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已逐渐成为显学,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
回首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校园三角地的书店,只有一本心理学类图书,并且被归在哲学类图书里,孤零零的。估计很少有人问津,因为人们很难注意到它。
那时候,心理学是个冷门学科,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个学科,以至于如果有人选择学习心理学,会有些奇怪。当时,一位老教授对新入学的新生这样说:“你们上了‘贼船’了。”意思是,你们看样子是学了不能学、不该学的东西。足见当时心理学的尴尬。
在当时,学者们经常调侃,心理学现在是锦上添花,是调味品,而不是必需品。也就是说,对生活或学术来讲,它可有可无。而只有到了它成为生活的必需时,它才会成为显学。四十多年过去,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心理学怎么就成了生活的必需品了?
当你无法欣赏生命本身,无法从生命中内生出一种力量,时时刻刻感到厌倦,分分秒秒感到苦恼,随时随地欲要摆脱,你就没有和你的生命融为一体,就是出了问题。这时就需要心理学的帮助,心理学就是必需品。
心理学是帮助我们了解人生、开启人生、高效生存、迈向幸福的钥匙。
你想快乐,你就需要心理学;你不想不快乐,你也需要心理学。
让我们来看看让心理学成为必需品的场景。
先说职场。这里压力很大。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躺平”?因为心理动力不足,因为没有目标,因为没有办法。人们必须在认知和行动上重新找到工作的意义。另外一些人则选择“卷”起来,拼了命地竞争,即使不堪挣扎也无法放弃,越“卷”越用力,以至于被卷入职场的旋涡无法自拔。这两类人同样需要心理学的拯救。
特别是,工作中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不管自己怎么拼命努力,总得不到上司的赏识,而自己工作上出了点差错,却被上司揪住不放,被训斥,甚至被同事嘲讽,感觉遭受了职场暴力。但有时也会奇怪,你觉得别人都不行,可是眼看着那些看起来比你差的人不断晋升,活得比自己好。这是自己得了职场红眼病吗?为什么自己的人生会这样?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里有心态的问题,有认知策略的问题,也有生活方法的问题。心理学都能为此提供帮助。
再说婚姻关系。为什么在一些人看来,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一部分原因来自认知和情感的偏差。例如,最初人们在意的是对方的优点,看到的都是对方的长处,于是就越想越觉得自己需要对方,对方就是自己的另一半。但后来发生了什么?原本熟悉的长处变得习以为常,吸引力降低,你开始盯着对方的缺点看,每天想的都是对方的不足,甚至变得吹毛求疵。于是,你开始讨厌另一半,巴不得把对方甩掉。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人还是那个人,只是这段关系中彼此的认知发生了扭曲,情感也就跟着发生扭曲。所谓坟墓,其实都是自己亲手搭建的,自己刨坑把自己埋了。
再看子女教育。很多家长搞不清什么是快乐教育、什么是挫折教育,什么是惩罚教育、什么是溺爱教育,一开始的教育方式就错了,亲子关系越来越拧巴,教育适得其反。有些家长还觉得,把孩子教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白费功夫了。
你可能在商场看到过,一些孩子因为家长不给自己买玩具,就号啕大哭,躺在地上耍赖。家长大声呵斥,甚至动手,也无济于事。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很是扎心。你也许会奇怪,孩子怎么会变成那样?忘了自己可能也曾是这个样子,或者自己的孩子也可能会做出类似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有什么方法避免呢?
