一样,郑旦也总听人们说施西村的西施长得美,天上少有,人间无双,出于一个女孩的好奇心,她也想去看看究竟。有了这个想法后,郑旦那段时间经常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如果西施不像人们夸的那么美,我就是最美的人了啊。可是,西施再美,又能美到什么程度呢?

第二天一大早,郑旦梳妆打扮后,手挎竹篮,来到施西村村口,准备等待人人说美的西施姑娘的到来。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姑娘,她步履轻盈,看样子是提着篮子去溪边浣纱。这个姑娘的身材像五月的杨柳,俊俏的脸像六月的荷花,真是越看越迷人。

郑旦惊呆了。她忙走上去问那姑娘道:“请问,你是西施姑娘吗?”

姑娘点点头,惊讶地回答:“是啊,你是谁?”

郑旦说:“我是鸬鹚湾的郑旦,人们都夸你美丽,我想来看看你,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只怕比她们说的还要美丽。”

听郑旦如此一说,西施满脸通红,低下头说道:“刚才我见到你,还误以为是仙女下凡呢!”

郑旦见西施这样谦和,更喜欢得不得了,一把抓住西施的手,由衷地说:“妹妹,你真是太美了,如果你愿意的话,咱们就做个朋友吧!”

西施听郑旦这样说,心中也很高兴,说:“不光是做朋友,还是好姐妹,好吗?”

于是,姐妹两个手拉手来到井台前聊天说话,一时连那黑洞洞的井底都显得光明透亮,相映成辉了。

至此,正是因为有了西施与郑旦两大美女的相识,才有了后来的为赴国难而共同舍身成为吴王妃子的救国故事。

相见恨晚,情定少伯

公元前496年,也就是西施9岁那年,吴王阖闾率军入侵越国,双方在携李地界驻扎主力军队,摆开了战场。从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吴国比越国明显强大。

越王勾践召来年轻的大夫范蠡,要他献计。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人。范蠡号称“陶朱公”。范家独苗单传已经超过了五世,所以父亲对范蠡关怀备至。他刚到学龄的时候就被送到乡村塾师庄伯执教的学馆里求学去了,与少年时候就很有文名的陆通、庄生成为同窗。范蠡在他们当中最年少,天资聪颖,思想敏锐,领悟精深,记忆超群,很小的时候就苦读了《书》、《易》、《诗》等书籍。对于书里夏、商、周三代的许多禅让事典、政治文告、战争宣言、檄文誓词、天文气象、地理山川等都能看懂,许多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大事,都让他背得滚瓜烂熟了。范蠡不但掌握了历史经验,还懂得了治国的大道理。

范蠡18岁的时候曾经求见来访的孔子,后来又拜鬼谷子为师,学习道、数、兵、游之道。郑国与楚国宛邑大战,范蠡家破人亡,父母都死于战火之中。范蠡以行医看病、占卜为谋生获利的手段,多次出游郢都、越国。

范蠡到处寻访名流,结交才子,注意考察社会。经过名师指点、实地考察,范蠡对于天文、历数、人情世故、行军之道、布阵之法和捭阖之术都非常精通。这时,范蠡已经成了识时务的智者,胸中所藏的兵法韬略、雄才大智,足以安邦定国了。

春秋时候的楚国,由于贵族当权,国王没有作为,朝廷异常腐败。年轻的时候就有圣贤之志的范蠡,看到楚国不仅受到吴国威胁,还依赖于秦国,觉得忧心如焚。不过出身寒微的范蠡,不愿巴结昏庸的贵族们,只好出入于陋室之中,浪迹天涯,过上了十分清苦的生活。为了躲避凡夫俗子的妒忌,范蠡常常佯装狂痴,隐身待时。

那个时候正好赶上吴越交兵,越国在军队、土地以及人才等许多方面都不如吴国,面对着吴国的攻势,越王勾践非常着急,迫切需要找到一位良臣帮他挽救覆灭的命运。越国大臣文种久仰范蠡大名,于是向越王勾践推荐了范蠡。

范蠡面对紧张的局势,坐在玉椅上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之中。

小时候,记得有一次,范蠡看猎人打猎,遇到一群猴子,猴子非常机灵,难以捕捉。猎人就将预先准备好的一只鸡从布袋中取出,用一只手将鸡头反拉到鸡背上,使鸡脖子露出,另一只手拿着猎刀割鸡的脖子,公鸡一边颤抖挣扎,一边发出“咕咕”的声音,鲜血从鸡脖子上一滴滴喷溅流淌,猎人的脸上、手上也满是血迹,情形非常可怖。原来蹦跳着逃命的猴子,见猎人不再追赶,而从布袋中拿出了鸡,非常好奇,就停止逃命,在离猎人不远的地方观看。此时,猴子被这恐怖的景象惊呆了,吓得双手捂眼,一动也不敢动。猎人一见,笑着扔下手中的鸡,用网袋上前一套,毫不费力地将猴子捉住。等猴子们明白过来,已经成了猎人的袋中之物了。

这件事对年少的范蠡影响很大,面对吴军强大的攻势,他不禁想起了这难忘的一幕。

于是,他请求越王勾践挑选300名死囚,记下他们的姓名和家人。

范蠡对300名死囚说:“兄弟们,你们都犯了死罪,不久就要被处死,这种死法是耻辱的。今天,吴军侵犯我国,杀我父母妻儿,掳我良田和牲畜,难道越国人都是孬种吗?现在大王赏给你们一个机会,命你们死在吴军阵前,让吴军知道,越国人不是孬种。越王会派工匠把你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供后人世代供奉。你们的父母妻儿,越王也会赡养。我,越国大夫范蠡,代越国百姓在这里拜托你们了。”说完,范蠡行跪拜大礼。

死囚们群情激愤,喊道:“我们愿为国而死,死于吴军面前!”

范蠡动情地说:“弟兄们,功成之后,一定刻石永志,厚恤家人。”

范蠡命人给300名死囚刺青,刺上龙、蛇、蝎、鳄鱼、饿鹰、猛虎等花纹,好吃好喝,精心训练。

这一天,两军排开阵势,吴军即将发起攻势,忽然从越军阵中走出300名头顶剃得锃亮的勇士,纷纷把衣裳脱掉,走向吴军。

这群勇士分为三排横队,每排100人。站立后,每人举起一把“携李”宝剑,“刷”地举在胸前。第一队100人把“携李”剑压在喉管上,高喊:

吴越君王,同为诸侯。

本是弟兄,不该为仇。

吾等愚昧,犯了军规。

两军阵前,以死谢罪。

吴军兄弟,请看仔细。

吴军兄弟,莫把眼闭!

