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赋,是孩子与生俱来对某一项事物或某一项技能的优势。但是家长分不清什么是天赋,就会花钱踩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容易浪费了孩子宝贵的0~6岁。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想讲两个故事。
有位奶奶说:“景老师,我家孩子精力旺盛,整天跑来跑去踢球,坐不住。我就给他报了个围棋班。”
她觉得学了围棋,孩子就能静静地坐下来。没想到,孩子在围棋课堂依然走来走去,后来干脆拽都拽不进教室,哭着闹着要出来。她又问:“景老师,怎么才能让他好好去上这个围棋班呢?”
我心里想:你把它叫作兴趣班,可这明显是你感兴趣、想让孩子上的班,而不是孩子想上的班。咱只有两条路:你把钱退了,或者自己去上。
孩子爱跑爱跳,他的天赋是运动。他有很好的运动能力,你非让他安安静静地坐着,这不是适得其反吗?
让孩子充分运动,踢球也需要很好的专注力,也是对专注力的一个锻炼。等他充分运动后,自然就安静下来了。而且,小朋友的核心肌肉力量会在运动中不断增强。有了肌肉的支撑,孩子更容易坐端正。孩子的大脑发育、手眼协调性也会变好。并不是只有围棋才能让孩子“坐得住”。
关键是,让孩子发挥运动的天赋,他会更有自驱力,也更容易坚持下来,进步得更快。
我当老师的时候,班里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蜜蜂。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说:“看到蜜蜂离远点,它会蜇你。”可他呢,能在学校的花坛里,捉到蜜蜂放进瓶子里。在其他人玩沙子的时候,他就一个人玩蜜蜂。
我带了他一年半,我了解在八大智力里,他属于自然智力很强的孩子。他对蜜蜂很感兴趣,为了观察蜜蜂,他可以一蹲就是半个小时。
到站队集合的时候,我叫他归队,问他:“你这只蜜蜂会不会蜇到别人?”他说:“老师别怕,我跟它是朋友。它就是暂时陪着我,放学的时候,我就放它回家。”
如果有小朋友问他:“我能看看你的蜜蜂吗?”他会很认真地给小朋友讲解:“好吧,你看,它是一只工蜂,它的工作是……”
平时话不多的他,总能滔滔不绝地讲出很多我们都不知道的自然知识。
这就是他的天赋。
这个孩子,他开始识字就是主动要求的,他自己想去读更多的书,去搜索更多他想知道的自然科学知识。天赋让他的自驱力在小小年纪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发现天赋,就是你不要进行主观干预,让孩子在最原始的状态下流露出他的本领。它一定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潜力。一旦发现这样的天赋,他的精神面貌就会不一样,他的两只眼睛是放光的。
当然,在找寻天赋的过程中,我们也难免会踩一些坑:
孩子感兴趣的,不一定就是天赋。
以上兴趣班为例,教学环境、老师的亲切感、上课得到了一块小点心、老师发了小星星……这些都会让孩子对兴趣班展现出你想象不到的热情。家长误以为这是天赋,就使劲花钱培养,往往走入了误区。
都说女孩应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家长以为琴是钢琴,给孩子报班,一上来就买架三五万的钢琴。没想到,学了两天,孩子不喜欢了,学了一两年,死活不愿弹了。这时,家长就开始计算沉没成本:买琴花了多少钱,这两年学费交了多少钱,每周上两次课,路上的接送浪费了多少时间,等等。实际上呢,此时最好的做法是及时止损。比如,把琴卖了,停止让孩子上没有兴趣的“兴趣班”,避免更大的沉没成本。
另外,建议大家刚开始探索天赋和兴趣时,不要直接买大件乐器,不要报长期的班。否则,很可能给你和孩子带来压力和束缚。你可以告诉孩子:
“你喜欢舞蹈是吗?好的,妈妈(爸爸)支持你。这一次,咱先报一个小班,报3个月行吗?如果你能坚持下来,咱们再报后面的6个月。”
你要让孩子明白:如果选择一件事,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就要坚持到底。确认过孩子喜欢了,能坚持了,我们再去做决定也不迟。
特长,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出来的,比如舞蹈,可以通过长期的练功、乐感的培养来跳好。但天赋的表现是,同样学一个项目,别人需要经过反复练习,而你家孩子轻松就能学会。这就是特长和天赋的差异。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拼到最后一刻,比的不是谁更刻苦,天赋能赢过十年的努力。
唐诗逸为什么能从那么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首席舞者?除了自身刻苦练习之外,同等条件下,是她具有舞蹈天赋——极强的爆发力、力量感、脚上像安了转轴一样的旋转能力,这是一般的舞者再怎么刻苦练习都无法企及的。
有的小朋友学画画,老师不收钱都愿意教。为什么?也是看中了孩子的天赋,知道他能有所成就。有经验的专业老师看到过太多的人,知道有些人练了一辈子,练成了特长,却成不了大师。
所以,天赋不等于特长。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跳舞很棒,就认为跳舞是她的天赋。但她的天赋可能不是跳舞,而是坚持、毅力,做一件事异常地执着。
有天赋的孩子,引领他进到擅长的领域,不仅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形成自驱力,家长的教养也更加有针对性。慢慢地,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到孩子的天赋呢?
