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给2—3岁孩子的安抚物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依恋的是环境整体,他们会把熟悉的环境当作整体来认知,这一整体让孩子感觉是安全的。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幼崽会无限信任自己的窝,因为哺乳动物母亲都有一种本能,那就是在孩子降生之前建造一个最安全的窝。等孩子降生后,孩子会坚定地信任这个窝,信任的方式就是记住家的整体状态。慢慢地,孩子会在这个环境中注意到一些个别的物品,当危机出现时,如果某一物品对孩子恰巧起到了安慰的作用,孩子就会认准这件物品,把自己内心的平衡建立在与这件物品的连接上。

通过这件物品,孩子将学会不再仅仅依恋妈妈或其他第一依恋人,所以这件物品将成为孩子由母亲身边走向世界的桥梁。安抚物被心理学家称为“过渡客体”,客体就是指孩子身体之外的物体。在婴儿早期阶段,孩子每天都跟母亲或第一依恋人的身体近距离接触,基本不需要安抚物。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身边的人或物发生关系,遇到困难的几率也大起来,所以安抚物在孩子走向独立的初期容易成为被他们注意的对象。总体来说,家长不必因为孩子有安抚物而担心。

14.孩子为什么喜欢揪毛衣上的毛?

我的宝宝怎么了

吃手是个坏习惯,但我从来没有阻止过孩子吃手。让我没想到的是,她还有了其他毛病:揪自己毛衣上的毛,然后放到鼻子边,感受那种痒痒的感觉。刚开始,我以为只要不去阻止她,不加强她的感觉,她就不会继续。每当她这么做的时候,我就对她微笑,然后抱抱她。结果情况不但没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她现在已经发展到要揪所有有毛的东西。我开始着急,暗暗想办法,看书,向他人请教。

大家都说可以为孩子找一个替代物,我就买了一个绒毛缝得比较牢的大鱼玩具给孩子,没想到她不喜欢,扔在一边。后来,我发现孩子偏爱一件羊羔绒的小背心,那个小背心的毛很粗很长,一团一团的,不容易吸进鼻子,我就把这件背心给她,让她专门用这个。毕竟这个比毛衣安全,毛衣的毛太细,很容易吸入鼻子,还很难及时发现。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怕她把毛吸入肺里,那就麻烦大了。我也想过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是不是因为保姆有时要做饭什么的,无法自始至终陪着她;是不是1岁多的孩子最需要妈妈,而妈妈总是要上班,无法时时在她身边。所以,我一直希望给她一定的时间,让她自己去调整和改正。

可是现在,我的父母严厉地批评我,怪我没有在刚发现问题时制止孩子,到了现在也不阻止。按他们的意思,这是个原则问题,一定要逼孩子改过来,不然以后会成为一个大问题。我开始焦虑,担心孩子的健康,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难道真要用时间和孩子的健康来做赌注?

过年走亲访友时,孩子看到很多陌生人,严重缺乏安全感,一分钟都不肯离开我,还要我抱着,一步也不肯自己走。我也尽力地满足她了,但她揪毛毛的毛病还是变得越来越严重,我经常看到一地的毛毛团。有一次,我发现她吸入了一团毛,打喷嚏才打出来。我开始担忧了。

我叔叔来过我们家后,在电话里严肃地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我一定不能心软,一定要坚持原则。他还说,不能硬来,可以用别的替代物来引导。于是,我又找出了那个大鱼玩具,把背心收起来,并告诉孩子,背心被小猫带回家当被子了。孩子很伤心,也很烦躁,一直哭。这个时候,我把大鱼拿来,奇怪的是,这次孩子接受了大鱼,一直用到现在。

现在孩子很有安全感了,但她还是吃手,还是要大鱼。一开始我告诉她,毛毛吸到鼻子里不好,会生病,生病就要打针,如果实在想揪毛毛,揪完就要扔掉,只要不放到鼻子边就好;如果喜欢把毛毛放到鼻子边,那就直接把大鱼放在鼻子下面,不要把毛毛揪下来。孩子听懂了我的话,但她还是不能完全做到,不过已经好多了。现在,她只在睡觉时这样,平时根本不会想到了。这要感谢保姆给了她无尽的爱和宽容,从来没有为这个事强迫过她。

这段时间,我发现孩子又开始揪大鱼的毛放到鼻子下面闻了。于是,我在她睡觉时坐在一边盯着她,一旦发现她揪毛毛,就马上轻声制止。后来,孩子就开始背对着我睡了,但我还是会偷偷观察她,最后,她发现了,开始赶我走,我就开个小灯,轻轻关上门,悄悄走开,过10分钟再去看她,她已经睡着了。

我真的很矛盾,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也很担心她一个人的时候会吸进毛毛。为此,我会在她睡着后检查,虽然并没有发现问题,但我还是担心。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居然让孩子养成了一个人入睡的习惯,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大李老师来帮忙