呼喊完毕,第一队100人把“携李”剑压在喉管上,再喊一声:“越人英勇,越国必胜!”两手用力一挥,“嚓”地一声,一颗颗人头滚动落地,一腔腔热血如喷如注。

第一排倒下,第二排上前,又是一阵高呼,又是“嚓”地一声,又是人头滚动,又是热血喷涌。

第三排也是一样,和前面两队不差分毫。

那样整齐,那样规范,好像不是呼喊,而是美妙的音乐;好像不是自杀,而是雄壮的舞蹈。

那样激昂、那样悲壮,没有退缩颤抖,只有豪气满腔;没有死的痛苦,只有生的辉煌。

范蠡热泪满面,心中默默地说:“弟兄们,你们是好样的,你们放心走吧,越国定不会亡!”

吴军看呆了,好像做了一场噩梦,那滚动的人头,喷涌的鲜血都好像死者身上的毒虫猛兽,张牙舞爪地冲进吴军阵中。吴军的将领忘记了指挥,军士忘记了进攻,有几个胆小的开始移动着脚步,向后退却。

前面的人这样一动,后面的人不明情况,争相拥挤,一起骚动,吴军一下子乱了阵脚,大有兵败如山倒之势。等阖闾回过神来,想传令禁止,哪还找得到传令兵的影子。原来,这个传令兵和阖阊一起,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先是被眼前的惨怖、壮烈场面所惊骇,犹如泥塑木雕,看到吴军阵角一乱,就拨开双腿,争先逃命去了。

越王一看范蠡的计策已经奏效,立即指挥军队,掩杀过去。越军被300名死囚的精神所鼓舞,一个个同仇敌忾,奋勇冲锋。

混战中,越王勾践鸣金收兵太早,范蠡来不及阻拦。否则,若一鼓作气,能给吴军以更大的打击,使吴国一蹶不振。事后,勾践也后悔莫及。

此次战役,吴国折损了3万精兵。阖闾身受重伤,被越军砍断右脚拇指,回国后不治而亡。携李之战助长了勾践的霸气,范蠡也名扬天下。西施从乡亲们讲的故事中,知道了这次战役,内心十分崇拜范蠡。

携李之战过后,越国还需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以迎接吴国的挑战。越王勾践得意忘形,整天沉浸在胜利之中,大摆宴席。几天后,竟忘记国事,到处游荡,不是打猎,就是去捕鱼。齐国、晋国和楚国的使者到越国很多天,想与越国结盟,共同对付吴国,一住几个月,却见不到勾践。

范蠡见勾践这样,与大夫文种多次劝谏,勾践根本不听,仍然四处游玩。在携李之战后的第三年,勾践不听范蠡和文种的阻拦,率军攻入吴国,被吴王夫差杀得大败,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大夫文种向吴王哭诉,求吴王饶越王不死。同时,范蠡又向吴国的权臣太宰送了无数珍宝及8名美女,请求他从中周旋。

这样,吴王夫差在太宰的奉承下,赦免了勾践,要求勾践带着夫人姬玉到吴国为奴。而范蠡因怕勾践在吴国出事,便自愿陪勾践赴吴国为奴。

勾践夫妇、君臣三人在吴国三年,受尽屈辱、艰辛,他们住石室,睡石床,饲马豕,咽糟糠,为了取得吴王的信任,勾践竟然在吴王生病时亲尝吴王粪便,分析病情。

在三人的竭力侍奉、效忠下,吴王夫差终于听从太宰的话,在公元前490年将三人释放回国,让他们恢复越的称号,但要作为吴的属国,并定期向吴国进贡。

三年屈辱的奴隶生活,让勾践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勾践君臣回到越国,表面上对吴国更加恭敬,不时派人给吴王奉送物品、珍宝,使吴王不生戒心,实际上却不忘国耻,同仇敌忾,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兴越灭吴计划。这就是文种提出的著名的“灭吴九术”。其具体内容为:

一、尊天地、奉鬼神,祈求上天保佑,树立越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用厚礼贿赂吴国君臣,使其心骄志衰。

三、出高价购买吴国的粮食,使其积聚减少,国库空虚。

四、选美女送给吴王,乱其心志,虚其体魄。

五、多进能工巧匠,贵木良材,使吴王大造宫室,耗财疲民。

六、贿赂吴国的阿谀奉承之臣,让他们从内部扰乱吴国的计谋。

七、挑起吴王和忠直臣子的矛盾,置直臣伍子胥于死地,削弱吴王的辅佐力量。

八、富民强国,准备灭吴利器。

九、整修军备,改变目前的贫弱状况,等待机会,灭吴复仇。

九条谋略在越国君臣的精心策划下,逐条开始实施。

其中选送美女一事,交由范蠡去办。

越王勾践出兵伐吴之时,西施还是个ll岁的小孩,等他们从吴国服役回来,西施已经年满15岁,长成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的少女了。会稽之败、越王君臣入吴为奴、国家沦为吴国的附庸等等,使西施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深深的耻辱,同时也埋下仇恨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由一个爱唱爱笑爱美的小女孩变成一个忧国忧民、深沉稳重的女子。

一天,范蠡因选美女,坐船来到苎萝溪,发现一个美丽的姑娘正在浣纱,溪水清澈透亮,两岸一片春色,而浣纱女子却似有无限心事,并未为眼前的明媚春光而动容。

范蠡上前问道:“春光无限,姑娘为什么一脸愁思,辜负大好风光?”

