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兵至潼关,看见刘邦公然闭关拒守,遂勃然大怒,悍然破关,驻军鸿门,磨枪擦剑,准备送刘邦上西天。
刘邦知道玩出火了,采纳了张良的建议,亲赴鸿门,诚恳地表示愿接受项羽处置天下大事。
《太史公自序》中说:“秦失其道,豪杰并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指卿子冠军宋义)救赵,诸侯立之。”
虽是刘邦率先攻下咸阳,但太史公明确指出,灭秦之功,项梁开其端,项羽继其业,其依据与标志,乃是项羽杀庆救赵。
看着刘邦已经服软,项羽当仁不让,兵入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原本如何收拾天下乱局,摆在项羽跟前的有三种选择:一、仿周天子选择王业称王;二、仿秦始皇选择帝业称帝;三、回归诸侯选择霸业称霸。
如果仿周天子选择王业称王,项羽不过是楚怀王属下的一个上将,首先从名义上,项羽就做不了天下的“共主”,而由寸功未立的楚怀王来做天子,这又是他不愿看到的,所以,这条道路行不通。
如果仿秦始皇选择帝业称帝,项羽只能是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要知道,当时的形势是,关外之地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他们有的是秦末起义时期因为贵族的身份被立起来的王,有的是趁乱聚集起来的势力。一句话,天下大部分地盘基本掌握在这些旧贵族和新势力的手中,项羽所能控制的不过关中一地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量诸侯,这些诸侯各有自己的势力和军队,项羽的四十万军队大部分是由这些诸侯军组成的。此外,还有大批的灭秦功臣,功绩之外,这些功臣同样拥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
项羽以怀王的臣子身份,仅有区区数万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楚军,如果无视各地新旧势力,而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力集于一身称皇称帝,这难度系数未免太高。
所以,项羽选择的是第三种,回归诸侯,选择霸业称霸。
这一选择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项羽预谋已久的大战略。
项羽在巨鹿全歼王离军团,威名远扬,跃居诸侯联军之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是诸侯联军成分复杂,各怀心事、矛盾重重,要将这些诸侯军拧成一股绳,就必须制定出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经过前思后想,项羽找到了最佳方法:计功割地,裂土封王。
与章邯隔漳水对峙期间,项羽让陈余遗书章邯,上面就明白无虞地写:“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
以割地封王为目标,将各路诸侯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这一点,项羽无疑是成功的。
现在,秦朝已灭,诸侯云集咸阳,翘首以待,为的就是要项羽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
事实上,六国还掌握在旧诸侯的手中,项羽身无尺寸之土。他所能做的,就是借自己灭秦的威望,通过向楚怀王申请,虚尊楚怀王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既为还新兴诸侯一个交代,同时也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实行论功分封。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一月,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借口,将义帝迁徙到南楚蛮荒地区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
二月,项羽专制主约而宰割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辖梁(即战国时的魏国)、楚九郡,建都彭城。
霸王之名,也是颇有讲究的。
项羽认为,西周之尊莫若王,东周之尊莫若霸,各取“王”“霸”一字,意为用其名虚尊天子而下制诸侯也。
秦划天下之三十六郡,项羽辖梁、楚九郡,已占四分之一。
这九郡之地通指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扬州一带)、泗水(今江苏省徐州及安徽省宿州一带)、薛郡(今山东省济宁一带)、东郡(今河南省濮阳一带)、陈郡(今河南省周口、上蔡一带)、鄣郡(今安徽省芜湖一带)、砀郡、南阳、会稽等九郡,基本上囊括了整个黄淮平原,无论从战略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优势地位。
彭城地居九郡中央,举天下南北之脊,乃是关外形胜必争之地。另外,都彭城则通三川,通三川则与三秦相照应,即使项羽不亲自坐镇关中,仍可遥控关中之地。
进而言之,项羽居彭城而可制全国。
宋代苏东坡就盛赞道:“昔项羽入关,毁烧咸阳而东归,则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舍咸阳而取彭城,则彭城之险固形便,足以得志于诸侯者可知矣。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验发,突骑云从,真若屋上建瓶水也。”
另外,彭城地处黄淮平原,物产丰饶,“稻麦一熟可资数岁”,可供战守之资。
有了都彭城、辖九郡为保证,项羽便开始他分封诸侯而控制天下的大谋略。
分封的原则既是“计功割地”,那就不得不先考虑最先入关的刘邦集团。
当初楚怀王有约:先入关者为王。
按照这个约定,刘邦应该为关中王。
然而,关中阻山河四塞,土地肥饶,封刘邦为关中王,无疑是给自己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项羽想来想去,故意曲解怀王之约,称“巴、蜀亦关中地也”,将地方偏远、道路难行的巴、蜀、汉中三郡打赏给刘邦,封其为汉王。
为了把刘邦堵死在巴、蜀,项羽把关中之地分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
项羽此举,乃是煞费苦心。
让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瓜分关中,既可以让他们三人互相制衡,免成尾大不掉之势,又可以让他们堵塞刘邦出蜀的东进之路。并且,他们三人都是秦人,秦人治秦,名义上也说得过去,其他诸侯既无话可说,自己对刘邦、对章邯三人的安排也颇合情理,应该不失公道之名。
而章邯三人因与诸侯军结盟,导致二十余万降卒惨遭坑杀,秦人定然恨之入骨,他们三人要在关中立国,就不得不仰仗项羽的扶持。
另外,章邯三人对刘邦是一种制约,那刘邦何尝不是对章邯三人形成另一种制约?