一说到天赋,很多家长会误认为唱歌、跳舞、运动和绘画是天赋。这些确实是,但是天赋不止音体美。
    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每个孩子在这八种智力里面都有几个不同的天赋领域。家长们不妨先对照一下,看看你家孩子的天赋在哪里。
语言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是指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说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由记者转变为演说家、作家和政治领袖的丘吉尔。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口才能力,但是和知识面无关。
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它是一种对于理性逻辑思维较显著的智力体现。具有这方面天赋的人对数字、物理、几何、化学,乃至各种理科高级知识有超常人的表现。
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
音乐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个人对音乐美感反映出的包含节奏、音准、音色和旋律在内的感知度,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音乐天才莫扎特。
空间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同时对宇宙、时空、维度空间及方向等领域的掌握理解,是更高一层智力的体现,是以相当的理性思维基础习惯为依托的。
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画家达·芬奇。
身体运动智力(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是所有体育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一项智力。它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美国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
人际关系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也是情商的最好展现。
人和人的交流就是靠语言、眼神、动作以及文字等来传递的,因此人际关系智力高的人往往具有相当的蛊惑力或者煽动性,是组织的焦点。
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
内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感、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内省智力是客观、公正、勇气、自信的建立基础,因为人最看不清的就是自己,俗话说:你最难战胜的就是你自己!人在主观时是很盲目的,这个对手很强大。
而正是因为真知的逐渐形成,人们才会变得无畏,就好像小孩子都害怕去医院打针,而当渐渐长大后,就不会再为打针吃药而恐惧了。
这种智力在哲学家、思想家和小说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哲学家柏拉图。
自然智力(natural intelligence)是指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世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如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地质特征和气候。
自然智力包括对我们自己身处的自然环境的认知能力、感知灵性空间的超自然能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生存能力。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八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对照完之后,你是不是发现每两个人都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天赋组合?成人如此,孩子亦是如此。
所以每个孩子的培养方式都是不能生搬硬套的,而是需要家长认真观察自己的孩子到底在哪个领域有天赋,从而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举例来说:
如果孩子音乐、运动天赋好,可以学舞蹈;
如果孩子音乐天赋好,声音条件也很好,但是运动不协调,可以学声乐;
如果音乐天赋、声音条件、身体协调性都好,可以学音乐剧;
如果鼻子比小狗还灵,可以做调香师;
如果味觉灵敏,可以做品酒师、厨师;
如果耳朵很灵敏,乐感好,可以做调琴师;
…………
至于怎么发现孩子的天赋,家长们可以对照下面这个图,根据自己宝贝的表现来进行判断。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你需要找对仰望他的角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这句名言,相信曾给许多父母点燃了希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使某些方面不突出,也必然会在其他地方闪闪发光。这也是我们做教育者希望家长看到的。
但是,很多家长急于求成,市场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天赋测评”“多元智能测评”,甚至有“皮纹测试”,打着“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挖掘孩子潜能”,“让孩子的优势和特长带动全面发展”的旗号,在高价收割家长。甚至很多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测评之后就告诉你:“报了我们的××课程,就能帮助你家孩子补齐短板”……
家长们,这种测试虽然出发点是科学的,但是测试的时候有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说:
测评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
老师对孩子的引导方式;
孩子今天的心情;
到了陌生环境中,孩子感到的压力;
…………
这些都会导致测评结果与实际有所出入。
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多元智能测评表”,有很多免费的测试。平时生活中,在孩子最放松的状态下,观察孩子。你自己找到答案,才是最靠谱的。
我还想提醒家长们:多和老师沟通,无论是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兴趣班的老师。
因为通常我们家里只有一两个孩子,顶多也就三个孩子,参考样本也就只有亲戚家或者邻居家的孩子。再加上父母身份的滤镜,难免判断上有误差。所以建议家长可以多和孩子的老师沟通。老师们每天陪着几十个同龄小朋友,他们的参考样本更多,所以也更容易发现孩子的天赋。
在寻找孩子天赋领域的过程中,还有几点要提醒家长们注意:
有的家长强调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查漏补缺,把他的缺点都改掉。因为他们坚信“木桶效应”,最短的那根木头决定了桶里到底能装多少水,所以每次强调的都是孩子的不足。
但是仔细想想,5根手指如果伸出来一样长,一个人的特质就没有了,他就不是他了。试想:孩子升学,同样的成绩,学校会招有特长的孩子;老板招员工,看的也是他擅长什么,而不是他有多少毛病;你找对象,也是因为他的某个特质,在一瞬间击中了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不是他愿意改正多少缺点。
教孩子也是如此,不要总盯缺点,而要关注他的天赋和擅长的领域。
以我儿子为例,豆豆在小学第一次语文随堂测试时考了63分!如果换成你,你会说什么?