少女见问话的是位英俊的书生,脸上稍微一红,口中吟道:

人道春色新,三年不见春。

虽有苎萝水,难洗亡国恨。

范蠡大吃一惊,心想她不仅美貌惊人,而且不忘国耻。范蠡连忙上前报了姓名,与西施交谈起来。

这姑娘正是西施,当她听说眼前的年轻人就是范蠡时,不禁惊喜交加,不由自主地问起榜李之役和几年入吴为奴的情况,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范蠡的爱慕之情。

范蠡初见西施,已是十分喜爱,交谈之后,见她关心国事,忧国忧民,更觉遇到知音,相见恨晚,两人越谈越投机,越说越觉得难以割舍,就指溪水为证,结为同心,然后才依依不舍地分手了。

从此,西施把自己的一切都和范蠡联系在一起,急范蠡所急,想范蠡所想。虽然范蠡因国事在身,不能常来看她。但她知道,范蠡不论走到哪儿,都会深深怀念她。而她自己,更是觉得自己的心早已和范蠡融为一起,永远无法分开。

勇赴国难,斩断私情

为了选美,范蠡找了一个多月,毫无结果。他跋山涉水,跑遍了越国。范蠡十分清楚,吴王宫中美女如云,所送的越国美女若不能压倒群芳,就无法讨得吴王欢心。光美貌不聪明,在吴王面前也无法得宠,不得宠就达不到目的。没有爱国心更是不行,若迷恋吴宫的富贵,不愿回越国,向吴王说出真情,会给越国带来灭顶之灾。

这一天,范蠡来到苎萝村看望西施。西施见他愁容满面,一再追问范蠡出了什么事。范蠡不回答,西施委屈地说:“少伯,难道你信不过我吗?”范蠡还不回答,西施生气地说:“既然你信不过我,还发什么同生共死的誓言!”

范蠡见西施如此关心自己的苦闷,就把越国君臣的“灭吴九术”告诉了西施,说眼看限期已到,误了越国的复国大计,自己就成为越国的罪人了。

西施听了,深深地看了一眼范蠡,然后紧紧靠在他的臂膀间,坚定地说:“我愿以身许国,赴吴完成使命。”

范蠡也紧紧搂住西施,痛哭失声,连话都说不出了。

西施也很难过,范蠡舍不得她,她也舍不得范蠡呀!但吴国不灭,国破家岂能全?西施也不忍心看到范蠡因此而受越王刑罚,更何况这也是报国恨的良策,所以才狠心牺牲自己。

西施为范蠡擦掉泪水,说:“少伯,越国不复,我们的日子能过得安稳吗?你曾对我说,为国家不要恋亲情,应牺牲自己的利益。那么,在国难当头时,我们为什么不能丢开儿女私情呢?你不舍得让我去吴国,谁家的父母舍得把女儿送出去呢?”

范蠡听了,对西施充满了敬意。其实他早就选中了西施,只是不愿说出来而已。范蠡擦干眼泪,整理衣冠,向西施行跪拜大礼道:“我范蠡愿指天地为证:今生今世,不负施妹。吴国灭亡之日,就是我与施妹新婚之时。此心永不会改!”

“少伯!”西施投进范蠡怀中。

稍后,西施又向范蠡说了郑旦的情况,并自告奋勇去鸬鹚湾动员郑旦,让她和自己一起赴吴。范蠡觉得郑旦如能和西施同去,彼此有个伴儿,也好互相照应,自然痛快地答应了。

没过几天,范蠡得知西施已经成功,郑旦表示愿与西施一块赴吴的消息后,心里感到一阵轻松,就找到诸暨邑令,说是越王有令,命西施和郑旦即日启程,赴越国都城会稽听候调用。并说,越王将分派两个女子非常重要的任务,要邑令一定要妥善安排,厚待家人。

诸暨邑令听了范蠡的话以后,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分头到苎萝村和鸬鹚湾宣召西施、郑旦,给家人说明情况,并留下一些粮食、布帛。然后,带着两个女子来到诸暨,派了一辆重帷之车,让西施和郑旦乘坐,由范蠡带人护送着离开诸暨。

家乡的亲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还是在范蠡的反复劝说下,乡亲们才恋恋不舍地停下脚步。

过了三日,范蠡等一行人来到国都会稽。范蠡去向越王勾践复命。勾践和朝中大臣看到西施和郑旦时,一个个惊讶得瞪大眼睛,半天不眨一下,他们实在没想到,越国竟有如此美女。尤其是勾践,简直到了痴呆的地步,要不是王后姬玉在旁提醒,差点又忘掉大事。

范蠡说西施、郑旦都是村姑,只会养蚕、织布、浣纱、做饭,不会梳妆打扮,不会歌舞音乐,宫廷礼仪更是不懂,应该派人教导,仅凭美色是无法博得吴王欢心的。越王与众臣闻之有理,纷纷表示同意。

勾践把西施、郑旦安顿在城西一座小城里,命老年士兵守卫,照顾两位女子的生活。还请了著名的乐师、舞师、棋师、化妆师和礼仪师等,教她们各种知识。

两年后,西施、郑旦身上再也见不到村姑的痕迹,一笑一颦都是端庄的王宫美女了。

范蠡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去禀告勾践,请他下达赴吴的命令。勾践听了,就和王后一起来到“美人城”,看西施和郑旦这两年学得如何。

范蠡把越王和王后安排在大殿上坐下,便让“美女城”中的一班人马,按照已经定好的程式开始表演。

一阵音乐声中,西施、郑旦从帐中款款而出,未见其人,先闻其香。及至见人,其光彩照人,足使日月无光;其风情万种,可使智者沉迷。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半天醒不过神来。

西施、郑旦走到越王和王后跟前,一齐跪拜叩首,用软甜的吴语说道:“臣女西施、郑旦叩见大王、王后,愿大王、王后万寿。”

一声吴语令越王和王后回忆起在吴国为奴的三年,不禁百感交集,热泪盈盈。

接着西施、郑旦在迷人的音乐声中,将所学技艺演示了一遍,只见二人细腰广袖,舞姿轻盈,忽而像柳丝轻扬,时而像白云飘浮,时而如凤鸟飞起,时而如孔雀着地,真是动如游龙,静如惊鸿,令人目不暇接。

舞完之后,二人又向越王和王后表演了棋技、琴技,还把所学的宫廷礼节全部表演了一遍。最后,又用吴语唱了一遍范蠡为她们写的《颂吴王歌》:

姑苏山水兮,

天下最美。

吴国大王兮,

天下第一。

仁义贤德兮,

诸侯莫及。

文治武功兮,

诸国难比。

霸业巍巍兮,

江山永固。

伟哉大王兮,

万寿万福。

唱完之后,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过了好大一会,只听勾践大喊一声“好”!接着从坐榻上起身,快步走到两位姑娘面前,紧紧拉着她们的手,连声说道:“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孤王真是舍不得把你们送走啊!”

王后脸上透过一丝不悦,在旁提醒道:“大王难道忘了姑苏三年吗?”

西施、郑旦也双双下拜说:“愿大王以国事为重!”