看了案例中的描述,我感觉孩子是因为没有得到自己需要的工作机会,把揪毛毛当成了一种工作,这类似于吃手的行为,孩子并不是把毛毛当成了依恋的对象。家人对孩子的行为非常焦虑,妈妈反复说自己没有制止孩子,但全家给妈妈的压力和妈妈时刻表露出的忧虑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使得孩子对继续做这件事产生危机感和不安全感,而妈妈又把孩子进行这项工作当成了依恋毛毛,没有花时间给孩子介绍新的工作,或者找到安全的安抚物使孩子获得满足,并加入其他元素将孩子引向发展性的工作。家长只是试图制止孩子,而且是带着紧张感去制止,使得孩子终于把一项工作变成了顽固的癖好。

我们观察了园内上百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发现他们在身心舒畅的情况下,会在某一时间段内专注于某种工作材料,在专注的期限内,孩子也会搂着这些工作材料睡觉。但这跟案例中的情况是不同的,他们对这些工作材料的喜好,并不会替代对母亲的依恋。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依恋安抚物的孩子一般是内心焦虑的孩子,一旦他们接纳了新的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关怀,有了喜爱的玩伴和丰富的工作环境,他们就会很快地将安抚物丢在一边。

有些家长过分“需要”孩子的身体,在带孩子时,喜欢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不停地体会来自孩子身体的舒适感,这样容易使孩子内心软弱,在独自面对周围的环境时发生“退化”的情况,这种“退化”是指退到比现在更弱小的状态。但即便是这样,在家长给予恰当的关怀并持续培养孩子的工作兴趣之后,孩子也会走出这种“退化”的状态,开始热情地投入对周围环境的探索。随着探索的事物日渐丰富,孩子的内心会慢慢充实起来,他们的精神会逐渐充满力量,多余的能量也会得到充分的消耗。这样的孩子既吃得香,也睡得香。

这样看来,当孩子养成某些不良习惯时,家长只把精力用在制止这些不良习惯上显然是不够的,就算一种不良习惯被改正了,也会再出现另外一种。就拿案例中的孩子来说,如果她揪毛毛是出于心理需求,那么她就是需要工作,这说明保姆和妈妈以前为孩子提供的工作自由和工作材料没有使孩子获得满足。

家长可以试试用下面的办法解决。

首先,家长要想办法搞清楚保姆在一天里是怎样跟孩子互动的,比如,保姆是否会为了让雇主满意而把孩子圈在一个不能动的地方,然后自己去做家务,或者保姆是否会因为怕孩子受伤而不让孩子活动。如果答案是“是”,那么就说明孩子天生用来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没能获得释放,长久的压抑会使孩子发展出一种固定的、重复的模式替代生命本能所需要的探索工作,如啃指甲、咬衣服角,案例中的揪毛毛就类似于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帮助保姆为孩子准备一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的探索材料,让孩子自由地玩耍。

其次,孩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需要不同的工作材料,如果不能获得工作材料,孩子身上用于发展的力量就会找不到出口,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用挖鼻孔、揪头发、揪眼睫毛、啃指甲这样的行为来满足动的欲望,这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孩子焦虑的表现。因此,让孩子在白天醒着的时候获得发展的满足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给孩子多准备一点工作材料,引领孩子去工作。保姆可以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活,把精力和心思多用在引领孩子工作上,具体方法请看我的另一本书《关键期关键帮助》。

在还没有找到孩子问题的根源时,家长先不要急着让孩子戒掉揪毛毛的行为,同时不要在孩子身边表现出担心和焦虑。比较好的办法是把不容易被揪掉和被吸入鼻子的针织物给孩子,并鼓励孩子去做工作,让孩子安心地揪毛毛。家长也可以在孩子身边准备好水和杯子等让孩子倒水玩,或者吸引孩子去做其他事,比如和面做饼干。慢慢地,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揪毛毛的工作转移到别的工作上去。

但当看到孩子要做有危险的事情时,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排除危险,比如,看到孩子把毛毛塞进鼻子,家长要直接把毛衣拿走,带孩子去做别的事情,不要因害怕孩子哭而眼看着孩子养成一个危险的习惯。

另外,面对一个2岁的孩子,还是少讲道理进行教育为好。因为在孩子的经验库里,语言和行为并不是匹配在一起的,孩子的意志力还不足以让他们将答应的事情付诸实施。家长在给孩子讲道理时,说话的氛围、隐含的情绪都会使孩子感觉不舒服。家长误以为孩子听懂了,结果发现孩子答应了却没去做,就可能因此产生负面情绪,在下一次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将情绪带出来,会使孩子更加注意那件家长不让他做的事。这样,孩子反而会想尽办法去做那件事,到那时,孩子发展的力量就会被扭曲。

15.儿子喜欢摸妈妈的乳房,正常吗?