你可能在电梯里看到妈妈呵斥上小学的女儿,嫌她不够勤奋,嫌她懒,嫌她笨,嫌她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嫌她没有得到老师的赞扬……孩子泣不成声、无地自容。你可能会想,这个妈妈为什么会这样教育孩子?太不通情理了。你可能会怀疑,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下,孩子能过得好吗?孩子对自己满意吗?对未来的人生会是满意的吗?实际上,很多人的童年也有过这样的遭遇,或者自己也会活成这样的妈妈。为什么意识到了不好还会这样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有什么办法纠正?心理学会提供帮助。
在其他场景,如在考核、考试、竞赛中,人们常常发现自己越是想避免的结果,好像越容易发生;而自己越期待的东西,越容易失之交臂。于是,生活成了烦恼的来源。
……
为了解决这些烦恼,人们积极地寻找方法,如多读书。
而心理学成为显学的标志之一就是市面上的心理学读物越来越多,彰显出心理学的繁荣。如果你去书店转转,就会发现有关心理学的图书成架成堆,令人目不暇接。在经济、文化发达的社会,心理学作为显学的表现之一是书店里有关心理学的图书数量排在前列。其他指标包括每年授予心理学博士学位的人数在各学科中排在前列,每年大学里选修心理学课程的人数排在前列。
虽然现在书店里有关心理学的通识入门图书越来越多,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一部分是学院式教科书,它们比较适合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它的好处是系统性强、科学性强,但不足也很明显:通俗性不足,与大众的关联性不多,实用性不强。对大众来说,仍有距离感。
第二,一部分虽然强调生活的关联性、日常的实用性,但要么缺乏心理学的科学支撑和严谨性,要么其心理学知识片段化、局部化,抑或只涉及某些专题,让人很难看到整个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和面貌。还有些通俗读物往往注意强调个人的感悟,或者受作者个人专业领域的局限。总之,偏向于为大众介绍心理学的通识图书十分稀缺。
这使我想起很多年前看到的艾思奇写的《大众哲学》,它不厚不复杂,文字简略,娓娓道来,有故事,有生活,有知识,有哲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写给大众的心理学概论之类的图书,应该具备这样的特色,它会让人爱不释手,让大家觉得贴近生活,接地气,学而有用,用有所悟。
当然,要写这样一本书,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相当的投入,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好几年前,先后有多个音频知识平台发来邀请,直到2021年,帆书(原樊登读书)派出编辑小组与我商讨,先后持续了大半年。我感动于他们的执着,终于下了决心,编写、开讲“生活中的心理学”,因为做这件事实在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它不仅推广科学,传播知识,更能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帮助大众更好地、更有效地、更快乐地生活和成长。这也是我开设这门课的宗旨。
音频课播出后相当受欢迎,很快播放量就超过一百万。于是,光尘图书的编辑找到我,建议把课程的内容整理成图书出版,呈现给更多的读者,这就有了现在的《生活中的心理学》这套书。当然,我在原来音频课基础上做了相当大的修改,使它系统性更强,框架均衡,内容充实,更便于读者分门别类地吸纳知识。
下面来说说这套书的框架。
这套书共四册,呈现系统性的心理学知识,同时每个关键知识点都联系到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和应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认知与理性。 讲解人的认知过程,说明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内容如下。
· 感知:我们是怎么感受世界的,有哪些感觉,各种感觉如何协调工作,我们该如何防止被感知觉欺骗?
· 专注:如何注意该注意的、忽略不该注意的,如何当心注意盲区,如何调整注意策略?
· 记忆:什么是记忆和遗忘,如何提升记忆力,过目不忘是真的吗?
· 学习:人们如何通过各种学习积累经验,有什么窍门?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有什么相通之处,可以借鉴吗?
· 言语:言语能力是天生的吗,有哪些自然语言,如何矫正口吃?
· 思维:如何有效思考、解决问题,如何规避思维陷阱?如何提高思维能力?逆向思维、镜像思维、延展思维是怎么回事?
· 想象与创造力:如何锻炼想象力,如何凭借有限想象力想象无限的事物?有哪些能更好地发挥创造力的策略?
情绪与情感。 例如各种基本情绪,如喜、怒、哀、惧,以及复杂情绪,如焦虑、傲慢、嫉妒、抑郁都有什么特点?情绪的调节方法有哪些?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是什么?负面情绪有哪些积极作用?如何才能更快乐?幸福的密码是什么?如何摆脱焦虑和抑郁?
动机与行为。 人们的各种行为动力来源是什么?本能、需要、驱力、意志如何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为我们提供何种行为动力?为什么有人暴饮暴食,有人却厌食;为什么有人常立志、有人立长志?成就动机怎么来的?不满意的反面为什么不是满意?鱼和熊掌如何兼得?如何提高内在动机?为什么有人为财死,而有人对理想至死不渝?
性格与人际关系。 人的气质和人格是什么,有什么关系和区别?为什么有的人很有耐性,有的人却很暴躁?有的人很执着,有的人很懦弱?文艺作品中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何解读他们的主要性格?他们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什么样的指南?还讲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如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婚恋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邻里关系。人如何理解这些关系中的心理?如何在各种关系中游刃有余地应对?如何更好地经营这些关系,让生活更有质量?