范蠡则上前施礼,向越王祝贺说:“恭喜大王、贺喜大王,‘九术’中的第四术眼看要成功了。”

勾践从醉迷中清醒,放开西施、郑旦二人,回到坐榻上,向范蠡颁发王命:要他明年春天送二女入吴国。

公元前488年春天,一只不大的船队在钱塘江中缓缓地行驶着,为首的一条船上,坐着范蠡及几名卫士。第二条船上是西施、郑旦及几名侍女。再后面的几条船上分别坐着乐师、琴师及几名护送人员,加上每月一次往吴国送礼的人员,人数虽然不多却也颇有声势。一路上静悄悄地,谁也不愿说话。

从会稽到姑苏,本来有陆路可走,而且稍近一些。但范蠡怕陆路风尘仆仆,坏了西施、郑旦的美艳之容,就决定走水路赴吴。好在这几日天气晴和,风平浪静,没费多大周折,就到了吴都姑苏。

当天晚上,范蠡把西施、郑旦安排到吴都馆舍,就带着礼品去拜访吴国太宰,一路看到姑苏城内,到处大兴土木,楼台亭阁,一座座拔地而起。尤其是姑苏台,台高二百余丈,广阔近百丈,犹如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范蠡知道,这些都是越国派来的能工巧匠,从国内运来贵重木材,在姑苏城中为吴王建造离宫别馆,是实施“灭吴九术”中的第五术的。

范蠡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上天啊上天,请你可怜可怜这些越国百姓吧,保佑越国赶快强大,保佑复国之谋成功吧。

经过太宰从中斡旋,吴王下令,命第二天送西施、郑旦入宫。

晚上,范蠡把西施、郑旦叫到自己房间,告诉她们明天进宫的消息。然后就一再交代应注意的事情。其实这些西施、郑旦已经听了不下百遍,但此时此刻,范蠡仿佛觉得只有重说一遍,两个姑娘才能真正记到心里。

最后,范蠡以严肃的口气问道:“这次来吴国的四个任务,记清楚了没有?”

“记清了。”两个姑娘齐声回答。

“说说看!”范蠡毫不容情地命令道。

“四个任务就是媚、谗、传、变。”郑旦低声地说。

西施进一步补充说:“媚,就是向夫差献媚,千方百计得到夫差的宠信。谗,就是伺机向夫差进谗言,离间夫差和伍子胥等直臣的关系,说越国对吴王无限忠心,使吴王对越国深信不疑,放松警惕。传,就是及时向越国传递消息,使越国知己知彼,战即能胜。变,就是要随机应变,保护自己,不暴露此行目的,达到长期潜伏的目的。”

“好!好!说得好!”范蠡不自觉地连声称赞,用赞许的目光望着西施。慢慢地,他的眼光逐渐复杂、黯淡下来,头也慢慢地无力垂下。是啊,打仗本来是男人们的事,而如今在男人们失败之后,却要把两个姑娘送与仇敌,这怎么能不让人心痛呢?何况其中一位还是自己今生都倾心相爱的心上人呢!

西施见范蠡垂头丧气,怕他控制不住自己,提醒道:“少伯,该早点休息了,不要忘了明天我们还要进宫。”

范蠡慢慢站起身来,来到两个姑娘面前,把她们拉到自己身边说:“我永远忘不了你们,越人永远忘不了你们,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越国会灭吴的。”

西施、郑旦都深情激动地看着范蠡,双双把头埋在范蠡的怀中。

巧言妙行,计赚吴王

西施和郑旦进宫,果然美冠后宫,深得吴王欢喜,不到一个月,他就下令给越国200里土地、1万石谷子,作为对越国进送二个美女的奖励。

一年之后,郑旦因偶染疾病,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临终之时,她拉住西施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妹妹,我怕是治不好了,今生今世再也回不到越国了。咱俩的使命只有靠你一个人完成了。将来,妹妹如果回国,见到范相国,请代我向他问好。就说郑旦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无法完成他的嘱托了。”

西施一听,心如刀绞,痛哭失声,她呜咽着对郑旦说:“好姐姐,你放心,我们原定的事,我会尽力去办的。至于范相国,他是会理解你的一片真心的。”

听了西施的话,郑旦放心地闭上眼睛,带着一种满足的心情远离西施而去了。

郑旦死后,西施悲痛欲绝,一连几天食欲不振,无精打采。这下可急坏了吴王,他千方百计地宠着西施,但始终不见西施心情好转。

一日,西施和吴王同游吴宫后苑,看到苑中盛开的桃花,西施不觉轻轻叹了一口气。

吴王一见,连忙问道:“妃子有什么烦心的事吗?”

西施伤感地答道:“大王不知,去年苑中桃花盛开,你、我和郑姐姐一起饮酒赏花,何等快乐。今年又逢桃花盛开,赏花者却少了一人,思念人生短暂,如不尽情享受,徒留遗憾,所以叹气。”

吴王听了,连称西施说得对:“妃子所言,正合孤意,值此春日明媚,我们还是尽情享受吧。”

西施说:“我何尝不想让大王尽欢,只是这后宫苑中,是曾和姐姐同游之地,每次步入苑中,难免睹物思人,徒增感伤,难使大王尽兴。如能重造一座宫苑,离开这伤心之地,那样西施就会一心一意侍候大王了。”

“这有何难!”吴王不假思索地说,“我明天就下令,让人在灵岩山上给你另造一座宫殿,凡是内宫有的,新宫都要有,你看如何?”

西施高兴地说:“谢谢大王。”

第二天,吴王下令,让大夫王孙雄在灵岩山上建造一座馆娃宫,专供西施居住。要求馆娃宫一定要富丽堂皇,极尽奢侈,让西施娘娘高兴。

一年之后,馆娃宫建成,果然是规模宏壮,富丽堂皇,饰以珍珠美玉,树以奇花异卉。建有猎场、鱼塘、游水场、荡舟场……,吃喝玩乐,样样尽有。

馆娃宫建好以后,夫差和西施居住其中,尽情享乐,平时四处出游,乐队相随,载歌载舞,乐而忘返。至此,吴王不再特别考虑越国如何,勾践如何。

尽管重臣伍子胥多方劝谏,吴王根本充耳不闻,加上西施偶尔说些伍子胥的坏话,伍子胥不但难以劝谏,连见到吴王都很困难了。

西施曾听范蠡说,过去他们君臣三人入吴为奴时,住在灵岩山西麓的一个石洞里,后来,吴人把那洞叫做勾践洞,意思是提醒吴人提防勾践。西施为了麻痹吴王,就一心想把勾践洞的名称改了。

这年盛夏,西施陪着吴王在馆娃宫下漫步纳凉,不知不觉地来到灵岩山西麓,西施看到前面有一个石洞,方位、大小都和范蠡说的差不多,就漫不经意地问道:“大王,这是什么洞?怎么这么大?”

