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金惟纯

2022年初,我因工作的缘故长住北京,和在中国台湾的大女儿质灵以及远在美国的二女儿默蓝相隔三地。在我的提议下,父女三人相约书信交流。接下来的一年,两个女儿共写了三十几封信,我也一一回复,累积了十几万字。这就是本书的由来。

质灵出生于1987年,默蓝出生于1997年,两人相差10岁,成长经历不同,关注的问题也不一样。她们在信中的分享和提问,包括当前人生面临的处境和困惑、父女关系一路走来的转变与回忆、各自成长中留下的各种人生印记等,而我也在回信中交代了自己从小到大所见、所思、所感、所为。换句话说,是父女共同回顾了跨越七十年的时代变迁,也对未来即将面临的诸多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书信交流过程中,我对两个女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机会更完整地表达,甚至化解了过去留下的各种心结,整合了两代人各个层面的诸多分歧,这都是其他交流方式做不到的。我个人在其中,收获巨大。

我很感谢两个女儿愿意“配合”爸爸做这件事,在今天的时代,这是很不容易的。而我们有机会做这件事,也是因为我在十余年前投入人生学习的旅程,学习倾听、学习尊重、学习自我剖析、学习呈现脆弱、学习完整表达,并与两个女儿一起练习的结果。

把父女书信公之于众,出版本书,也有一点提倡恢复“家书”传统的意图。“家书”曾是中国人传承家风的重要形式,留下了许多经典文本。在当今社会,父母子女相隔两地者更甚从前,即便同处一室,往往也只剩下短信、视频的问候寒暄,亲子关系淡漠疏离,更别说什么家风传承了。而我们父女三人,通过书信的形式交流,则似乎有点“共创家风”的味道。如果有人因为读了本书,开始写起家信来,那就是我们最期待发生的事。

年轻的读者,可以参考女儿跟我写信的方式,试着跟自己的父母写信;年长的读者,可以参考我跟女儿表达的方式,试着给自己的子女写信。我们父女都从书信往来中受益颇多,觉得这是件值得花时间做的事,也懊恼为什么没有早些开始做。

身为人父,我个人绝非典范。在两个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曾漫不经心、自以为是、年少轻狂,以至于给她们造成了诸多创伤,也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我很庆幸虽然为时甚晚,仍有机会稍事弥补。在本书即将出版的此刻,当我想起两个女儿,心中只有感恩:感谢你们,让我今生有机会体验做父亲的感受、学习做父亲的功课。

感谢好友樊登的鼓励,感谢国文传媒鲁良洪董事长和光尘文化慕云五兄的支持,感谢参与本书制作的所有编辑。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本书。感谢所有读这本书的朋友们,没有你们,这本书就没有价值。 bMlM9OyHOXkhxUMXIjqbcp5yZJ15gTdfMLYk08rh6B+ySV7u0MKRcX0ujDIg5R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