我的宝宝怎么了

儿子2岁零3个月了,有一次,他晚上睡觉睡得迷迷糊糊的,小手偶然伸进了我的睡袍,摸到了我的乳房,从那以后他就开始经常摸我的乳房。以前,我没有限制他,并且认真地告诉他“这是乳头,这是乳晕……”

但是,最近儿子不但晚上睡觉前要摸,半夜迷迷糊糊时也要摸,白天我如果在家,他也要笑眯眯地说,我要摸“那个”(他对我乳头的称呼)。

请问,这正常吗?我该怎么应对呢?

大李老师来帮忙

对于2岁多的孩子,这样是不利的,因为身体是妈妈的,乳房完成了喂奶的工作以后,属于妈妈的“私有财产”,孩子得学会尊重别人的身体,同时也得了解别人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孩子偶尔碰到父母的隐私部位并问起来时,家长可以告诉他名称;如果孩子不问,家长也不必把它当成学术问题告诉孩子。如果孩子不到3岁,那他探索性地想摸一下也是可以的,这时母亲的态度也应该是学术的,而不要将探索的氛围与亲昵的氛围混杂在一起。在孩子下一次再要求探索时,妈妈可以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当孩子一再要看时,家长可以提供图画等学习材料。总之,将孩子探索的注意力引向科学形式会比较好一点,对他人身体的探索,尤其是对隐私部位的探索,可以用孩子自己的身体或模型来替代。

如果孩子不到4岁,那么在他要求看乳房时,妈妈可以答应,同时要告诉他,这是他小时候给他提供奶水的器官,他就是吃着里边的奶水长大的,然后穿好衣服,带孩子去找裸体的图画看。如果能去性教育馆就更好了,家长可以带孩子在模型上进行研究。

实际上,如果工作材料丰富的话,孩子很少会持续地对家长的身体感兴趣。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与父母的身体密切接触,到了4岁,对他们来说,父母的身体就像家里的桌椅板凳那样平常;而这个身体是某种精神的标志,对孩子有非凡的意义,所以孩子很少会把父母的身体当成物品去探索。但在3岁左右,他们有可能问及父母与自己不同的某些身体部位,父母只需要平静地告诉他们,这一关也就过去了。如果孩子在探索中对父母的某一器官产生了依恋,这就比较糟糕了,因为身体属于另一个人,不属于孩子。严肃地讲,拿人的身体做安抚物,对孩子来说是错误的选择,因为孩子不能自由使用这件安抚物,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也会给家长带来很多烦恼。

案例中的孩子才2岁零3个月,可以用替代物来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些半成品的工作材料,和孩子一起去工作。要尽量让爸爸陪孩子一起工作,使孩子爱上爸爸给他介绍的工作。如果孩子在工作之余来找妈妈,要求摸乳房,妈妈可以拒绝。如果孩子哭闹,妈妈可以平静地看着孩子,等他不哭了,再带他去工作。

当孩子无意识地将手伸进妈妈领口时,妈妈不要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摸乳房”,可以抓住孩子的手,说:“走,我们去做面包(或者别的工作)。”要尽快地使孩子注意其他的工作和材料,让孩子的手感受那些材料,用这些工作来吸引孩子。这样引领孩子14天左右,孩子的这一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16.孩子每天都非要带着一块布上幼儿园,怎么办?

我的宝宝怎么了

女儿差1个月就3岁了,已经上幼儿园10天,她每天都要带着自己的“小被”上幼儿园。晚上,她跟我说老师不让带了,我要听老师的吗?

“小被”是一小块布,从女儿出生起就跟着她,原本是她盖的一张小被子的被面。孩子对“小被”是不离手的,出门的时候都要带着,她对从小就玩的洋娃娃、毛绒玩具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兴趣。前几天,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安抚物的文章,对照以后觉得不怎么沾边,特摘抄如下:

“当孩子需要安抚物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多审视一下自己的养育方式:(1)孩子是否很小就和父母分开,长期见不到父母;(2)孩子是否平时主要由老人或保姆带,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3)家长是否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时间太少;(4)孩子是否缺乏工作的引领,有太多时间处于无聊状态;(5)孩子与外界的接触是否太少;(6)家长是否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精神力量的培养;……”

孩子在1岁半之前,我带得最多,之后孩子跟我的时间也最长,所以很依恋我。我经常抱着她,而且她从小就跟附近的孩子玩,也没有常处于无聊状态。最后一条我不知道怎么理解,孩子跟我亲子阅读的时间也很多,我对孩子算是放养的,约束不那么多。

我的疑问是,女儿对安抚物依赖是不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前一阵子,她开始爱吃手)?幼儿园老师不让她带“小被”是否恰当?我是否应该引导她逐渐摆脱安抚物?