吴王抑制不住得意的心情,笑着对西施说:“这个石洞,就是当年越王勾践放马时住过的石洞,他们几人整整在里面住了三年,现在人们都叫它‘勾践洞’,爱妃想不想进去看看呢?”

西施想到会稽之耻,心里一阵难过,但她立刻控制住自己,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说:“大王,这真是个好地方,六月不知是夏,七月不觉有暑,真和我们家乡苎萝山下浣纱石一样啊!”

夫差见西施高兴,不觉心花怒放,笑着说道:“爱妃既然喜欢这里,今后就多到此地来吧。”

西施故意撒娇说:“不知大王可舍得将这个洞赐给我?”

吴王哈哈大笑说:“我为爱妃,何惜一个石洞,既然爱妃想要,就把它给了爱妃吧。”

西施继续要求道:“既然大王将此洞赐给妾身,就该将此洞改名西施洞,将洞名凿于石壁,好让举国上下得知,我西施心归大王,以吴为家,再也不思越国故土啦。”

西施的话,让吴王满心欢喜,他立刻命人叫来石匠,在洞的上方凿上“西施洞”三个大字,并让人把里面打扫干净,放上几凳,供西施游览时休息之用。

这样,饱含国耻的“勾践洞”就变成了使人心醉的“西施洞”。

另外,吴王为了取悦西施,供她游赏玩,还在吴宫周围掘了一条十多里长的城河,河中种植莲藕,两岸遍栽柳、桃。从春至夏,河中桃红柳绿,荷花飘香,风光艳丽,满河清香,是西施常来游玩的地方。

这年夏天,西施又和吴王在河中游览,玩着玩着,忽然眉头一皱,怅然不乐。吴王吃了一惊,连忙问道:“爱妃怎么啦?刚才还玩得好好的,这会却又皱起眉头,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西施摇摇头,感伤地说:“我哪里是身体不舒服,只是看着这满河荷花,忽生感叹。”

吴王小心地问道:“不知爱妃又有何感叹?”

西施叹口气说:“你看这满河荷花,开得正盛,红自相间,十里飘香。可是寒冬一到,百花凋零,这河面上冷冷清清,岂不让人难受。”

吴王笑了笑说:“我当是为着何事,惹得爱妃烦恼,爱妃尽放宽心,我可以让城河两岸四季如春,什么时候也不会冷冷清清,爱妃也就不会望花兴叹了。”

于是吴王命人用各种彩绸制成各种各样的花朵和叶子,待到秋末冬初,就把它们装饰到河两岸的树上。这样一来,吴宫四周真是“秋有桃花冬有莲,四季如春花常开”了。

西施见吴王对她百依百从,就想进一步实施自己的计策。

有一年冬天,她和吴王荡舟时,看着吴王正在兴头上,就不失时机地说:“大王能令冬天百花开放,如同春天,真是自古未有。要是能把这些奇花异卉栽到画舫(彩船)上来,那样不是更有趣吗!”

吴王哈哈一笑,说:“这有何难?”于是下令让能工巧匠赶造100艘精美的画舫,用锦绸织上各种奇花异卉,做成帆篷。其中最大的一艘画舫的帆篷上,织满了金碧辉煌的牡丹,供西施和吴王乘坐。锦帆船队刚造成下水,吴王就请西施泛舟行乐。船队开动时,两岸堤道上许多宫女手拿乐器,骑马随行。船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缓缓行进,招来很多百姓围观。因为这条河中航行的船只以锦为帆,与众不同,老百姓就把这条河叫做“锦帆泾”。

“锦帆泾”耗了吴国很多财富,虚耗了吴国的国力,加速了吴国灭亡的进程。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度过,一次,西施从范蠡处获悉,灵岩山下的木渎镇是攻打吴军的重地,一旦越国进军,就要在木渎镇驻军,要西施设法解决军士的用水问题。费劲脑汁,西施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法子。

一日,吴王和西施一起从馆娃宫坐车到香山游览,走到木渎镇时,西施要求下车看看,正好被一阵风吹乱了头发。吴王一见,命令宫女们赶快请西施上车,以免受了风寒。哪知西施不但不上车,反而走到一口井边上去对水照影。

吴王见她这样,赶快下了车,到井边扶起西施说:“爱妃,车中备有宝镜,为何不用,却要在井口对水照影?”

西施回答说:“大王不知,妾身年幼时,曾在井边和郑姐姐照影比美,在当地传为佳话,因这次照影认识了郑姐姐,以后就经常以井水照影,极为有趣。来吴之后,好几年没有用井水照影。刚才忽然看见这口井,不禁想起往事,因而又到井口照影,还真觉得比照镜有趣呢。”

吴王当即表态:“只要爱妃高兴,寡人没有不依。”然后就叫人从灵岩山到木渎镇,沿路开十八口“御井”,这十八口水井形状各异,每口一个形状,方、圆、六角、八角、菱形样样具备。每口井旁都有一个梳妆亭,内有琴台、棋桌,供西施出游时照影、梳妆、休息时用。

这样过了一两年,西施忽然不想在井中照影了,就对吴王说:“臣妾蒙大王开十八口御井照影,每次都烦大王下车陪同,耽误很多时间。臣妾想以后暂时不再在井口照影,以省下时间陪大王玩乐。但这些井因臣妾已用过,不想让他人胡乱照影或取水,可派人给井中撒些糠皮秕谷,遮住水面。万一臣妾以后再想照影时,派人捞了就是。”

吴王见西施这样体贴自己,万分高兴。立即派人给井中撒上糠皮秕谷,并在井口栽上木栏,保护起来。

西施为什么要在井中撒上谷糠之类呢?这一点,正是西施的高人之处。原来西施想到,越国士兵进攻时,必然是远道奔袭,到此时肯定又燥又热,焦渴难忍,如果突然大口喝这冰冽的井水,就会患病,所以给井中撒下糠秕,喝的时候就要一边吹一边喝,吹出滞留在胸腔中的热气,再饮进清凉的井水,这样就不会因此而生病了。