这些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力求做到内容丰富又详略得当。
这套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新”。我选用了不少2020年以后最新的心理学发现,它们大多都还没有进入学院式教科书。大家可以由此看到心理学最新的进展,以及它如何深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先睹为快。通过读这本书,你很有可能比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更早知道一些内容。
特别是,我选取了多篇21世纪《自然》( Nature )、《科学》( Science )这类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心理学相关研究,为读者做了解读,使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学如何以相当简明但严谨的方式去剖析非常深刻复杂的现象,领略科学的风采。
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这本书,这本书的构造强调三个组成要素:一是知识内容,告诉大家具体的心理学原理;二是生活应用,告诉大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用于自己的生活;三是深刻和高度的提炼,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你会看到,每个章节都贯穿这三个要素。特别是第三个要素,也就是知识凝练,我专门为大家写作了一些总结性的话语,把心理学的智慧提升起来,沉淀下来,凝聚出来。
总之,这是这样的一套心理学图书:
· 它是写给普通人的心理学教科书,写给学生的通识读物。
· 它是比教科书更通俗易读的心理学通识图书,比通俗读物更科学丰富的教科书。
· 它把科学讲进故事,把故事讲出科学。
· 它是不费力气也能读下来的教科书,花点儿心思就能上手的实用指南。
· 它使你不再觉得生活很累,为你增添许多人生智慧。
希望你不是真的因为生活有很多困惑或纠结才来看这本书;但如果你生活中真的有些困惑或纠结,那你一定要来看这本书。送你一句话:放下拿不起的,拿起放得下的。
感谢帆书的舒从嘉、殷紫云,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直接促成了我下决心写音频课的讲稿,并在我随后每一期的音频课讲稿的写作中,给予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感谢我的学生郑清、马星、贾浩哲,他们在我的课程讲义的写作中承担了部分文献和素材的整理工作。感谢光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王乌仁,以及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各位朋友,他们对课转书的定稿提供了许多建议和意见。他们的耐心和专业精神尤其令人敬佩!
王垒
于北京大学
感觉是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因为感觉是人类心理活动最简单、最基础的表现形式。我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内在状态,都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有多种类型,每一种感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特定属性的觉察,或者说是对接收到的事物的特定属性的反馈,比如听觉、视觉、味觉等。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我要说“感觉是心灵的门户”。我们获取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各种感觉进入我们的心理过程,进而被大脑加工的。例如,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定是因为我们见过这个人,或者听过别人对这个人的描述,在视觉或听觉上接收了信息,心中才会有反应;如果我们既没见过这个人也没听说过这个人,没有视觉或听觉等感觉,就不会心生波澜。
可以说,没有感觉就没有心理活动。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感觉之中。或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了解得非常清楚,无须研究。然而,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感觉吗?
我们常说“人有五感”,即人有5种感觉。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描述。
你早晨听到闹钟响,被唤醒,这是听觉。你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坐起来,又站起身,感觉到自己改变了身体姿势,这是本体觉。你穿上舒适的衣服,这种舒适的感觉是触摸觉。你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看到远处灿烂的朝霞,这是视觉。你去刷牙,调节水温后,觉得不冷不热正好合适,这是温度觉。你用恰当的力道握住盛满水的水杯,这时你有重量感觉。你开始做早餐,闻到早餐的香味,这是嗅觉。接着,你吃上了美味的早餐,这是味觉。很快你就觉得吃饱了,撑着了,这是机体觉。你走出家门去上班,当你左右脚交替地迈下台阶时,你会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不左右晃动,避免跌倒,这是平衡觉。
上述感觉自然而丰富,然而这仅仅发生在早晨起床后的半小时内。也就是说,感觉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种类繁多,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会留意。