我老公也不知道这63分的卷子家长该如何签字,对我说:“景老师,你写。”
我看了看卷子,在上面认真地写了一段话:
“儿子,恭喜你,成为全班进步空间最大的孩子!我和爸爸随时准备着,和你一起打败困难!妈妈看好你,加油!”
当家长的,我们不看别人考多少,那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我们要给自己孩子一个信息:考多少不重要,只要你努力过了,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就行,我们只跟自己比。
我对他说:“儿子,这63分,也是你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学出来的。恭喜你,你现在是班里进步空间最大的学生。稍微努努力,你就可以进步,哪怕是1分!人生考试的机会有很多,你只要努力,就会拿到让自己满意的分数!”
儿子一想,好像自己是挺有希望的,就很开心地上学去了。
父母的评价,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他觉得他是全班的希望之星,老师想把班上的平均分提高些,靠的是他,他可以拉动全班的平均分。他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
老师看完评价,截图发到了班级群。老师问豆豆:“你妈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很自豪地说:“老师,如果你有搞不定的孩子,不知道怎么教,去找我妈,我妈是育儿专家。”
他并没有因为考了全班最低分而丧失对语文的兴趣,害怕老师,反而是在和老师的沟通中找到了他的天赋——语言表达。老师打电话告诉我:每次语文课的单元演讲,他都查找很多资料,学着做演示文稿,把自己的想法在讲台上讲得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经常被老师点名表扬。他的小作文也常被老师拿去做范文。
就这样,他用语言表达天赋,带动了他原本全班最低的语文成绩,还成为学校辩论社团的辩手,代表全校学生去参加演讲比赛。
这就是用优势智能、天赋领域去带动孩子改变的过程。
家长也可以从孩子的阅读兴趣中找到他的天赋。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景老师,你推荐个书单吧!”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从来不推荐必读书单。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领域不同,兴趣点也不同。但是我会建议让孩子读闲书、杂书等各种他感兴趣的书,做个杂家。
无论一本书有多好,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买了放在那里,就是浪费。如果专家和学校推荐的“必读书单”里,没有点燃你孩子的图书,那就尊重孩子的选择,多看些其他的书吧。可能书中哪一个知识点或者故事会让孩子觉得:哇,这个好神奇,我也想试一试。可能这一试,你就发现了他的天赋。
最好的发现孩子天赋的方式,应该是行万里路——旅行。
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走走,去体会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他会发现,原来生活不只有家、幼儿园,还有人生活在树上、海里、山上、大雪里。孩子的见识打开了,遇到不同的人,就有可能表现出他的天赋。
还记得我儿子五六岁时,我们带他去巴厘岛。那是一个早晨,我们一家来到沙滩上。他偶遇了3个小孩,就开始一起玩。他们分别是日本人、俄罗斯人、当地土著,你是不是也有疑问,这4个孩子,说着4国语言,从早上8点到下午1点,他们是怎么玩到一起的?
这时,我就发现儿子是有语言天赋的。
他从小跟着一个加拿大的外教学英文,外教老师告诉儿子:英文就像拼装乐高。
你会“红色”(red)、会“苹果”(apple)了,“红色的苹果”就是red apple;
你会“苹果”、会“果汁”(juice)了,“苹果汁”就是apple juice;
你会“橙子”(orange)、会“果汁”了,“橙汁”就是orange juice。
他记住了,就用拼装英语和他们交流。
后来我问儿子,跟他们一起玩的时候,你们在聊什么?他说“Tiger Shark”,我一听,哦,“虎鲨”。
他们的沟通,除了用这种拼积木的英文,还有就是“yes、yes,no、no”。
虽然我儿子是早产儿,动作不协调,但他会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加上自己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搞定其他三个孩子。这就是我在旅行中发现的孩子的天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不知道儿子有这么强的交际能力,不知道他能这么好地运用肢体语言。
那天在海滩,那个土著小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穿了一条小短裤,光着脚,全身上下只有牙齿、脚心和手心是白的,其他都是深棕色皮肤。小男孩坐在一条木头船上,拿着自己用木棍做的小鱼竿,脚边是个小罐,装着他刚刚钓上来的小鱼。
我儿子看着他,说:“妈妈,我不知道他叫什么,但他告诉我,他爸在旁边卖玉米,你看他的生活多幸福。”
我说:“儿子,什么是幸福?”他说:“跟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干着你喜欢的事,就是幸福。”
天哪,这是5岁孩子的嘴里说出来的话!我发现,他竟然感受到了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没有活明白的智慧。我们知道什么是幸福吗?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带孩子出去旅行吧,不一定很远,但是真的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孩子。
让孩子出去接触人,他就会发现,生活中除了幼儿园、兴趣班和家,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会知道什么是他想要的生活,为了这样的生活,他需要做什么。这样,孩子一下就有学习目标和动力了,而不仅仅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而去学一个东西。
带孩子去不同地方,他们心中就不再有地域隔阂;带孩子去见不同的人,他们心中就不会有阶层的固化;带孩子去经历不同的事,他们就不会被琐事蒙蔽双眼。古人说得对:见天地,见众生,方能见自己。
毕竟见识比知识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