果然,三年后的酷暑六月,也就是公元前482年夏大,范蠡奉命带领5万越军,渡湖穿溪,一路杀奔灵岩山下的木渎镇,准备在这里稍事整休后,继续进攻吴王王宫。

当时盛夏大暑,天气十分炎热,士兵们一个个口干舌燥,难以忍受,一听到休息的号令后,立即来到井边,打开木栏,汲水饮用。他们本想一口气喝个痛快,不想打上来的水里布满糠皮秕谷,难以入口,只好皱起眉一口一口地吹气,先吹去水面的糠、秕,再喝一口井水,然后再吹、再喝,……令人很不耐烦。这样一边吹,一边喝,一边抱怨,说吴国人心地不好,井里都要撒上东西,不能让人痛快饮用。只有范蠡知道其中奥妙,在一旁笑而不言,让士兵慢慢地喝着。

当然,西施在迷惑吴王、损耗吴国的同时,也注意时时刻刻保护自己。西施知道离越国进攻的时间不会很长了,就开始设法给自己找个脱身之路,以免到时候玉石俱焚,同归于尽,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心上人。

有一次,西施在灵岩山顶上仔细观察,看见前方就是太湖,这是直达越国的水路。西施就开始在这上边用心思。

这天早晨,西施陪着吴王在山顶上游玩。遥望太湖,只见波光粼粼,青山苍苍,好一派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西施看了一会,故意问道:“大王,前面那座小山,叫做什么山?”

吴王顺西施所指的方向一看,说:“那是香山。我把越国送来的香草种子,都种在山上,所以叫做香山。你用的香料,都是从这山上取来的。”

“噢,是吗?那么,我们去香山看看好吗?大约能走多长时间呢。”西施故作天真地问道。

吴王笑了,说:“爱妃有所不知,站在这儿,看香山近,实际走起来就很远了,要从木渎那边乘船绕过去,还有不少路呢。”

西施摇摇头说:“怪不得每次采来的香草都没精打采的,没有一点香气,原来在路上耽搁得太长了。”

过了一会儿,西施忽然像想起了什么,高兴地说:“大王,我想出了一个办法,不如从这里开一条小河,直通香山,这样采来的香草就不会枯萎了。你看好吗?”

吴王称赞说:“爱妃真是绝顶聪明,无人可比。”说着叫人拿来弓箭,弯弓搭箭,“嗖”的一声射了出去,那箭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香山。吴王就下令征集一批民夫,按照箭射的路线,开一条小河。

没有几天的光景,小河开好。沿着开好的这条小河坐船到香山,费不了多长时间,这对于到香山采香草的人们来说,可真是太方便了,都说西施娘娘给他们做了件好事。

为了不使吴王怀疑,西施索性当着吴王的面,三天两头去香山采集,每次都是空手而去,盈篮而归。久而久之,吴王也就习以为常了。这条“箭泾河”后来果然帮助西施逃出虎口,与范蠡相聚,这是后话。

有一次,越国使者文种给吴王进贡来馆娃宫,以娘家人看女儿为理由,见到了西施,又和西施密定了一条给吴国致命打击的政策——蒸谷代种。

第二天,文种在吴王面前,面露惭愧之色,说是有事向吴王面奏,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吴王当着西施的面,不好对文种发脾气,就一个劲地催他快讲。文种叩头说越国今年粮食歉收,百姓无法度日,请求吴国借给他们10万石谷子,帮助越国渡过难关。

吴王没有回话,因为这毕竟是个中大举措,他用眼睛扫了扫两旁大臣,意思是看他们怎么表态。

伍子胥首先表示反对,他认为10万石谷子是个大数字,无论是对吴国还是越国,都很重要。如果吴国借给越国10万石谷子,势必导致库存减少。万一吴国有事,粮食接济不上,又该怎么办呢?”

但是吃尽了越国好处的吴国太宰则与伍子胥态度相反,他认为现在越国既然是吴国的属国,那么越国的百姓就是吴国的百姓。越国的百姓挨饥受饿,就是吴国的百姓挨饥受饿。眼看着自己的子民挨饥受饿,做国君的怎么能忍心呢?再说,越国凋敝,民不聊生,就无力供奉大王。如果越国百姓吃到吴国的粮食,他们感激吴王,一定会加倍地为吴国效力。

这样,满朝文物便形成了两个阵营,一时无法做出决断。

散朝之后,吴王回到后宫,西施见吴王不似平时那样高兴,就上前问道:“大王今日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

吴王说:“不高兴的事倒是没有,只是有件难于决断的事啊!”于是,吴王就把越国歉收、文种借粮、朝臣意见分歧的事说了一遍,最后用征询的眼光看着西施。

西施一听,装出难过的样子说:“朝中大事,臣妾不敢妄谈意见,只是听说乡亲们挨饿,叫人心里真难过呀!”说着,眉头紧皱,眼中含满了眼泪。

吴王一见,心疼万分,他下定了决心,说道:“爱妃不要难过,孤王借给就是。”

西施的脸上立时布满了欢悦。

次日,吴王临朝,又召来文种,宣布了借粮的决定,但要求他明年不管是丰收歉收,都得归还,文种千恩万谢,一再坐出保证。于是,10万石谷子就源源不断地被运往越国。

第二年,越国获得大丰收,越国按照约定把10万石谷子还给吴国,并有意多还了几百石表示谢意。吴王看到越国还回的谷子颗粒饱满,闪闪发亮,比吴国的谷粒要大得多,心里非常高兴。就下令把这10万石谷子分给百姓,保存起来,明年一律以此为种。

吴国百姓听了吴王的命令,将越国送来的粮食作为种子种下后,一心盼望得到一个好收成。谁知种子下地后,却出现了与他们愿望完全相反的结果,土地上一根禾苗也没长出来。

原来越国送来的10万石谷子,全部是在国内用蒸笼蒸熟后又晒干了的。等到吴国百姓发现这种种子不能发芽,想重新播种时,早已过了播种的季节了。而粗心的吴王则以为是这种种子不适合吴国而没有深究。

事有凑巧,第二年吴国发生了粮食饥荒,越国就趁着吴国无粮、人心惶惶之际,发兵攻打吴国都城,取得了彻底胜利。当然,这是后话。

文种将谷子借走之后,西施知道越国就要兴兵伐吴了。于是暗地里准备了一张姑苏地图,想着把它送到越国。

但是,吴王宫中,戒备森严。一时无法想出好的办法来,于是,西施一时间显得面黄肌瘦,像患了重病一般。

这天,吴王来看西施,见几日不见西施就如此这般,忙问道:“爱妃怎么成了这种模样,是不是患了什么重病?”