对于这个安排,项羽甚是得意。
安排好刘邦等人,也就妥善处理好了关中之地的归属。
接下来,是对旧贵族盘踞六国诸地的安置。
项羽采取了打压旧贵族、扶持新势力的方针。
他将新势力分到旧贵族之地,而指令旧贵族离开原有根据地。
这样做的目的,既不负“计功割地”的原则,安抚了新势力,又能削减旧贵族势力,使之失去原有的威胁。
实际上,项羽对盘踞六国诸地的旧贵族并未能构成行政上的指令,这些旧贵族肯定不会轻易就范。被安排到这些地盘立国的新势力为了得到封地,就必定会与这些旧贵族刀戈相见。
这也是项羽所希望看到的——诸侯相争,其势自弱,自己的霸王地位也就牢不可破,可坐而制约天下。
分封诸侯过程中,可谓神来之笔的,就是项羽对田荣的处理。
田荣是故齐王田氏宗族,秦国灭齐国,田荣与兄田儋、弟田横隐居狄县。
陈胜在大泽乡起事,田荣兄弟在齐地响应,击杀当地县令,恢复齐国,田儋自立为齐王,田荣为相国。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章邯于临济围攻魏王魏咎。
田儋率兵救魏,兵败,田儋被杀。
田荣率余部向东逃往东阿。
齐国人听说田儋已死,就拥立以前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丞相,田间为大将。
落难东阿的田荣遭到章邯的穷追猛打,所幸项梁发兵相救,赶走了章邯。
章邯往西逃跑,项梁则乘胜追击。
论理,项梁在关键时刻帮了兄弟一把,田荣就应该念着记着项梁的好,配合项梁一起打章邯。
可是田荣惦记的却是家里的事,他带兵回去追打齐人新立的齐王田假,打得田假逃亡楚国,丞相田角逃亡赵国,田角的弟弟田间逃亡赵国。
田荣立亡兄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任丞相,田横为大将,平定了齐地。
因为田荣的不配合,项梁兵寡,无法对章邯发起致命的攻击,导致章邯恢复了元气,进而出现了夜袭定陶的一幕,项梁含恨离开人世。
章邯渡过黄河,与王离合击巨鹿,田荣也拒不发兵,一门心思扩大自己的势力。
从项羽发动巨鹿之战到分封天下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田荣没有参与任何战事,保存了实力,渐成项羽的一大强敌。
而且,田荣的齐国不但地域上和西楚疆域相接,且边界绵长,对楚都彭城威胁最大;战略上又处于西楚东北,使西楚无法西向逐鹿中原。
这样,在刘邦既已被堵死在汉中的前提下,项羽决定消除田荣这个隐患。
他将齐地一分为三,把其中最为优越的济北郡和临菑郡分封给一同入关作战的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和齐将田都,以分化和削弱齐国的整体实力。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田荣不是立亡兄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吗?项羽就封田市为胶东王,表面上还是正宗的齐王,没有违背齐地民心,却要田市迁往偏远的胶东郡。
田氏家族,人人皆有封赏,唯独选择性地遗忘了田氏家庭中的第一号人物田荣,这就已经让田荣怒火中烧了,又要田荣所立的齐王偏居胶东,这就更让田荣暴跳如雷。
田荣本来想鼓动田市跟项羽对抗,可是田市畏惧项羽,坚持要迁往胶东。
真是恨铁不成钢!
田荣有气无处出,浑身的血管都要爆炸了。
一怒之下,他将这个不成器的侄子砍了,自立为齐王,起兵与项羽对抗,击杀济北王田安,驱逐田都,兼并三齐。
田荣这一系列丧心病狂的动作下来,虽得三齐,却是怨声载道,民心大失。
等的就是这个机会!项羽随即北上讨伐田荣。
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田荣城阳(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一战即溃。
世人皆知项羽战巨鹿之狠、之勇、之猛、之绝,一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而不知其战齐地之精、之细、之谋、之略,无声无息、杀人于无形。
似乎是分封诸王的过程中漫不经心的几步闲棋,就使得田荣众叛亲离、大失民望,以致分崩离析。
齐地的百姓对田荣失望到了什么程度呢?
田荣自城阳败逃,到了平原,就被平原的齐人杀了。
这样,项羽轻轻松松地平定了楚汉时期的第二大势力。
也幸亏项羽谋略得当,动作迅速,否则,有田荣这样的一个劲敌存在,很难想象项羽在即将到来的楚汉之争中会处于何种狼狈的境地。