我们常说“人有五感”,是因为提到感觉,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眼、耳、鼻、舌、身5种感官。但由这5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可不止5种。
(1)眼睛是视觉器官。
(2)耳朵是听觉器官。
(3)鼻子是嗅觉器官。
(4)舌头是味觉器官。
“身”指全身,这是最大的一个感觉器官,它可以产生很多种感觉,具体如下。
(1)触摸一个物体,会产生触摸觉。
(2)拿起一个物体,会产生重量感觉。
(3)用身体感受冷热,会产生温度觉。
(4)对自己的坐、卧、走、躺、站等姿态产生的感觉叫作本体觉。
(5)行走时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能左右晃动,以免摔倒,这靠的是平衡觉。
(6)觉察到自己的心跳、肚子饥饱、肠胃蠕动、肌肉僵硬,这靠的是机体觉。
可见,一个普通人大约有10种感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统计表明,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大约有80%都来自视觉和听觉。
感觉是我们对环境中每一条具体信息的反应。通过汇聚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并对环境做出有效的、合理的反应。因此,感觉就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门户,是我们的信使,也是我们的报警器。
英国哲学家乔治·贝克莱曾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我们之所以觉得世界那么美好,是因为我们有丰富的感觉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世界就是我们感觉到的样子,一旦缺失了这些感觉,世界对我们来说就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大脑需要定期输入感觉信息才能保持正常状态。
感觉是心灵的门户。因为我们有感觉,世界才可爱。正是通过感觉,世界才变成我们的世界,世界才变成我们了解的世界,世界才变成我们可以适应并生存的世界。
前面介绍了感觉的种类,接下来介绍一个很实用的概念,那就是“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捕捉、觉察物质的存在或变化的心理特性。通俗地说,就是对刺激的感受敏锐度。人们第一次接触一个物体或一种环境时,感受性是很强的,但随着接触这个物体或这种环境的时间变长,感受性就会慢慢变弱,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用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刚走进一间卖鱼的店铺时会闻到浓烈的鱼腥味,但在店里待久了,渐渐适应了,似乎就闻不到了,这是因为人会对物体和环境产生感觉适应。
在心理学领域,人们用感觉阈限来表示感受性。“阈限”的“阈”是“门槛”的意思,这里指界限。感觉阈限是指人要感觉到一种刺激或者一种刺激强度的变化,这种刺激至少要达到的强度界限或门槛,比如亮度、响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阈限越低,人对这种刺激的感受性就越强;阈限越高,人对这种刺激的感受性就越弱。
清晨,刚拉开窗帘时,我们会觉得外面的光线很刺眼,但过一会儿就不再会觉得刺眼。这是人对强光的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也就不觉得强光刺眼了。相反,刚走进黑漆漆的电影院时,我们会觉得除了银幕什么都看不清,但是适应了之后,就能看清很多东西了,甚至能看清前排的座位号。这是因为我们对光的感受性提高了,在很弱的光线下也能看清物体。
所有的感觉都有这种适应现象。人对感受性的调整可以使我们根据外界的环境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减轻心理负荷,减少心理消耗,这是一种非常经济的适应策略。
那么,理解感受性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警惕因为感觉适应而丧失感受性,做出不恰当的选择,甚至“坑”了自己和别人,请看下面三个场景。
喝奶茶、吃甜品是现代人的普遍嗜好。有的人嗜糖,大多数人觉得太甜的食物,对于嗜糖者而言,可能甜度刚好,这是感觉适应导致感受性下降的结果。饮食一贯偏甜的人在味觉适应之后,为了更大程度地感受到甜味,会摄入更多的糖,这是因为他们对甜味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却又对甜味越来越不敏感,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越来越多的糖。许多中国人会觉得欧美国家的甜食甜到发腻,难以接受,就是因为大部分欧美人习惯了过甜的饮食。嗜糖也导致欧美人中过度肥胖的人较多。
其实,婴幼儿对甜味不太敏感,家长不给婴幼儿吃糖或其他过甜的食物,婴幼儿就不会渴求甜食。因此,让孩子从小养成少吃甜食的习惯,孩子长大后就会自觉拒绝过甜的食物。
同样地,有的人吃辣吃到近乎“变态”的地步,看起来似乎这个人很能吃辣,其实是因为他的味蕾长期受辣味食物的刺激,变迟钝了。所谓的“能不能吃辣”,并不是说肠胃能消化吸收多么辣的食物,而是味蕾能接受多么重的辣味刺激。而辣味食物会对肠胃产生很强的刺激,暴食辣味食物,无论味蕾适不适应,其对肠胃的刺激都确实存在,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各种肠胃疾病。
对任何一种味道的食物,如果长时间、高强度摄入,都会导致味蕾变迟钝,感受性下降,而这时候为了获得同样的味蕾刺激,人们就会加大食物的摄入量,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因此,我们要注意健康饮食,防止养成味蕾欺骗导致的不健康饮食习惯。
刚进入一家香水商店时,我们会觉得香味扑鼻,但很快嗅觉对香味的灵敏度就会下降。这时,如果店员随便推荐一款香水,或者直接将香水喷在我们手背上让我们试闻,我们很容易就觉得它确实比其他香水香。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他香水的香味已经适应了,只有眼下手背上的香水能让我们嗅出很浓的香味。于是,我们就被“忽悠”了,最终可能买下一款并不适合自己的香水。