一个“病”字提醒了西施,于是,她故作痛苦的样子,说道:“大王,不知为什么,我这几天心口疼得真是难以忍受呀!”说着,眼泪汪汪,一副承受不住的样子。

吴王连忙上前,一面把西施拥在怀里,一面下令赶紧传御医给西施诊病。

御医来了一个又一个,医药服了一剂又一剂,可西施的病就是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重了。御医们束手无策,又害怕招祸,最后竟没人再敢开处方了。

西施见此时时机已到,便说道:“大王呀,其实我这病从小也曾得过,也不是治不好,可惜能治这病的人现在不在跟前。”说完,又一声接一声地呻吟起来。

吴王忙问:“此人现在哪里,寡人立即下令宣召。”

西施说:“此人不是别人,就是苎萝山下苎萝村中我的堂伯施惠。以前我每次犯病,都是他老人家亲手治好的。唉,这么多年了,也不知他老人家还在不在世。”

吴王一面安慰西施,一面下令派人星夜兼程到苎萝山下请老医生施惠立即前赴吴宫,为西施娘娘治病。

施老医生一听,以为西施得了什么重病,立即动身,赶到吴国,见到西施。一番望、闻、问、切之后,觉得西施脉象平和,一切正常,心里觉得奇怪。但又一想,西施这么远召自己前来,一定有什么要紧的事,只可惜吴王在旁,不好询问。

正巧这时太宰来找吴王,说是有要事报告。吴王嘱咐了施老医生几句,就走出去了。

吴王一走,西施支开使女,拿出预先把地图反折制成的白花,交给施老医生,要他赶快出宫,把它交到范蠡手中。施老医生知道事关重大,匆忙开了一张处方,提起药箱就要出门。不料刚走到门口,就碰到伍子胥从外面进来。

原来伍子胥听说吴王从越国召来医生,给西施看病,恐怕其中有诈,就赶到宫中来看个究竟,正好在门口碰上施老医生。

伍子胥拦住施老医生说:“老伯既来看病,为何不多停几天,等娘娘病好了再走?”

施老医生回答说:“娘娘原来不是什么大病,只是思念亡父,忧郁成疾,.我已给她开了疏导之药,不出三天,可保病好。留在这里,也是无用。”

伍子胥无话可说,一转眼看见施老医生手中的白花,心中疑惑,问道:“老伯手中拿的是什么?”

施老医生说:“娘娘亲手做成的白花,叫我拿上一朵,代她祭奠父亲亡灵。”

伍子胥一脸疑惑地说:“拿过来我看看!”

施老医生一听,禁不住一阵慌张。正在这紧急关头,忽听珠帘内传出西施的声音:“伍相国,这是我亲手做成的东西,难道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非看看不可吗?”

一句话问得伍子胥十分难堪,连忙搪塞道:“既是娘娘的东西,不看也罢!”

施老医生惊魂稍定,谢过伍子胥,正要离开,不想还未下台阶,又碰上了吴王。

伍子胥见有机可乘,连忙上来禀报吴王说:“启禀大王,臣听说娘娘的病,只有施老医生才能治好,何不把老医生常留宫中,为娘娘诊治,大王也好放心。”

吴王笑看了伍子胥一眼,觉得他今天才说了一句好话,连忙点头同意:“好,好,老相国说得对,老医生就留下吧。”

伍子胥也哈哈大笑:“老伯,就请你留在宫中为娘娘诊病吧。”

施老医生已想好了对策,他深施一礼,说:“蒙大王和相国器重,老汉万分感激,乐于从命。只是这次来得过于仓促,还有一些新鲜草药没有采来。请大王宽限几天,让我回去采了草药,然后回来,就能根治娘娘之病。也好常留宫中,随时为娘娘诊治。”

吴王听他说得有理,立即下令:“好,那就快去快回。”

吴王号令既出,伍子胥不敢阻拦,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施老医生拿着那朵可疑的白花出宫了。

后来,这张被做成白花的地图,在范蠡领兵灭吴的战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功成身隐,泛舟西湖

在西施入吴的这些年里,越人坚强起来,国力逐渐强盛了。

公元前482年6月,勾践趁吴王北上黄池会盟之际,亲统越军,攻向姑苏。在姑苏城外与吴军交战,杀了吴军的两位将军,逼得吴国太子自杀,攻下姑苏外城,烧了姑苏台。吴王知道后,慌忙率大军从黄池赶回,在太湖遭到越军的伏击,吴军几乎全军覆没。他派太宰向勾践求和,答应越国的条件:

第一,从和约签订之日起,越吴成为平等之国,越不再对吴称臣,吴也不得再对越称君。

第二,吴国将从阖闾时起所占越国的土地全部归还越国。

第三,吴国归还越国从会稽之败后进贡给吴国的所有珍宝。

第四,吴国每年向越贡奉犒军之费,就像当初越国给吴国供奉一样。

初战告捷,大长了越人的志气。扬眉吐气,越人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

这次战斗的前前后后,西施的生活发生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

吴王黄池会盟时,她没有随同前去,独自居住馆娃宫中游乐玩赏,更多的是划着小船到香山采集香草。

吴王回师战败后,西施一改过去的冷淡态度,千方百计安慰吴王,在吴王心情好的时候陪他出游,其他时间绝不出宫,除了到香山采香草是个例外。

尽管吴王在军事上失败了,但他从西施那儿得到了超于先前的温存和安慰,这也使他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吴王认为,西施到吴国这些年来,从不干预政事,只是陪着他游乐,没有做什么对吴国不利的事情。现在自己失败了,西施不但没有抱怨他,反而比过去殷勤得多,千方百计安慰、温存自己,可见西施对自己是忠诚的,而自己的生活中也不能没有西施。所以,吴王对西施一如既往,深信不疑。

公元前477年3月,5万越国精锐之师,唱着军歌,浩浩荡荡地踏上了灭吴的征途。

两军在太湖附近的笠泽江两岸摆开阵势。

吴军位于江北,拥兵6万。越军位于江南,拥兵5万。

双方势均力敌,决战前夕,范蠡下令坚守阵地。他带着两个心腹侍卫,驾着两艘船到太湖深处的香山附近。

按照约定的时间,西施驾船来到香山采香草,看到范蠡,连忙把小船划到跟前,跳上帆船,与范蠡抱在一起。范蠡命心腹侍卫把西施藏起来。

夜晚,越军采用突袭的方法,打得吴军溃不成军,捣毁了姑苏城,吴王在绝望中自杀。

这样,越国最终吞并了吴国的领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当时,有两支人马在吴王宫殿中秘密搜索,寻找西施。一支人马是勾践偷偷安排的,他要在吴王死后得到西施,便派了这支人马来搜寻她。另一支是王后的人马,她下了一道命令:找到西施,把她沉入江中。

在越国庆功宴会后的第5天,在太湖东端,一只帆船缓缓地行驶着。范蠡布衣葛巾,一副商人打扮,眉宇间透出一丝得意之情。西施布衣荆钗,虽30多岁,却露出超凡脱俗的风韵。

驾船的是范蠡的两个心腹侍卫,他们打扮成船家模样。

西施说:“少伯,你说我们能逃出越王和王后的捕杀吗?”