大李老师来帮忙

其实,孩子依恋安抚物对孩子自身没有什么伤害。临时的生活变化或生活模式、环境的改变,如断奶、妈妈上班、上幼儿园、搬家、换保姆等,都会造成孩子对某一特定物品的依恋。由于孩子无法控制令其不愉快和不安全的外部因素,为了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排除痛苦,孩子就会选择一件能够安抚自己的物品,并紧紧地抓在手里不放。这件物品使孩子获得了可控制感,只要抓住这件物品,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了环境。所以,一旦孩子依恋了某件物品,就说明孩子有这个需求。

对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的需求都是来自生命的本能,所以这些需求对他是有意义的。如果成人能够理解孩子成长所需的环境,就不应该剥夺孩子对安抚物的需求,所以幼儿园老师不让孩子带安抚物是不恰当的。如果老师能给予孩子恰当的关注和安抚,又能让孩子结交可以依靠的小朋友,孩子渐渐地就会将安抚物忘在一边,转而去依恋可以和他互动的人,这样才对孩子的发展有利。所以,安抚物只是孩子某一时期用以渡过危机的临时用品,家长要做的是使孩子自然地放弃安抚物,而不是强迫孩子。

案例中的妈妈问,她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多,对孩子的关怀也非常充分,孩子怎么会没有安全感呢?妈妈对孩子的恰当关怀能为孩子铺建一条走向独立的道路,从孩子会爬开始,与生俱来的本能就促使他们不遗余力地试着独立。妈妈给的爱如果适合于孩子的这一生命特征,那么孩子就会发现,离开了妈妈他仍然是安全的,他也一定会将生命力投注到其他事物中,也就是说,孩子不再把精力全部放到获得安全感上。

当吃、喝、睡、拉、安全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被满足后,人类需要的就是精神的愉悦。如果一个人把精神愉悦定位在吃上,那么他就会不停地吃;如果一个人把精神愉悦定位在被别人照顾上,那么他就会成天躺在那里想入非非。但儿童并不存在这些情况,儿童天生就要利用肢体与环境互动,使自己获得精神愉悦。在基本生活条件获得满足后,儿童一定会追求精神愉悦,也就是不停地工作(活动)。

如果一个孩子不活动了,只抱着安抚物不愿意放手,那我们就得思考一下:是我们使孩子把精神愉悦定位在了对安抚物的需求上,还是孩子没有安全感而需要安抚物?

注意: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安全感而过度陪伴,也会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

从人的自然生命状态来看,如果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为他建构的模式是,无论何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某个特定的家长陪同,而这个家长又给予孩子过多身体上的依恋,造成孩子只要离开这个特定的人和他身体的气息,就会感到非常失落,那么,这种失落感就是孩子无法排遣的,他只能找一个带有自己所需要的气息的物品,来替代那个人和那种环境。这个替代品一般是孩子从小就搂着睡觉的毛绒玩具,自己的枕头、枕巾和被子,常用的手绢,妈妈的内衣或者睡袍等。

案例中的妈妈要想一想,自己和孩子互动时是不是破坏了孩子独处的需求,反过来说,是不是过分的照顾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失落感,使孩子没有安全感。除此之外,长期的身体不适也会造成孩子依恋安抚物,如便秘、身体瘙痒、发烧等。所以,当孩子焦虑时,依恋安抚物对孩子是有利的,家长要做的是找到孩子依恋安抚物的原因,为孩子解决困难,让孩子不再需要安抚物。

另外,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孩子对安抚物的依恋,更不要劝说孩子放弃安抚物,要在游戏中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介绍工作,使孩子沉浸于工作状态。

家长要引导孩子与班里的几个小朋友交流、互相串门,可以先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玩,等熟悉后再带他到小朋友家里去,帮孩子交到固定的朋友。当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小朋友的活动所吸引并投入这些活动时,安抚物就不再重要了。

在孩子依恋安抚物的后期,孩子会将安抚物丢到各种地方,并请身边的人替他保管。家长在孩子暂时放弃安抚物时,一定要注意他把安抚物放在了什么地方,当他找时,要尽快地递给他,不要让他为寻找安抚物投入过多的心力,否则会让他已经转移开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安抚物上。孩子只抱着安抚物,会影响他对其他事物的探索。依恋安抚物一开始是出于心理需求,问题不解决就会成为习惯。家长需要帮助孩子逐渐摆脱对安抚物的依赖,可以在孩子很忙时建议他暂时把安抚物放在某个地方,或代他保管,等他要时再还给他;等安抚物成为孩子的累赘时,再建议他放弃安抚物。 vDDH9iDn7SfbQ8RQsu338YW9kgTR0WHK4DedTYADa2m0ltk/rK87YSuEMcYI/K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