因此,进店挑选香水,要先警惕室内的香味。挑选具体的香水时,正确的方法是把少量香水喷洒在试香纸上,在鼻子前面轻轻地扇一两下,然后赶紧拿开。要避免闻得太久,否则就会产生感觉适应,闻什么都不那么香了,从而很难辨别出各种香水的香味,无法正确选择。
我们在商场里选购空调、冰箱、电视机时,明明当时觉得没什么噪声,可是当把商品搬回家使用时,会发现它们有很大的噪声,远远大过我们在商场时感受到的,到了晚上就更加明显了。
这就是感觉适应导致的。白天去商场购物的时候,我们可能走了很长的路,嘈杂的街区和商场让听觉慢慢适应了各种噪声,听觉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对空调、冰箱发出的噪声不再敏感。但我们把它们搬回家时,听觉灵敏度已经恢复了,四周也非常安静,这时空调、冰箱的噪声就极易被察觉。发生变化的并不是电器,而是听觉的灵敏度。应对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出门买家电时戴上耳塞,最好打车去商场,进店就直奔家电区,在鉴别噪声时再把耳塞取下来。
时而灵敏时而迟钝的感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损伤,这是好事,但也可能被有心人利用而变成“坏事”。意识到这一点,使用一定的应对之法,我们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接下来,再说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联觉”。
我们都熟悉“望梅止渴”的故事,它验证了一个心理学现象:不同感觉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常常联合起作用。这种现象叫“联觉”。看到了梅子,那是视觉在起作用;尝到了梅子的酸味,那是味觉在起作用。由视觉引发味觉,这就是联觉的特殊作用。
联觉现象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发现的。他在研究盲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时发现,当给盲人听喇叭声时,盲人会感觉眼前一片猩红,也就是说,听觉的刺激引发了盲人的视觉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联觉也可以被运用在一些场景中,下面举几个联觉在商业中应用的例子。
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特性会引发消费者更多的感觉。例如,科罗娜啤酒被消费者误以为是一款口味很清淡的啤酒,但事实并非如此。商家的套路就藏在那细长而透明的瓶子里。我们见过的大部分啤酒瓶的玻璃都是绿色的,而科罗娜啤酒瓶的玻璃是透明的。啤酒本身是淡黄色的,装在透明玻璃瓶中,所呈现的色彩很容易被认为是阳光照射的结果。试想,如果对着天空举起两瓶啤酒,一瓶是绿色玻璃瓶中的啤酒,一瓶是透明玻璃瓶中泛着淡黄色的科罗娜啤酒,那这种淡黄色给人的联想就是“淡淡”的——这瓶啤酒的口味很清淡。
联觉还被用在很多商店的装潢设计上。研究表明,闻到清香会让人产生干净的视觉感受;相反,如果闻到令人厌恶的气味,则会让人产生肮脏的视觉感受。因此,许多商家会营造一种清香的环境,让顾客产生商店很清洁、干净的感觉,从而心情愉悦地购物。
还有研究表明,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放松,产生一种类似“声音按摩”的效果。因此,一些商场会播放舒缓的音乐,目的是让人们在商场里放松下来,觉得生活节奏变慢、时间变长,于是在商场里待得更久、消费得更多。
更有趣的是,某个甜甜圈品牌在公交车上打广告时,特意安装了特制的空气清新剂释放器,它会散发出这款甜甜圈特有的咖啡香味。每当乘客看到这则广告时,都会闻到这种特殊的香味。这种视觉和嗅觉的联觉作用大大提升了广告的效果,与投放广告之前相比,店铺访客量增长了16%,营业额增长了29%。
商家在做品牌推广时,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让目标消费者产生联觉,可能会比直接打广告、喊口号更加有效。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对联觉多一点察觉,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最后,再介绍一种对人的生存特别有意义的感觉——痛觉。
痛觉是一种特殊的感觉。人体受到伤害时会产生极不舒适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痛觉。小孩子常常会许这种天真可爱的愿望:“要是不会感到疼痛,那该多好啊!”然而,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
在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漫长过程中,痛觉这种特殊的感觉让我们形成了很好的自我保护机制。比如,手被扎伤,产生了痛觉,我们就会迅速把手收回来;又如,脚踩到了燃烧着的木炭,灼痛的感觉会使人迅速把脚抬起,远离火源,以免继续受到伤害。胃溃疡、胃出血等疾病都会让人产生痛觉,那是它们在向大脑发出报警信号,提醒人们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果没有痛觉,身体受到严重伤害我们却不知道,就有可能危及生命,后果不堪设想。
人在一生中,很多时候都需要与痛觉共存。为了避免感觉到疼痛,人类发明了各种麻醉剂和止痛药。但事实上,痛觉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它。能有痛觉,说明我们足够机智,能凭本能发现危险,让自己更好地生存。
总之,感觉是心灵的门户,没有感觉,我们就无法了解世界;感觉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信息,让我们适应世界并存活下来。生活美好要靠感觉,避免生活不美好也要靠感觉。失去感觉,我们的生活将面临很多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