范蠡笑道:“我料定他们绝对不会向东追捕的,请施妹安心吧。”

过了一会,西施说:“听说越王给你封地百里,又给你塑了金像。”

范蠡说:“对我来说,那些都是诱饵。施妹,从今往后,我们要改名了。”

“叫什么呢?”西施问。

范蠡看见船里有很多牛皮酒袋,说:“我就叫‘鸱夷子皮’吧。”

“什么叫鸱夷子皮?”两个心腹问。

“就是牛皮袋子,哈哈,从现在起,我就变成酒囊饭袋了。”

范蠡想到自己的老家是楚国宛邑,那里盛产美玉。“施妹,”范蠡唤道,“你就叫‘宛玉’吧。”两个侍卫听了,拍手称快。

西施说:“我已没有当年的冰清玉洁了。”

“不,你永远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

西施说:“子皮。”

“宛玉。”

就这样,范蠡和西施从越国消失了。两个心腹也改名为“独山”和“渔三十”。

几年之后,在当时著名经济都市定陶,出现了一个有名的富商之家。男主人是经营有道、致富有术的鸱夷子皮,女人便是温柔贤惠、美貌绝伦的宛玉。除了财富之外,他们还拥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勤劳能干的管家。

在范蠡的勤劳开拓下,他的商业王国依次建成了房屋、粮仓,还把草场开垦成了良田,将山坡建成了桑园。另外,日用品等也一应俱全,至于车马、舟楫、缫织机具、煮盐设备等也都购置充足。接着,范蠡又组织人开挖了沟渠,建造了盐池。

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贡去求教范蠡。范蠡终于遇到了知己,不由兴起,传授给子贡16个字,12套法则。回家后,子贡深感自己在定陶无力与范蠡竞争,便把定陶城的府宅送给范蠡。不久,子贡搬到齐国,也成为名闻天下的大商贾。

范蠡对于贫困百姓具有仁爱之心,在19年中竟三次大富,又三易其财。他是春秋末期最富的商人,被称作历代大商人的典范,有些地方至今仍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谚语,由此可看出陶朱公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在范蠡和西施晚年的时候,二人经常施泛舟于西湖之上,卿卿我我,过着神仙般的眷侣生活,让后人羡慕不已。

拍案惊奇:

对于西施,后人以诗词方式予以表述的文字很多,其中有颂扬,也有感慨。而颂扬的文字也有两类,一类是对其外貌的赞美,一类是对其义举的称颂。

比较著名的是李白的《西施》,如下:

西施越美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李白这首题为《西施》的五言古风,是写西施的诗中情节具体、描述动人、情感深挚的一首。这首诗中,越女西施的出生、美色、职业,和她曲折而神秘的命运,都有了交代,虽然寥寥数十字,却让读者产生无尽遐想。

苏轼曾经在《湖上初雨》中写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本是赞美西湖的,可是借西施一比,也就将西施的美也捎带着一起赞美了。

唐朝诗人王维也写过一首《西施咏》,如下: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这首诗本是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但其间流露的也是对西施有机会为国效劳的羡慕。而面对历史人物,后人更多的是慨叹与哀怜。

而诗人罗隐的《西施》更是指出了国家兴亡的本质: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史上许多人本着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的目的,多把亡国的根由归之于女色。诗人罗隐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用“越国亡来又是谁”这个反问反出强烈的质疑,反驳了“红颜祸水”的荒谬论调。

西施所处的大环境背景是,越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低潮期。当时,越王被吴王打得大伤元气,刚被放回。勾践并不甘心于失败,他与范蠡共同设计了东山再起的谋划:送美女给吴王,让他沉迷,消解斗志,然后越国再伺机进攻。

在溪边浣纱的西施,就这样被作为了一个政治的道具。在要君王的成功还是要自己的爱人的挣扎中,她的最亲近的人——范蠡,选择了前者,他牺牲了西施。

西施由一个朴实的民间浣纱女,被训练为一个容貌美,体态美,语言美,礼仪美,服饰也美的全方位美女。作为礼物进献给吴国后,果然大获吴王欢心。应该说,吴王也是个性情中人,他为西施在姑苏山(灵岩山)建造了春宵宫,青龙池,馆娃阁,灵馆等(这些在今天都已成为旅游资源),作为歌舞和欢宴的场所。吴王整天沉浸于酒舞之中,久而久之,终于不理朝政,走上了亡国丧身的道路。

在这连续几年的“为国出差”中,西施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吗?事实求实地说,她没有选择权,也没有话语权,她所做出的一切,除了顺从,就是牺牲。

不管怎么样,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最终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的牺牲和奉献是分不开的。由此,明代的西施祠,用鸟虫篆书写了一副对联:“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来称颂西施在兴越灭吴中的功绩。

西施的一生,蕴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而民间行关西施的传说,都是那样美好和神奇,长留人们心目中的,是西施为越国的复兴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也是后世歌颂纪念西施的真谛所在。历史上的西施早已经在沧海桑田中点燃了令一个自己。我们之所以敬佩她,并不是因为的那些所谓的“为国为民”,而是在她身上表现出的那种女性的坚韧,那种默默无闻忍受一切历史负罪的勇气。

我们作为现代人是无法以现代的价值观去衡量古人的言行的,也许西施在古代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义气为先的意识比较为人所看重,所以才会经常出现用美人换和平的政治外交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西施牺牲个人幸福的行为就真是值得颂扬的了。

我们今天称呼那些相貌美丽,人品尤佳的女子,也多半以西施来表示赞美,称呼中夹杂着难以名状的好感。一个普通的浣纱女,最终成为千秋万代称颂的美人,这恐怕是当年的西施所没有意料到的。 SLAMoiJ46F1YYJbcwB2QgxwojtJ+yt5c5UJpxPe2O9MVId4Tn/NdHx3KQ01AM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